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六度波羅蜜2023詳細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第一種是分段生死,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然後死亡,一段一段的生與死,這是普通的凡夫。 第二種是已經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菩薩有十波羅蜜,從初地至十地為止,由於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變,法身慧命不斷在成長中,這叫變易生死,一直到成佛,變易生死也就結束了。 第一種是對於我們身體的執著,這個生命的我是五蘊構成的,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物質和精神,而生命就是我們起煩惱的根源,斷除了我執,智慧才能出現,這叫「我空」,也叫「人無我」。

菩薩因為精進之故,能夠長久流轉生死,保持菩提心不失,究竟戰勝無常大鬼和魔王的誘惑。 (三) 忍辱 ── 忍辱可以對治瞋恚。 菩薩修忍辱,是透過智慧思維的抉擇,以清凈心、悲憫心,來面對、接受和安住於逆境,是有別於一般凡夫那種無耐地接受的苦忍。 菩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過程中,是要經得起長時間磨練和面對種種困難的考驗;若不能安忍,布施與持戒的功德,都會因而被破壞,更不用說成就無上佛道,猶如世人所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六度波羅蜜: 布施

經過般若的引導和駕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與"緣起"、"空正見"相應,而達至圓滿成就的波羅蜜。 例如,行布施時,若以般若智慧引導,便能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波羅蜜;若不與般若智慧相應,布施就只能成為人天乘的福業。 所以菩薩必須修學般若波羅蜜,才能成就無上佛道,這也是般若被尊稱為"諸佛之母"的原因。 (六) 般若 ── 梵語,意譯智慧,是用來對治愚癡的。 般若智慧是建基於緣起法和八不中道的正見[註2],亦即是從明白和見到一切事物皆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如夢如幻,繼而領會到事物不生不滅之空的特性──"空性"。

六度波羅蜜

還在彼此互相傷害,於是他要幫助所有眾生,將他們從醉生夢死的煩惱之中喚醒,甚至在最後一個眾生未醒之前,也不成佛。 (一) 布施 ── 即是將自己所擁有的捨予他人的行為,是菩薩修行的重要法門。 布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貪,消除"我"、"我所"的執著,亦是培養福德的門徑。 以恭敬心供養三寶、父母、師長謂之敬田;以悲憫心施予貧窮困苦的眾生謂之悲田。

六度波羅蜜: 有一位高僧問:“你覺得是一塊金子好,還是一堆爛泥好?”求道者說:“當然是金子。”高僧哈哈一笑:“假如你是一顆種子呢?”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你如果是顆種子,你選擇了金子再多,也不會讓你長大發芽。你是一顆種子,就會選擇泥土,它會讓你得到更多。

(一) 布施攝 ── 當一個人受著種種痛苦和饑渴時,是很難接受崇高的理想和教化的。 菩薩行布施,能令眾生解決現前的困苦,從而得到滿足和安樂,更可令其生起親近之心,樂受引導。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註3]便是這個意思了。 耐怨害忍 ── 即如有怨家以打罵、訶斥、毀謗、譏諷等事來損害自己,菩薩能以智慧和悲憫心作出抉擇,明白到對方為無明煩惱所驅使,心生憐憫,而生起教化救度之心。 根據《華嚴經》,成佛之道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一切人想要成佛,都必須經過五十二個階位的具足修行才能成佛。

  • 菩薩觀入眾生之界猶如虛空無有緣相,一切法眾亦復如茲。
  • 菩薩學法所入諸音設有所學,度於未度學法開化;了於一切猶若呼響就,非不有聲然本悉寂亦無所度。
  • 換言之,能利益眾生,教化有情的事,都屬饒益有情戒。
  • 四攝是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
  • 其堅固者,無趣諸世除諸恩愛能具大道,其劫悉燒天地然盡不燒虛空,虛空總攬含受一切諸佛世界。

