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公屋輪候2023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政府提交的文件指出,在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資助計劃,截至上月中,共10個項目投入服務,位於市區的項目入住率平均超過九成,新界區項目的入住率則平均近七成。 政府建議在新界項目的申請者要求方面,調低「輪候公屋滿三年」的比例至六成。 公屋輪候 房屋委員會今日(12日)公布最新公屋輪候冊數字,截至2021年6月底,約有15.36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1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合共有25.46萬宗,較上次公布增加800宗。 而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7年,為逾20年以來的高峰。 有議員直斥相關數字令人憂慮,敦促當局盡快加大公屋供應,回應市民需求。

公屋輪候

1月31日,九龍中立法會議員楊永杰因反對在啟德世運道興建簡約公屋,向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計劃在世運道附近舉行集會。 及後,他對傳媒表示,何永賢主動邀請他商討簡約公屋的選址,遂決定先撤回申請,在與當局會面後再作下一步行動,並認為房屋局已知悉市民的憂慮,並願意就選址再討論,以及接納建議視察其他選址,認為局方已釋出善意。 公屋輪候 房屋局長何永賢強調會繼續在啟德興建簡約公屋,認為選址「得來不易」,簡約公屋屬短期使用,兩年建築期加5年使用期,稱5年後「若長遠用途出現,會將用地歸還」。

公屋輪候: 長者申請公屋資格 + 優先配屋計劃

機構亦可以在營運後按需要向房屋局申請放寬甲乙類租戶比例,例如同心村就已獲批放寬至六四比,不過甲類租戶佔全部單位比例仍不夠40%。 未來還有約1.4萬個單位陸續落成,房屋局最新建議容許位於新界的過渡屋落成前,可以預先申請放寬租戶比例。 另外,不少低收入家庭需要利用本港的公共醫療設施及社會服務,而其子女亦大多數要在香港接受教育。 因此,安排公屋申請者入住位於內地的資助房屋會影響他們各項的生活安排,亦會對他們造成額外的經濟和家庭負擔。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認為現在在內地購置樓盤,供公屋申請者居住的建議現時難以會受到歡迎。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轄下的「改善基層住户居住環境事宜小組委員會」,明日(3月28日)將會討論過渡性房屋議題。

公屋輪候

但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者只可選3個非市區的地區,只有合資格的長者申請及「天倫樂」申請,可選的區域不受限制,可選擇市區。 此外,2013年9月30日或之前登記的申請者,現時亦可將所選地區改為市區。 但計畫亦有缺點,成功獲特快編配公屋的住戶,3年內不可要求調遷,亦不可申請綠置居,只能用白表資格買居屋。 房委會最新檢討「2022/23公屋申請入息和資產限額」,公屋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即一人家庭維持在12,940元。 至於資產限額則增加2.5%,即一人家庭放寬至27.3萬元。 基於上述原因,房屋署恕難預測各申請者須等候多久才可獲配公屋單位。

公屋輪候: 現金津貼|輪候公屋逾3年市民 最快7月底收錢 最多派3900元

由於一人非長者申請行計分制,要儲夠分數排隊等上公屋,一要等起碼3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上樓。 如果想更快輪候到公屋,可轉隊排家庭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會減至5.8年。 而且原來一人申請時所累積的輪候時間,有一半可轉過家庭申請中,以一年半為上限。 如未能符合優先配屋計劃,房委會每年亦會發信予輪候中的申請人參與「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 根據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人,只可以選擇非市區地區,例如新界及離島。
  • 申請者及所有家庭成員必須現居於香港並擁有香港入境權,其在香港的居留不受附帶逗留條件所限制(與逗留期限有關的條件除外)。
  • 截至去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
  • 如所有家庭成員居於同一單位,可選任何區域,作為將來編配公屋的地區。
  • 房屋署請所有申領現金津貼的人士注意,在申領表上填寫的事項必須真確。

申請人只可從「擴展市區」、「新界」、「離島」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未來編配公屋的地區。 公屋輪候2023 但跟其他資助房屋相比,公屋租金始終較低,基層市民較易負擔。 綜合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馬耀宗、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意見,有以下3點,申請人不妨考慮。 房委會最新公布,截至2022年12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由第三季5.6年微降至5.5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維持不變,仍為3.9年。 公屋輪候 若公屋申請人有特別的編配要求(例如希望入住其選擇地區內某指定區域或某類別的公屋單位),須經審核具備家庭及/或健康理由,並獲得有關政府部門或機構(如社會福利署或醫院管理局)就該等要求作出的推薦。 若住戶中即使有部分成員不符合申領資格,包括有人居於公營房屋、領取綜援或正在獄中服刑,但如果其他家庭成員合資格仍可申領。

