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禾寮坑村12大優勢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禾寮坑村

1730年後,李族繁榮,分枝多處,是風水之力,還是因為言行流露共主氣度,得谷內村落尊重,所以無往不利,易於自證預言? 本土旅行名宿黃佩佳1930年代訪禾坑,遇庠生耆碩李善餘,讚「德行之純,為村人所風範焉」,可見村威猶存。 禾寮坑村2023 禾寮坑村 沈思編校《香港本地風光》(2017年)〈新界百詠〉收黃佩佳禾坑篇:「可稼可宮惟所請,李生猶有願之風」。

禾寮坑村

禾寮坑路(Wo Liu Hang Road),位於新界沙田區火炭禾寮坑村,南始㘭背灣街23號旭禾苑,經過禾盛街、沙田屈臣氏中心、禾穗街路口、禾寮坑遊樂場,北迄道路盡頭禾寮坑村對開迴圈。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車站位於地面,而報告書亦建議九廣鐵路(英段)(現東鐵綫)在此增設車站以與沙田綫交匯。 禾寮坑站位置與後來電氣化的九廣鐵路(現東鐵綫)的火炭站相同。 至於肉食方面,村民要在清明、端午、重陽、冬至和新年時才有豬肉吃,其他節日亦只買一斤,更有些向豬肉商賒數的,間中亦有豬肉商上山兜售,但必須預訂。

禾寮坑村: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劉氏太公乃客籍人士,由廣東省長樂縣搬來,至於遷入的年份已很難確定。 劉氏祖先最初建村於「落路下」,及後由於地方不足,故有分支往「禾寮坑」、「拔子窩」及「馬料」,由於「馬料」、「拔子窩」已有約二百年歷史,故推斷「落路下」自建村以來,當有二百多年。 「竹枝詞」中有謂:「望見船埋落路下,擔魚男女不停肩。」因此,推斷該村前本有一碼頭,為捕魚者停泊之處,並極有可能將魚獲擔上山上各村落出售,其後,可能因填海關係,因此,再沒有船在該處停泊了。

禾寮坑村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在我中學年代曾收為課文,知道黃佩佳把李善餘比作李願、將海背嶺之陽禾坑谷,與太行山之陽盤谷,互相對照。 禾寮坑村 禾寮坑(英語:Wo Liu Hang)位於香港沙田區火炭的一條村落,隸屬於沙田九約之一的火炭約。 禾寮坑南面是火炭工業區,北面山上是樂林路的中低密度豪宅區。 據知,當劉氏人家從「落路下」分支至此時,因該處種有蕃石榴,俗稱「拔仔」,故稱「拔子窩」,是為遍植「拔子」的地方。 禾寮坑村 其後不知是口音問題抑或是取其好意,所以又稱「百子窩」。 原址因新市鎮發展所需,政府已收地作建廠之用,故在原村附近另覓新址以作賠償,原村一切已蕩然無存,現在的新址全是排列整齊的二層高新型建築物。

禾寮坑村: 歷史

有關禾坑,此前讀過的著述說,李德華、李權林父子,得風水奇才李三友提示在禾坑立村,又說李權林二子李捷榮是李三友徒弟,帶領4個兒子,1730年堵海做田八份半,子孫8人一人一份,半份給堤壆水閘看守人,李族因此財富廣增。 近日讀夏思義及李文業文章指出,客家人初來埗到的第一代,通常無資產建屋買地,只能搭建臨時建築物,積蓄到第二代,才有能力建永久房屋。 論文指李權林是在晚年聘用李三友選定建村及祠堂位置,死後才由孫李捷榮分別在1720年及1730年,建造頭角村及下禾坑村。

上禾坑的宗祠有兩個入口,祠堂兩側,在同於圍牆內的空間罕見地建有村屋。 藝人胡杏兒2015年底下嫁的圈外男友正是上禾坑的原居民,翌年初兩人專程返回此李氏祠堂舉行「拜堂」儀式。 祠堂不遠處,已能清晰看見牆身被年月冲刷成灰黑的客家大宅──發達堂。 大宅以青磚、木材以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成,樓高兩層,建有綿長的人字瓦頂,上下兩層皆有柱廊,樓上護牆有卷雲狀的三角山花裝飾。

禾寮坑村: Mapa topográfico 火炭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銀禧花園,駿景園,穗禾苑,御龍山,星凱.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48,400,年齡中位數為 42.7歲。 1960年代末期規劃香港地鐵時,建議的東九龍線的終點站就在此地,並與九廣鐵路交匯,方便乘客轉乘兩鐵,但東九龍線的計劃最終並沒有實現,而九廣鐵路計劃增設的車站則南移至火炭站現址;原來擬建東九龍線地鐵車廠用地,即是今天的港鐵何東樓車廠。

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收地發展火炭工業區,位於山邊的禾寮坑獲全數保存,政府特意將村前的道路命名為禾寮坑路,但村前的一大片農田和漁塘被平整和發展成數十層高的工廠大廈,只有很少地皮用作休憩用途,即禾寮坑遊樂場和禾寮坑休憩公園。 禾寮坑村2023 位於九肚山上的「馬料」村乃由兩姓人家所聚居,分別姓劉及姓邱。 劉氏乃由「落路下」分支至此,至今歷七傳,約二百年左右;較劉氏遲數十年才至此定居的邱氏,乃源自「赤坭坪」,至今約一百五十年。 除此之外,上禾坑的李氏世居、永吉堂和下禾坑的二房祠,雖然近年重建後被剔出評定的歷史建築名單,但其結構佈局仍保留傳統的客家文化。

