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岑允逸好唔好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岑允逸

以解決民生問題而出現的公屋,來到今天卻有著重大的民生問題未解決。 為此,Dustin 開始走訪港九新界多個不同的公共屋進行拍攝,希望藉由影像去諷刺粉飾太平背後的荒謬與矛盾。 岑允逸, Dustin,現年37歲,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畢業,有十多年的新聞攝影經驗。 去年為了要以自己的角度來觀察這個被譽為史無前例地規模盛大的奧運會,他將一份被其他攝記行家認為是薪優糧準的工作也辭了,自費跑到北京去進行拍攝,創作出《奧運健兒寫真》這個作品。 本來他打算在較接近香港東亞運動會的會期才展出這作品,希望可以藉此引起更多的討論,但在光影作坊的邀請之下,他還是提前把這個作品拿出來和大家見面。

岑允逸

1963年岑再以新法書院中五學生身份參加香港中學會考[8],翌年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初成立,他沒有多唸一年預科,就以自學形式考入中大。 第一年他唸生物學,喜歡接近醫科,後來發覺在實驗室令人厭煩,而在大學三年級由化學系轉讀社會系[註 1],並嘗試做社工。 岑逸飛在中大第三年,即1965年隨大學旅遊團到台灣,被大雨淋濕身,翌日發高燒,改寫一生:他被診斷患了橫置脊髓灰白質炎,導致雙腳活動不靈活[9]。 1968年停學三年的岑逸飛返回中大繼續學業[註 岑允逸 1],但因為用輪椅出入不方便,不能做家庭訪問,所以轉讀哲學系,1970年以二級榮譽的成績畢業[10]。 他在學士畢業之後,繼續修習碩士學位,並於1973年中大研究院哲學畢業[11]。

岑允逸: 攝影師簡介

光影作坊將舉行《賦 Desert and Define--白雙全與岑允逸對談展》,展期由明日(3月6日)開始至4月4日,並會於開幕日有藝術家分享環節。 WMA「照片編輯工作坊」6月份學員作品:在夢裡,誰殺了世界 - Glo Chan那些睡不著的夜,我造了無數的夢。 這些正面的迴響,像在他的心內埋下一顆種子,數年後讓他義無反顧地辭去工作,成為獨立攝影師,實踐個人創作。 以攝影為主的私人畫廊The Upper Station,現正舉行岑允逸個人攝影展「某座」。 攝影師岑允逸以鏡頭捕捉香港多個公共屋邨的外觀和公共設施,如順安邨、安逸邨、彩德邨、南山邨、坪石邨、逸東邨、葵涌邨、牛頭角下邨、梨木樹邨、祖堯邨等。 在其鏡頭下,順安邨一座髹上鮮豔綠色的乒乓球檯,乍看之下令人想起美國導演Wes Anderson的電影畫面,細看又會發現鮮豔顏色與斑駁的地面形成強烈對比,即便乒乓球檯被髹上奪目的顏色,依然無法改變無人問津的事實。

  • 我瀏覽互聯網上一些中文網站的時候,久不久就會看到有用簡體字發出的留言,要求別人使用簡體字;相反在簡體字的網站裡,我卻從未見過有留言者要求改用正體字的。
  • 明明是生活的地方,卻有如無人地帶一般,顯得甚為荒涼寂靜,是加強影像感染力的手法之一。
  • 1994年,岑允逸在理工大學獲得攝影設計(榮譽)學士,曾任攝影記者逾十年,現為獨立攝影師。
  • Dustin早年的作品都主要是以香港社會的現像作為題材,雖然他對大陸的題材都有興趣,但最初他都像許多人一樣,認為香港人拍攝大陸很難及得上國內的攝影人,甚至害怕以香港人的眼光去看國內的情況很容易給人一種政治不正確的感覺。
  • 「羅蘭巴特說,所有景觀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岑發現,眼前的奧運景觀都沒有「可居的特質」,大部分與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真實境況沒有關係,使他覺得相當荒謬。

