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華服日9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華服日

香港大學研究生會會長吳迪致辭時表示,華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最直觀的載體,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與流傳千百年的民族智慧,穿華服體現了中國人對民族身份的認同。 他表示,“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全港華服日”倡議是對此發展目標的響應。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表示,以新時代、新華服的概念去讓青年人喜愛中華文化,能更好的加強青年人對國家的認同感。

夫子會主席陳溢鋒致辭時表示,之所以提倡將“全港華服日”定為11月22日,是因為河南鄭州男子王樂天於2003年11月22日身穿漢服走上街頭,漢服隨後引起廣泛關注。 他又指,日本人、韓國人分別以穿和服、韓服為榮,希望中國人亦會以穿華服而驕傲。 部分漢服運動參與者排除其他民族服裝被稱為華服的資格,認為「華服」等於「漢服」。 華服日 日本愛知大學教授周星認為「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出的一種傳統服飾[5]。 一直推廣華服的夫子會,今日(21日)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全港華服日」倡議盛典,為弘揚傳統中華文化,倡議港府將每年11月22日定為「全港華服日」。

華服日: 華服日

倡議書建議港府將每年11月22日定為「全港華服日」,鼓勵在每年假日及重大場合穿漢服、旗袍、長衫和中山裝等中華服飾,以更好地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 活動由慈善團體夫子會、港大研究生會聯合主辦,前中國跳水隊運動員、奧運冠軍郭晶晶身穿漢服到場,並在舞台上繞場一圈,展示服飾。 夫子會主席陳溢鋒表示,河南鄭州男子王樂天於2003年11月22日身穿漢服走上街頭,漢服隨後引起廣泛關注。 他又指,日本人、南韓人分別以穿和服、韓服為榮,希望中國人亦會以穿華服而驕傲。

本次活動獲《CCTV央視新聞》聯播報導,除了現場約5千名觀眾參與,同時在騰訊、抖音、快手、b站等主流平台綫上直播,歷屆「中國華服日」活動累積觀看人次超過17億。 華服最早源於夏商時期的皇帝禮服,上衣下裳制,古代男女都可穿,後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 華服少用紐扣,多用繩帶繫結,而且把繩帶收藏在衣服裏面,表面看不到繩帶,整件衣服像不需要任何繫帶或紐扣,所謂「天衣無縫」,正好是華服的寫照。 改編自法國文豪大仲馬小說的韓國音樂劇「三劍客」首度來台演出,將於八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獨家連演五場。 韓國兩大高人氣音樂劇「與神同行」、催淚神作「如蝶翩翩」即將在本周上映,主辦單位推出「映前優惠」,凡雙人購票皆可享八六折優惠價,有興趣的觀眾把握機會購票。

華服日: 全港華服日倡議書

最重要是衣服剪裁好看,穿出特色又被現代人接受,已經很足夠。 我們找來本地時裝設計師 Janko Lam,一起分享新年華服穿搭心得。 而她的一對可愛仔女也充當小小模特兒,為我們示範一系列新年服裝。

華服日

她於 2011 年以環保概念融入華服設計,奪得「Eco Chic Design Award 2011」比賽冠軍,及後她加入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時裝創業培育計劃」(FIP),參與為期兩年的培育計劃期間,以不同設計及商業協作項目增強並拓展他們的創意及時裝創業潛力。 她的設計曾於巴黎羅浮宮、德國、日本、越南、上海、港澳等地展出,設計深受中外人士喜愛。 丹青承南漢服社社長吳淑英表示,這一兩年越來越多人接受華服,目前香港至少有4個漢服社,他們平時都是穿上旗袍、中山裝等,其實這都是推廣文化很好的成效。

華服日: 定義

華服巡遊從中山廣場集合出發巡遊,途徑中山階、邵逸夫平台、大學街,直到百周年校園結束合影留念。 其中,途徑的打卡點有香港大學荷花池,本部主樓門口及百周年校園香港大學校牌處。 典禮開始前,主辦方安排傳統藝術表演環節,有表演者以古箏加琵琶演奏“春江花月夜”、跳旗袍舞“花好月圓”及合唱團演唱中國藝術歌曲“聰明的姑娘愛繡花”等。 當日,校園內亦設置國畫介紹、投壺游戲和華服試穿等攤位,供師生了解和體驗。

