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荔景臺平面圖12大好處2023!內含荔景臺平面圖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荔景臺平面圖

屋苑雖鄰近地鐵站,但每次都要上/落一百多級樓梯,方便與否,見仁見智。 茘景站(英語:Lai King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邨,屬於港鐵荃灣綫與東涌綫的車站,於1982年5月10日啟用。 荔景站(粵拼:lai6 ging2 zaam6;英文:Lai King Station)喺香港新界葵青區荔景山或下葵涌,係港鐵荃灣綫同埋東涌綫嘅轉車站。 個站有4個月台,以兩個島式月台排列,全部月台都裝咗月台幕門。 茘景站的A3出口是連接茘景邨仰景樓平台的出入口,但僅以扶手電梯連接車站大堂,並非無障礙通道。 故港鐵公司於車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樓平台的樓梯旁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其工程於2014年2月展開[9],並在2016年完成後於同年5月6日開放予公眾使用[10]。

其中上層月台以及新舊站中間接駁位設有側高窗,讓天然光可以滲進車站。 另外茘景站亦設有2條機場快綫路軌通過車站,亦設有緊急通道接駁至大堂層;而車站底部則為茘景牽引變電站為機場鐵路供電。 荔景臺平面圖 車站站體部分建於茘景山地底,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軌以架空天橋接駁;而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軌則為隧道。 地鐵(而家嘅港鐵)荃灣綫通車初期,因為荔景站近住荔景山各大屋邨,而且嗰區嘅巴士服務欠佳,因此荔景區居民逐漸改用地鐵進出市區同荃灣,客量一直保持平穩。

荔景臺平面圖: 港鐵路綫圖

茘景站現時設有2組島式月台,1號月台(荃灣綫往荃灣)及3號月台(東涌綫往東涌/迪士尼綫)位於上層(L3層);而2號月台(荃灣綫往中環)及4號月台(東涌綫往香港)則位於下層(L5層)。 2組島式月台均採用同層月台轉車設計,乘客可走過對面月台即可轉乘另一條路綫之列車,另外上層月台的頂部更採用一個高樓底的特色孤形頂蓋。 荔景臺平面圖 荔景臺平面圖 上層大堂其中一側外牆採用圓形舷窗設計,而連接A出口的位置亦設有一個特色的圓形天窗。 而車站只設有2間商店,分別是位於上層大堂的便利店以及位於下層大堂的銀行;而下層大堂亦設有兩部自動櫃員機[3]以及香港郵政郵箱[4][5]。 後來香港房屋委員會計劃喺貨櫃碼頭對開山坡興建「麗景邨」(今荔景邨),車站移至現址並改名麗景站。

荔景臺平面圖

及後,前地鐵公司為方便乘客,荃灣綫列車由葵芳站開往茘景站途中,車長會作出人手廣播,提示下一班東涌綫列車往香港站之開出時間;直到2009年3月,港鐵以預錄廣播取代車長的人手廣播。 同時乘客可透過智能手機下載MTR Mobile應用程式查詢東涌綫列車的抵達時間。 在荃灣綫通車初期,由於茘景站鄰近荔景山各大屋邨,因此荔景區居民開始逐漸改用地鐵往返各區。 而在東涌綫通車後,該站成為荃灣綫及東涌綫的轉車站,每日均有往返荃灣、葵涌及港島以及由大嶼山往返九龍的乘客於該站轉車。 荔景(英語:Lai King),俗稱荔景山(英語:Lai King Hill)或荔枝嶺(英語:Lai Chi Ling),位於香港新界下葵涌葵涌澳與荔灣交界的磨石山[1],名稱取自荔景邨,地區行政上屬於葵青區。 「荔景」其實並不是正式地名,但由於港鐵荔景站位處此地,故香港市民逐漸習慣把這裏稱為「荔景」。

荔景臺平面圖: 列車班次

按照政府官方分區,荔景不是正式地名,範圍實為下葵涌磨石山[1] 。 荔景是分隔新界和九龍的九龍群山最西之處;香港地圖一般都沒有「荔景」這地名,只有「荔景邨」,較相近地名為「葵涌」或「下葵涌」,這是因為荔景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名,它原本只是指公共屋邨荔景邨。 後來1982年地下鐵路(今港鐵)荃灣綫通車及荔景站啟用,大部份人所指的「荔景」還包括其鄰近地區,例如祖堯邨、麗瑤邨、華景山莊、海峰花園、華員邨、浩景臺、瑪嘉烈醫院等,統稱荔景山區。 後來因要興建新月台以供轉乘東涌綫,於是在原有車站旁興建新月台及大堂,並於1997年7月6日將原有1號月台搬到大堂上層。 原有1號月台路軌部分於1997年7月被封閉及其後被填平成為連接4號月台的通道部分,而4號月台路軌部分位於原1號月台路軌部分旁,而新1號月台位於4號月台側上方。 茘景站是一座架空、地底混合車站,共設有7層高,分兩期興建。