對於創作困難之處,Dustin表示,這次是他首次接觸這個媒介,對空間的詮釋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以過沒有太在意天空與地面在畫面上扮演的關係,但在虛擬環境裡,這些變得非常重要。 過往以公屋為題舉辦過兩次《某座》展覽、也拍攝過中國各地公園、奧運健兒等,條線傾向「工整」、「硬朗」,今次展覽有別於以往作品,甚至予人混亂的感覺。 岑允逸坦言,以往著重從混沌中疏理出秩序,藉以表達訊息,今次則從秩序中營造混沌的感覺,有點像「逆向工程」。 但他表示,雖然用了新的視覺語言,但作品依然關注社會,對都市發展和生存空間作出批判。 後來 Dustin 與伙伴成立了 The Salt Yard,為香港提供多一個展覽場地,亦透過擺放不同的影集、攝影刊物,令大家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作品。 作為 The Salt Yard 的工作之一,Dustin 在攝影師之外,又加上了策展人的身份。

岑允逸: 岑允逸攝影集《某座》 反思香港公共屋邨的怪異現狀

1994年,岑允逸在理工大學獲得攝影設計(榮譽)學士,曾任攝影記者逾十年,現為獨立攝影師。 他的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也曾出版多本攝影集,包括《一人生活》(2007)、《係‧唔係樂園:岑允逸攝影作品》(2008) 及《某座》(2014)等。 《某座》的誕生,一方面是他在公屋居住多年的經歷與啟發,背後也與香港公共屋邨的政策及變化息息相關。 只是對於原本不是使用簡體字的香港人來說,「繁體字」雖然筆劃較為繁多,寫起來也比較緩慢甚至麻煩(隨著電腦流行和中文輸入法的改善,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得到解決),但始終是中國語文的正統,而且字義分明,字形也更好看。 我有幾位可以深交的國內朋友,他們基本上也認同我們的看法;然而當我問到他們是否願意改用「繁體字」時,他們卻一致表示不大可能。 說穿了,這裡牽涉了兩個權力的矛盾,一個是政治上的,一個是文化上的。

至此他才真正肯定自己當初的抉擇,並續繼將這個題材發展下去,在去年7月Dustin將公園系列的照片結集成書,出版了《係唔係樂園》標誌著他在記實攝影創作過程上的一個里程碑。 Dustin認為自己一直以來都有些反叛,都希望能創出屬於自己的攝影風格和角度,打從2000年開始他便自費地跑到台灣去先後拍攝三屆的總統大選,他希能培養自己不再單從新聞的角度去觀察這種大型的社會活動,雖然在過程之中他發覺自己很難一下子便完全抛開新聞攝影的思考模式,但至少他看到一些可能性和一條自己該走的路。 【關於《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無論是作為記錄的工具,或者作為創作媒介本身,攝影在當代藝術領域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藝術家與攝影師對影像各有不同的思考與處理,兩者雖未至於南轅北轍,但當中的距離實在值得探索和討論。

岑允逸: 奧運健兒寫真:岑允逸個人攝影展

Dustin 表示,大多數人對於建築物的感覺是死物,是恆久的,但其實在 2009 至 2014 年之間,Dustin 眼見屋邨的景像一直在變,感覺就如拍攝人物一般,建築一樣是有生命,一樣是會隨時間改變,感覺十分特別。 岑允逸 《某座》及《某座二期》是 Dustin 近年一個主打的拍攝計劃,他表示未來或會暫停一陣子,專注在其他的計劃裡,留待日後有新的意念想表達時,才再次拿著相機走訪不同的公共屋邨。 新聞媒體也開始應該這種技術,在以往難以到達的地方,例如在戰場或天災環境,也可以有親歷其境的感覺,但這或會減弱了讀者對事實的批判。

岑允逸

Dustin早年的作品都主要是以香港社會的現像作為題材,雖然他對大陸的題材都有興趣,但最初他都像許多人一樣,認為香港人拍攝大陸很難及得上國內的攝影人,甚至害怕以香港人的眼光去看國內的情況很容易給人一種政治不正確的感覺。 當看到德裔攝影師Michael Wolf在香港拍攝到的作品而能獲得良好成績時,他感到一種鼓舞性的作用。 在2006年Dustin以一輯在國內多個不同城鎮公園拍攝的照片,參加北京的影像專家見面會,作品被選為最受影像專家感興趣的34份作品之一,系列中部份作品被舊金山現代對術館收藏。