公屋輪候: 新界過渡房屋入住率低 政府擬開拓客源 「輪公屋3年」比例降至六成

在輪候公屋逾3年的9,300戶當中,59%家庭獲安置到市區單位,22%則獲編配擴展市區單位,往新界及離島則分別15%及1%。 房署進一步分析輪候時間逾6年的主因,結果顯示約七成個案涉及更改所選地區、62%曾更改住戶資料;也有個別家庭基於社會或健康理由,需指定配屋地點等。 【公屋輪候】政府公布未來10年的公屋規劃及預測建屋量,預計10年提供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未來的住屋需求。

試行計劃是行政長官於二○二○年年初公布的措施,由房屋署負責推行。 「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的計算方法和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大致相同。 我們會統計過去12個月內獲配入住傳統公屋或「簡約公屋」的公屋一般申請者(即家庭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並計算他們由公屋申請登記日期開始,直到首次獲編配傳統公屋或「簡約公屋」所需的時間的平均數。 雖然政府承諾公屋的輪候時間約為 3 年,但是實際上的輪候時間亦需要超過 5 年,才能成功上樓。 至於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時間就更加長,可能要用上 30 年,才能達到分配單位的分數資格。

公屋輪候: 公屋輪候時間增至5.9年再創22年新高 單身長者上樓要排3.8年

要注意的是,獲計劃特快編配公屋的住戶入住該單位3年內不可調遷,期間亦沒有綠表資格,若申請居屋僅能以白表申請,亦須交還公屋單位。 房委會於2018年共推出1,300個單位,收到超過58,300宗申請,超額申請逾43倍。 上樓速度加快,兼可自選單位,缺點是計劃提供的單位均有一定負面因素。 公屋輪候 年輕的單身一族申請公屋,動輒需要3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上樓,的確令人絕望。 最簡單方法當然是加入已成年的家庭成員,例如成家立室,夫婦二人一同申請,或與兄弟姐妹一同申請。 根據房委會現行的限額,1人/ 公屋輪候2023 2人/ 3人家庭的每月入息不能超逾HK$11,540/ HK$17,600/ HK$22,390。

公屋輪候

不少網民也紛紛留言建議,「先搵一個可信的屋企人,再同保險代理講想把張保單送畀屋企人」、「打電話聯繫agent請求查詢現金價值」。 」撰文大呻,本來欲與丈夫及2名孩子以4人家庭申請公屋,她稱申請資格的資產限額為56.2萬港元,丈夫月入2萬港元,加上2人也是月光族,故已確保不會超出限額。 如果想加快上樓速度,申請人可能要成家立室,夫婦一同申請,或者將成年的兄弟姐妹加入申請,就能獲得優先處理。

公屋輪候: 公屋輪候︱最新輪候時間達5.6年 公屋綜合輪候時間首登場

聲明﹕MoneyHero致力確保網站提供的資訊是最新及最準確。 MoneyHero網站顯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資訊僅供參考,並非提供建議。 貸款產品比較頁面顯示的實際年利率及每月還款額是根據閣下所輸入的資料而作出之估算。

  • 但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者只可選3個非市區的地區,只有合資格的長者申請及「天倫樂」申請,可選的區域不受限制,可選擇市區。
  • 疫情打撃經濟,增加了供樓的風險,只要物業有承造按揭,免不了受到利率升跌波動,遇上市況不佳,更有可能成為負資產。
  • 綠置居入公屋|根據房委會在去年9月的最新預測,第一個5年期,即2023/24至2027/28年度的傳統公營房屋建屋量會增至約128,200個單位,包括約82,800個公屋/綠表置居計劃單位。
  •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表示,公屋輪候時間進一步增至6年,意味建屋量滯後,落成進度追不上排隊人數的增長,相信近期獲「上樓」的住戶,部分已輪候逾6年,更可能達7至8年,直言情況並不理想。
  • 同時認為這樣的決定反映政府規劃言而無信,嚴重影響投資者對特區政府的信心。
  • 各項資助自置居所計劃,例如但不限於:居者有其屋計劃/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重建置業計劃、可租可買計劃、租者置其屋計劃、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和置業資助貸款計劃等的家庭成員,在取消其有關記錄後,只要符合公屋申請資格便可即時遞交公屋申請表。

