Yoana Wong Yoana Wong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2023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北角站分流了部分轉車乘客,此站轉車通道擠塞的問題得以改善。 鰂魚涌站為將軍澳綫和港島綫的轉車站,不少乘客使用此站轉綫來往港島東部、九龍東和將軍澳。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此站附近是太古坊商業區,不少乘客使用此站前往,因此此站較繁忙。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此站是最接近東區海底隧道的鐵路車站,亦是港島綫唯一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現時是港鐵第四深的車站,深度達42米。 太古坊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港鐵鰂魚涌站,位置也近於毗鄰的太古城及太古城中心的太古站。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2023 太古坊由太古地產發展,其前身是一系列工業大廈,該區早於19世紀末已是太古糖廠的所在地,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工業區。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香港樓宇目錄

為解決2015年取消委任區議員後,灣仔區議席太少的問題,原屬東區的「維園」和「天后」選區會改屬灣仔區,並把東區區議會範圍縮短至炮台山,並於2016年1月1日生效。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 而車站鄰近多棟商業大廈,例如太古坊、嘉里中心、柯達大廈、樂基中心等,然而其鄰近的住宅物業並不多,也沒有大型購物商場及康樂設施,所以出入閘人流只有在平日繁忙時間較多,假日則較為偏低。 與其他港島綫車站一樣,月台焗漆板上印有書法字,往後興建的將軍澳綫月台亦延續了此一特色;其中書法字中的「魚」字採用了異體字[6]。 此站的1、2號月台(港島綫月台)的幕門安裝工程於2004年完成,而3、4號月台(將軍澳綫月台)則在2005年完成,故此站在將軍澳綫投入運作初期,是該綫唯一一個沒有月台幕門的車站。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車站設有2層月台,上層月台為港島綫1/2號月台;下層月台則為將軍澳綫3/4號月台,所有月台均為分離式月台,並已裝設月台幕門。 下層月台深達42米,為港鐵系統中車站距離地面第四深的月台。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2023 上下層月台只設3條通道接駁,並在3號月台(將軍澳綫往寶琳/康城)旁設升降機往返兩層月台[5]。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2002年8月4日,將軍澳綫過海部分通車,此站原觀塘綫設施改屬將軍澳綫。 配合未來將軍澳綫的 上下行月台號碼編排,由2001年9月27日起,地鐵將此站3及4號月台編號互換(因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上下行方向相反:觀塘綫單數月台號碼是下行而將軍澳綫單數月台號碼為上行)。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空間名

「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該路軌停用後在同年11月被封閉。 上層為港島綫月台,車站啟用時已開始使用;下層為將軍澳綫(前為觀塘綫)月台,在觀塘綫東隧延綫通車時間始使用。 除了4號月台之外,其餘3個月台均大致筆直,所有月台均已裝設月台幕門。 鰂魚涌站(Quarry Bay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Station)為港鐵位於港島東區的一個車站,建於鰂魚涌英皇道與芬尼街交界處以西的寶馬山山腳,為港島綫及將軍澳綫(前為觀塘綫)的轉車站。 東區發展成熟,公共交通及運輸網絡完善,有地鐵、巴士、電車及小巴服務,而東區走廊及東區海底隧道為對外交通重要幹道。 區內教育、醫療、社區及康樂設施完備,亦有大型購物商場及商業中心。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分,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 (港島)」、「北角 (港島)」及「筲箕灣」三部分,「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 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2023 (港島)及鰂魚涌」和「筲箕灣及柴灣」。 鰂魚涌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群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7]。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辦公樓

1999年8月16日太古地產及時代華納簽約承租濠豐大廈29樓至40樓共12層樓面,總面積133000平方呎,作為時代華納亞洲區總部,其中40樓將成為CNN的香港廣播中心。 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之地,鰂魚涌的交通需求相當大,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交匯點。 此外區內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港島東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常到的旅遊點。 寶馬山、西灣河海旁屬於高尚住宅區,有不少豪宅屋苑;而鰂魚涌及北角是傳統地段的市區住宅區之一,交通方便,收入中位數是全港第四高,但筲箕灣及柴灣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東區內部收入差異大。

但在很多香港人的眼中,鰂魚涌是一個偏遠的地區,但鰂魚涌地理位置鄰近北角,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台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涌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香港早期為閩籍華商來往福建以及南洋的中轉站以及金融商業中心。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人口移民史