  • 當中近期落成的新建大廈「恆景樓」之項目編號為KS24[6]。
  • 而家下層月台中間由車頭至車尾嘅無柱空間就係車站未擴建嗰陣一號月台嘅位置。
  • 附近亦有銅鑼灣天后廟、蓮花宮、香港中央圖書館、銅鑼灣運動場、銅鑼灣消防局、以至名校皇仁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及聖公會聖彼得堂。
  • 當中近期落成的新建大廈「恒景樓」之項目編號為KS24[6]。
  • 中正路商圈始自日治時期,為末廣町,有「銀座」之稱,而後因所交匯之海安路商圈地下街開發案之故(封路、空氣汙染等),間接遭受影響,曾沒落近十年,湖美近年成為中西區的新興住宅區。
  • 由荔景站搭東涌綫過去香港島快啲,因此港鐵建議乘客用東涌綫前往香港島,但東涌綫班次好疏(非繁忙時間平均8至10分鐘一班),由於呢個原因同埋要喺香港站行去中環站先可以轉港島綫,因此用荃灣綫過海轉港島綫去港島東區會方便啲。
  • 同荔枝角站一樣,由於鐵路最初起嗰時係由日本嘅西松建設起,而且當時香港嘅製版機都用日本嘅字型,所以站入面嘅名用咗日文漢字「茘」(艸部下面3個刀字),而唔係香港常用嘅「荔」字(艸部下面3個力字)。

1990年代中期,房委會翻新外牆時,將風景樓(第1座)、日景樓(第3座)及樂景樓(第7座)加上圖案,成為邨內一大特色。

荔景臺平面圖: 車站出口

最後,當時的地鐵公司並決定於袋狀軌被拆卸的舊有連接路軌增設一條連接機場鐵路的路軌,以方便列車或工程車作特別的車務調動。 茘景站的前身為貨港站,本來打算服務當時正在興建中的葵涌貨櫃碼頭。 後來香港房屋委員會計劃在貨櫃碼頭對開的山坡興建「麗景邨」,車站改為在現址興建並改稱麗景站。 最後屋邨在落成時定名為「荔景邨」,車站名稱亦改為茘景站,成為通車時正式使用的站名,而車站承建商為前田建設-奧村組聯營。

荔景臺平面圖

在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引進了西方的巴洛克式街道,以及湯德章紀念公園為中心的放射狀道路為臺南市中心道路的主要特色。 灣仔區的天后@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5,176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1,534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維多利中心,玻璃街16號,栢景臺,縉景臺,凱旋大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0,00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在東涌綫啟用初期,由於東涌綫在繁忙時間也只維持10分鐘一班車,班次相當疏落之餘,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約5分鐘前往中環站方能轉乘港島綫,在服務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難以吸引過海乘客改變以往出行習慣。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0,000,年齡中位數為 46.3歲。

荔景臺平面圖: 政府宿舍

但是實際上「茘」這種寫法於昔日才是正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個「刀」組成的「刕」字,讀音為「黎」,是「茘」字聲旁,而「劦」讀音「協」,不合「茘」字讀音,所以當時才選用了「茘」而不是現時的慣寫「荔」[7](可參看港鐵字體所述。)。 不過,有語言學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從力)枝」一詞早於西元前的《史記》已經出現,但「刕」、「茘」(從刀)二字在唐代《切韻》還未收錄,到了宋代《廣韻》才見「刕」字,所以「荔」不應該從「刕」。 荔景站本來係一個喺荔景山嘅架空同埋地底嘅混合模式車站,但係由於原有月台外牆完全密封,一般人唔會察覺呢嗰站係架空車站,以為係地底車站,不過可以喺葵涌道睇到車站係興建喺山坡上面。 荔景鄰近世界繁忙的貨櫃碼頭之一——葵涌貨櫃碼頭,也是多條主要公路幹線的樞紐,往返港九市區、荃灣市區及新界內部,也是九龍往返香港國際機場的其中一條要道,主要道路有葵涌道、青葵公路、青山公路葵涌段等。 由於荔景邨(包括由麗瑤邨、祖堯邨及瑪嘉烈醫院一帶),過往未取消電話地區字頭時是跟九龍地域的「3」字區域,居民早已根深柢固,在寫地址時常常把荔景、葵芳等寫成九龍荔景、九龍華景山莊、九龍華員邨等並不罕見,但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電話公司只是商業機構。 荔景邨共有7座舊長型(第七型徙置大廈)的公共房屋,始於1975年入伙(註:荔景邨7座第七型大廈較為特別,早在入伙前已設有樓名),樓齡逾45年歷史,樓宇至今尚未有重建計劃,本邨亦為葵青區內現存最舊公屋,葵盛西邨緊隨其後;建築物分別為第1及2座,第3及4座與第5至7座。