岑允逸: 展覽資訊

岑允逸曾任攝影記者超過十年,獲得多個新聞機構的攝影獎項,舉辦過個人展覽包括「別名:Xianggang」、「奧運健兒寫真」、「某座」、「某座二期」、「活一生人」精神病康復者攝影展等。 他亦參加過國外和本地多個展覽,包括「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平遙國際攝影節」、「集美X阿爾勒:東西方對話」國際攝影季等。 岑允逸曾出版多本攝影集,並在2013創辦攝影展覽空間「The Salt Yard」,他的作品被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外表太平 內裡卻是矛盾對決 現正於 The Salt Yard 舉行的《某座二期》展覽(展期至 2014 年 12 月 14 日),正是由 Dustin 親自操刀,拍下香港不同公共屋邨裡的影像。

  • 他並非拍攝建築物的美感,而是捕捉環境的氛圍,被鐵欄圍起的樹木、詭異的裝飾品、斑駁的油漆、沒有深思熟慮的人工地景……有時荒誕、有時卻帶點超現實。
  • 但他表示,雖然用了新的視覺語言,但作品依然關注社會,對都市發展和生存空間作出批判。
  • 近年參與教學,曾作多倫多York University和東京藝術大學作駐校藝術家及教學,每年均在不同大專院校作藝術講座。
  • 辭去工作後,Dustin
  • 他在學士畢業之後,繼續修習碩士學位,並於1973年中大研究院哲學畢業[11]。
  • 住屋是香港近年重要的議題之一,不單只是新建房屋數量,現有的公共屋邨亦要面對老化、硬件配套不足、「領匯」大幅引入連鎖店,影響小商戶等,連帶屋住人口本身的家庭問題、低收入狀況等,都是區內人口生活的一部份。

白雙全及岑允逸分別為香港本地活躍多年的藝術家及攝影師,是次通過光影作坊的「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經歷達八個月的對談,了解及認識彼此的生活及創作歷程,各自分享對攝影、創作啟蒙及視覺藝術創作的經驗後,以「攝影」作媒介進行一次對話。 是次展覽將展出二人從未公開過的攝影作品,但並非「新作」,而是在整理一些本已遺棄,或是不敢整理的相片過程中,以曾經捕捉過的意象表達當刻的感受與想法。 雞肋工作棄之不可惜 Dustin 在中學時期已經對於紀實攝影有濃厚的興趣,後來投身社會,成為了《南華早報》的攝影記者,一當就是 13 年。 然而作為攝影記者,雖然提供了一個極為方便的渠道發表自己的作品,但在拍攝上面有著不少限制,每天的恆常工務亦被 Dustin 形容為「雞肋」。 於 2008 年,Dustin 剛升職不久,就毅然辭去攝影記者的工作。

岑允逸: 新聞互動

明明是生活的地方,卻有如無人地帶一般,顯得甚為荒涼寂靜,是加強影像感染力的手法之一。 由於 Dustin 著意避開人物,在拍攝時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屋邨的住戶,況且 Dustin 在拍攝時全情投入,亦未有跟其他人有太多的交集,反倒是有時會被屋邨的保安員查問。 「堂堂都超時。」岑允逸說,視覺素養涉獵的範疇可以是整個學期都講不完,工作坊只能作為一個簡介入門。 記者請他列舉兩本書籍,可以是學員課後自行增值,也可以是未能參加的人的自學入口;岑允逸隨即舉出了John Szarkowski所寫的「The Photographer's Eye」,以及Stephen Shore所寫的「The 岑允逸2023 Nature of Photographs」。 兩本書都是照片多文字少,以解讀影像的手法將照片分門別類,配以一段簡單解釋,但不會逐張照片詳解,給予空間讀者自行練習思考,分析作者分類照片時候背後的原因。 上述兩本書相對入門,也有比較深入,較重理論的著作,例如Terry Barrett的「Criticizing photographs」;這幾本時常被採用來做攝影教科書的課本,有中譯版本,讀者毋須為英語水平操心。

岑公已處於半退休狀態,但仍為《香港經濟日報》,《讀者文摘》等撰寫專欄,及在香港各大學兼任客席講師。 2003年9月開始,為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院「企業經管人才發展中心」開設《中國商管智慧系列》課程。 現為香港電台《講東講西》節目主力主持之一,並於2020年8月起成為《一分鐘閱讀》五名主持之一。 再進一步說,簡體字代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續漸發展出來的一套很壞的語言表達方法,以及好些其他華語地區人士都未能輕易接受、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價值觀與生活模式。 香港有位高水平的作者陳雲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中文解毒》的書,裡面就說了不少中共式的語言為本地的中文和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 近年地價狂飆、就業困難,更有報道不少大學生還未畢業,便已紛紛申請入住公共屋邨,他們會否活出新一代的公共屋邨神話呢?