華服日

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黃帝的誕辰,也是古代節日上巳。 由共青團中央發起,中央審批的中國華服日活動選定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 華服日 「中國華服日」作為第一個由官方定義的節日和主辦的活動,以傳統服飾、傳統禮儀、國風歌舞等元素為切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華服日2023 自2018年以來,活動獲得全球華服愛好者的矚目,成為橫跨「華服圈」和「國風音樂圈」的超級IP。

華服日: 【第九及十屆「國際華服節」開幕禮暨「全港華服日倡議書」發布會舉行】

[1] 雖然古代曾有漢服與華服之別,但當代學界及相關專業人士多認為二者概念是相通的,故本文以華服概念概括漢服。 中國華服日選定於農曆三月初三,內地不少男女穿上「交領右衽」衣飾。 華服日2023 傳說此天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民間在此天向國人說明不要忘記中華民族的根本及民族血緣來自黃帝,子孫更應繼承與開拓先賢美德。 中國以前一向喜歡新年穿真絲,圖案上喜歡龍、鳳、生肖圖案,或者吉祥的標誌圖案。 當你穿在外面的那件鮮色一點,整個人就很精神,很有新年氣氛。

華服日

第一個項目是「新春點唱站」,各班班主任代表學生說出祝福的話語,對象包括家人、學校老師、職工及社會上為我們服務的人。 點唱站播放的歌曲均為老師精心製作的賀年短片,剪輯了學校這幾年的活動花絮,甚具心思。 第二個活動是「新年習俗你要知」,全校學生都在緊張氣氛中以最快速度猜謎語。 另一個緊張刺激的遊戲環節則需要學生以搶先電話回答問題。 Janko 是香港新生代時裝設計師,創辦本地時裝品牌「新裝於初」。

華服日: 漢服運動對「華服」的定義

2018年,由中國大陸視頻網站Bilibili與共青團中央共同在中國大陸舉行了首屆「中國華服日」,由於官方宣傳的配圖、標誌等均是「漢服」,故有網民認為該次活動是官方首次公開表態支持由民間發起的「漢服運動」,即華服就是漢服。 夫子會倡議政府將每年11月22日訂為全港華服日,鼓勵政府部門、學校、商業機構等員工、學生和全港市民,當日穿華服上班上學,體驗和宣揚中華文化,又建議政府成立華服推廣委員會,由教育局,民政事務局等部門參加。 我們熱愛華文化,倡議香港政府設立【全港華服日】,日期是每年的11月22日。 華服日 華服日當天所有的政府部門、學校、社區中心、商業及非商業機構等的員工、學生和所有人,都可以穿著華服上班、上學。 任何機構,特別學校,可以安排【華服周】,香港政府鼓勵全港市民給予配合及支持。 「全港華服日 倡議盛典」11月21日於香港大學陸佑堂盛大開幕,倡議香港政府將每年11月22日定為「全港華服日」,共同倡議香港市民和遊客在每年節日及重大場合穿中華服飾,鼓勵所有華人日常穿華服工作生活,以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宣揚中華美德,振奮民族精神。

研究漢服運動的人類學研究生崔靜雯認為,隨著漢服商業化,消費主義逐漸影響受眾,漢服社團也逐漸摒棄激進主義而注重實幹,參與者不再全部以「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目標穿漢服。 她續指,該次官方能輕易以「華服」包含漢服也是因此造成的。 漢服運動支持者一方面對該概念表示懷疑或反對,一方面卻渴望得到官方認可,因此他們「要麼自動沉默,要麼主動參與其中」[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譚耀宗上台致辭,表示希望更多人參與,推廣華服文化,並擔當起弘揚及復興華夏文化的責任,實現「著我華夏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香港政府教育局政治助理施俊輝,亦上台致辭,表示希望與大家共同透過推廣華服,促進社會各界認識華夏豐富和優美的服飾文化,推廣中華文化,攜手舉辦更多建立社會愛國氛圍和提升學生愛國精神。

華服日: 全港華服日

香港大學職員協會陳捷貴會長期望華服推廣更多結合理論與實際,已經多次和夫子會聯合主辦【華服論壇】。 郭晶晶女士完全認同有關「全港華服日」活動的意義,親自出場帶領華服走秀,引來場內觀眾歡呼,紛紛拍照留念,她隨和大方,風釆令全場嘉賓朋友十分讚賞。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張跣說,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都不存在,這是漢服運動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代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 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 他亦提到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既非官方又非學術漢服標準”,認為是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21]。

