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石硤尾食10大分析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近年就因平台上的一個舊式兒童遊樂場而廣為 人知,遊樂場被三幅密集式住宅牆包圍,形成一個有趣的景觀,吸引不少 攝友前去。 石硤尾食2023 這座石硤尾後方的山,因位處嘉頓麵包廠後方,又被稱作「 嘉頓山 」,也 是石硤尾街坊的散步熱點。 只要拾百多級樓梯而上,已可望到整個深水埗,遠至昂船洲大橋一帶。 要知道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建一個小小公園已是要了政府的命,如今在人口密度高得嚇人的石硤尾和深水埗後方,竟然有座後山讓人呼呼氣,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吧。 )位於香港九龍西部,是窩仔山及喃嘸山一個的谷地,以住宅區為主,東與九龍塘以南山邨道為界,南至窩仔山的窩仔街,西至大埔道與深水埗及李鄭屋連接,西南面與塘尾及元洲以巴域街為界,北面與大窩坪以龍翔道為界,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该邨也被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当时下邨部份也于1972年开始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厦重建新楼宇,及改建18幢徙厦,并重新编配楼宇座号,新楼宇于1979年至1984年入伙,而“上邨”及“下邨”也于大约1984年再度合并为石硖尾邨。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体重建计划”,有计划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厦及廉租屋大厦。 第1-13、35、36、38座已于2000年至2001年拆卸,当中第35、36及38座是因为邻近斜坡于1999年8月25日发生山泥倾泻而需尽早清拆,所有受影响租户也于事件发生后1星期内获发新单位。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台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台上。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石硤尾食: 公共交通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第41座,美荷樓(Block 石硤尾食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兩座建於石硤尾商場(街市)之上,外型相連成L型。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石硤尾食: 香港人的南山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無綫電視(TVB)劇集《降魔的2.0》最新一集(第19集)去到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取景,舊式的工廠建築,經活化變成不少文青小店,真的勾起不少回憶。 《香港01》旅遊記者整理石硤尾當區及附近的食玩買推介,適合打卡歎美食一日遊。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

  • 屋邨老化,數年前開始傳出重建消息,但一直未有進展。
  • 這天下午漫無目的地走著,無意間爬上了石硤尾這座後山,又走進舊式屋邨。
  • 每次經過「維記咖啡粉麵」都會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在等待位置,而每次我看到這個景況都令我卻步,遲遲未有嚐試到這裡的招牌菜—豬潤牛肉麵和咖央多士,終於等到店裡有空座的時候,馬上進去點了這兩款食物。
  • 秉承舊式雜貨店精神,價廉,實用,一切從日常生活出發,雜貨種類實而不華,砂煲罌罉,碗筷叉羹……且並沒有因為裝潢有型,吸引了很多捨得洗錢的 hipsters 及日本遊客而開出「手信價」,反而很多小雜貨十元八塊十零廿蚊有交易。
  • 一直都想可以像他,找到個地方做秘密基地,在失意時逃離現實。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發生,逾五萬人無家可歸。 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的開始。 故此區內以住宅區為主,工業則有石硤尾工業大廈(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接收原有的山寨廠,而商業活動亦以滿足民生需求為主。

石硤尾食: 大坑西邨:逾半世紀屋邨

,可能只想這不過是前往深水埗尋找美食或九龍塘購物的中途站,鮮會下車看看到底這裏有什麼風景。 隨着徒置區樓房美荷樓活化成青年旅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成文創區,吸引了很多年輕文藝愛好者到訪這區,令暮氣沉沉的社區注入朝氣。 加上近年陸續進駐不同的個性小店,包括咖啡店、書店及生活雜貨店,令這個小區像西營盤、上環及堅尼地城般有型及有趣。 想了解其他區有什麼亮點,可參閱中上環必試咖啡店和虎豹別墅重開! 石硖尾邨是中国香港的一个公共屋邨,位于九龙石硖尾,于1954年开始修建,于1972年开始重建,新建楼宇于分别于1979年至1983年间及2007年交付使用,现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 「堅記」是為數不多的公屋冬菇亭小炒食店,做的港式風味小炒夠鑊氣,價格亦相宜。

石硤尾食

除重建公屋外,房屋署会兴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学等公共设施,第41座美荷楼则建议保留作公屋博物馆。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石硤尾食2023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石硤尾食: 香港美食旅遊

想了感受石硤尾舊日氣息,定要到訪有逾半世紀歷史的大坑西邨。 話說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一個名為「光民村」(現址即大坑西邨)的寮屋區付之一炬。 60年代,港府逐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私人公司興建房屋,安置受到清拆計劃影響的居民,即大坑西邨。 屋邨老化,數年前開始傳出重建消息,但一直未有進展。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基座設商場和停車場,其中商場設有12個商鋪和街市。

石硤尾食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石硤尾食2023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石硤尾食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石硤尾食: 南山邨平台搵食

1953年12月25日,发生了石硖尾大火事件,五万多人无家可归。 所以,香港政府决定在该区兴建廉租屋邨,是香港首个公共房屋发展计划。 石硤尾食 石硤尾食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改建自石硤尾工廠大廈的藝術空間,進駐了超過100個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及團體,例如繪畫、雕塑、攝影、戲劇等。 除了是藝術家的工作空間外,這裏不時舉辦展覽、文創、導賞團、市木集等活動。

石硤尾食: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商販以最地道活潑的語言交流,主婦以敏銳而獨得的觸覺挑選生活所需,處處流露動人的生活氣息。 石硤尾邨街市也不例外,落成40年,當中的乾濕檔鋪逾300個,蔬果、海鮮、魚類、豬肉、飾物玉器、衣物等等,包辦區裏居民生活所需。

石硤尾食: 南山邨彩虹橋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尾清拆后分期重建的石硖尾邨,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7层徙置大厦,获评为一级文物的建筑物。 石硖尾邨各座旧型大厦陆续清拆,并分期重建,预计兴建4,110个单位,计划在2011年落成,并接收邻近的苏屋邨拆迁户。

石硤尾食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4座的樓層號碼與鄰近的南山邨、大坑東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時運用了中、英式樓層分辨,即地下層會稱為一樓G/F、二樓1/F……如此類推,這特別情況於升降機按鈕、升降機廣播、樓層、信箱等可見。 盲人輔助的凸字卻會跟隨中式樓層寫出數字層,如1樓是1/F。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