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甲狀腺癌第一期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甲狀腺癌的治療與患者個人健康狀況、得到的甲狀腺癌種類和分期有關。 手術是最基本常用的治療方式,多以甲狀腺全切除手術為主。 有時甲狀腺裡有癌細胞的部份非常非常小,可以考慮僅做甲狀腺部分切除手術。 甲狀腺癌第一期 利用甲狀腺癌細胞可以攝取碘的特性,以放射線來殺殺死甲狀腺癌細胞。 在安排放射碘治療的前兩週,需先採取「低碘飲食」,並且搭配人工合成甲狀腺促素或者停用甲狀腺素4週,再進行放射碘的掃描和治療。

單側返喉神經受傷麻痹會產生聲音沙啞、氣音;喝水吃東西易嗆、咳嗽。 若雙側返喉神經麻痹則會產生喘鳴聲和呼吸困難需做氣管切開術,以保呼吸道通暢。 由於科技進步,現在做甲狀腺手術有神經監測器可探測返喉神經所在位置,還可比較術後和術前的神經傳導功能,現在發生返喉神經麻痹機率已經<1%。 一般認為甲狀腺癌與先天基因及後天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有關,然而確切的病因尚未確定。 風險因子包含幼年期輻射暴露、甲狀腺腫,以及家族病史。

甲狀腺癌第一期: 甲狀腺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分化型甲狀腺癌不論期數,即使是第 1 期,手術通常是治療的第一步,以儘量切除癌組織為主,少數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可考慮只做甲狀腺患側單葉切除,大多數患者甲狀腺應儘量全部切除。 甲狀腺是沉默的器官,大多甲狀腺癌患者根本沒有感覺,常在例行體檢中才會發現。 但是既使被診斷為甲狀腺癌症,也不需過於驚慌,若能早期診斷並接受完整治療及定期追蹤,10 年存活率大多有 80 甲狀腺癌第一期 % - 90 % 以上。 在進行碘-131(I-131)掃描或治療前兩週,需要做低碘飲食控制,宜避免高碘(Iodine)的食物或藥物,以減少其干擾放射性碘的吸收和治療效果。 若有轉移,仍需視腫瘤位置,數目決定是否能手術切除,若否,則採其他治療方式,如標靶,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等。

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rcinoma):約占的佔1%,多發生於有年長的老人,經常快速惡化、為預後極差的癌症,癌症在發現時,常常已無法做根除性的手術。 甲狀腺癌八成以上患者屬於乳突癌,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朴素丹此次罹癌也屬於這一類;其次,一成五的患者屬於濾泡癌,好發於40至50歲中老年人。 乳突癌、濾泡癌若能早期診斷,較好治療、存活率也相對高;若是罹患未分化癌,其特色為「一暝大一吋」,患者常在確診後數月內病逝。 由濾泡上皮細胞衍生而來,約佔甲狀腺癌的15% ,癌瘤生長緩慢,通常屬於單發性的病灶,有包膜,其10年存活率約為80%。

甲狀腺癌第一期: 癌症預防

通常就診後醫師會先問問家族史或有沒有經歷過輻射暴露等事件,再來就是脖子處的觸診,看甲狀腺有沒有腫大。 抽血檢查無法直接顯示是否有甲狀腺癌,但若擔心甲狀腺生病的話,醫師多會先安排檢查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 從統計數據您可以看出在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中,以女性患者較多,女性患者罹病年齡也男性患者還早。 幸好,甲狀腺癌也是最有機會治癒的癌症之一,我們更應該要好好注意,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甲狀腺癌第一期2023 主要用來治療未分化癌,因為未分化癌對放射碘治療幾乎沒有反應,也可用來治療無法手術完全清除的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的患者。 來國泰醫院外科就診之甲狀腺癌癌患者之主訴以沒有症狀性的頸部腫塊為最常見。

