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通識科題目2023詳細介紹!內含通識科題目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通識科題目

於三三四學制實施前通識教育科並非必修科,只有少數學校開辦通識教育科,故2004年全港只有約350名通識教師。 為培訓足夠人手開辦通識教育科,教育局與大學合作推出短期培訓課程協助教師轉型。 [41][42][43]有教育界人士指通識教育科內容廣泛,擔心教育即使在接受逾百小時培訓後仍未能掌握課程[44]。 不少中學均會由任教其他科目的教師兼教通識科,而非由專科老師「專科專教」[45]。

教學方面:高中通識科是最大改動的一個科目,課程內容比重會減至原有的一半。 首先,通識科將會換上新名,教育局提出了5個改名的建議,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家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文化科」及「社會教育科」。 其次,會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包括刪減約原有的一半課時,亦會設立「適用書目表」。 此外,會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透過涉及香港、國家及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拓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並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

通識科題目: 考生竹篙灣應考通識 兩考生不適棄考

3大題均各設2條分題,其中佔12分的分題均問考生多大程度上同意一個說法。 通識科題目2023 資深通識科教師兼教協理事方景樂表示,卷二的三題均與香港相關,感覺程度沒以往般深,「見唔到觸及政治、法治精神,同卷一類似」。 因港人正面對疫症,相信不少考生會選答題一,當中考生需比較政府政策及市民個人角色在維持公共衛生的重要性。

  • 考生應該建立一個學習歷程檔案,在探究過程中把有關演繹、分析、反思、心得和撰寫報告的各階段的資料記錄於歷程檔案的文件夾內,以展示整個探究過程。
  • 考生須在以探究為主的獨立專題探究中展示不同的能力,例如解難、資料搜集、分析和傳意。
  • 前教育局長吳克儉否認通識教育科失敗,亦不認為這此科目為學生上街示威的原因。
  • 相反,通識考試著重嘅係理解題目,以及評核考生係學科上掌握相關思維能力嘅程度。
  • 教育工作者陳美齡認為通識教育科是鼓勵學生發表意見的科目,應該不設評分讓學生能暢所欲言。
  • 她亦認為通識教育科不應使用課本,應該讓學生親歷其境才不致於紙上談兵[22]。
  • [41][42][43]有教育界人士指通識教育科內容廣泛,擔心教育即使在接受逾百小時培訓後仍未能掌握課程[44]。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研究公民教育多年。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用不同的科目和方法推動公民教育,有的用歷史科,有的用社會科。 通識科題目2023 通識科題目 「通識科讓學生知道分析、知道從多角度去看問題,但不能令到學生上街。什麼讓學生上街?學生分析之後,做道德判斷,覺得這是不公義的,所以我要改變。」從通識科考試評分標凖來看,也是倡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政治取態不影響得分。

通識科題目: 【IELTS考試】一篇文幫你拆解 IELTS 考試!

2018年,香港教育大學署理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及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阮筠宜及梁懿剛再進行有關研究,以「通識科如何影響香港中學生」題,有關研究載於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刊物《港澳研究》[63]。 通識科自2009年成為香港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以來,有社會人士認為通識科是導致學生「政治化」的原因。 喜歡通識科和不喜歡通識科的兩組學生,普遍都沒有參與有組織的社區和政治活動。 相反,通識科主張的多角度思考令學生更容易跳出自己的社會位置及「身份政治」的制約,以不同視角來全面審視公共議題。

通識科題目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田方澤認為提及中國改革開放時很難不提及六四事件,他質疑有關修訂具有政治考慮[81][83]。 重新「改革」的通識科,課程發展議會年初已成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跟進落實科目修訂及制定考評式。 廠商會中學通識科主任張素貞認為今年通識科試卷的難度與去年相若,當中義工服務屬通識科的恆常議題,而東奧及在家工作則屬於今年的熱門議題,考生較為熟悉。 1.有關網上祭祀先人對香港社會的好處, 以及討論在現代社會實踐中國傳統習俗時,環保因素應否獲優先考慮。 第3題則涉及植物肉,資料A為2021年期刊文章,列出2021年全球肉類消耗將增長超過1%,產生更多溫室氣體排放;資料B則取自2019年的網絡文章,說明植物肉的成分或不太健康。 題目問到人們抗拒「無肉飲食」的原因,另一分題則問考生多大程度上同意,推廣植物肉是達致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方法。