悅麗苑(英語:Yuet Lai Court)及賢麗苑(英語:Yin Lai Court)則是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位於荔景邨與祖堯邨之間。 根據臺南市中西戶政事務所統計,2022年底中西區戶數約3.3萬戶,人口約7.7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西湖里與府前里,2022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6,701人與2,036人[4]。 2022年2月15日,鑑於第五波疫情嚴重,恆景樓曾一度被徵用作檢疫設施,有關居民將會延遲入伙。 至同年4月13日,因應第五波疫情緩和及其他臨時隔離營啟用,政府宣佈恆景樓將於同月月尾交還予房委會,準租戶預計可於同年5月尾至6月初入伙[10]。 1984年5月9日,樂景樓低層三樓一單位,發生轟動一時的情殺案,當時22歲的退役警員葉少文因與女友梁雪詩感情破裂,亂刀斬殺梁雪詩及其妹梁雪雁、母楊惠群,造成兩死一重傷的慘案,傳聞被殺的姊妹花陰魂不散,事發單位不時有鬧鬼傳聞。 至同年4月13日,因應第五波疫情緩和及其他臨時隔離營啟用,政府宣佈恒景樓將於同月月尾交還予房委會,準租戶預計可於同年5月尾至6月初入伙[10]。

荔景臺平面圖: 荃灣綫客源分流情況

2021年6月,此大廈命名為「恒景樓」,並將租金以區內最佳租金水平釐定,為每平方米港幣90.7元。 中西區公所是臺南市政府在中西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南市政府。 栢景臺位於港鐵天后站上蓋,鄰近維多利亞公園及東岸公園主題區。 附近亦有銅鑼灣天后廟、蓮花宮、香港中央圖書館、銅鑼灣運動場、銅鑼灣消防局、以至名校皇仁書院、庇理羅士女子中學、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及聖公會聖彼得堂。

荔景臺平面圖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康翠臺,新翠花園,樂軒臺,翠灣村,山翠苑。 荔景臺平面圖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2,750,年齡中位數為 44.3歲。 而下層月台喺興建東涌綫嗰時被擴闊,而家可以睇到原有嘅1號月台邊緣(而家係東涌綫4號月台)。 而家下層月台中間由車頭至車尾嘅無柱空間就係車站未擴建嗰陣一號月台嘅位置。 同荔枝角站一樣,由於鐵路最初起嗰時係由日本嘅西松建設起,而且當時香港嘅製版機都用日本嘅字型,所以站入面嘅名用咗日文漢字「茘」(艸部下面3個刀字),而唔係香港常用嘅「荔」字(艸部下面3個力字)。

荔景臺平面圖: 車站歷史

栢景臺的地盤前身是銅鑼灣裁判署,因興建港鐵的港島綫工程,1982年首先收回銅鑼灣(裁判司署)總站,並將介乎電氣道及英皇道之間一段留仙街及油站夷為平地,改建後的留仙街被改建為行人專用區。 [註 1]1986年12月14日,銅鑼灣裁判法院遷往港灣道灣仔政府大樓,銅鑼灣裁判署大樓亦於1987年初拆卸。 現時於下層月台中央由車頭至車尾的無柱空間就是車站未擴建時的1號月台所在位置。 此外,前地鐵公司亦保留了前1號月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該路段上的電纜、路軌以及連接主線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於無柱空間西端盡頭的緊急出口即通往該廢棄路軌。 前地鐵公司為更方便大嶼山的乘客往返市區以及舒緩荃灣綫彌敦道路段客流量過多的擠逼情況,故此在規劃興建機場鐵路時決定以茘景站作為機場鐵路的轉車站。 在茘景站連接美孚站的管道原先設有一組袋狀軌,該袋狀軌於落成時的設計與現時屯馬綫柯士甸站北面的袋狀軌設計相似,同樣可從兩個車站的任何方向進入並停泊或掉頭而不影響正常服務。