華服日

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认为「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出的一種傳統服飾[5]。 我們的行動:(一)發動香港各方及不同界別和機構支持、參加、贊助和聯署【全港華服日倡議書】,在 8月8日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舉辦的第十屆國際華服節當天,發表倡議書宣言;(二)約會有關政府部門並遞交有關倡議書和華服建議書,希望通過充分溝通,可以逐步實現。 學生於「華服日」穿著中國傳統或與農曆新年相關的服飾回校感受農曆新年的熱鬧氣氛。 老師透過團拜從「家庭生活」、「個人」層面方面促進學生成長及提升對學校的歸屬感。 另外,當日啟發潛能組更舉行「天才華服大匯演」,學生以農曆新年為主題作天才表演,向同學展示自己的潛能。 最後大家一起宣讀 「全港華服日」宣言,倡議香港政府設立每年11月22日為「全港華服日」,倡議政府部門、學校、社區中心、商業及非商業機構等的員工、學生和各界市民當天穿著華服。

華服日: 第三届「華服論壇」成功舉行 倡議香港政府推廣華服

他認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地區,有利於將華服文化推廣向世界。 港大研究生會會長吳迪表示,華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最直觀的載體,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與流傳千百年的民族智慧,穿華服體現了中國人對民族身份的認同。 他表示,「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倡議是對此發展目標的響應。 港大首席副校長王於漸表示,過去十多年,香港一直推廣華服,有很多年輕人投入,近年亦有不少學生在校園內穿著華服,展示中華文化,這是很有意義的現象,反映年輕一代關注傳統文化。 夫子會為推動【全港華服日】倡議,將會在立法會選舉後與明年初之間,舉辦「聯署簽名」,希望有更多人支持【全港華服日】倡議;初步已經得到很多朋友和機構支持。 夫子會陳溢鋒主席還表示:希望向政府及旅發局、西九等機構提出意見,成立「華服推廣委員會」和「華服青年中心」,結合在教育、旅遊、文化產業、服裝、零售等方面,使香港成為中國和世界的華服漢服匯聚之都,為青年人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華服日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於漸教授致辭時表示,過去十多年,香港一直推廣華服,有很多年輕人投入,近年亦有不少學生在校園內穿着華服,展示中華文化,這是很有意義的現象,反映年輕一代關注傳統文化。 研究漢服運動的人類學研究生崔靜雯認為,隨着漢服商業化,消費主義逐漸影響受眾,漢服社團也逐漸摒棄激進主義而注重實幹,參與者不再全部以「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目標穿漢服。 日本愛知大學教授周星研究指出“漢服”一詞在古代並不常用,現代“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5]。

華服日: 夫子會倡11月22日訂為全民華服日 鼓勵穿華服上班

近年深受年輕受眾歡迎的國風音樂,正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今天已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態度,引申興起漢服熱、國風舞蹈等。 透過積極推動華服熱潮及國風音樂,喚起青年人正面的民族精神,加強重視中國的傳統風俗文化,以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 華服日 活動選址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以積極回應《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大灣區富中國特色的文旅活動,讓華服成為大灣區的品牌文化。 作主場主禮的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表示:十多年來,不少華服推廣者都有香港大學校友參與,他十分支持,呼籲各方支持全港華服日。

華服日

因此,統籌老師設計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直播活動,全校同學也可在活動中發揮潛能。 農曆新年將至,許多人會在新年期間穿上一身華服,增添新年氣氛。 華服日2023 現時不少小朋友上學都會有「華服日」,學習傳統中國文化。

華服日: 大灣區青年總會協辦第四屆「中國華服日」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張跣說,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都不存在,這是漢服運動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代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 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 他亦提到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佈「既非官方又非學術漢服標準」,認為是屬於「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21]。 「中國華服日」對推廣華服和中華傳統文化,及提升舉辦地城市文化地位,都產生巨大的作用。 主席吳學明表示,香港近年也有愈來愈多華服愛好者,期待能將「中國華服日」活動帶到香港,香港極具特色的東方之珠美境,加上深厚的音樂及文化底蘊,必定能與華服產生別具一格的精彩火花,成為粵港澳三地青年交流融合的文化盛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將全力配合促成美事。

