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陸瓞驥醫生6大優點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陸瓞驥醫生

港大學者為當中關於脊柱的部分(AOSpine)提供各種脊椎病的最新資訊和手術步驟。 陸瓞驥醫生2023 是項研究的首席作者彭亨利醫生指出,港大的發現對揭示腰椎退化的成因及制定針對性的腰背痛治療有重大幫助。 傳統的T2W MRI用作評估椎間盤退化和其他影像病徵,T1-rho MRI用作量度構成椎間盤的主要成份 “蛋白聚醣”水平。 參與者的基本資料、病歷、腰背痛情況及活動能力指標(ODI Oswestry Disability 陸瓞驥醫生2023 Index)亦於研究時採納為臨床指標之一。 今年三月,陸教授和中國內地學者合作,在《刺針》醫學雜誌發表有關第一次成功在人體進行椎間盤移植手術的情況。

陸瓞驥醫生

圖左為傳統的T2W磁力共振影像,顯示參與者有多節腰椎退化及椎體變異。 圖右為UTE磁力共振影像,顯示參與者沒有UTE 椎間盤病徵(UDS)。 撰寫有關脊柱畸形部分的陸瓞驥教授說:「外科醫生不一定是學者,不一定做過大量研究。因應病況做哪種手術,就是他們需要的指引。」他的同事張文智教授是該部分的編輯之一。

陸瓞驥醫生: 香港醫生搜尋

鍾醫生說:「隨著累積更多臨床和研究經驗,我感覺可以與教授像同伴一般,探討更多病例和研究計劃,更享受交流的氣氛。」這亦體現了師徒之間醫學專業的傳承。 港大醫學院成立135年來,培育無數醫護專業人員,他們繼而成為未來醫護的老師。 港大醫學院一班老師,邀請他們的老師或學生,談談師徒關係如何影響他們學醫之路。 因輕微脊柱側彎的病人一般都沒有明顯不適感,加上青春期女孩比較害羞,父母也不容易察覺,故很多時候會延誤診斷。

陸瓞驥醫生

但由於傳統的磁力共振以現今的標準來說敏感度不足,因此被認為未能精準地診斷及預測椎間盤退化及腰背痛。 過往常見的問題包括腰背痛患者的傳統T2W磁力共振影像中沒有腰椎退化的病徵,又或在沒有腰背痛人士中找到與病情無關的椎間盤退化病徵。 由於以上原因,令不少人士對腰背痛的成因、診斷、治療等存疑,不少患者花費不少金錢進行不同的檢查及治療,但都未能治好腰背痛。 近年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致力研發各種新款的磁力共振技術,希望能為腰椎退化及腰背痛的診斷邁進一步。

陸瓞驥醫生: 港大研究首次發現UTE 椎間盤病徵

陸教授補充說,在這個世代,資訊是唾手可得;找尋答案的過程,不是將別人告訴你的答案照單全收,更重要的是找到新意念。

研究結果發現39.8%的參與者有UDS病徵,而其中61.4%的UDS是發生於下腰部位置。 有UDS病徵比沒有UDS病徵的參與者有更多機會患有椎間盤退化、椎間盤突出、脊椎移位及椎體變異(Modic Change)。 有UDS病徵的參與者比沒有的參與者有更嚴重的腰背痛,而同時其活動能力亦較差,而傳統的T2W MRI並無法找出此關連。 研究更指出約四成患者於多節腰椎皆出現UDS病徵,其患上嚴重腰背痛的機率比單節腰椎出現UDS的患者更高。

陸瓞驥醫生: 陸瓞驥醫生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的張文智教授和陸瓞驥教授獲李嘉誠醫學院頒發2016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為「脊柱側彎手術互聯網指南」。 但若脊柱側彎度數達到45-50度或以上,則需要考慮接受脊柱矯正及融合手術。 作為脊椎側彎研究學會主席,張教授亦會在全球各地分享矯形手術的專業知識。

當中一項嶄新的影像技術為超短時間回波磁力共振(UTE MRI),它能分析人體中含有短回波的軟組織,而這亦是傳統MRI所不能檢測及分析到的。 港大的研究團隊利用了UTE MRI技術,首次於人體發現一種名為UTE 椎間盤病徵(UTE Disc Sign / UDS)的嶄新影像指標,在腰椎退化及腰背痛的臨床診斷上帶來重大的啟示。 UTE MRI可在現有的MRI儀器上進行,只需約15-20分鐘便能完成掃瞄,與傳統的MRI所需時間相約。

陸瓞驥醫生: 醫學教育=乾炒牛河?

