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3必看攻略!內含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 地盤佬日誌 – 鐵路工程師 ▪ 地盤佬日誌 –... 另外亦有個案並不了解自己的精神科診斷及正在服用的精神科藥物,並無定期食藥。 有人因忘記而錯過覆診日期後,因不了解可以獲快期覆診,忍受沒有藥物服用而持續失眠一個月。 當D在客廳為B檢查身體時,B的兒子在旁表現不滿,並不斷以粗口辱罵護士遲到:「點解你咁遲,我趕住返工搵食,你大哂呀?」D嘗試向B的兒子解釋不果,他怒氣沖沖地推撞D。 D因安全受威脅而離開病人寓所,並即時致電上司匯報,其後報警處理。 每當發生工作間暴力時,求助同事的上司聯同職業安全與健康組、保安及醫院管理團隊即時協助同事應對事件外,亦會展開調查及檢討,讓各部門的同事從中學習。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協於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1月31日跟進13名正在精神科覆診治療的無家者,了解他們求診時的困難及需要。 研究顯示,受訪者因輪候時間過長,加上每次與醫生會面時間短,令覆診意欲下降,其中有受訪者稱需輪候逾兩年才獲首次專科治療。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3 根據去年11月審計署報告,當局已登記露宿者人數由2013年595人增至2022年1,564人,升逾1.6倍。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有團體於去年調查發現,近40%受訪露宿者情緒不穩,惟當中僅約20%有接受精神科治療,而覆診等候時間過長,導致露宿者求診意欲大減。 社康護士定期探訪精神病康復者,在保障病者的精神健康和安全上,背負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但香港社康護士的人手卻長期不足,大大影響探訪病人的時間及質素,情況堪慮。 急性或需要迫切評估及治療的長者可透過短期住院服務,由跨專業醫療團隊找出問題的成因並治療,使患者能在短時間內重返社區生活。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醫療服務

食物及衛生局《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顯示,全港每七名市民當中,就有一位受精神障礙或疾病困擾。 以專業護理知識支援患者的精神科護士,亦因而成為醫療體系中不可少的崗位。 業內資深醫護人員透露,受近期移民潮影響,精神科護士的入職名額及升遷職位,都比以前多,年輕畢業生想晉身專業兼可助人的行業,精神科白衣天使將是其中一個選擇。 社區組織協會建議政府效仿美國紐約,增設精神科醫生的編制,加強支援有精神困擾的無家者,讓無家者外展隊能對所接觸到而面臨精神困擾的無家者,外展隊的醫生能即時介人及進行評估,轉介精神科專科求診。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3 社區組織協會今日( 19日 )發布《無家者精神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報告,指香港無家者正面對不同健康及醫療的需要,近4成無家者曾受精神健康類疾病困擾,1成甚至出現嚴重精神混亂症狀。 13名受訪者中,只有5名表示曾有社康護士或醫務社工跟進,仍有定期跟進的只有一人。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現時,精神科醫生衡量病人情況後,若認為病人需要社區支援,例如與家人關係較緊張、頻密地有自殺念頭等,就會安排社康護士跟進,為病人提供至少每月一次的家訪,並由社康護士向醫生報告病人的情況。 在二○一五/一六至二○一六/一七年度,社康護士的人手按年分別遞增1.92%和1.05%,精神科社康護士的人手在同期按年分別遞增0.78%和5.38%。 醫管局規劃服務時會考慮多項因素,包括人口增長和變化、醫療科技的發展、人手供應、各聯網和醫院的服務安排以及當區的服務需求。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個案一:粗言穢語及恐嚇 @ 普通科門診

法庭最終裁定男病人在醫院內使用可能令人厭惡或煩擾的言語,違反了醫管局作出檢控的《醫院管理局附例》,以及警方作出檢控的刑事恐嚇,分別被判罰款800元及監禁三星期。 鑑於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相當多,服用後或會引致口乾及手腳僵硬,邱超奇初期因未能適應藥物而不願服藥:「睡覺睡到三、四時就起床,後來自己有定力,四、五時到公園做運動,做運動都合上眼睛,睜不大,很辛苦」。 後來,社康護士跟進他的個案,告訴他藥物要長期服用才有效,又向他解釋精神科藥物要慢慢試(俗稱「較藥」),才能找到合適的藥物。 註三:精神科護士包括所有在精神科醫院(即葵涌醫院、青山醫院和小欖醫院)工作的護士、在非精神科醫院精神科部門工作的護士,以及所有其他精神科的護士。 簡介 社 康 護 理 服 務 為 醫 院 管 理 局 轄 下 醫 療 服 務 的 一 環 , 目 的 為 行 動 不 便 病 者 提 供 全 面 及 持 續 的 家 居 護 理 服 務 。 外 展 工 作 並 不 容 易 , 例 如 社 康 護 士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 每 天 需 要 帶 著 多 種 儀 器 設 備 上 門 探 訪 病 人 。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當中已包括家訪和其他非病人護理時間如交通和處理文書等。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康護士和精神科社康護士的超時工作補償是按醫管局現行的政策和機制處理。 更重要的是,精神病患者需要家人的支援及關愛,若兩夫婦同時患病,他們有責任互相監察,留意對方的病情變化,每天提醒對方服藥。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科護士不單止EQ要高,還要有「子華神」式幽默

