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25號巴士10大優勢2023!內含25號巴士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25號巴士

行駛至雲景道後改經怡景道、勵德邨道、大坑道及摩頓台,替代途經雲景道、天后廟道、炮台山道及英皇道的原來路線,然後返回高士威道原有路線。 改經天后廟道、炮台山道、英皇道、清風街天橋、維園道、告士打道、告士打道支路及分域街,替代途經天后廟道、銅鑼灣道、摩頓台、高士威道、伊榮街、邊寧頓街及怡和街的原來路線,然後返回軒尼詩道原有路線。 此路線已於2013年7月14日停止服務,並併入25A線,合併後回程改為跟隨此路線之回程走線,經勵德邨而不經原有該路線所服務的炮台山。 現時金煌專綫小巴旗下港島24A、24M及25線合共使用13輛豐田Coaster石油氣小巴行走,包括2輛16座位小巴及11輛19座位小巴。 城巴獲港府資助購入六輛中國製電動巴士,包括三輛比亞迪K9R及三輛山東中文牌沂星SDL6120EVG「華夏神龍」,此路線獲投放兩款車型各一(1583、1586)。 比亞迪的一輛於2015年12月29日首航此路線,展開為期兩年的測試。

由於此路線客量欠佳,延至2000年後才加入各款長度的丹尼士三叉戟(10XX-11XX、12XX、14XX、16XX、30XX、33XX、怪獸3601)、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50XX-51XX)和Neoplan 25號巴士2023 Centroliner 12米(60XX)。 8號線於1975年5月起改派雙層巴士行走[37],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主要使用丹拿珍寶(LF、XF)、利蘭勝利二型(LV)、丹尼士禿鷹(DL、DM)、丹尼士喝采(DS)及都城嘉慕威曼都城12米(ML)行走。 東區交通網絡在1984年之前並不發達,車輛由柴灣出發需駛經全段柴灣道、筲箕灣道及英皇道前往港島商業區,沿途交通燈位繁多,車程耗時甚久;加上英皇道在早上繁忙時間恆常出現擠塞,由柴灣前往灣仔動輒需要超過一個半小時。 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綫通車後,對東區各巴士路線造成一定打擊。

25號巴士: 巴士起火

由2012年3月9日起,本線引入2部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米低地台雙層空調巴士行走,為本線首次引入直梯巴士,提升本線的用車水平。 由上述路線往港島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本路線,或由本路線轉乘上述路線往皇后山,第二程可獲 $3.00 的折扣優惠。 2021年7月末,因廣告問題而仍留在此路線的一輛富豪超級奧林比安(ASV78/LR725)由披上全車身廣告的Enviro500 MMC 11.3米(E6M6/WU3555)取代,至使全線掛牌車再次統一使用11.3米雙層巴士。 因應丹尼士三叉戟10.6米(ATS)年事已高行將退役,此路線於2019年1月起陸續換入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0.6米(ASV)行走。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新巴1998年接辦此路線時,仍然以DA、LA和VA(巴士迷稱之為3A黨)為主要用車,並加入少量丹尼士飛鏢(20XX)單層巴士。

25號巴士

平田開經:安田街、平田街、安田街、藍田(北)巴士總站、德田街、啟田道、鯉魚門道、觀塘道、觀塘道下通道、觀塘道、彩虹交匯處、龍翔道、呈祥道、蝴蝶谷道、荔枝角道、長茂街、長順街、長荔街、長沙灣道、荔枝角道、葵涌道、葵益道、興芳路及葵興站通道。 這條當年號稱全港路程最長的巴士路線分段也最多,一共有屏山、藍地、新墟、青山灣、大欖涌、深井、汀九、荃灣、葵涌和荔枝角,共十個分段點。 而車票更分成五仙、一毫、二毫、三毫、四毫、五毫、六毫、七毫、八毫、九毫和一元共11種之多。