公屋向來抵租抵住,但居屋又是上車恩物,繼續住公屋,還是升級做居屋業主,以下提供兩種資助房屋的利弊因素。 住公屋,以前或會被戲稱「屋邨仔」、「屋邨妹」,但近年有人卻視之為「人生勝利組」,皆因樓價高企下,公屋住戶租得平,又可抽新居屋,或經由居屋第二市場 (居二市場) 購買二手居屋,另外還有租置計劃和綠置居,選擇多的是。 另一方面,有網民認為新田圍邨也有優點,包括「校網超好」、「去大圍方便」、「近獅隧,一出就九龍」。

公屋輪候: 優先配屋計劃 / 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房委會指,現時約有15.37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08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5.45萬宗申請。 房委會公布截至9月底最新公屋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較6月底公布的5.8年再惡化,刷新22年新高。 至於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之前的3.7年,增至最新的3.8年。

公屋輪候

房屋署在收到填妥的申領表後約一個月內,會以手機短訊通知申領者,確認申領表已收悉。 由於試行計劃在剛開始推行時會有大量申請,簡單個案預計在起初數月需時約一至三個月處理,隨後的處理時間希望會回落。 當房屋署完成審核後,會盡快向申領者寄出「申領結果通知書」。

公屋輪候: 輪候公屋現金准貼

舉例來說,房委會每年均會按目前社會經濟的最新狀況去檢視及調整公屋的入息和資產限額。 另外,由二○一五/一六年度起,房委會會對「配額及計分制」下已經輪候五年、而在未來兩年內尚未到達接受詳細資格審查階段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進行定期查核。 在過去六年(即二○一六/一七至二○二一/二二年度)的定期查核中,平均約有百分之五十三受查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因不再符合公屋申請資格或沒有回覆我們的查詢,而被取消其公屋申請。

公屋輪候

上述提到的平均輪候時間約5年半,但非長者1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則長得驚人。 按房委會現行的配額及計分制度,非長者1人申請者於18歲申請時底分為0分,每輪候1個月可獲1分,滿45歲則可獲一次性加60分。 按此計分制度及最新編配進度,申請人須等候約30年才可獲安排詳細資格審查,屆時申請人已達48歲,而且輪候期間收入亦不可超過指定上限(現時為HK$11,540)。

公屋輪候: 一般申請等5年半  單身要等30年

房屋署署長王天予今日(17日)交代詳請,將於6月底向合資格的輪候公屋申請者發出通知書及申領表,料初時需要較長時間處理申請,申請者最快於7月底獲得款項,單身人士可獲1,300元,合資格6人家庭則可領最高的金額3,900元。 另一房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柯創盛亦指,對輪候時間再次延長不感意外,但憂慮基層家庭遲遲不能「上樓」,在通脹加劇下,生活更加困難。 他坦言,未來5年的公屋供應量難達標,建議房委會研究在公屋工程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縮短建屋期,並促請政府增加短期支援,包括加建過渡性房屋、將「N無津貼」恆常化。

公屋輪候: 公屋輪候|房協資助出售房屋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在同一節目表示,過往曾經有居民反映,擔心搬入過渡性房屋後,住兩年又要搬走,希望能夠有所改善,包括可否把項目的居住期延長。 她又認為,當局可以按甲類租戶申請者為優先,但如果部分項目的入住率不足,亦可以調整讓其他租戶申請。 現時營運機構要將項目不少於80%的單位,供甲類租住、即已輪候傳統公屋不少於3年的人士入住,並預留不多於20%單位予其他類別、即乙類申請租戶。 根據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人,只可以選擇非市區地區,例如新界及離島。 而長者申請人,及 2013 年 9 月 30 日前登記的申請人,所選擇的地區就不受限制。 政府早期的房屋政策方針,認為三人以上大家庭的需求最為迫切,因此忽略了一或二人家庭的住屋需求,單身人士及二人家庭除了例外情況,都不能申請公屋。

公屋輪候: 新界過渡房屋入住率約七成 房屋局倡放寬租戶比例 供輪候公屋未滿三年人士申請

而這個數字更只反映了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以及只計算首次派樓的時間。 若按推算真正上樓的時間可能長達5-7年,更不用談在計分制下的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時間分分鐘超越十年,與政府過去平均「3年上樓」政策目標,漸行漸遠。 當局續指,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 房委會會透過規劃、設計及施工措施,例如盡量安排部分土地提前交付作建築工程,讓公營房屋項目能盡早分階段落成,從而加快公屋申請者上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