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明日大嶼利弊2023詳細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明日大嶼利弊

若研究過可行後,當局還可以擴大近岸填海規模,配合新商業中心區的發展。 由「明日大嶼」以至土地大辯論開始,林鄭政府早已假設,新的商業中心區要接近港島中環,以至交椅洲成為理想之選。 縱然交椅洲他朝成為新商業中心區,元朗、屯門、上水等多個新界地區的市民,都仍然要花時間、費車資通勤上班,不但社會成本莫大,亦會加重交通負荷。

明日大嶼利弊

前海管理局證實了相關構思,但香港政府從未有向市民披露相關資訊,引起對東大嶼人工島發展目標的質疑[42]。 政府未有公布4類房屋的比例,我們無法仔細估計每類房屋的成本效益,不過一個簡單、合理的推算,是公營房屋整體上可以自負盈虧(即出售公屋獲得的土地收入,可以抵償出租公屋的建築成本)。 14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不會產生淨賣地收入,不過卻有巨大的社會效益。 我們估計每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社會價值平均為300萬元(這是十分保守的推算,最近二手公營房屋的轉讓價大部分都遠超300萬元),14萬個單位的社會價值共4200億元,加上約一萬億元拍賣土地的收入,兩者合共14200億元。 「明日大嶼」6240億的興建費用,是香港2018年總產值(GDP)的21%,比例並非特別龐大:當年興建赤鱲角機場的玫瑰園計劃財政費用為1500億,是當年香港總產值的31%,比例遠遠超過「明日大嶼」計劃。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三大爭議

30年過去,如今香港的經濟已增長超過五倍,所以「明日大嶼」對今天香港的經濟規模來說是絕對可行的。 他又指,該項目將促進本地經濟增長,在建設階段每年可為香港增加1至1.5%的本地生產總值 [51]。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的主要工程乃在香港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分期興建總面積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當中在交椅洲附近的1000公頃人工島將屬「首階段」工程,預計可於2025年開展工程;而餘下的700公頃工程,政府則多番表示暫時未有建造時間表[16]。 我們破例提供上述數據,目的是希望說明政府推展這個具龐大社會及經濟效益的項目,不會「掏空庫房」或令政府「一貧如洗」。 惟我必須強調,政府提出大型發展項目建議,從來都不是為「賺錢」而做。

明日大嶼利弊

惟當局一直僅以「繼續研究或努力解決問題」等理由推搪,而發展局在社交平台回應環團拒絕出席簡介會時,更明言「不應再停留於討論推展或不推展」,對各界疑慮視而不見,更令人質疑已有既定立場,一意孤行硬推明日大嶼。 有立法會議員亦坦言,「直至 1 月下旬也一度以為公眾諮詢並未展開……甚至立法會秘書處也表示不清楚」,可見諮詢何其「鬼崇」。 而發展局 1 月 31 日寧願於社交媒體撰文回應對有關評論感到「莫名其妙」,仍要待 11 個環團在 2 月 6 日召開聯合記招,批評公眾諮詢鬼祟展開後,當局 2 月 7 日才首次發出新聞公告,公佈諮詢網站和表示歡迎公眾發表意見,諱莫如深才更教人莫名其妙。 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表示,現時將軍澳大部分地方都是填海得來,當日如果沒有此決定,將軍澳「50萬人住喺邊度」? 而原居民則受《基本法》保障,政府任何動作或會遭受司法覆核挑戰,耗時或要10年。 另外,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內多個城市的填海項目因應海洋局的要求先後停工,包括珠海橫琴南部、中山市翠亨新區、東莞長安新區等。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願景」

香港「開埠」最早期於1840年代,所謂Victoria,即是中環;人們在中環開始發展,最初在灣仔、上環、西環居住,然後向東延伸到北角,向西延伸到堅尼地城。 所以,香港基本上是按着社會發展、人口增加而擴大城市範圍,沒有機會作詳細的城市規劃。 反觀深圳,該城市是規劃出來的;又如河北雄安新區,規劃一片數千公頃的土地,分階段逐步開發。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以前很難具備那樣的城市規劃,現在「明日大嶼」的大規模填海,為我們全面規劃智慧型城市,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守護大嶼聯盟認為,此舉反映香港有另外的權力核心在影響政府施政[112];而林鄭月娥則強調雙方「無夾過」,稱有參考所有智庫的報告[113]。 長春社亦認為,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未完成最終報告前就展開填海研究,是不尊重民間聲音[114]。 明日大嶼利弊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亦指,團結香港基金的發展建議包括在「長洲以南」的水域重置貨櫃碼頭及現時在棕地上運作的工業,而現時政府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的撥款研究申請,也包括「長洲以南」的水域,顯示相關團體有機會早已得悉政府的發展方略[115]。 要填海,寧願填一塊大規模的地方,總比東填一塊、西填一塊為好,因對環境的影響會小一點。 再說,土地面積夠大,可有一個較好的城市規劃,甚至是一個智慧型的城市規劃。

明日大嶼利弊: 更多「海洋」主題...