25號巴士: 乘客事件

縱使大澳有小輪提供服務,但班次疏落兼載客量有限[註 2],因此有不少人士乘搭此路線,中途站乘客經常難以登車,嶼巴需要提供沙咀懲教所起載往東涌的班次(週末則以11A線名義服務)疏導嶼南道沿途候車乘客。 現時行走此路線及11A線的巴士大部分為猛獅A91旅遊客車,亦會間中派出猛獅RC2低地台單層巴士;週末及假期偶爾會有母公司冠忠巴士各款旅遊巴士支援此路線,使用冠忠巴士行走之班次均不設企位。 每逢週末及假日,大量市民前往西貢郊遊,短車身巴士無從應付大批乘客進出西貢市中心的需求;有見及此,九巴不時會加派12米巴士行走途經新清水灣道白虹樓分站的班次外,於週末及假日更會加開特快班次,採用載客量較高的12米巴士,應付龐大需求。 由於小西灣較柴灣斜等地區遠離柴灣站,居民只能乘坐此路線,將其客量再推至高峰,更在1995年2月27日起增派空調巴士行走。

另外,部分原有由翠竹花園、慈雲山乘搭2F、3C、3M、211轉乘本線,以及在彩虹、黃大仙、畢架山直接乘搭本線往荃灣、葵涌的乘客,因為290(A)頻密班次、其分段收費與本線一致以及不經美孚,除非在等候該兩線時剛巧碰見本線到站,否則都不會刻意候車。 到1973年九巴重整路線時,16線正式改為「50」線,在屯門公路啟用前乃新界西北出入九龍市區的主幹路線,介乎元朗墟與荃灣間行走當時迂迴曲折的青山公路。 到七十年代,此路線全程行車里數高達42.5公里,乃當時全港最長的常規巴士路線。 [2]1982年地下鐵路荃灣綫通車,50線改稱「50M」並縮短至葵芳地鐵站。 自東涌新市鎮發展後,此路線取代1號線成為大澳以至大嶼山西南部接駁對外交通主要路線。

25號巴士: 巴士时间表

全低地台前,僅有兩部富豪奧林比安(AV412/HR9234及AV413/HR9394)曾披上全車身廣告,吸引不少巴士迷拍攝。 2020年6月5日起,新巴安排車隊中首輛加裝太陽能裝置的Enviro500 MMC 12米(5588/TD9438)於此路線作行車測試。 柴灣及小西灣經多年發展,公共交通服務相當成熟,有多條特快路線前往灣仔及中西區,而此路線沿途行經路段又有多條短途區內線覆蓋,彼此資源重疊;城巴於2003年被新巴母公司收購後,兩者化敵為友,開始著手重組互相重疊之路線,節省資源。 此路線縱使與鐵路、城巴12M、40等路線重疊,車費亦較昂貴,但沿途流水客量不俗,經常頂閘,惟新巴仍執意削減班次。 城巴第25A號線於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6時10分、6時25分及6時40分,及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6時25分、6時45分及7時05分提供特別班次,由寶馬山公共運輸交匯處開出往灣仔(會展新翼)。

建議出爐後,大埔區議會並不反對落實開辦此線,但要求把此線於西貢區的總站設於將軍澳工業邨,亦有居民表示此線繞經觀塘商貿區、白石角及運頭塘,導致車程過長,不建議在相關地點加設車站,並表示希望此線假日也可提供服務[3][4][5]。 原本來往長沙灣至九龍城之間的乘客需轉乘6D,而6D亦會延長至美孚以配合新計劃,並連同2A與本線提供八達通轉乘優惠,供荃灣區乘客往來長沙灣至九龍城段以及長沙灣至石硤尾段乘客往來觀塘,惟車程分別增加約5分鐘及約15分鐘,而由美孚、牛頭角來往九龍城、旺角、深水埗及大坑東改乘2A或6D的車資比原40線便宜。 本路線曾是港島唯一兩邊總站均獨自使用的專營巴士路線,直至2022年8月14日本路線的中環(大會堂)總站遷往金鐘(添馬街)為止。