得堅固術、志如虛空,若如金剛於一切響無所想念,開導諸音則不違舍法輪之轉。 六度波羅蜜 假使菩薩行能具足成斯忍者,則得自在亦無所至,無往無來悉無所趣。 乃得自在而無所滅,便於無為而得由己。 無所亡失,除無實身,成就真體,順如律教,心無所望,則為一相:其身自在,入於無相。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郭明義點傳師】【2017年】

世間之人,屢貪著五欲六塵,故纏縛三界;果然看破放下,自可自在解脫。 以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說,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四攝法及六波羅蜜的,才是大乘的佛法。 其實,在原始聖典《阿含經》中,可以看到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同樣也有六度。 因此,六波羅蜜的名詞並非大乘佛教專用,而是在基礎的聖典裡就有。

六度波羅蜜

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喻如虛空無所不至,菩薩慈心行施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非色叵見,菩薩所行諸施不依於色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不受苦樂,菩薩所行諸施離一切受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無有相智,菩薩所行諸施離諸想結亦復如是。

六度波羅蜜: 般若

何謂佛子菩薩大士如空法忍。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 菩薩觀入眾生之界猶如虛空無有緣相,一切法眾亦復如茲。 入諸佛土而無有誠,諸法虛空無有二事。 菩薩如斯入無所誓猶如虛空,苞諸佛土亦復如斯無所縛着,興於如來所入之力而俱遊同,猶如虛空所入無二。 慧亦如之,皆分別説一切諸法。

  • 猶如虛空,無有形像亦無不像,無清淨行亦無穢濁。
  • 是說菩薩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到達解脫的彼岸,這是大乘菩薩道的核心,廣說為萬行,略說為六度,叫作菩薩六度萬行。
  • 每種功德均能去除一種特定的業障。
  • 戒乃正順解脫之本,遺教經云:於佛滅後,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 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悉平均,菩薩大士又於諸法,亦無所礙無所亡失,猶如虛空等裹一切,欲限虛空無有邊際。

精言精純,指心無惡雜;進是昇進,謂身不懈怠。 本來菩提路遠,若是一味忍辱,則嫌消極,故須抖擻精神,勤行修斷,使晝夜無虧,速還家鄉。 六度波羅蜜 版權沒有,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歡迎轉載。

六度波羅蜜: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是故菩薩若佈施時,或多、或少、或好、或惡,應以一心清淨奉上,莫於受者生下劣心。 六度波羅蜜2023 持戒(尸波罗密、尸罗波罗密):大乘教義中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有菩薩戒。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 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 而“萬行”則是對六度的實踐。

所入如是,菩薩大士逮得法忍猶如虛空所致聖慧亦復如茲,於斯諸乘有所致獲悉如虛空;身口意所獲自在猶如虛空;所逮諸法因意所念而有所成猶如虛空;於一切法而無所種不沒不生。 菩薩如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不終不始猶如虛空無有處所無能毀者;於諸通慧無有處所亦無所壞;於諸佛力猶如虛空自然而住於一切世而無所住;則為自然之境界也。 菩薩如是建立眾生亦無所立,一切如化猶如虛空,不起不滅亦無所生,合受一切世界所有。 菩薩大士如是亦無所住無所成就有所嚴淨也。

六度波羅蜜: 菩薩六度波羅蜜

精,就是让我们一门深入,不要样样都通,只要一门成就了,其他法门一听也就明白了,所以说一通一切都通,一门深入的修学,这才叫做精进。 此四大綱要,即名四弘誓願。 弘指大心普遍,誓指自制其心,願則志求滿足。

六度波羅蜜

則以無相,無有限量,佛力無限,身普自恣,靡不周達。 則護己行,身無所壞,而得由己,堅固平等,有所降伏,一切普入,其因鹹睹,眼則清淨。 已無陰蓋離欲之行,亦無不行;猶如虛空寂默無限,所入之處,則以無忍無所不忍。 己普辯大至於澹泊,猶如虛空無有危厄。 一切菩薩,曉了所行,入於清淨心等如空無所毀失。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