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歐德禮2023詳細懶人包!(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前身)由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創辦,他於1952年引入這種「劇院式戲院」,為當時的演藝人員提供表演平台,應其人脈之廣邀請到外國音樂名家輪流登台,目前戲院內其中1個舖位,就是模仿成他當年的辦公室以示致敬。

  • 由於閩南語的「福」字發音與粵語的「鶴」字發音相近,故香港人稱他們為「鶴佬」。
  • 吳形容當時是「創意爆棚」的年代,但他們都是飽歷風霜的一代,經歷過一戰、經濟大蕭條等,形容璇宮戲院的主事人,甚至是表演者是「做一場實驗畀我哋呢班人享受」。
  • 就算1957年出售璇宮戲院後歐德禮多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音樂會,他仍有租用皇都戲院,例如1959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香港首演。
  • 這種精神正好與時下「我哋真係好鍾意香港」的思潮不謀而合。
  •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

1895年,曾在香港政府任職的歐德禮(E.J.Eitel)出版了《歐西與中土》(Europe in China)一書,他將在香港島和九龍居住的中國人分成3個種族(races),即本地(Puntis)、客家(Hakkas)和鶴佬(Hoklos)。 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到,在1911年,本地人絕對是香港最主要的族群,但在相對接近內陸的「新界北區」,則客家人則相對較多。 而到了「新界南區」和「香港島及九龍」,客家人數比例相對較少。 他在香港成為校監,後是港英政府第8任總督軒尼詩的中文秘書。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歐德禮: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這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混合中西,也揉和古今,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香港多元的族群。

那是他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較1979年歷史性訪華早近四分之一世紀。 藝術發展局前局長陳達文在為《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書寫的序中稱,30年代港英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是「積極不干預」,即政府不給錢。 尤其是 年,抗戰開始,出現了很多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歌詠運動」,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就是當時的愛國活躍份子,在中環半山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華人音樂表演及籌款活動。 周教授說,30年代香港音樂百花齊放,還體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樂團,並有功能籌款活動。

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 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 1879年,加入港英政府,是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入英屬香港籍的外國人。 他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中文秘書的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編有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愛好中國風水,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保良局的成立有貢獻。

歐德禮: 歐德禮的音樂夢

可是,他似乎忘記了比皇都戲院年輕十年的香港大會堂早在2009年已位列一級 — — 要審視皇都戲院的歷史意義,應從其早年香港演藝場地身份作切入點,比照對象應是香港大會堂而絕非活化後才成為表演場地的油麻地戲院。 而璇宮戲院作為演藝舞台的耀眼往績,絕不遜於後來者香港大會堂。 【本報訊】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 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 全院三萬方尺富空間感,樓座設有1173個寬闊座位,以及後來加建的400個樓上「超等」座位,以及一個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曾在裏面欣賞演出的陳達文形容步進劇院的感覺很好,空調注入香薰,燈光、裝飾等內部設計和建築均達國際水平,這樣才配得起歐德禮要請來的國際級音樂家,也培養本地聽眾欣賞現場演出、購票習慣等。

歐德禮

面對依舊缺乏的音樂表演場地,皇都戲院非常有潛質加入成為香港音樂界的希望。 無論是回復建築物本身功能,還是回應社會現實需要,將皇都戲院翻新成音樂廳,都是最佳選擇。 歐德禮2023 可是,他似乎忘記了比皇都戲院年輕十年的香港大會堂早在2009年已位列一級——要審視皇都戲院的歷史意義,應從其早年香港演藝場地身份作切入點,比照對象應是香港大會堂而絕非活化後才成為表演場地的油麻地戲院。 2018年10月22日,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皇都戲院大廈,希望統一業權以作重建,發展商指如成功統一業權,將「積極考量如何保存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並會與民間團體合作,徵集北角和前皇都戲院的口述歷史。 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強烈建議發展商需保留入口上方「蟬迷董卓」浮雕和屋頂混凝土拱架建築特色,否則不會是皇都戲院。 周光蓁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發現,就是北角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於香港文藝發展史的「殿堂」地位。

歐德禮: 「保育硬件難 保育歷史精神更難」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歐德禮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歐德禮

對我而言,「如何保育」的答案非常簡單:將這個一度傲視全港的表演場地變成真正的音樂廳,就是最能彰顯其歷史價值,也最能回應社會需要的保育方案。 歐德禮2023 為此,我在不同平台已先後發表了包括一封給鄭志剛的公開信共四篇文章,希望喚起關注。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歐德禮: 保育

戲園與戲院結合,演粵劇與放電影的場地二合為一,是舊式香港戲院的特色。 今天人們常說的「新界五大族」,分別是指錦田鄧氏、上水侯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及粉嶺彭氏,他們的祖先在宋初到明初期間來到香港,與其後裔在香港居住已有近1,000年的歷史。 不過,除了本地人外,香港早期還居住了操其他方言的族群,他們和本地人構成了香港多元族群和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福佬和蜑家雖然同是水上人,但其實是來自內地不同地區的。