25號巴士: 中巴時代

九龍巴士40A線是40的繁忙時間特別路線,來往平田及葵興站,走線與主線40大致相同,但往觀塘方向加經長沙灣長荔街一帶,只於星期一至五繁忙時間提供單向服務。 2002年間,新巴更一度將此路線所有派車改為丹尼士飛鏢(20XX)單層巴士[12]。 後來回復使用雙層巴士後又縮減班次,令不少流水客轉投部分路段相若、價錢較便宜的2、2A及82等路線。 新巴同日另增辦一條途經柴灣中部至銅鑼灣東之間一段東區走廊的特快路線8P,只於平日繁忙時間服務。 25號巴士2023 由於此路線於灣仔碼頭至北角沿線均有更快捷的替代路線來往柴灣及小西灣,因此客量進一步下跌。 柴灣徙置區於1957年起陸續落成入伙,中巴在1959年12月開辦8A線,以十二座小型巴士往返柴灣道,以便乘客赴大潭道交界轉乘8號線往返筲箕灣。

25號巴士

可是此路線在2013年7月重組後取消服務,而25A線亦更改其行車路線。 此路線順序途經銅鑼灣、炮台山、寶馬山及勵德邨,與25A線組成一對順、逆時針循環線,兩者的路線編號後綴皆由其開辦時之走向而來,在寶馬山區內之行車路線亦趨於一致,依次途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公共交通轉車處及雲景道。 根據運輸署《服務詳情表》,此路線共需使用6輛19座位小巴服務,並可從24M線替換1輛19座位小巴。

25號巴士: 班次

華夏神龍的一輛擬於2016年9月12日開始行駛此路線,惟巴士公司以落車鐘問題為由叫停首航,[23] 最終延遲至翌年6月2日首度載客。 25號巴士2023 路線編號「25A」中的「A」是指「Anti-clockwise」(逆時針),顯示路線在開辦至2013年7月合併期間大約走向,與「25C」中的「C」(Clockwise,順時針)相對。

運輸署在2022年12月下旬的早上及傍晚時段在藍田交匯處及偉樂街進行實地調查,指出96線最繁忙一小時載客率為65%[24]。 九巴指出此線上座率較其他途經將藍公路的路線的為高,因此向運輸署申請加強此線服務,包括延長服務時間甚至提升為全日服務,並因應部份乘客訴求,加開不經科學園直達大埔的特別班次,但一切詳情有待運輸署決定[25]。 最終此線於2023年4月29日起加強服務,增加星期一至五之班次和提供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之服務[17]。

25號巴士: 開辦初期及日佔期間

1932年初,港島巴士路線開始增設路線編號,此路線被編為「2」號線。 25號巴士 [9][10]然而,香港電車經營時期,巴士業務長期錄虧蝕,以電車收入來彌補損失,加上專營權條款不利於電車公司的經營而放棄入標。 [11]所以於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營權生效日起,交由中華汽車接辦,同時總站由三角碼頭遷往皇家碼頭。

25號巴士

途經全段英皇道,對來往中西區至銅鑼灣及東區內部的乘客而言,顯得費時失事。 後來銅鑼灣威菲路道地下水務工程完成後,開辦服務漸見曙光,[5]最終該路線於1929年10月1日投入服務,成功開辦皇家碼頭及太古船塢(西閘)巴士路線,當時並沒有路線編號,取道皇后大道東(包含現時的金鐘道)、灣仔峽道(後來歸入皇后大道東)、摩理臣山道、禮頓山道及加路連道(該段後來劃入禮頓道)往返。 [6][7]約1931年時,路線延長至太古船塢(東閘),[8]又改行駱克道。 25號巴士 香港島專線小巴25線是一條來往於寶馬山到銅鑼灣(百德新街)的專線小巴路線,[1][2]為勵德邨及寶馬山的居民與寶馬山一帶的師生提供特快往返銅鑼灣的服務。 25A線開辦初期,主要使用猛獅NL262(15XX)單層巴士行走,間中出現富豪奧林比安11米(9XX/90XX)雙層巴士。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25號巴士: 途經

