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鯉魚門邨相片8大優點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鯉魚門邨相片

至於其名稱由來,眾說紛紜,較多人引述的是鯉魚門水道礁石多,其中有些礁石看來像鯉魚,因而得名。 1960年代起,村民開始經營海鮮酒家,鯉魚門逐漸發展成為馳名的海鮮美食集中地。 在鯉魚門海鮮美食村內有多家海鮮酒家,客人可於海鮮檔選購喜愛的海鮮,再帶到酒家加工烹調,豐儉由人,烹調方式亦變化多端,深受美食愛好者歡迎。

鯉魚門邨相片

取而代之的是海鮮食肆的發展,岸邊停泊着多艘海鮮艇,也是遊客的觀光點。 由西灣河乘渡輪可直達鯉魚門的三家村,有一片廢棄的石礦場,向海對岸就是筲箕灣一帶的景致,配以荒草石屋,不少新人也選擇在此拍攝「頹廢風婚照」,勾留幾個鐘再到西灣河太安樓醫肚,最是理想。 鯉魚門邨相片 其實交通前往方法尚算方便,於油塘大本型乘坐24號小巴,在東源街下車便到達。 潘記飯店位於熟食市場內,以大排檔格局裝修,主要為在附近工作的工人提供伙食,一開門已有不少顧客光顧。

鯉魚門邨相片: 香港島方面

鯉魚門道邨於1973年之前稱為觀塘政府廉租屋邨,共有7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於1962年落成,此等大廈與第三型徙置大廈類似,惟兩者的廚房設備有分別。 該邨在1997年10月31日正式拆卸,經過重建後,成為現時鯉安苑。 鯉魚門邨係香港嘅一條公共屋邨,喺九龍油塘高超道33號,鯉魚門村隔離,一共有5座樓,分別喺2001、02、07同16年分期入伙。

  • 其時已有道路直達鯉魚門,海鮮業才有長足的發展,多間新酒家開業,而渡船碼頭和沿岸停泊十多艘海鮮艇,讓遊客可親自揀選活海鮮。
  • 坊間還流傳海峽常有鯉魚出入,鯉魚跳過收窄了的港口,化身成龍的說法,但都欠缺歷史根據[3]。
  • 觀塘(鯉魚門道)邨(英語:Lei Yue Mun Road Estate,下稱:鯉魚門道邨)是香港九龍觀塘區第一條政府廉租屋邨,現已拆卸。
  • 其實交通前往方法尚算方便,於油塘大本型乘坐24號小巴,在東源街下車便到達。
  • 香港島的鯉魚門位於東區筲箕灣阿公岩一帶,曾經是香港防守要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保衛戰曾被日軍猛烈攻擊。
  • 然而因筲箕灣填海,現時渡輪服務已改為往返西灣河,由珊瑚海船務提供17.5M木製街渡式小輪服務。

第三期(鯉旺樓)已於2016年落成,提供443個單位,認可人口將有1,040人,並且增建2個社區遊樂場及重置欣榮街巴士總站。 循天后廟直行,幾分鐘後就看到一個「石礦場」的指示牌,從這個窄巷入口行,走過矮坡後,豁然開通就是一片綠茵而荒涼的海角之地。 旁邊節石嶙峋,正是舊石礦場的遺迹,記者走訪當天,前後腳有兩對新人來拍婚紗照,可見此地別具情味。 吃飽後由潘記飯店往右邊方向步行5分鐘,便會到達下一個目的地 - 鯉魚門三家村。

鯉魚門邨相片: 鯉魚門石礦場

據考據,清初鄭成功撤退至台灣繼續進行抗清活動,但鄭建卻沒隨鄭成功遷至台灣,反而率領部眾退守至廣東,據守香港東面海域。 臨近入口嘅破屋旁邊,穿過像叢林嘅小路後,就像要進去另類嘅世外桃園。 經過海鮮食店,會先看到天后廟,那邊的石塊和海景,影出來的效果與石灘類似,不想重複的朋友,可以直接走進石礦場探險。 行入海鮮街,每檔都有大大隻生猛海鮮比小朋友睇到夠,如果行到肚仔餓,歡迎即場入內用膳。 踏上小小一段山路就是鯉魚門石礦場的巨大石山所在場,超巨型大山,但嶙峋的山石高牆,超級有氣勢! 這裹不時有人取景拍攝婚紗照,而頹廢荒涼的石屋也是要排隊等待的打卡位。

馬環村亦被稱為「媽山村」、「媽環村」,意思為「娘媽(天后)廟所在的山村」,是19世紀末由石匠建村。 [4]三家村因由三家人建村而得名,但三家人是指哪三家人則說法不一。 村民的祖先在19世紀中葉由廣東梅縣一帶移來,務打石業。 鯉魚門邨相片 村內有同福堂、同泰堂、同利堂、三和堂四個石礦場,並設有小碼頭供運送石材之用。

鯉魚門邨相片: 鯉魚門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部份因國共內戰南逃的國軍和難民在該處建嶺南新村。 直到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嶺南新村被政府清拆,改建成現時的鯉魚門邨。 鯉魚門邨相片 1960年代政府將酒灣填海,發展成三家村避風塘;又將三家村一帶山丘夷平,發展成油塘工業區。 1969年開始有巴士服務該區,提供來往九龍市區的交通服務,打破居民以往只能倚靠海路前往市區。 從三家村入口開始走,直至穿過天后廟後面一條窄巷,便會到達石礦場。 鯉魚門邨相片 鯉魚門邨相片 石礦場路勢不算陡峭,偶爾只有幾級石梯,因此很適合新手上路。