荔景臺平面圖

茘景站的東涌綫擴建部分由前香港地下鐵路公司委託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跟荃灣綫部分同樣由前田建設工業株式會社建造,新建部分沿現有荃灣綫的車站建造,並穿越荔景山路下面的山坡。 荔景臺平面圖 主要工程包括興建新月台及開鑿隧道時的大型挖掘工程,為此荔景社區會堂需拆卸及重建,前地鐵公司已斥資在政府定出的地方興建新的社區會堂,新社區會堂的規格,會符合啟用當時的標準,並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及興建。 工程在1994年7月中動工,並於1998年6月22日通車。 當中近期落成的新建大廈「恆景樓」之項目編號為KS24[6]。 當中近期落成的新建大廈「恒景樓」之項目編號為KS24[6]。 荔景臺平面圖 荔景臺平面圖 直到茘景站的新1號月台啟用後,由於此袋狀軌失去掉頭功能,該袋狀軌便正式改建,將原先連接車站的舊有1號月台及美孚站2號月台的路軌及渡線拆卸。

荔景臺平面圖: 車站大堂

最後屋邨喺落成時定名「荔景邨」,站名亦改為茘景站,成為通車時正式使用嘅站名。 由荔景站搭東涌綫過去香港島快啲,因此港鐵建議乘客用東涌綫前往香港島,但東涌綫班次好疏(非繁忙時間平均8至10分鐘一班),由於呢個原因同埋要喺香港站行去中環站先可以轉港島綫,因此用荃灣綫過海轉港島綫去港島東區會方便啲。 而港鐵為咗方便乘客選擇合適嘅路綫到港島,荃灣綫列車由葵芳站開去呢個站途中,會作出提示下一班東涌綫列車往香港嘅開出時間,而喺2009年3月,港鐵錄製咗預錄廣播,取代車長讀出廣播。 由於歷史因素,中西區之住宅與商業區的區隔不明顯,較知名的有中正路沿線商圈及昔日之民族路商圈等。 中正路商圈始自日治時期,為末廣町,有「銀座」之稱,而後因所交匯之海安路商圈地下街開發案之故(封路、空氣汙染等),間接遭受影響,曾沒落近十年,湖美近年成為中西區的新興住宅區。 近年臺南市政府極力改造,漸有回升跡象,但主要商業中心已移轉至臺南車站附近。

荔景臺平面圖

此袋狀軌曾是荃灣綫唯一一組袋狀軌,然而為配合機場鐵路工程,荃灣綫北行路軌需要改建,變相的是袋狀軌也須進行改建。 荔景站的「荔」字(下方為三個「力」字),於站內範圍被寫成「茘」字(下方為三個「刀」字)。 有傳聞指這是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的工程的日本財團,在製作車站名稱的字型時,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與日文中寫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漢字的「茘」字。

荔景臺平面圖: 中西區 (台灣)

栢景臺由兩座分別40層及30層高大廈組成,10樓開始是住宅層,是同區之中最高的樓宇。 當中以向北及向西的單位景觀最佳,能俯瞰維園及維多利亞港海景。 第1座設有8個頂層複式單位,建築面積由3125至3557平方呎不等。 有別於一般前地鐵的地底車站,初期該站月台頂部的乘車資訊是以紅底(與該站色系一致)白字顯示,並跟其他地底車站的白底黑字不同(另一例外為大窩口站),直至1990年代前地鐵地底車站月台更換為帶有路綫色條的白底黑字吊板為止。 有別於一般前地鐵嘅地底車站,初期該站月台頂部嘅乘車資訊喺以紅底(同該站色系一致)白字顯示,並其他地底車站嘅白底黑字不同(另一例外為大窩口站),直至1990年代前地鐵地底車站月台更換為帶有路綫色條嘅白底黑字吊板為止。 該區與安平區並列為全臺最早開發的地方,為昔日臺灣府治所在,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美名;路幅狹小,多以巷弄為主。