  • 可是,今年因疫情關係,同學們都只能留在家中Zoom 。
  • 2018年,由中國大陸視頻網站Bilibili與共青團中央共同在中國大陸舉行了首屆「中國華服日」,由於官方宣傳的配圖、標誌等均是「漢服」,故有網民認為該次活動是官方首次公開表態支持由民間發起的「漢服運動」,即華服就是漢服。
  • 丹青承南漢服社社長吳淑英表示,這一兩年越來越多人接受華服,目前香港至少有4個漢服社,他們平時都是穿上旗袍、中山裝等,其實這都是推廣文化很好的成效。
  • 中國華服日選定於農曆三月初三,內地不少男女穿上「交領右衽」衣飾。
  • 全校學生預先把華服造型照電郵予班主任,再由校長和家教會委員選出「最具創意獎」和「最具新年氣氛獎」。
  • 另一個緊張刺激的遊戲環節則需要學生以搶先電話回答問題。

夫子會、香港大學職員協會及華服推廣工作者聯會昨日舉辦「華服論壇」,來自不同界別的華服愛好者匯聚一堂,分享推廣華服的意義。 2021年教育局發布《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指出,要從多元文化及社會中,傳承中華文化傳統。 華服正是中華文化傳統衣飾,教師接受傳統華服知識後,可引領學生思考怎樣在當代社會以現代時裝設計特色,重新闡述華服在當代世界的意義。 活動由慈善團體夫子會、香港大學研究生會聯合主辦,多位社會知名人士出席,前中國跳水隊運動員、奧運冠軍郭晶晶身穿漢服到場,並於“華服走秀”環節在舞台上繞場一圈,展示服飾。 日本愛知大學教授周星研究指出「漢服」一詞在古代並不常用,現代「漢服」是由漢服運動參與者所想像的一種傳統服飾[5]。 他認為在學術用語中,「漢服」和「漢服運動」中的「漢服」含義並不相同,前者主要把「漢服」理解為漢族的服裝,但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純粹的「漢服」 [20]。

華服日: 全港華服日倡議盛典 提倡港府鼓勵全民穿華服

原來想小朋友的華服穿得好看,與大人的穿搭技巧亦有少許不同。 4月17日晚,「中國華服日」重頭戲 — 華服秀典華在澳門金光綜藝館舉行。 秀典由華服走秀和國風歌舞兩部分穿插組成,其中,華服走秀分為「緣山之時」、「緣水之故」、「緣天之行」三大篇章,寓意廣闊天地山水見證歷史文化傳承,來自內地的二十多個華服社團、數百位青年模特身穿華服,緩緩登上舞台,身姿曼妙、華彩飄逸,顧盼之間流露傳承千年的大氣典雅。 秀典中,阿蘭、董真、胡夏、霍尊、李玉剛、李好等知名歌手、跨次元藝人為觀眾帶來了膾炙人口的國風歌曲,一次又一次點燃觀眾的情緒,將活動氣氛不斷推向高潮。 「漢服」與「華服」的定義一樣具有爭議性,漢服運動支持者普遍認為漢族人的服飾就是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為基本特徵,亦將漢服定義為「從黃帝到明末清初漢族傳統服飾」[3]。

華服日

致歡迎辭之際,夫子會陳溢鋒主席回顧香港首倡華服推廣的歷程,感恩社會各界的支持。 香港大學研究生協會吳迪會長期望藉著推廣華服,培養人才,做好一帶一路倡議。 丹青承南漢服社吳淑英社長期望與同袍攜手同行,傳承衣冠。 “全港華服日”倡議盛典11月21日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 倡議書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將每年11月22日定為“全港華服日”,鼓勵市民和游客在每年節假日及重大場合穿漢服、旗袍、長衫和中山裝等中華服飾,以更好地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信。 漢服運動參與者對「華服」的定義並不統一且有爭議,部分參與者排除其他民族服裝被稱為華服的資格,認為「華服」等於「漢服」,亦有參與者認為「華服」一詞已包含了「漢服」[2]。

十年前,梁愛詩女士熱心支持,擔任第一屆「國際華服節」的主禮嘉賓,更擔任永遠榮譽贊助人,適逢華服節第十屆,梁愛詩再度出席活動支持,實在難能可貴。 華服日2023 夫子會主席陳溢鋒、榮譽顧問黃富榮和榮譽會長趙麗娟,將榮譽贊助人印章授予梁愛詩,以作紀念。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澳門青年崑曲演員李卉茵在秀典上,身着華冠麗服,獻上一曲《禮儀之邦》。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