其後在1984及1988年,太古工商業中心B座(康和大廈)(Cornwall House)及C座(常盛大廈)(Somerset House)亦相繼落成。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1990年代初,隨著經濟發展及轉型,香港工業北移,商業大廈的需求上升,太古地產開始把區內陳舊的工業大廈重建,並翻新上述三座樓齡不大的工廠大廈,成為高級辦公大廈。 而整個商業區的名字,亦由原先的「太古工商業中心」,更改為現時的「太古坊」。 證監會、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總部都設在太古坊。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如會計及財務匯報局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太古坊辦公,亦不少的跨國企業的辦公室選址於如太古坊,例如安永、法國巴黎銀行、LVMH、波士頓諮詢公司、富而德律師事務所等。 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總部及公營機構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東區辦公,當中更包括不少的總部大樓,令東區承接了部分原本屬於其他區域的政治中心功能。 2003年成功將太古地產持有的匯圃高爾夫球場(位處太古城的範圍內)的地積比率轉移,一同計算在港島東中心的地盤面積及發展樓面,與毗鄰的萬邦工業大廈(Melbourne Industrial Building,原華蘭路16至18號)合併發展。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港島東中心的交通站點

東區面積約 1,813公頃,2021年人口有529,603人[2],為港島區人口最多的地區。 東區的人口約六成居民住在自置居所,另外約四成居民住在公共屋邨及資助房屋。 鰂魚涌站下層月台以西原有一段掉頭隧道,列車在鰂魚涌站落客後便會駛進該隧道掉頭。 在「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掉頭隧道並於同年11月封閉。 由於鰂魚涌站周邊200米範圍內並沒有設置公眾洗手間,故港鐵公司於2008年1月決定在該站近A出口興建洗手間。 洗手間已於2011年3月19日完成工程並隨即開放予乘客使用。

  •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 原計劃觀塘綫在太古站與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的走綫,地鐵[註 3]當局只能大幅度改建鰂魚涌站作為一個「十」字型轉車站,乘客需要步行數分鐘才能抵達另一路綫之月台。
  • 1970年該顧問公司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也有提及此站,名為「鰂魚涌站」(Quarry Bay Station)。
  • 當時為了使乘客熟習轉車安排,故只開放油塘站;該站成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臨時終點站。
  • 站內扶手電梯外牆曾經掛上壁畫藝術品,不過在2010年代中已拆除。

太古坊共有600萬平方呎的寫字樓,共10座建築物,全部以光纖網絡連接,並設有專用衛星電訊站。 辦公大廈以高科技為賣點,吸引多家跨國企業設立總部(如國際商業機器),其中包括資訊科技、消費品及廣告公司。 周邊地區近年發展成一個富有外國特色的飲食、娛樂區域,格調與中環蘇豪區相似。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鰂魚涌站

此站是唯一一站曾經採用此安排:在兩面都是同一路綫使用的島式月台其中一面落客後,調頭往對面月台上客。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2023 2008年10月27日,康宏理財總部搬遷至港島東中心34樓[8],直至2013年遷往炮台山康宏匯為止。 除了西段和東段兩端共四個出口外,亦會設置五個連接點,以加強板道與內陸的聯繫。 建議方案亦包括建造合共三條開合橋,讓船隻在有需要時得以進出擬議板道以內的近岸水域,並降低板道的坡度,創造更舒適的體驗和增加親水性。 東區區議會曾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其地位目前由觀塘區議會取代,現有35個議席,全體皆為民選議員。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如會計及財務匯報局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鰂魚涌辦公,亦不少的跨國企業的辦公室選址於如太古坊,例如安永、法國巴黎銀行、LVMH、波士頓諮詢公司、富而德律師事務所等。 除了私人商業區太古坊外,區內亦有大型港島區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及商業中心之一的太古城中心。 東區的語言,早期以閩南語為主,包括原居民的閩南漁民以及香港開埠以來定居銅鑼灣的福建籍人口,北角的福建籍人口早期由銅鑼灣一帶伸廷,後來又由北角伸廷至鰂魚涌以及整個東區。 香港人口中的閩南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 在大逃港以後,香港人口變為以說粵語為主,而香港政府推廣粵語為香港通用語,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廣州話為母語,所以在各個福建人聚居的地區亦絕大多數改以港式廣州話溝通。 2002年8月,將軍澳綫全綫通車並取代觀塘綫,此站成為了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轉車站。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車站用途

全幢大廈共有68層及2層地庫停車場,37及38樓設有一個雙層空中大堂(見圖片集)。 另外車站除了4號月台(將軍澳綫往北角)為彎曲月台外,其餘3個月台均為直線月台。 而4號月台並為港鐵極少數沒有在管道牆壁上設置廣告燈箱的月台之一,在前觀塘綫的「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以及將軍澳綫通車後至今仍未有加設。 「紓緩鰂魚涌乘客擠塞工程」(Quarry Bay Congestion Relief Works)[7]於1998年下旬動工[8],2001年9月27日完成。

鰂魚涌港島東中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