通識科題目: 通識卷一題目及題型分析

今日的通識科筆試約於12時30分左右完卷,考生陳同學表示,今年卷一第三題的題型較少見,問法較過往稍為不同,提供的參考資料相對少,但答題篇幅相對多,而其餘兩題提供的資料相對較多,幸好其時間分配上沒有問題,因此大致能完卷。 他解釋,第三題的(b)部分問題較複雜,需時消化,過往未試過做此類型題目,亦未有料及會出「稍微敏感的題目」。 通識科卷一共設3條必答題,今年第一題為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單元範疇,試題資料談及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不良影響、青年的網上行為及「遊戲障礙」。 題目要求就資料解釋可能引起的個人成長問題,以及就試題所提供的資料可怎樣用作支撐「使用互聯網對公共衛生構成一些風險」的相關論述。

通識科題目

《文匯報》批評通識教育科不設教科書送審制度,令教科書質素良莠不齊,容易成為政治宣傳品。 儘管教育局於2014年曾表示會研究為通識教育科設立教科書送審制度的可行性,但至2019年尚未有進展。 [48][49][50]《人民日報》曾批評教師透過偏頗的教材向學生灌輸政治觀念[51]。 前教統局長李國章認為通識教育科的理念雖然正確,但教育的質素參差,向學生灌輸政治理念[52]。 獨立專題探究是具焦點的探究,它為考生提供按自己的興趣,作獨立探究議題的難得機會,考生可在研究報告中表達自己的見解、意念、研究結果和提出評鑑。

通識科題目: 1 通識卷一

除咗熱門議題,一啲經常出現嘅議題都唔能夠忽略,其中例如香港嘅恆常議題包括廢物處理、環保問題等;而香港同中國有關的跨單元,則有機會出大灣區發展嘅相關議題,例如香港同中國嘅聯繫、香港政府嘅角色、發展配套等等。 值得一提嘅係,除咗六大單元,有啲「概念」各位考生都必須注意,例如「生活質素」、「可持續發展」等,都可結合不同題目出跨單元題目,因此出嘅機會亦都會提高。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認為通識教育科並非導致大型社會運動的原因[60]。 2019年7月,前行政長官、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2019年香港七一衝突後,指他任內推行的通識教育「完全失敗」,批評通識教育是引致年輕人變得激進的重要原因,間接導致大批年輕人反對政府的局面。 [46] [47]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亦批評教育局不檢討課程,沒教好學生品德。

通識科題目

教育評議會主席、中學前校長何漢權:過去的通識科的目標是超越、批判,而國家的內容就十分薄弱,讓教師很沉重,新的科目則可以多一些了解國家,「通唔到中國,好難叫通通識」。 中學校長、布商會教育顧問賴炳華: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重新聚焦,亦認同以前通識科國家的內容十分薄。 中學文憑試(DSE)通識科今日(28日)開考,試卷分為卷一必答題及卷二延伸回應題。 卷二設3條題目,考生要3選1作答,題目分別涉中國傳統習俗及環保、博物館及科技、植物肉。

通識科題目: 資料互證題(通識價值觀題、通識資料回應題)

曾遭《文匯報》批評的雅集出版社刪除了關於公民抗命的資料回應題[74],亦刪除了包括本土民主前線和香港眾志在內的多個政治組織的名字[67]、「本土意識」的字眼亦改為「本地意識」、「民主派」亦改為「非建制派」[75]。 該出版社亦刪除了關於三權分立的內容[76],日本《每日新聞》亦有報導此事[77]。 齡記出版社則刪除了關於新聞自由、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內容,亦刪去了一地兩檢破壞香港法治的漫畫[78],以及人大釋法衝擊香港司法制度的描述[75]。 明報教育出版社刪除了陳方安生指中央政府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香港民心是否回歸的言論。 [79]此外,一些外國的示威活動,例如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和茉莉花革命亦被刪去,有教師認為是為了避免提及激進的社會運動[80]。

教聯會副主席、中學校長鄧飛:社會對通識科存在質疑,而公民與社會發展則不會引起誤會。 他認為通國家的知識很重要,而在香港了解國家的負面東西不難,關鍵是學生會否對國情問題的複雜性有低估,未來的教學應該謙卑,難以用「若干口號去教」。 題目問及香港故宮博物館的成立如何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題b則問考生多大程度同意,以科技呈現文物是促進人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2011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20]撰文指出通識教育科考試的重點,在於透過真實的社會議題來設問,評估知識、概念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應用,例如推論、解難、溝通等能力。