在顧及當前有其他工務項目更急切需要撥款的情況下,發展局於2014年11月26日暫時撤回申請[5]。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後來表示,「明日大嶼」的填海工程將會同時使用建築廢料及機砂作為填海物料[80] 。 他又指出,香港每年會產生1,500萬公噸惰性建築廢料,適宜用作填海用途。 政府預期中部水域填海所使用的填料有一半將會使用此類惰性建築廢料,而使用這些廢料不需要購買,而只需負擔運輸成本。 機制砂在過去未作填料使用時,供應有限,不過隨著需求越來越大,內地不斷加開新的機砂生產線,供應會逐漸趨穩,目前機砂供應價格已較海砂為低。

  •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潘樂陶也表示,香港每天也生產不少填海的原材料。
  • 政府表示,中部水域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可滿足香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需求。
  • 再者,收地涉及清拆、補償及覓地安置有意繼續營運的商戶,成本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低。
  • 香港主權移交前,當時的立法局通過《保護海港條例》,限制在分隔九龍和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填海。
  • 我們將於周二,就聚焦交椅洲1 000公頃人工島的詳細規劃及工程研究,連同策略性交通基建相關研究,諮詢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
  • (二)先賣地後交付模式:政府先招標批出土地,規定在指定日子交付土地予發展商,例子就有中環新海濱三號地皮。
  • 明日大嶼人工島造價數以千億元、填海面積達 1,000 公頃,關乎重大公眾利益,當局為強推填海工程,卻將明日大嶼「公眾參與」扭曲為歷來大型發展計劃的首個「三無諮詢」──無主動公佈、無主動諮詢公眾、無公信力,與過往做法明顯有所差異,堪稱歷來最鬼祟。
  • 加上寫字樓的需求漸見飽和,現時的賣地收益估算在若干年後,會否脫離現實,這是有可能的。

不過,就棕地開發問題,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明日大嶼」專責小組成員劉勵超撰文指出,有關政府現時應專注發展棕地,無必要花錢研究人工島可行性的說法,既低估了回收棕地的難度,亦忽略了填海造地能創造完整社區的更大效益。 香港的棕地絕大部分並非閒置而是用作物流、車輛維修、環保回收、重型器材及物料倉庫等用途,這些商業活動均有其經濟功能及繼續存在的必要,難以單憑建屋需要引用法例將其所在的土地收回。 再者,收地涉及清拆、補償及覓地安置有意繼續營運的商戶,成本其實並不如想像中低。

明日大嶼利弊: 香港自殺率見新高 抑鬱症康復者籲加強精神健康支援

當中部分工程費用來自向旅客徵收的機場建設費及機管局的營運盈餘,其餘約690億元則發行3年期零售債券、機構債券及向銀行借貸得來。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伍美琴指,外界以為保護生態的意思純粹是保育動物,她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因為人身心的健康與大自然的健康十分有關,而且大自然向人類經濟提供原材料,不健康的自然生態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李美華認為,當中國都已經叫停填海項目的時候,反而香港就甚麼也不管。 她形容這是個「很大的矛盾,也讓人很難明白為何有其他不傷害環境的選項,卻不先走那些,而選擇填海」。 政府高估土地需要:香港政府統計署去年公布人口預測指,當地的人口到2024年會增至約774萬人,到2043年會到達822萬人的頂峰。

在遇上極端天氣及颱風時,海浪湧上陸地並不等於可以淹沒整個人工島,香港不少地方在颱風吹襲時曾發生類似情況。 要解決問題,我們亦可在人工島適當的位置興建海堤及防波堤,甚至興建建築物時加高樁柱。 此外,如政府打算以地價收益填補工程支出,則反映日後人工島上新闢的土地亦需賦予較高的地價,才能收回成本,市民依然難以承擔新增的私人房屋樓價。

明日大嶼利弊: 香港鄰近的地區怎樣看待填海?

發展局初步建議在人工島A島及C島各設一個車站,並於鐵路沿線增設多個轉乘站;同時探討於堅尼地城增設車站轉乘港島線的可行性。 再者,局長黃偉綸的發言多以「9,740億至11,430億元」為收入估算,予人「明日大嶼可賺錢」之感。 然而,政府假設人工島最多住70萬人,人口密度未免過高,加上項目隨時超支,收益估算應更保守。 然而,這個估算未考慮成本上漲、利息及其他超支,引來立法會議員及坊間推測,總成本可能是8,000億甚至是10,000億元。 故此,局方若要平息社會疑慮,力證「明日大嶼」不會虧本或掏空庫房,應該提出成本估算的上限及下限,讓立法會及社會有更清晰資料,判斷項目是否值得支持。

發展局表示,整個項目發展屬於有經濟效益的長遠投資,無須純倚賴公共開支推展項目。 除了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外,政府亦考慮加入一個或多個融資方法,包括發行債券、公私營合作(例如以建造—營運—移交模式興建主要運輸基建及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興建鐵路等),以便適度運用市場力量。 發展局昨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交代去年6月開展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的階段性結果和初步建議。

明日大嶼利弊: 房屋供應

調查發現,鄰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具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021年2月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及在中部水域錄得稀有的海筆,反映東大嶼水域具生態價值。 政府一直指填海是增加土地供應最佳的選擇,然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議的八大選項,即使剔除東大嶼都會,仍有2,200公頃,無須填海。 明日大嶼利弊 明日大嶼利弊 相反,收到逾半書面意見反對的東大嶼都會,就破天荒「未研究先估算」,更高調召開記者會,力求盡快在立法會申請前期研究撥款,明顯是厚此薄彼。 就此,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黃偉雄撰文指出,坊間普遍認為香港人口增長放緩速度比預期快,香港人口增至811萬高峰值後將回落,加上考慮到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移民潮,市民對長遠房屋需求正在減緩。

明日大嶼利弊

棕地造地的成本只需約333億元,保守估計至少可提供13萬9千個單位,與填海能提供的單位數目相若。 明日大嶼利弊 目前「明日大嶼」約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申請已在立法會財委會議程當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2020至2021年度的綜合赤字增加至超過3000億元,財政儲備則降至8000多億元。 坊間再出現質疑聲音,認為香港財政赤字擴大之下政府難以推動項目,指有可能掏空庫房。 香港整體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當中已發展的土地僅佔四分一,而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則只佔整體土地約7%。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