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鰂魚涌嘉里中心15大優勢2023!內含鰂魚涌嘉里中心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鰂魚涌嘉里中心

在1995年,於早上繁忙時間每小時有近三萬人次使用此站轉乘,直逼設計上限的3.6萬人次。 同年地鐵宣佈推行「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在站內增設扶手電梯,並興建新的轉車站。 初期地鐵考慮延伸至天后站[9],惟因市政局反對及無法做到跨月台轉乘而轉為研究炮台山站方案[10][11]。

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 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與其他港島綫車站一樣,月台焗漆板上印有書法字,往後興建的將軍澳綫月台亦延續了此一特色;其中書法字中的「魚」字採用了異體字[6]。 鰂魚涌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岩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3 鰂魚涌嘉里中心 鰂魚涌嘉里中心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 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鰂魚涌嘉里中心: 附近的酒店

1984年,日本財團提出以建造、營運及轉移模式(BOT,建造-營運-移交)形式建東區海底隧道,地鐵當時答允。 1984年初,政府有意發展東區海底隧道,作為行車和鐵路兩用隧道,其中鐵路部分以地鐵[註 3]觀塘綫延伸至香港島。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3 原計劃觀塘綫在太古站與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的走綫,地鐵[註 3]當局只能大幅度改建鰂魚涌站作為一個「十」字型轉車站,乘客需要步行數分鐘才能抵達另一路綫之月台。

  • 寫字樓由KPF建築事務所設計,大廈多處運用綠化元素。
  • 初期地鐵考慮延伸至天后站[9],惟因市政局反對及無法做到跨月台轉乘而轉為研究炮台山站方案[10][11]。
  • 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兩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
  • 站內扶手電梯外牆曾經掛上壁畫藝術品,不過在2010年代中已拆除。
  • 1980年代初,位於太古船塢以南的康山亦遭夷平,興建港鐵太古站及康怡花園。

由於鰂魚涌站是前觀塘綫終點站之一,所以在3號月台尾端牆門後(近觀塘綫掉頭隧道一方)設有一個員工專用的化學廁所。 1980年代初,位於太古船塢以南的康山亦遭夷平,興建港鐵太古站及康怡花園。 至於汽水廠拆卸後,保留廠房地基,並於1994年建成康蕙花園[6]。 東區海底隧道港島出入口位於鰂魚涌海旁,而港鐵鰂魚涌站也是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交匯點,令鰂魚涌成為區內交通樞紐之一。

鰂魚涌嘉里中心: 附近停車場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與健康東街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太古城道交界。 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 鰂魚涌嘉里中心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在港島綫初建成之時,鰂魚涌站已經設有2個互不相連的大堂,分別位於英皇道近太古坊的東大堂及位於七姊妹模範邨旁的西大堂,兩個大堂均設於地面,為港島綫車站中唯一一個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 入閘後,乘客需要經過一條長達百餘米的狹窄通道,再使用升降機或扶手電梯才能前往月台層。 鰂魚涌嘉里中心 該大堂在欣澳站啟用之前,曾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港鐵車站售票大堂。

鰂魚涌嘉里中心: 分區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 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 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 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和「柴灣」是到了比較後期才出現的分區。 但直到現在,香港的學校網在東區依然是分成「北角及鰂魚涌」(14區)和「筲箕灣及柴灣」(16區,原屬第15區的筲箕灣於2007年併入第16區)。

鰂魚涌(Quarry Bay)位於港島東區,指介乎北角及西灣河的臨海地域;康山及太古城一帶亦屬鰂魚涌範圍。 嘉里中心榮獲多項建築設計大獎,包括2009年“香港Autodesk 鰂魚涌嘉里中心 建築信息模擬(BIM)建築設計大獎,[1]以及2014最佳園林大獎-非住宅物業組。 嘉里中心榮獲多項建築設計大獎,包括2009年「香港Autodesk 建築信息模擬(BIM)建築設計大獎,[1]以及2014最佳園林大獎-非住宅物業組。

鰂魚涌嘉里中心: 太古灣道12號

當時為了使乘客熟習轉車安排,故只開放油塘站;該站成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臨時終點站。 此安排一直維持至同月18日調景嶺站至寶琳站一段通車為止[14]。 為統一地鐵系統的上下行月台編號,故前地鐵由2001年9月27日起將車站3號月台(上行月台)及4號月台(下行月台)編號互換,以符合未來將軍澳綫之上下行編排。 現時,鰂魚涌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餅店及銀行等[3]。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份售賣食物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此外,鰂魚涌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3]。

2021年6月,有網民選出5個認為最熱的港鐵車站,而鰂魚涌站亦被列入其中之一。 該網民批評車站內空調十分微弱,通風亦不足,加上因為連接車站出入口及月台的通道冗長,故在通道人流較多時也會感到十分焗促[17]。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

鰂魚涌嘉里中心: 主要交通幹道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鰂魚涌嘉里中心2023 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

鰂魚涌嘉里中心

鰂魚涌站[註 2](英語:Quarry 鰂魚涌嘉里中心 Bay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東區鰂魚涌、七姊妹及寶馬山地底,屬於港鐵[註 3]港島綫與將軍澳綫的鐵路轉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鰂魚涌站是現時全港鐵系統中第五深的車站,深度達42米[註 4]。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分別被稱為「康山」及「太古城」。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