  • 甲狀腺癌常見的症狀包括頸部前端發現無痛硬塊、聲音沙啞,若腫瘤體積較大,可能會引致吞嚥或呼吸困難、持續咳嗽或頸部感到壓迫感。
  • 曾偉光指出,九成患者確診時皆為第一期,通常沒有特別病徵,可能是在進行其他檢驗,如超聲波、電腦素描時,才發現甲狀腺有腫瘤,有人亦會摸到頸部有一粒物體。
  • 治療時亦可能出現無法預料、不能防範及不同程度的不良後果。
  • 若果手術不能完全清除所有癌細胞,醫生也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電療),療程一般約為六至七星期,透過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以減低電療的副作用。
  • 甲狀腺癌分期 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在小於45歲的病人上,依遠端轉移的有無,只分為兩期,無遠端轉移為第一期;有遠端轉移癌為第二期。
  • 另外,若有使用甲狀腺素,規律服藥,評估可能的副作用,與醫師合作討論劑量調整,定期抽血監測也是疾病控制的重點,也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通常在腫瘤>4cm或有侵犯超過甲狀腺包膜外時,可考慮。 可以只做單邊甲狀腺全葉和峽部切除術,若是對側也有癌腫瘤、以前接受過頭頸部放射線照射過、或甲狀腺癌家族史者可做全甲狀腺切除(即兩側甲狀腺全葉和峽部切除)。 然而,許多成人的甲狀腺上也都有小肉塊,而絕大多數的小肉塊都是良性的(benign tumour),只有5%的小肉塊是惡性腫瘤[來源請求]。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6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 資深藝人寶媽在去年底自己的臉書上自曝,2004年也曾罹患甲狀腺癌,也是因透過健檢意外發現罹患第1期的甲狀腺癌,同樣接受手術治療經休養後就可回歸正常生活。

甲狀腺癌第一期: 癌症專區

影響預後的因素為:50歲以上、男性、腫瘤直徑大於4公分、癌細胞 侵犯包膜外、遠處轉移等皆為預後較差的重要因子。 甲狀腺分化型癌症接受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和放射性碘 (I-131) 治療後的患者每天都要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的甲状腺激素(即 T4)替代藥物。 患者服用這種藥有兩個目的:一是避免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二是抑制TSH來預防甲狀腺癌的生長或復發。

甲狀腺癌是非常表淺,悄悄無聲的腫瘤疾病,若能早期發現、治療,除非細胞型態非常不好,否則預後的存活率極高。 甲狀腺癌治療也邁入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因為病理組織型態不同,基因表現也相異,目前已知有bRAF、RAS、NTRK fusion、RET fusion、TERT-p、PI3K 等基因異常。 因此可針對腫瘤進行基因檢測,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更能把握治療時機,提高療效。 臨床上無明顯中央頸部淋巴結轉移跡象時,實施中央頸部廓清術以確診是否有淋巴結轉移。

甲狀腺癌第一期: 甲狀腺癌分期 臨床上一般分為四期:

它是由甲狀腺旁細胞(C-cells,一種神經內分泌的細胞)衍生而來,約占1-2%。 其惡性程度介於濾泡癌及未分化癌之間,10年存活率約60一70%。 可藉由腺內淋巴轉移到腺內其他部位或局部淋巴結,也可藉由血流而轉移至遠處如肺、骨骼及肝臟等。

甲狀腺癌第一期

除非像日本福島居民面臨核電輻射外洩,或頸部曾接受過大量放射線治療多年,才有較高風險,若無上述情況,其實不用太擔心輻射問題。 甲狀腺癌第一期 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醫生會依據患者病情決定如何切除。 當患者需要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就須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代替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

甲狀腺癌第一期: 甲狀腺癌症狀有哪些?

淋巴擴散風險雖比乳頭狀癌較低,但擴散至肺部及骨骼的風險則較高。 如病人不幸身故,視乎當時病人體內的輻射水平,衛生部門有機會不批准火葬,或要求將火葬延遲一段特定時間。 進行治療前,醫院須要為病人製造適合頭頸的透明膠面具,這面具與治療床連接,以確保放射治療時病人的頭部處於正確位置。 甲狀腺癌第一期 病人應提供現時所服藥物的詳情,特別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血的藥物,以及任何過敏反應的資料。 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藥物的病人或會因而需要暫時停服或調較劑量。

甲狀腺癌第一期

據媒體報導,李明依有時會胃食道逆流,加上常被嗆到、喉嚨不舒服,做了超音波和穿刺檢查,發現罹患了第一期甲狀腺癌。 開刀後頸部留下一道5公分傷口,但主持廣播節目聲音不受影響。 若有復發,仍需評估病人的體力與營養狀況,是否可承受治療的副作用,否則治療照護目必須為控制症狀,促進舒適為主。 甲狀腺癌第一期2023 標靶治療的原理是針對癌細胞增殖、突變的機轉,阻斷其生長或修復的途徑;或是抑制腫瘤血管的新生,阻斷養分來源進而抑制生長、加速死亡、防止擴散。

甲狀腺癌第一期: 甲狀腺癌存活率高嗎?