歐德禮

多年收集皇都戲院業權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若集團成功統一業權,將在重建有關項目過程中,積極考量如何把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予以保存。」據悉所謂精髓,正是本文的主角──璇宮戲院。 1956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刻,內地融洽的氣氛,輻射到文藝交流。 費明儀在璇宮演出後同一個月,獲邀與中英樂團成員到廣州中山堂演出兩場音樂會,觀眾逾萬。

歐德禮: 建築特色

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從香港多元的族群角度切入。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這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混合中西,也揉和古今,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香港多元的族群。 ,1838年2月13日-1908年10月8日),德國人,生於德國的符騰堡,原是符騰堡福音教會的牧師,曾至中國廣東傳播福音,是港英政府時期的「中國通」專家。 愛好中國風水,編著有多本語言學著作,如: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粵語詞典等。 1971年6月,歐德禮娛樂公司被一家英資公司收購過半股權而遭吞併,七十五歲的歐德禮終於退下火線。

是不是自由選擇學音樂,就9:1,9個是自由的,1個不是自由的,那就是從小叛逆父意的黎小田。 黎小田做童星時,父親曾經在片場搶下他彈的結他摔在地上並用腳踩,對一個弱小心靈的傷害可想而知。 生於Carpio家族的實力派歌手杜麗莎,其父早年是香港出名的「鼓王」。 周教授訪問了這個音樂世家的另一位菲律賓音樂人、杜麗莎的叔父東尼卡比奧(Tony Carpio),這個戰前遊走於上海與香港之間,演奏古典及輕音樂的主音結他手、樂隊領班及音樂總監。 日佔時期,東尼又與一眾落難的國際樂手留港演奏交響樂等,可謂經歷了香港音樂轉型的幾個階段。

歐德禮: 活化北角皇都戲院 學者望保留其劇院式的特色

有見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撰寫了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確立這建築獨有的歷史、建築及社會價值。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歐德禮2023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歐德禮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現職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教育等科目,並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業餘於「思考香港」、《香港商報》、《文匯報》、《良友之聲》及《線報》等報刊,撰寫歷史文化及文學專欄。 歐德禮 研究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歷史與文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歐德禮: 歷史

2001年,香港中央圖書館落成啟用,而圖書館設立的「香港音樂特藏」也已被記在當年的《十大樂聞》中,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圖書館已為不少音樂人好好整理及保存了他們捐贈的珍貴音樂文獻,好讓研究香港音樂歷史的有心人,可以接觸不少前代的第一手音樂資料。 也就是說,1952年他決定要跨入演出搞手行業時,只不過是一個接觸了古典音樂兩年多的「初哥」。 歐德禮2023 才一個月歐德禮已安排了第一場古典音樂會在璇宮舉行,那是來自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美國女高音 Helen Traubel 歐德禮2023 的獨唱會。 隨後五年,一系列古典音樂界天皇巨星居然輪流登陸這個東方小城市,踏上璇宮舞台。

  • 才一個月歐德禮已安排了第一場古典音樂會在璇宮舉行,那是來自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美國女高音Helen Traubel的獨唱會。
  • 由於配合發展需要,該座兩層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物1933年拆卸,部分地皮興建滙豐銀行總行(其餘部分則在1947年建成毗鄰的中國銀行總行)。
  • 多年收集皇都戲院業權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若集團成功統一業權,將在重建有關項目過程中,積極考量如何把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予以保存。」據悉所謂精髓,正是本文的主角──璇宮戲院。
  •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福佬和蜑家雖然同是水上人,但其實是來自內地不同地區的。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當包括1800座音樂廳及300座演奏廳的「音樂中心」從西九文化區的藍圖消失後,香港下一個新音樂廳只有預計2020年落成的東九文化中心(實情是一個「好過無」的1200座多功能演藝廳)。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自從知道皇都戲院的故事,我一直有個夢想:讓皇都戲院修復成一流音樂廳,重現六十年前古典音樂大師輪流登台的盛況,再續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個單純的音樂夢。 2019年6月,新世界發展以7.37億元向陸海通家族收購皇都戲院大廈戲院及地下26、27及80號鋪位及地下部分地鋪連閣樓、1樓及2樓前座,相當於全數約11.8%業權,陸海通家族1958年以約150萬元購入發展,是次轉手帳面賺約7.35億元,持有約61年,升值約490倍。 2017年4月13日,新世界發展及有關人士以3.035億元向投資者蘇子鈞及有關人士購入皇都戲院大廈閣樓及1樓1至5號室,面積合共約2.1萬方呎,面向渣華道,佔大廈整體業權約一成半。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鋪位80個。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