(後排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Dino Samartzis博士;臨床助理教授鍾培言醫生;高級研究助理鮑慶怡小姐;及講座教授、譚世傑基金教授(脊柱外科)陸瓞驥教授。 港大的研究團隊為首個利用UTE MRI技術發現UTE 椎間盤病徵(UDS)的團隊,為椎間盤退化及腰背痛的臨床診斷上揭開新的一頁。 UDS是一種嶄新及可靠的影像指標,與傳統的MRI影像技術比較,UDS能更精準地預測及診斷腰椎退化、腰背痛及其所帶來的殘疾後果。 因此,UDS日後有望為患有腰背痛的患者提供更精準的診斷、疼痛預測及協助制定治療方案。 於病理研究方面,UDS亦有助揭示腰背痛及椎間盤退化之間的關連及成因。 (前排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Uraj Zehra博士;及醫學研究碩士學生彭亨利醫生。

陸瓞驥醫生

腰背痛十分普遍,世界上每十名成人就有八人曾受腰背痛困擾,為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醫療負擔。 在過去30年來,傳統的磁力共振(T2W 陸瓞驥醫生 MRI)被廣泛應用於診斷腰背痛及評估腰椎退化的成因。 然而,由於這項影像技術敏感度有限,因此被認為未能準確識別腰背痛及腰椎退化的成因。

陸瓞驥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這種創新的技術,是治療椎間盤退行病及頸腰痛的一大突破,勢可造福全球各地無數病人。 現在醫科教學以解難為本(Problem-based Learning),從病人個案來發掘知識,例如發燒、肚痛會怎樣處理? 鍾醫生補充說,現時還會加入網上學習、互動元素,著重培訓學生分析能力,而非死記爛背。 陸教授謂科技令資訊流通得很快:「昨天刊登的學術論文,難道你還未看?」即使是一輩子也未遇過的罕見病例,如今只消電腦搜尋就出現很多資訊,不像以前要去圖書館翻文獻,或聽教授一小時講解。 今集主角是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系主任、副教授鍾培言(MBBS 2007),以及他的「師父」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前系主任、榮休教授、名譽臨床教授陸瓞驥(MBBS 1977)。 陸醫生指,要防止脊柱側彎惡化,便要及早發現,大概在9歲起每年進行一次脊柱側彎篩查,女性約於14歲半左右便會完成發育,至於男性則在18歲左右,所以需要一直觀察至青春期完結為止。

  • 於病理研究方面,UDS亦有助揭示腰背痛及椎間盤退化之間的關連及成因。
  • 陸教授是香港骨科醫學院的創院院士,於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出任該院院長。
  • 鍾醫生補充說,現時還會加入網上學習、互動元素,著重培訓學生分析能力,而非死記爛背。
  • 陸教授說得輕鬆,另一邊廂,初出茅廬的鍾醫生面試時緊張得很,陸教授像進行大巡房,問得很徹底、仔細,還不停反問,確保鍾醫生清楚病人病歷;又要求他發表對事業發展的想法。
  •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的張文智教授和陸瓞驥教授獲李嘉誠醫學院頒發2016年「學院知識交流獎」,獲獎項目為「脊柱側彎手術互聯網指南」。

這項由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所帶領的研究,率先發現了UTE椎間盤病徵(UDS)。 與傳統的T2W磁力共振相比,UDS能更準確地預測腰背痛及評估腰椎退化。 陸瓞驥醫生 該項研究已於最新一期(2017年8月號)的國際學術期刊《脊椎》上發表。 陸瓞驥醫生2023 本研究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放射學系、中國第四軍醫大學骨科、芬蘭奧盧大學職業健康研究所及美國芝加哥若許大學醫學中心共同合作。 儘管腰背痛成因眾多,但迄今已有多項研究證明腰椎退化為腰背痛的主要成因之一。 陸瓞驥醫生 在過去30年來,磁力共振(MRI)是最常用於檢查軟組織的影像技術,當中包括診斷腰椎及椎間盤退化。