依據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甲狀腺癌已成為國人第九大癌症,女性的第四大癌症。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以女性為多,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高峯期是35-55歲,但是各個年齡層皆可以發生,本院最年輕患者只有7歲。 最近數十年來雖然發生率增加了數倍 (主要是因為比較小的甲狀腺癌的診斷增加所致,小於2公分以下的甲狀腺癌約佔8成),但死亡率減少,台灣每年死於甲狀腺癌患者少於200人。

所幸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只有少數是惡性腫瘤。 罹患甲狀腺癌,長期的預後和存活率仍都遠高於其他癌症。 國內的甲狀腺癌發生率有逐年上升傾向,已列為10大癌症之內。 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治療:由於乳突型及濾泡型甲狀腺癌,會攝取放射碘,因此給予含輻射線的放射碘,癌細胞在攝取後,會被輻射線(β粒子)殺死,達到治療目的。 但也可能出現噁心、口乾、味覺或嗅覺轉變,以及頸、胸部疼痛等副作用。 台灣地區男、女性患者的組織形態分佈,均以乳頭狀癌最為常見,分別佔男性個案之71.89%、女性個案之83.52%。

甲狀腺癌第一期: 年齡是甲狀腺乳突癌分期重要標準

其實甲狀腺癌不一定會改變甲狀腺素的分泌,患者不容易因而表現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機能低下,反而通常是沒有症狀。 根據台灣2014年統計,甲狀腺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26%,甲狀腺癌發生率排名在女性為第5位好發的癌症! 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在小於45歲的病人上,依遠端轉移的有無,只分為兩期,無遠端轉移為第一期;有遠端轉移癌為第二期。 甲狀腺癌根據病理診斷不同,疾病的發展和預後也會有差異,主要包括以下5種類型:(1)甲狀腺乳突癌、(2)甲狀腺濾泡癌、(3)甲狀腺髓質癌、(4)甲狀腺未分化癌、(5)甲狀腺淋巴癌。 日前藝人李明依驚傳罹患甲狀腺癌,已經由手術治療返家休養,日前她在媒體受訪時透露早已知有甲狀腺結節,但不以為意,所幸今年有為自己安排健檢,經過檢查發現結節有異狀,後續接受病理檢查確認為惡性。

換言之,在台灣,甲狀腺癌的發生與碘的攝取與否,是沒有相關的。 甲狀腺癌第一期2023 甲狀腺癌雖然發生率遠遠落後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但也在十大癌症排名第八;同時也是十至二十九歲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二十至二十九歲男性常見癌症第二名。 另外,定期篩檢也很重要,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進行X光或超音波檢查,必要時也能透過「針吸細胞抹片」提高準確性。

甲狀腺癌第一期: 甲狀腺腫瘤放射碘治療

當它被人體吸收後,會集中在甲狀腺組織,附帶的輻射可以消滅手術後餘下的正常或惡性甲狀腺細胞。 放射碘可以減少腫瘤復發的機會,幫助日後監察病情,亦可以用來治療復發的甲狀腺腫瘤。 大部份放射碘會被甲狀腺組織吸收,其餘的會經小便、大便、口水及汗液在幾天內排出體外。 雖然身體其他正常組織也會受到輻射,但通常沒有明顯副作用。 原理:攝取碘是甲狀腺細胞特有功能,故分化較好的甲狀腺癌細胞(如乳突癌和濾泡癌)大多能攝取碘,但攝取的能力較正常的甲狀腺細胞弱,其他身體器官的細胞則幾乎不會攝取碘。 所以給予放射性碘讓甲狀腺細胞攝入,藉由放射性碘所釋出之β粒子射線來殺死甲狀腺癌細胞,而β射線在組織中射程僅約2毫米,因此對其他器官和甲狀腺週邊組織的傷害很小,使得乳突癌和濾泡癌可以有極佳的預後結果。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