公眾人士請注意,由2013年7月14日(星期日)起,新巴第25號線(中環(中環碼頭) – 天后廟道(循環線))、城巴第25A號線(灣仔(會展新翼) – 寶馬山(循環線))、城巴第25C號線(灣仔(會展新翼) – 寶馬山(循環線))及新巴第27號線(北角碼頭 25號巴士 – 寶馬山(循環線)的服務將會重整。 途經街道與停辦前資料相同,僅往寶馬山方向不停靠天后廟道「雲峰大廈」,以及往灣仔方向改停怡和街「怡和街」兩個分站而已。 1998年2月,政府宣佈不再延續中巴的專營權,將路線11A和25M直接交予城巴接辦。 城巴後來重組該兩條路線,組成一對順、逆時針循環線——25A和25C,以「讓市民提早熟習」為由[1],提早於專營權交接前半個月投入服務。 配合乘客需求增長,此路線先後於2010年初及2013年增加兩輛前屬紅色小巴的二手短陣石油氣標準軸距小巴(2005年的LY156及2003年的LD5302),但被部份乘客指座位間距狹窄,後者亦因座位不設頭枕,被乘客批評不舒適。

25號巴士

收費並由20¢減至10¢,[12]自此吸引部分電車乘客轉為乘搭巴士,使乘客量有所增長,路線經營情況得以改善。 九龍巴士9號線是香港九龍一條來往彩福及尖沙咀東(麼地道)的巴士路線,提供平山、牛池灣、新蒲崗及黃大仙來往九龍城、旺角、油麻地及尖沙咀的巴士服務。 到1996年,中巴為此路線增設空調巴士服務,派出丹尼士飛鏢(DC、CX)。 本線轉型後,現時的客量已有改善,繁忙時間經常滿座,非繁忙時間的客量也不俗,更有乘客刻意候車,一些路段如美孚往返黃大仙及觀塘往荔枝角等比港鐵更直接、快捷又便宜。 不過自從290(A)於2015年3月28日投入服務後,部分原有乘搭觀塘區M線、91、91M、92、98A和296A轉乘本線往來彩雲、順利邨、秀茂坪邨、將軍澳、西貢、科技大學、清水灣和荃灣、葵涌的乘客均改為轉乘或直接乘搭該兩線。

25號巴士: 行車路線

每兩名繳付成人車費的乘客,可攜同一名12歲以下小童或65歲或以上長者免費乘車;而攜同合資格殘疾人士登車的乘客,以現金繳付車資,亦可享半價優惠[22]。 荔枝角廠於2009年3月31日至8月11日期間加入一輛1991年丹尼士巨龍空調巴士(AD41/EX2369),是荔枝角車廠第一條長途路線有如此車務安排的。 荔枝角廠其後再於7月及8月各加入一輛1991年利蘭奧林比安空調巴士,其中一輛用以代替該巨龍空調巴士。

25號巴士

新巴在1998年接辦此路線初期,曾一度將原行走此路線的空調巴士派駐過海路線,並重新調入丹拿珍寶、利蘭勝利二型、利蘭奧林比安等非空調巴士行走;其後新巴訂購一批短車身的丹尼士三叉戟(14XX/16XX/33XX,已全數退役),並把部分投放至此路線,令服役於此路線的空調巴士數目逐步回升。 2000年代中期,行走此路線的車型便是以丹尼士三叉戟為主,而3A黨亦不時支援此路線。 此路線在1993年加入空調巴士行走,用車為5輛丹尼士禿鷹11米(DA52-56),其後也曾加入利蘭奧林比安11米(LA)及富豪奧林比安11米(VA)。 23線開辦初期,中巴派出佳牌亞拉伯五型(俗稱「水翼船」)單層巴士行駛,1971年1月5日起加派佳牌阿拉伯四型雙層巴士(MW2/AH4149)行走[26]。 1991年6月3日起加入11米三軸巴士行走[27],用車以利蘭奧林比安(LM)及丹尼士禿鷹(DM,據聞當年中巴訂購此車款的原因亦源於此)為主。