陸瓞驥醫生: 脊柱側彎非坐姿不正確 源於基因變異 留意3大狀况 青春期篩查助早矯正

接受脊柱側彎篩查的第一步通常是由醫護人員進行臨床檢查,量度背部有沒有左右兩側不對稱的情况,倘若初步發現有問題,則會再進行光學投影的測試,在有真正需要下才會為學童進行X光檢查確認,以免兒童受不必要的輻射。 這項檢查現已成為香港學生每年健康檢查的標準項目,至今已有逾八十萬名學生接受檢查,便於及早發現青春期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症狀,避免動大手術的需要。 儘管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會隨時代調節,師徒制這個傳統仍在醫學教育中維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正如陸教授所言:「醫學不是純科學,更多是一門藝術 — — 對待病人的藝術。」而這門藝術很需要由前輩的身上學習。 因此他在培訓醫生期間,會觀察對方的特質,是否適合投身研究:不單需要勤力,也要有求知慾。

  • 過去四十年來,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一直累積經驗,在最知名的國際期刊發表無數文章,世界各地的醫生都渴望在香港大學從事脊柱研究工作,可見該學系十分成功。
  • 陸瓞驥教授於一九七七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在香港和英國修讀矯形外科,是國際公認的脊骨外科權威,目前是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 但仍有部分學生因不同原因沒有接受篩查計劃,希望家長可多加留意子女背部,及早發現脊柱側彎問題。
  • 接受脊柱側彎篩查的第一步通常是由醫護人員進行臨床檢查,量度背部有沒有左右兩側不對稱的情况,倘若初步發現有問題,則會再進行光學投影的測試,在有真正需要下才會為學童進行X光檢查確認,以免兒童受不必要的輻射。
  • (前排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Uraj Zehra博士;及醫學研究碩士學生彭亨利醫生。

陸瓞驥教授於一九七七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在香港和英國修讀矯形外科,是國際公認的脊骨外科權威,目前是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陸瓞驥醫生 他在脊柱病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廣為人稱頌,曾就脊柱變形、生物力學、退化疾病等多個範疇發表文章,撰寫過二百多篇經審定的文章和十八章書本篇章,擁有八項專利。 他當時鍾情外科,其次是骨科,便將骨科安排在第一期實習,好讓自己先適應醫院工作環境,之後便能全情投入外科實習。 豈料首三個月的骨科實習,接觸過腫瘤、矯形、換鉸、脊骨等不同手術,令他大開眼界,從此對骨科「另眼相看」,立志投身骨科。 過去四十年來,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一直累積經驗,在最知名的國際期刊發表無數文章,世界各地的醫生都渴望在香港大學從事脊柱研究工作,可見該學系十分成功。

陸瓞驥醫生: 脊柱側彎男女比例1:6 青春期難察覺

非學術界的外科醫生往往要樣樣精通,以應付不同的手術情況;相反,研究醫學的學者往往具備專門知識,有能力研發新的治療方法和拓展醫學知識。 港大學者參與開發的一個全新在線參考工具把學術界和非學術界的外科醫生更實際和直接連繫起來。 他重申,篩查有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對學童的脊柱正常發育有很大幫助。 而自1995年篩查計劃推行以來,流程已十分成熟,學童只需參加衞生署的每年體檢,側彎檢查已經包括在內。 現時全港超過90%的學生都已受惠,較少出現因延誤診斷而嚴重的脊柱側彎個案。 但仍有部分學生因不同原因沒有接受篩查計劃,希望家長可多加留意子女背部,及早發現脊柱側彎問題。

例如,如果患者有嚴重脊柱彎曲,指引就會顯示不同的手術方案並描述每項手術程序所需的技術、設備和難度評級。 陸教授說得輕鬆,另一邊廂,初出茅廬的鍾醫生面試時緊張得很,陸教授像進行大巡房,問得很徹底、仔細,還不停反問,確保鍾醫生清楚病人病歷;又要求他發表對事業發展的想法。 港大的研究團隊將繼續在UDS上作更深入的研究,包括UDS於病理學的成因、UDS導致腰背痛的機制,以及腰背痛的預測。 研究團隊未來將展開大型及具前瞻性的國際研究計劃,進一步驗證是次研究結果,及在臨床及研究上應用UDS。

陸瓞驥醫生: 手術支援

陸教授是香港骨科醫學院的創院院士,於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出任該院院長。 陸瓞驥醫生2023 他又於一九九九年在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創立脊柱測研中心,同年與北京協和醫院攜手創立脊柱病聯合中心。 陸瓞驥醫生 以往師徒同場,陸教授往往是帶領者,鍾醫生跟隨他學習,現在二人也有互相學習的時候。

陸瓞驥醫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