岑允逸: 【專訪】本地獨立攝影書店結業 攝影師岑允逸慨嘆:俱往矣

接下來幾年,「自由行」相關行業開始主導香港經濟,街上金舖和藥房成行成市,出現「雙非」和「搶奶粉」等爭議,後來有針對內地水貨客的「光復行動」,為日後中港矛盾埋下伏筆。 岑認為,對中國政府來說,這次不只是單純的運動賽事,而是面向世界彰顯國力的良機;對人民來說,也是個難得的機會去宣洩「日常生活裡找不到出口的幸福感」。 1971年,他代表香港到愛丁堡比賽乒乓球,勝過阿根廷,輸了給英國。 1972年考獲駕駛執照,他是香港第一個會駕駛的傷殘人士,他表示:「在英國,發現那兒的傷殘人士都開車。」這是他愛出埠旅遊的原因[12]。 PS:順安邨乒乓球檯這幅作品現於黃竹坑畫廊聯展《我城 / My Hong Kong》展出,現場也可購買《某座》攝影集。 他用 $5000 人民幣和朋友在北京合租一間房子,來到鳥巢、水立方等場館外面,架起 4x5 大片幅相機,邀請人們拍攝肖像。

岑允逸

他表示,這些VR影像鮮有地使用黑白來呈現,甚至是模擬傳統銀鹽攝影,「VR技術一向強調擬真,但黑白把場景抽象化了,再加上無視三維關係的拼貼效果,這種對觀看VR的期望跟實際落差會令觀眾措手不及。」但他表示,這個系列也不完全擺脫舊有的風格,只是用了新的視覺語言。 岑允逸認為,香港是過度被攝的城市,有關香港的影像十分陳腔濫調,不是高密度的樓宇,便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光。 他說:「很多時候,我們會一窩蜂去同一個熱門景點,甚至用同一角度攝影這個城市。今天可能是南山邨的遊樂場鋼架,明天是嘉頓山遠眺。」對他來說,這與電玩和荷李活電影中對香港的印象不媒而合,充斥著虛假的東方主義和獵奇想像,畫面非常人工味道(plastic)。 岑允逸 岑允逸2023 香港樓價全球數一數二,公屋成為許多草根階層的避難所,很多居於劏房的人,最大願望就是入住公屋。

岑允逸: 問題比答案更有意思

「光影作坊」策劃《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希望透過催化不同媒介創作者之間的對話,激發他們對藝術的思考,同時透過揭示他們的藝術追求、論述與思考,為香港藝術發展留下經驗與印記。 自2011 岑允逸 年起,「光影作坊」每年就系列挑選一位藝術家與一位攝影師作深度對話。 對談分三部份:(一)了解及認識彼此創作生涯;(二)訂立一共同命題進行創作;(三)對話成果展出及出版。

岑允逸

「羅蘭巴特說,所有景觀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岑發現,眼前的奧運景觀都沒有「可居的特質」,大部分與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真實境況沒有關係,使他覺得相當荒謬。 著述十餘種,近著為「生活智慧系列」五冊,包括《理得心安》,《活得自在》,《美得歡欣》,《樂得賞玩》及《悟得智慧》。 遊記三種:《山巖上的古堡–遊訪英法》,《極地的子夜太陽–遊訪北歐四國》,及《絲路文化之旅》[4]。