  •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 區內古蹟年代多屬明鄭時期至清治時期的閩式建築,非常適合散步遊覽,也因廟宇眾多,民俗活動在本區內十分盛行。
  • 在茘景站連接美孚站的管道原先設有一組袋狀軌,該袋狀軌於落成時的設計與現時屯馬綫柯士甸站北面的袋狀軌設計相似,同樣可從兩個車站的任何方向進入並停泊或掉頭而不影響正常服務。
  • [註 1]1986年12月14日,銅鑼灣裁判法院遷往港灣道灣仔政府大樓,銅鑼灣裁判署大樓亦於1987年初拆卸。
  • 栢景臺位於港鐵天后站上蓋,鄰近維多利亞公園及東岸公園主題區。
  • 此外,前地鐵公司亦保留了前1號月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該路段上的電纜、路軌以及連接主線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於無柱空間西端盡頭的緊急出口即通往該廢棄路軌。

早在荔景邨入伙前,房屋署已經為荔景邨樓宇定下中文名稱[7]。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同時由於荔景山區(由麗瑤邨至九華徑),過往未取消地區電話字頭時採用九龍區的 3 字,居民早已根深柢固,在寫地址時常常把荔景、葵芳等寫成九龍荔景、九龍華景山莊、九龍華員邨等;甚至政府機構也如此,例如醫院管理局把豁下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的地址寫爲「九龍荔崗街10號」[6]。 葵青區南面主要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同樣位於呈祥道以北)是屬於九龍深水埗區。

荔景臺平面圖: 月台吊板

人民力量於2015年8月7日公佈為新界西11個公共屋邨及居屋屋苑的99個單位進行驗水的驗水結果,結果顯示早於1975年已建成的荔景邨樂景樓的一個單位鉛含量,是每公升22微克,較世衞標準的每公升10微克超出一倍以上。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臺南市的國定古蹟數量居全國之冠,而臺南市內又以中西區數量最多,共計10處,占全市50%。 區內古蹟年代多屬明鄭時期至清治時期的閩式建築,非常適合散步遊覽,也因廟宇眾多,民俗活動在本區內十分盛行。 中西區發展歷史悠久,可謂是漢人政權在臺南的發源地,因本區涵蓋清治時期臺灣府城舊址大部分城區,老臺南人常以「府城」狹稱本區及鄰近行政區所圍之區域。 東區的柴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5,391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7,440人。

荔景臺平面圖

東涌綫通車之後,呢個站變成荃灣綫同東涌綫嘅跨月台轉車站,因此令呢個站成為交通樞杻,每日都有好多來往葵芳至荃灣與港島西市區及由大嶼山往返旺角等區嘅乘客喺呢個站轉車,亦有部份需要上落兩層月台嘅學生因為有特惠車資而唔搭巴士,改用港鐵往來。 由於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地鐵公司揀咗呢個車站作為荃灣綫同埋東涌綫嘅交匯點,因此將車站改建做跨月台轉車站設計,興建新嘅L3月台,荃灣綫往荃灣列車改行呢個月台;而原有嘅L5月台層就擴闊,保留原有荃灣綫往中環方向軌道同埋加建東涌綫往香港方向嘅軌道。 荔景臺平面圖 於1980年代揭發的26座問題公屋醜聞,使香港房屋委員會發現全港共577座公共屋邨出現問題,當中包括荔景邨風景樓、和景樓及明景樓,這些大廈混凝土強度低於標準令樓宇結構有問題,承力牆結構不足以承受樓宇負荷,所以這些大廈需要作大型維修工程更換鋼筋及混凝土。 悅麗苑在荔景山路東邊的山坡上,共有4座樓宇,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德臣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在1981年的居者有其屋第一期發售,是香港早期的居屋屋苑之一。 由於屋苑建於山上,需上/落過百級樓梯以接駁交通,對行動不便或推嬰兒車的住客造成不便。 屋苑附近沒有大型商場,最近的要算是葵芳新都會廣場,生活配套不足。

荔景臺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荔景邨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當中,屬於新界西(LC4)選區範圍之內[17],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與鄰近的賢麗苑與悅麗苑同屬葵青區議會下轄的荔景選區[18][19]。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2016年4月,房屋署將第7座側的慕光荔景小學舊址(曾為中聖書院臨時校址)重建為單幢公屋;校舍至2017年10月已完成拆卸,現已建成一座30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540個公屋單位[8][9]。 荔景臺平面圖2023 此樓宇會提供2-3人單位及1B單位的公屋大廈,於2021年入伙。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