鯉魚門邨相片

但聽老街坊說,鯉魚門以海鮮聞名只是五六十年間的事,這地方最初因石礦業而聚眾成村。 鯉魚門邨相片 鯉魚門邨相片 這石礦場原來也有段「故」:百多年前,不少廣東人流落此地,他們以「打石」為生,鯉魚門與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這3條同樣經營打石的村落,合稱「四山」。 將石材從礦場採出後,會請廣東的石工精打細琢,石材便可利用船隻遠銷廣州、台山、順德各地,用以興建祠堂或作門柱石,部分更遠銷至荷蘭等歐洲國家。 1934年英軍聘用大量勞工在村內及魔鬼山建造軍事設施,帶動當地發展。 惟1967年香港政府不再為石廠續牌,採石業遂走向末路。

鯉魚門邨相片: 天后宮

雖然打石業於80年代開始式微,但這裏的天然石山成為了一大郊遊景點。 九龍東的鯉魚門位於觀塘區魔鬼山及酒灣一帶,為九龍十三鄉、四山之一。 該處原有石礦場,但隨著採石業在香港日漸式微,石礦場現已廢棄。

要進入石礦場,就要穿過鯉魚門三家村,走到最尾就會到達。 搭港鐵的話,在油塘站A2出口,步行15分鐘左右就到三家村。 鯉魚門三家村,除了可以去吃海鮮,在漁村最入的部分,原來有一個已經荒廢了的石礦場,那邊有著尚待開發的石山,還有石灘與破屋。

鯉魚門邨相片: 鯉魚門石礦場盧葦草+三家村石灘燈塔

穿過鯉魚門海傍道,只要一走出海鮮街,小石灘就在眼前,而著名的鯉魚門燈塔就在一海灘的前方。 《鯉魚門海旁改善計劃》是香港一項建議中的計劃,目標是為了進一步改善九龍東鯉魚門海旁一帶的設施,並且提升其旅遊吸引力。 有關香港政府部門正在進行詳細設計,及就項目工程進行有關刊憲的法定程序。 計劃有望於2020年下旬開展工程,並於2022年至2024年分階段完成[6]。

  • 鯉魚門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原居民定居點。
  • 村內有同福堂、同泰堂、同利堂、三和堂四個石礦場,並設有小碼頭供運送石材之用。
  • 但聽老街坊說,鯉魚門以海鮮聞名只是五六十年間的事,這地方最初因石礦業而聚眾成村。
  • 有不少打卡位,如荒廢的石屋,或石灘下節凸而出的巨石,或芒草後的夕照等,等待遊人慢慢發掘。
  • 行入海鮮街,每檔都有大大隻生猛海鮮比小朋友睇到夠,如果行到肚仔餓,歡迎即場入內用膳。

明朝《粵大記》內的香港地圖,已載有鯉魚門(海峽)[2]。 可惜《 粵大記》沒有提到當時的人口,而明代編修的《新安縣志》已經散佚,使當今的學者對明代的鯉魚門了解相當有限. 鄭成功後人鄭連昌就曾在鯉魚門設寨,其武裝亦為張保仔所承襲[2]。 海濱學校創校於1946年,是鯉魚門三家村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村校,已於2008年停辦。 此大草坪面向由筲箕灣至杏花邨一帶的景致,海風徐來倍覺寫意。

鯉魚門邨相片: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沿心願樹向前行,不用10分鐘便到逹天后宮,我們要穿過天后宮,左邊有數級樓梯,一直走入小村莊,石礦場便準備出現在我們眼前。 關於鯉魚門命名來源,大概是因為地形的緣故,該海峽像魚口一樣,而「門」字就指海峽[3]。 坊間還流傳海峽常有鯉魚出入,鯉魚跳過收窄了的港口,化身成龍的說法,但都欠缺歷史根據[3]。 鯉魚門邨相片2023 考據所知,清初鄭成功撤退至台灣繼續進行抗清活動,但鄭建卻沒隨鄭成功遷至台灣,反而率領部眾退守至廣東,據守香港東面海域。 鄭建死後,其子孫和沿海民眾勾結,漸成雄霸一方的海盜。 值得一提的是,鯉魚門邨與本邨雖同樣是座落於鯉魚門道之上,但鯉魚門邨位於油塘及鯉魚門交界,油塘中心對面,前身為嶺南新村;兩者之間並無關係。

鯉魚門邨相片

鯉魚門與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等三條鄰近以打石為生的村落,在清朝合稱「四山」,駐紮在九龍寨城的官員任命每山一人當「頭人」,合稱「四山頭人」,除管理地方外,亦代為收稅。 1897年英國租用新界,隨即為村內土地從新登記,三家村的「官批石堂」一一被「封山」,而各石礦場直到1904年左右才得獲發新牌照繼續經營。 鯉魚門邨相片 [3]1934年英軍聘用很多勞工在村內及魔鬼山建造軍事設施,帶動當地飲食業的發展。 [1],另外亦有研究指三家乃指溫、劉、陳或張、劉、連三姓人。 [2],而鯉魚門只是三家村鄰旁進入維多利亞港的海道名稱,但香港人一般習慣稱三家村為鯉魚門。 觀塘(鯉魚門道)邨(英語:Lei Yue Mun Road Estate,下稱:鯉魚門道邨)是香港九龍觀塘區第一條政府廉租屋邨,現已拆卸。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