研究在去年11月28日到今年1月31日,以半結構訪談形式進行,找出13名正在精神科專科覆診的無家者研究。 社區組織協會引述去年的研究指出,受訪無家者中有37.1%感到情緒不穩,但只有24%受訪者接受精神科覆診。 早前沙田區有院舍的員工確診,院友不想到檢疫中心隔離,兼任老人評估小組成員的陳姑娘,當時亦有份參與院舍的外展服務,便稱院舍要大清潔,哄院友入營度假外,還協助院舍職員準備行李清單和入營探訪等。

  • 採用會所模式運作的「老友天地」,為患者提供不同種類的復康活動、協助患者培養興趣、提升生活知識和技巧,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活得開心。
  • 主要負責監察承建商喺地盤施工,確保工程進度、質量同安全,並及時匯報、處理喺工地上發生嘅特別狀況。
  • 為年屆 65 歲或以上居於屯門,元朗及天水圍之長者提供老人精神病的評估、治療及復康服務。
  • 後來,社康護士跟進他的個案,告訴他藥物要長期服用才有效,又向他解釋精神科藥物要慢慢試(俗稱「較藥」),才能找到合適的藥物。
  • 她跟進個案時要處理的工作繁多,除了要鼓勵病人服藥,還要協助他們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又要幫助他們和家人修補關係。

成員包括醫生和社康護士,為院舍的長者提供全面評估及治理,除康復計劃外,小組並為院舍職員提供適當的培訓,以促進社區的延續護理。 透過家訪,為不同病症和年齡層的病人提供護理服務,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預防及治療的知識,在有需要時向醫生報告病情,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 投身護士已逾5年的李龍生,護理學碩士課程畢業後,先在大埔那打素醫院的內科工作了2年,其後加入威院任職社康護士至今。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服務時間

社協進行調查,旨在找出無家者在精神科專科求診時所遇到的困難及需要,以及甚麼因素引致他們面對這些困難。 社協精神科註冊護士江懷恩補充,由於無家者與醫生見面時間少,故他們大多並不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況,不少受訪者只知道自己的症狀,但不知道自已患上哪些精神疾病。 她續指,無家者難以理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所以經常不定期服藥,研究顯示逾半受訪者於一年內自行停藥及改變藥物劑量,對於他們康復進程而言,並不理想。 新入職社康護士需接受為期最少一個月的啟導計劃,由資深護師帶教。

此外無家者會因居住的地方不安全,隨時帶著自己的個人物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及在醫院中會帶來不便,並受無禮對待。 有個案是因為無法將手推車抬上巴士,唯有直接坐的士前往覆診,來回瑪嘉烈醫院的的士費用高昂,達兩百多元,擔心不前往醫院會被強制入院,唯有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在其它地方用錢。 老人家發生骨頭「脆」事時有所聞,步入老年,骨頭自然就變得「脆卜卜」? 事實上,香港每年就有超過7000宗長者髖關節骨折個案。 他露宿街頭逾20年,曾試過遭人偷走隨身物品,導致身份證、八達通,以及由醫生處方的安眠藥、鎮定劑等被一掃而空。 他事後向醫生補領藥物,惟醫生質疑其賣藥換錢,更曾作勢想用文件夾打他,令富仔對見醫生有負面印象,續減少前往覆診的次數。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老人精神科服務