岑允逸: 【專訪.有360相片】應用VR科技 岑允逸360攝影展批判都市發展

從岑允逸的照片中,也許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反思空間,相信無論是60後、70後還是80後,同樣有所共鳴。 現為自由攝影師的岑允逸,10歲時跟隨父母從觀塘裕民坊,搬到新建成的順安邨。 30年來目睹環境的不斷變遷,包括交通不便、人口老化、樓房日益殘舊、貧窮持續等,但在另一方面,公共屋邨的某些方面並沒有因為歲月而變舊,事關每隔些年份,屋邨就會進行外牆和公共設施翻新,而髹上的顏色更愈來愈鮮艷。 公共屋邨是不少港人成長的地方,留下很多難忘的童年回憶:在電梯前的大空地踢足球、於井字形走廊追逐嬉戲,同時亦創造了不少低下階層出人頭地的神話。 岑允逸 一個以香港公共房屋為主題的攝影展,帶大家游走不同年代的公共屋邨,見證香港的時代變遷,同時亦反思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意思。

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與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不無關係,自此政府在港九各地興建一幢幢徙置大廈,1960年代推出廉租屋,1970年代的公營房屋開始引入社區規劃的元素,屋邨內通常設有商場、休憩公園、學校等配套設施。 根據房委會2022年的數據,香港有逾210萬人口居於公屋,在《某座》(Blocks) 推出之際的2014年,正是攝影師岑允逸在公屋居住三十週年,加上此前公屋的種種翻新及重建,促使他以攝影為媒介探討公共屋邨議題。 根據上一次工作坊學員的功課圖輯,岑允逸留意到不同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甚感有趣。 不過短短3堂的工作坊,岑允逸並沒有空閒和時間深入了解學員的背景,以及梳理背景帶來的影響。 後來他才明白自己是拍攝「中國性」的不同面向,「Robert Frank 攝影集《美國人》拍攝的也不是這些人本身,而是人們的精神面貌。」拍攝公園和商場,是借助這些符號,間接觀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社會氛圍。 建築都有生命

岑允逸: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大片幅相機限制了機動性和拍攝速度,正好讓他在調校相機的幾分鐘過程中,讓被攝者情緒稍為平伏。

岑認為:「公園是呈現文化或者烏托邦的理想景象。」除了是民眾消閒的空間,也是鄉村變成城鎮的發展里程碑,是地方政府展示財富和文化地位的象徵。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是「50年不變」的一半路程,也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的10周年。 我瀏覽互聯網上一些中文網站的時候,久不久就會看到有用簡體字發出的留言,要求別人使用簡體字;相反在簡體字的網站裡,我卻從未見過有留言者要求改用正體字的。 目前的政治環境之下,簡體字是主流、正體字屬於邊緣,是大家都清楚不過的事。 近年來許多人都把正體字改稱為「繁體字」,明顯的就是要讓簡體字奠立成為正統的意思。

岑允逸: 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 ( :賦-白雙全與岑允逸對談展

去年他就出版了個人專集《係 • 唔係樂園》,描述大陸各地許多新興的公園裡出現,在外來人眼中很覺得奇異的景物。 值得注意的是,岑允逸取景時雖然常帶幽默,卻絕無譏諷輕藐之心:他的鏡頭在批判當前中國在經濟高速狂飆而現代化文明步伐未及趕上的落差的同時,亦每每包含著一種既有距離但又貼近的自我反省態度,很複雜地流露了後九七的香港人的曖昧立場。 【關於藝術家】白雙全香港藝術家;作品以概念藝術和繪畫為主,擅長以日常生活的情境介入創作,引發對當下處境的思考。 近年參與教學,曾作多倫多York University和東京藝術大學作駐校藝術家及教學,每年均在不同大專院校作藝術講座。

岑允逸

他們於1971年結婚,翌年誕下一女,太太婚後辭去物理治療師一職,在家相夫教女,十年後再添一子[2]。 岑逸飛(英語:SHUM Yat-Fei,1945年—),原名岑嘉駟[2],廣東順德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3],人稱「飛哥」,外號「山今老人」。 他曾任職編輯,翻譯,專欄作家,報章主筆,在電視及電台主持時事評論及清談節目[4],並兼任大學教授。 愛好易經,有「易學專家」之稱,於1992年手寫《二十年易經卦象》,為香港占卦,他只寫下卦象,而不作評語[5]。 岑允逸2023 自十一月起,每月第三個周六一會,凝聚不同藝術家、書冊、話題,啟迪深刻交談,積極貫穿讀書、造書、藏書的互動互勉國度。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