25號巴士: 服務時間

唯一未被鐵路覆蓋僅餘的優勢(九龍城啟德機場)也在1998年遷移,加上競爭對手愈來愈多,與38號線相似的途經龍翔道、呈祥道另一「飛龍」42C也在1991年出現,率先為大窩口區及悅來酒店一帶提供快捷服務。 另來往荃灣及九龍城、新蒲崗/觀塘的紅色小巴,車海戰術直接來往荃灣至東九龍一帶亦只需20分鐘,搶走了不少本線的乘客。 故當時乘搭的本線多是流水客,甚少乘客坐足全程,但由於本線服務範圍廣泛,橫跨東西達5個區域,流水客量相當高。 不過,九廣鐵路於1982年至1983年期間逐步電氣化,使火車班次變得非常頻密,行車時間亦大幅縮短。 此路線行經多個新市鎮,更取道大埔公路-大埔滘段等山路路段,走線迂迴,車程冗長。 隨着吐露港公路等快速公路落成,九巴開辦多條來往新市鎮及市區的特快路線,沿途亦有服務地區相近的紅色小巴或區內/跨區流水線,均大大減低此路線之需求,乘客只是「見車上車」,每年虧蝕達800萬港元[1],最終於2008年12月7日功成身退。

  • 2000年代中期,行走此路線的車型便是以丹尼士三叉戟為主,而3A黨亦不時支援此路線。
  • 1962年,丹尼士Loline 3型雙層巴士投入此路線行走,港島區雙層巴士服務由此開始,翌年加入佳牌亞拉伯五型(紅蕃頭)30呎雙層巴士。
  • 麗港城開經:茶果嶺道、偉業街、觀塘碼頭通道、觀塘碼頭巴士總站、偉業街、敬業街、成業街、茶果嶺道、鯉魚門道、觀塘道、彩虹交匯處、龍翔道、呈祥道、蝴蝶谷道、荔枝角道、長茂街、長順街、長荔街、長沙灣道、荔枝角道、葵涌道、青山公路(葵涌段、荃灣段)、海興路及海安路。
  • 運輸署服務詳情表顯示此路線為循環線,但在任何情況下,用車抵達百德新街後所有乘客必須落車,故屬假循環線。
  •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 途經街道與停辦前資料相同,僅往寶馬山方向不停靠天后廟道「雲峰大廈」,以及往灣仔方向改停怡和街「怡和街」兩個分站而已。
  • [13]綜上所述可得知此路線當時的客量正因為沙田、大埔等新市鎮開發而上升,而在新界東開發前,市區的市民前往該處的目的是以郊遊消遣等為主。

這亦是為何政府不考慮採用個人方式經營的原因,避免出現“爭客”及路線重疊。 1949年延至筲箕灣後,Tilling Stevens 25號巴士2023 K5LA7巴士(白水箱)成為此路線用車,部分戰後復修的丹拿COG5DD巴士亦曾服務此路線。 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佳牌亞拉伯UF型(大雞)成為此路線的主要車型。

25號巴士: 使用狀況

運輸署服務詳情表顯示此路線為循環線,但在任何情況下,用車抵達百德新街後所有乘客必須落車,故屬假循環線。 25號巴士 兩輛電動巴士均指定行駛此路線,駕駛室旁貼有「此車只可行走路線25A」貼紙,直至2019年試驗期完結而於5月25日起改行11線。 2015年12月,隨著香港政府於銅鑼灣設立低排放區,昔日的主力猛獅NL262(15XX)及富豪奧林比安11米(9XX/90XX)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而漸漸淡出此路線。 1998年2月,政府宣佈不再延續中巴的專營權,將路線11A和25M直接交予城巴營辦。 此路線來回程途經金鐘、灣仔(軒尼詩道)、銅鑼灣及港鐵天后/炮台山站,於寶馬山沿天后廟道、寶馬山道、公共交通轉車站及雲景道以順時針方向折返。

25號巴士

儘管如此,主路線8號當時仍為柴灣唯一來往港島商業區的巴士路線,客量依舊高企,在1975年更全線改派雙層巴士行走。 情況直至1970年代中後期,多條柴灣來往市中心的路線(如80及81線)開辦,始稍有改善。 1968年10月21日更增設來往中環街市及筲箕灣的「特別快車」,只於星期一至五早上、中午及傍晚和星期六早上及中午提供服務,沿途只停少數中途站。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