通識科題目: HKDSE Liberal Studies 通識教育 — 考核要求

2020年8月,教育局向六間[67]高中通識課本出版社提供修訂內容意見後,「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公共衛生」與「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的教科書作出大幅修訂[68][69]。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發表聲明,表示教育局的若干修訂內容意見似無必要,且不公佈刪改準則會讓教師在自編教材時無所適從,擔心誤踩紅線,但承認若干課本修訂如澄清概念、更新資料、資料注出處與提高數據準確性為必要之舉[70]。 教育野、香港教育同行陣線、進步教師同盟、香港人教育支援平台向楊潤雄發公開信,要求撤回通識科課本政治審查及公開通識科課本專業諮詢服務審核準則。 但新界校長會卻認為該服務團隊成員包括專科督學、大學學者及教育專業人員,專業上無庸置疑,且該服務「去蕪存菁」,令課本品質有一定保證,為負責任政府必要之舉,不同意該服務構成政治審查[69][71]。

教育工作者陳美齡認為通識教育科是鼓勵學生發表意見的科目,應該不設評分讓學生能暢所欲言。 她亦認為通識教育科不應使用課本,應該讓學生親歷其境才不致於紙上談兵[22]。 2019年9月29日,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發表諮詢文件,建議通識教育科維持「必修必考」以免影響國際認證[23]。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台,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台。 題目要求考生根據資料,描述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意見的主要特徵;要求考生就試題提供的資料及就自己所知,指出兩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闡述答案。

通識科題目: 星島教育— 通識

考生應該建立一個學習歷程檔案,在探究過程中把有關演繹、分析、反思、心得和撰寫報告的各階段的資料記錄於歷程檔案的文件夾內,以展示整個探究過程。 考生須妥善保存自己的作品供查閱和核證,直至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公佈為止。 通識科題目2023 [15][16]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蘇國生表示考試要求考生「以多元化、平衡及不同角度思維答題」,評分標準不會因考生政治立場而有所不同[17]。 考試試題不時會涉及政治議題,例如於2019年曾問及考生對「特首不可是政黨成員」的意見[18]。

通識科題目

題目要求考生解釋網上祭祀對香港社會的好處,並問及考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在現代社會實踐中國傳統習俗時,環保因素應獲優先考慮。 一項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進行的調查顯示31%的教師認為學生有「弄虛作假的傾向」,有教師亦表示不少學生從網上抄襲報告[25]。 2012年,《東方日報》報導指有公司代考生撰寫通識科專題報告[26]。

通識科題目: 1 通識Past Paper

《星島日報》表示有關內容修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立法前完成,認為課本亦可能存在違反《港區國安法》的內容[72]。 通識科題目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核心科目通識科今日(27日)開考,共有45,879人報考。 今年卷二選答題維持三選一,試題包括:疾病與公共衛生、電子支付與創新科技,以及本港的文化和體育。

通識科題目

延伸回應題透過可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廣泛的層面,讓考生展示所學的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和以有系統的方法來表達等。 通識科題目 因此,考生須就多種不同形式的資料作答,例如:– 文章、新聞報道、報告、備忘錄、書函、廣告;– 對話;– 圖、表、地圖;及– 漫畫、圖片、插圖。 —要求考生(a)就資料,解釋遙距工作興起的原因;(b) 就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而言, 通識科題目2023 討論遙距工作應否在香港予以推廣。 —要求考生(a) 總結出香港人參與義工服務的現象;(b)解釋參與義工服務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帶來的好處;(c)討論他/ 她是否同意以獎勵作為誘因來推動青少年參與義工服務。 前教育局長吳克儉否認通識教育科失敗,亦不認為這此科目為學生上街示威的原因。 他認為只有小部分通識科教師選用偏頗的教材,影響了科目的中立性,影響心智未成熟的學生[54]。

通識科題目: 個人工具

2019年10月,為了回應對通識教師立場偏頗的質疑,香港政府任命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組11名課程發展主任擔任督學,到訪學校觀課、檢查教案及學生習作。 [55]同年12月,教育局長楊潤雄稱局方會要求出版社自願提交通識科教科書,並於2020年2月提供修改意見給出版社。 [56][57]葉建源稱政府應回應民怨,而不應對教科書進行審查[58]。 林鄭月娥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通識教育科及其他科目均有機會被「滲透」,需要辦學團體及學校管理層把關,她指2020年內會公佈如何處理通識教育科[59]。 以下是較詳細的變動的內容:

被視為香港教育史上之爭議學科,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修訂及取代,兼新科目於2024年香港中學文憑試起改制為「達標/不達標」,大幅減少影響升學[1]。 通識科除了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命名外,課程也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為核心內容;仍屬必修必考,但不設校本評核(即獨立專題探究),並會為學生提供前往內地學習機會。 資深通識科教師兼教協理事張銳輝形容,屬歷屆文憑試通識科考試中,對政治參與及相關知識要求最低的一次。 最後嘅時間,除咗熟讀基本答題技巧、清晰了解唔同題型,各單元嘅概念詞亦都要整理好作最後嘅溫習衝刺材料。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