不少人都認為這類工作令人敬而遠之,綜合不同網民的看法,普遍認為NGO有三大伏位: 網民數NGO的三大伏位 行內人又點睇 ... 精神科社康護士阿儀(化名)則透露,現時正跟進約六十名病人,十分吃力。 她跟進個案時要處理的工作繁多,除了要鼓勵病人服藥,還要協助他們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又要幫助他們和家人修補關係。 李家儀及顏健儀說回望以往,社康護理的初心就是為社區病人「行」得更前,「看」得更遠。 本港經歷新冠疫情之時,聯合醫院社康護理部亦推行遙距診症服務,讓病人仍然能足不出戶接受社康護理服務,同時減低病人感染的風險,亦好讓社康護士能持續好好地照顧病人。 李家儀說社康護士會與醫生一起透過遙距診症,了解病人情況,若發覺病情有變化,社康護士會盡快上門家訪跟進,又或盡快安排病人入院治理。

  • 「以威院為例,每天早上社康護士要出動進行家訪前,必先致電病者問及外遊紀錄、發燒、家人隔離等一系列問題,確保安全情况下才前往。」遇上疫廈個案,護士會立即調動行程,編排至最後一站,盡量減低風險。
  • 每名社康護士所處理的個案數目不盡相同,而每宗個案的探訪次數及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影響因素包括個案的複雜程度、病人的需要、發病風險和自理能力等。
  • 病人舉起手作勢掌摑護士,大聲呼喝:「我等你放工郁你!」護士大驚後退,叫同事向上級報告和報警。
  • 趙提醒:「有時如果復發,病情可以急轉直下得好快,可能會出現暴力情況,唔單止係身體暴力,可以係語言暴力,或者係亂咁掟嘢,呢啲行為係一個警號,如果家人察覺到要盡早求助」。
  • 有受訪者表示,每次與醫生的面見時間只有兩至三分鐘,「醫生通常問3條問題,問我食唔食得?瞓唔瞓得?有無問題?」認為醫生接見的時間過短及流程重複。
  • 樓主遂問網民:「比着係你會點做?」 普遍網民都表示早走早着,但不會裸辭: 「走係正常,不過可以揾到先走。」 ...

區內除了人口老化,近年「獨老」問題愈趨嚴重,社康護理亦迎來很大挑戰。 社康護士一向與病人及家屬維繫良好的醫患關係,透過家訪深入了解病人平日生活,亦不時需要照顧者配合,為病人度身訂造健康計劃,並緊密跟進。 若果是獨居長者,社康護士有時亦充當輔導員,關顧他們的心理需要。 日間醫院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日間照顧、康復服務和訓練,協助患者及其照顧者處理日常照顧問題,融入社區。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復康者之友 社康護士人手缺

研究亦提及,受訪者對精神科社區資源認識不足,只有兩名受訪者曾參加社區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活動。 露宿近20年的阿英曾參加一次中心舉辦的興趣班,之後未再參加,他說中心之後沒再聯絡他,自己亦不懂如何再參加。 (二)社康護理服務的主要目標,是為出院病人提供家居護理,透過向他們提供持續的護理,使他們可以在家居環境中康復。 社康護士會上門進行家訪,為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續性的護理服務,同時也會向病人及其照顧者灌輸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知識。 老齡精神科社康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獨立自理能力;與護老者合作加強他們的照顧技巧和知識,讓患者及其照顧者能更有效地調適生活。

註:除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之空缺外,本會將不會負責處理以上任何空缺之申請。 我們希望透過與合作伙伴的協作,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做到及早介入和治療;利用不同的服務和跨團體的照顧,使我們與患者及照顧者在復元路上同行。 患者及其照顧者亦可透過「認知障礙症資源閣」及「照顧者支援中心」獲得相關的資訊及支援,以提升照顧質素。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相關文章

醫管局為社康護士提供定期培訓,例如一般護理、長期病患護理等,亦會舉辦「專科社區護理證書課程」,還有其他專科護理培訓如進階的傷口護理等。 另有職安健培訓,包括自身安危、安全逃走及預防惡狗等技巧。 由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組成的團隊,以醫社合作形式,為出入醫院機會較高的長者,提供一個快速的醫護和社區照顧的支援。

有患狂燥症個案因感到醫生不尊重自己,投訴後仍感到無改善,自行放棄治療。 基督教聯合醫院社康護理服務已踏入50周年,社康護士背負的責任比以往變得更重,同樣份量夠「重」的是社康護士每日出動家訪的背包,有齊血壓計、血糖機、血氧機、體溫計、聽筒、各類敷料等,裝備比以往更齊備,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全面護理。 以陳姑娘為例,已完成護理深造學院的社康護理和老人科專科培訓,計劃再深造感染控制課程。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做好感染控制 護士返醫院即洗澡更衣

