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苗延琼醫生2023全攻略!(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不過,其實我的弟弟比我更早認識樂協會。 弟弟曾經是一個濫藥者,每日嗑三、四十粒鎮定劑! 苗延琼醫生 當時我發現弟弟曾於樂協會接受輔導服務。 我是在2021年10月開始在各種電子媒介接觸姜濤。 我之前一直沒有留意全民造星,也沒有留意Mirror和Error男團。

苗延琼醫生

我們在戒毒輔導工作中漸漸發現,大部分吸毒者表示自己曾遭遇傷痛經歷,而關係中的創傷很深地影響著吸毒者。 苗延琼醫生2023 當中大部份涉及與親密照顧者的互動,例如親人對自己的情緒虐待或疏忽、家庭關係衝突等等。 過去未被消化及現今持續出現的關係傷痛,降低吸毒者的情感管理功能。 苗醫生在離開醫管局前的六年(2007至2011),曾致力推廣幼兒和孩童身心成長服務 。

苗延琼醫生: 精神健康:身心社靈的全人醫治

我內心孤單,沒有男同學追求(我班有150個人,只有20多個女生)。 有當事人問我4月26-30日一整個星期都不在診所,是不是去了旅行。 其實我一連五天參加了一個很精彩充實的訓練:「精神健康急救導師訓練課程」,並順利成為精神健康急救導師。 苗延琼醫生 就讓我在這裏介紹一下甚麼是精神健康急救。

焦慮症令我僅僅能應付學業,已經沒有餘力去顧及身邊的事。 回憶中學生活,是一片模糊,所以我對母校的歸屬感不大。 運動白痴的我也羡煞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風頭躉。 到了大學,我更被人視為只懂得唸書的怪茄。

苗延琼醫生: 分享此頁

其間參予跨部門(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跨專業(兒科、產科、臨床心理學)的合作。 苗延琼醫生 明白到父母的精神情緒健康,對幼兒孩子的成長影響舉足輕重。 兒童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如迴避型:盡量抑壓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不向別人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 又如矛盾型依附,對人又愛又恨,整天要黏著人,又怕被抱棄。 他們會有被普通人更大的機會演變成物質濫用 、焦慮症 、抑鬱症 、飲食障礙相關的精神疾病 ,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

在我行醫生涯中,得到很大啟蒙的是精神科醫生Viktor 苗延琼醫生 Frankl。 Dr Fankl是猶太人,二戰時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在這段時間,他思考苦難的問題。 他發現:人只要知道為甚麼受苦,差不多就可以承受任何的苦。 我發現姜濤令我產生很多共鳴和靈感,在他身上我看到昔日的自己,也看到我這些年來見過的各式各樣的clients。

苗延琼醫生: 香港教育昨天今天(邱逸、霍秉坤教授、傅潤偉老師)

我們相信,人際互動模式是可塑並帶有治療性的。 當吸毒者經歷同行的治療關係,除了能夠協助他們內化正面人際經驗,更能共同消化過去未能處理的傷痛感受,帶出一份新的意義。 苗醫生最後把人生比喻為一個不斷尋找的過程,不論我們如何走過人生每個季節,最終會發現到生命本質的美好。 在我們前線經驗發現,吸毒者的生命中滿載傷痛。 這些受創的經歷持續地影響著他們,讓我們開始關注創傷與吸毒行為的關係。 本季通訊我們邀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 – 苗延琼醫生作訪談嘉賓。

苗延琼醫生

在醫學院的歲月,被塞進的知識如汗牛充棟,只是出來行醫後,發覺超過一半的知識,已被新的實証醫學淘汰。 苗醫生明白,醫生是一項終身的志業,要不斷學習和進修,與時並進。 苗醫生在 1989 年開始在不同的醫院和專科實習。 苗醫生認為精神科更能夠 做到「全人醫治」﹣即顧及人的身、心、社、靈四方面。 由 1989 到 1994年,苗醫生在葵涌醫院、青山醫院和瑪麗醫院任職精神科醫生,並正式完成專科培訓。 有感人的精神健康,有賴「身、心、社、靈」的全人醫治。

苗延琼醫生: 臨床經驗

還有作為臨床心理學家的我,為什麼還要上這個課程呢。 行醫這些年,我遇到不少在學校內被同學欺凌的青少年。 吸毒初期,人的大腦會增強吸毒行為,讓人以為可以除掉煩惱,整個世界頓時變得美好。 但當人停止吸毒,便會發現沒有毒品痛得生不如死。 「Forget about the pain, 苗延琼醫生 苗延琼醫生2023 but end up with pain」,吸毒由一個逃避痛苦的方法,變成了另一種難以擺脫的痛苦。

苗延琼醫生

於是陸續邀請臨床心理學家何念慈女士、黃雯穎女士,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王愛玲博士,言語治療師葉麗芬博士等加入其專業團隊。 為了加強靈性輔導,苗醫生有幸得到關俊棠神父首肯進駐診所,作為人格和心靈輔導員。 苗延琼醫生在香港大學畢業,曾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30年。 苗延琼醫生 處理不同年齡層、不同種類的精神和心理疾病。 此外苗醫生還對存在主義療法、正向心理學、正念靜觀等很感興趣。 Yalom、 Viktor Frankl、正向心理學大師Martin Seligman等,吸取不少養分。

苗延琼醫生: 透過內心演練 達至心想事成

透過苗醫生的分享,我們更深體會吸毒並不是問題的「原因」,而是他們未能應對關係創傷所選擇的「適應行為」。 與吸毒者談及處理吸毒行為,我們更加要深度地體會他們的故事。 當吸毒者的故事及需要被聆聽及理解,甚至自己難以面對的創傷經歷被盛載,便是治療的開始。

苗延琼醫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