禾寮坑村: Mappa topografica 火炭

由於該村與「九肚」及「長瀝尾」接攘,因而過從甚密;該村並無祠堂之設,劉氏祖祠仍在「落路下」而邱姓的仍在「赤坭坪」,遇上節日或喜慶才回祠堂拜祭。 禾寮坑村 夏思義及李文業指出,李三友在1720年向李捷榮發出的13條風水指示,主要是建立頭角村、祠堂、狐狸吊頸瀝風水林的建議和守則。 論文所附1730年地圖顯示,鄧姓禾坪仔、曾姓橫翁排、何姓何屋輋已廢,只剩鄧氏老圍。 老圍是因為被狐狸吊頸瀝風水林區隔,並阻隔了通往狹谷北端的通道而被迫遷走,並非是李三友在祠堂擺風水陣令鄧氏家道中落。 我懷疑李文業是禾坑李族後代,運用家傳秘密檔案,寫成論文。

據記載,發達堂由上禾坑建村者李德華的第七代後裔李道環於1933年興建,建成80年後獲列為法定古蹟。 禾寮坑村2023 未知其背景的當天,在一段距離外仰望,辨出這座龐然建築褪色的名字時不禁失笑,能如此直白地道出心裏所願,當下也許不容易了。 沙田區的火炭@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42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9,705人。 主要街道包括樂景街(火炭段)、火炭落路下、火炭桂地。

禾寮坑村: Carte topographique 火炭

網上搜尋「鏡蓉書屋」,看見有媒體封此為「最無人氣法定古蹟」,如今學校重門深鎖,特地前來的罕見遊人也無法親歷內裏格局如何。 年輕時李道環前往越南謀生,後來與家人衣錦還鄉,兒子李鈞蘭是沙頭角區內舉足輕重的領袖,曾獲港督委任為沙頭角區三名「諮議」之一,非常架勢。 這天我們經過屋外,一雙夾在繩上被風搖晃的袖子本是僅見的人迹,但我們的腳步可能太沉,又或踟躕的身影入侵了窗內的地上,裏面被打擾的人出來詢問究竟。 禾寮坑村2023 禾寮坑遊樂場,香港公園之一,遊樂場之一,喺沙田火炭禾寮坑路,英文叫Wo Liu Hang Playground。

禾寮坑村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塘肚村張氏集賢堂臉書:一世祖自沙頭角遷鹽灶下村,張氏三子積蓄至1748年合資在浪尾買十斗種田地,張氏長子其後與禾坑村、大塱村、麻雀嶺等村合作,在三門灘,即今鹿頸路口至海背嶺山崖築堤壆,防止海水灌注,造鹹田地八份半。 張洪爵祖與鹽灶下村林氏祖先,以「林洪爵」名分得鹹田地一份。 上禾坑的鏡蓉書屋位於村中一角的石梯上,疫情下並沒開放。 禾寮坑村 聞說這間「卜卜齋」因為曾出產秀才,能教出文武雙全的學生,昔日遠至坪輋,甚至深圳的村民都會遠道而來寄宿求學。

禾寮坑村: Topografische kaarten 禾寮坑村

建屋的李道環,年輕時在越南謀生致富,衣錦還鄉後,1933年在下禾坑興建這幢樓高兩層的「折衷主義」民居建築。 李道環的長子李鈞蘭是上世紀戰前沙頭角區內的社區領袖,雖然建築被列為法定古蹟,但由於仍有村民居住,所以不能進內參觀。 禾坑村位於北區沙頭角鄉,是上禾坑、下禾坑和禾坑大朗的合稱。 禾寮坑村2023 在1819年編的嘉慶《新安縣志》,記載為官富司管屬的客籍村落。 1899年,駱克接收新界報告中,記錄禾坑是有260人的客家村。

禾寮坑村

及後,村民亦有種植年桔,戰前時多在過年前餽贈親友,戰後由於越種越多,於是有取去墟市出售,除此,村民亦有種植沙田柚和桔等。 清朝康熙初年,原居廣東博羅橫壠仔的李德華公與兒子李權林,在清廷招懇時來到此地,他們得堪輿師李三友指示,在這裏擇地建村。 建村時禾坑除了李氏外,尚有鄧、何、曾三姓,但由於李氏人口繁衍,他們相繼離去。 李德華被稱為落擔祖,他的3個孫兒分家成為三大房族,長房及三房在上禾坑,二房在下禾坑。

禾寮坑村: 香港島

雖然新村現有約一百人居住,但是約有四成居民為外姓人。 早期經濟和「禾寮坑」等大同小異,以種植為主,並輔以斬柴維生,惜由於政府於七十年代發展沙田新市鎮,村民遂於1976年正式放棄農耕。 在「火炭」附近,有三條村是同是姓劉,劉氏祖先最初建村於「落路下」,及後分支往「禾寮坑」、「拔子窩」及「馬料」,由於「馬料」、「拔子窩」已有約二百年歷史,故推斷「落路下」自建村以來,當有二百多年。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