另外,子女亦應經常探訪及問候父母,關注他們的病情,在他們身邊提供支持及鼓勵。 預防長者自殺小組接受合作伙伴的轉介,透過「速治診所」為有情緒問題的長者提供快速的評估和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及提升治療效果。 (五)據醫管局估計,社康護理服務在二○○六/○七年度會獲撥款2億4,200萬元,較二○○五/○六年度增加200萬元。 各醫院聯網可在考慮聯網服務地區可供使用的資源和相關服務,以及公眾對服務的需求後,增聘社康護士。 是次研究分析個案,發現有露宿者因沒錢去坐車及支付精神科專科的80元費用,不敢去看專科,即使獲排期,亦要等兩年,要到抑鬱至有自毀企圖,經急症室醫生強制入精神科醫院,才能首次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但該露宿者形容是痛苦回憶,不欲再提。 她說,專科護士雖非晉升職位而只是職銜,但此有助日後晉升資深護師職位,如新界東醫院聯網社區外展服務的社康護士,有機會選讀社康護理或老人科專科,日後亦可進修其他課程如糖尿科、心臟科等。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服務範圍

「老齡精神科日間醫院暨認知障礙症日間護理中心」能促進照顧者的照顧技巧和知識,減低照顧者的壓力。 採用會所模式運作的「老友天地」,為患者提供不同種類的復康活動、協助患者培養興趣、提升生活知識和技巧,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活得開心。 現時政府資助的無家者服務外展隊共有四隊,爭取多年之後終於2020年加入一位精神科護士,負責處理無家者精神困擾的狀況。 但吳衞東指,精神科護士未能與公立醫院交換服務使用者病歷及獲授權處理服務使用者於精神科專科覆診情況;另外,每名社康護士工作量均很大,一個人需跟進40至60名無家者,一旦無家者搬遷或遺失電話卡以致失聯,社康護士則會「close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3 file(停止處理)」。 吳衞東認為,政府應該仿效美國紐約,派遣精神科醫生加入外展隊,並增加社康護士人手,加強其「個案經理」的角色,為服務使用者整合及調整他們在精神科求診過程中所獲得的服務。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科護士5大特質!入行必知登記護士與註冊護士的分別

而在看症時的短短幾分鐘,醫生更要同時開藥單、簽綜援、簽傷殘津貼、寫轉介信等。 任職護士30多年,外科出身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社區外展服務資深護師陳勵明分享疫下社康護士要迎接新常態下的工作挑戰。 「以威院為例,每天早上社康護士要出動進行家訪前,必先致電病者問及外遊紀錄、發燒、家人隔離等一系列問題,確保安全情况下才前往。」遇上疫廈個案,護士會立即調動行程,編排至最後一站,盡量減低風險。 社康護士要具備不同的專科訓練,才可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服務。 今年二月,港鐵縱火自焚案造成19人燒傷,當中更有四人危殆。 事件一度引起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的恐慌,更有人把問題簡化,稱要把他們全都送回精神病院。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外展服務多元化

嚴始立舉例,有病人在床底下藏了三把刀,覆診時不會告訴醫生,要靠社康護士家訪時才能發現;又有些病人會在看醫生時打扮光鮮,家訪後才發現到他有經濟困難,需向醫生反映,再轉介給社工。 故此,醫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的合作,能互補不足,有利病人康復。 參與受訪無家者中,分別有37.1%出現情緒不穩,11.3%出現精神混亂及8.2%出現幻聽幻覺等與精神健康相關情況,惟僅24.7%的無家者有向精神科專科求診。 由此可見,精神科疾病是其中一種最影響無家者健康狀況及生活的疾病。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登記護士(精神科)

醫管局現正於本年度全面檢討社區精神科服務的規劃,並會定期檢討社康護士的工作量和服務需要。 精神科社康護士會透過探訪,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和適當的護理,並會向家人提供預防和治療的知識。 (二)為配合提供社區為本醫護服務的策略,醫管局轄下各醫院聯網根據病人的特別需要和服務計劃,評估市民對社區為本服務的需要。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3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3 醫管局現時採用了一套不斷優化的成效指標來量度社區為本服務的成效,例如病人可提早出院,以及病人減少再度入院或到急症室求診等。 在某些醫院接受切除乳房手術病人的平均留院時間,現已由八至九天縮短至四至五天;這個例子可說明有關服務的成效。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健康服務

他曾接觸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以往的情況穩定,只需每月探訪一次。 阿樂認為精神病病情起伏大,病人的情緒轉變特別需要個案經理緊密的觀察,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2015年,根據香港護士協會的調查所得,香港精神科社康護士對病人的比率是1:55。 而根據醫管局向本刊的回覆,與社康護士工作性質相若的個案經理,比率則是1:40至60。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