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2023必看攻略!(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如果我是腦下垂體瘤的話(現在當然確定是了啦),我出現的徵狀僅僅是壓迫視神經,泌乳激素升高一些(50左右)但不影響月經,那就應該是腦下垂體瘤中的非功能性瘤。 但如果不是的話,那這個腫瘤就有可能是壓迫到我視神經的任何瘤,恐怖程度不只百倍。 記得,腦瘤分成很多種類,不僅如此,腦瘤的生長位置、大小、及速度都會影響治療方式。 手術、放射治療電腦刀或伽瑪刀、化學治療、標靶藥物都可能是治療選項,請好好向醫師諮詢了解。 有時患者已知道有某處癌症,甚至也已經接受治療過後,才發現癌症轉移到腦部。 當然,有時原發部位的癌症症狀不明顯,卻是因頭痛或步態不穩等症狀而發現顱內長了腫瘤,進而證明此為轉移性腦瘤,才知道原發癌症為何,像是先發現腦部長癌後,再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肺癌轉移來的這樣。

● 影像學檢查,最常用來評估腦瘤的影像檢查是核磁共振攝影。 如果懷疑腫瘤來自其他器官轉移,那就會針對某些部位做影像檢查,像安排胸部或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是否有肺癌或腹內腫瘤,安排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是否有乳癌,或是做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直腸癌。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 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此種腦瘤可以長在腦部任何地方,容易引發癲癇和行為改變。 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屬於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也容易復發,新聞人陳立宏罹患的即為此種惡性腦瘤。 有些腦瘤是良性的,代表組織分化良好,生長緩慢;有些腦瘤是惡性,細胞分化不良,生長迅速,難以根治,像膠質瘤可能會像樹根潛入泥土般,沒有明確的邊界。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健康人群

腦垂體或又稱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位於頭顱底部中央、又稱為蝶鞍部(sella turcica)的位置,是我們內分泌系統的樞紐。 這可以藉由抽血檢驗出腺瘤的種類,再評估後續的治療方式,建議也可以進一步詢問小兒神經科或是新陳代謝科醫師的意見。 三、暫停開車:每次開車應遵守交通規範,自從林欣榮醫師曾提過以後開車可能要暫停,但我仍繼續開車,直到第三次生病時,才停止開車,讓身體逐漸恢復正常。 暫停開車很重要,否則在開車過程中突然病發了,是相當危險的。 又有問題想請教您,請問您從醫生告知病情到通知手術有多少時間,我已經等待一星期多了,每天都在緊張的狀態中度過,連睡覺都不太安穩,就是慌和怕,謝謝您。 ※我將手術的前因後果總結在另外一篇文章《我和我的腦下垂體腫瘤之大總結》中,這篇的內容會比較瑣碎,比較沒重點噢……XD。

並不是每位腦下垂體瘤病人的治療都是相同相近的,所以就醫時要仔細跟治療醫師討論,了解哪一種治療方法較適合自己。 許多病患及家屬得知腦部疾病如出血或腫瘤必需開刀時,都會擔心手術風險與後遺症,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中風醫學及腦神經功能科主任湯其暾表示,隨著精準儀器和醫療科技的進步,輔以電腦輔助虛擬神經影像加入術中導航,讓傷口小的腦微創手術蓬勃發展。 湯其暾指出,目前大約八成的腦部病兆如腦下垂體腫瘤、顱底腦膜瘤、膠質細胞瘤、轉移性深部腦腫瘤、出血性腦中風及三叉神經痛等,可利用此項微創手術治療。 目前國內外上並未定論多大的腫瘤適用或不適用微創手術,在理論上,若腫瘤較大,手術時間一定會長、病人相對麻醉的時間與風險也會倍增,但仍要視腫瘤的位置而定,部分腫瘤可能不適用,術前應和手術團隊與執刀醫師充分溝通討論以取得共識。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2023 風險與併發症:與傳統手術相似,經鼻內視鏡手術之併發症包括感染、出血、視神經傷害、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與腦脊髓液外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整體手術後之嚴重併發症之發生機會低於5-8%。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下垂體囊腫手術經驗-- 入院、住院到出院

常見於過大的腦下垂體腫瘤,壓迫視神經或視交叉,產生視力、視野的症狀,典型的病人可能會有雙眼靠外側(耳側)的視野缺損,感覺上很像在隧道裡面一樣。 大部分有症狀與少部分無症狀的垂體腫瘤需要以手術、藥物、放射線等方式,以一種或多種方式合併治療,期使內分泌功能與視力恢復正常、腫瘤根除或其生長受到抑制。 因為這樣的手術看得比較清楚,故可以避免一些傳統顯微手術的併發症(圖二)。 文獻證實,內視鏡可以降低傳統顯微手術的腦脊髓液外漏與腦部感染的機會,增加腫瘤切除的範圍,降低鼻腔的併發症(如鼻中隔破裂與鼻塞等不適感)(1, 2, 3, 4)。 神經外科醫師將內視鏡置入病患鼻腔,經由蝶竇到腦下垂體窩附近進行腫瘤切除(圖一之B)。 在大部分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醫師皆可以利用經鼻內視鏡經蝶竇手術安全的切除大部分的良性腦下垂體腫瘤。

生長激素過量則會有肢端肥大或巨人症;而可體松激素過多則會出現類似過量使用固醇類藥物的症狀、肥胖、月亮臉、水牛肩、高血糖、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等。 若因為腦下垂體切除而影響腦下垂體本身的功能,亦有可能有因為抗利尿激素不組造成的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造成內分泌失調。 黃博浩醫師指出,整體手術後之嚴重併發症之發生機會低於 5~8%。 一般來說永久性的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之機會低於 5%,而這些病患需終身補充賀爾蒙。 相對於功能性垂體腫瘤,這類的腫瘤細胞增生並不分泌賀爾蒙。 在初期無症狀,但若腫瘤生長擴大(通常要超過 1 公分以上的腫瘤)壓迫在腦垂體周圍的視神經路徑或其他腦組織時,則會導致視野缺損或其他神經功能障礙。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我們來看幾個成人最常見的大腦原發性腫瘤:

一般來說永久性的腦下垂體賀爾蒙不足之機會低於5%,這些病患需終身補充賀爾蒙。 腦脊髓液外漏發生之機會為3.5%,手術中會使用組織膠或自體脂肪組織來修補腦膜破洞,手術後需臥床並接受腰椎腦脊髓液引流(lumbar drainage)約5-7天以利腦膜破洞癒合。 手術中發生傷到內頸動脈的機會極低(0.5%),但若發生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文獻也報告腫瘤體積減少是有助於後續的藥物治療(體抑素somatostatin)和放射治療的效果。 巨腺瘤因為壓迫破壞腺體功能,導致荷爾蒙問題。 性腺素、腎上腺皮質素、甲狀腺素及抗利尿激素,常因不同程度的嚴重度而需長期或終生補充。 這些激素影響深遠,病人日常生活表現差,提不起精神整天病懨懨。 A: 有些腦下垂體腫瘤的病患是因視力問題,從眼科轉診而來。 常見如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然不佳,經由視野檢查後才懷疑是腦下垂體有問題;但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頭痛而前來求診的。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下垂體腫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高雄一名50歲婦人月經失調數月,以為是更年期,後來視力又變差,就醫發現腦下垂體長了2公分大腫瘤,壓迫到視神經,才導致視力不佳,接受經鼻孔的3D立體內視鏡手術,將腫瘤切除後,術後3天就康復出院。 有腦下垂體巨大腫瘤的人,以及有其他顱底腫瘤的患者,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了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 所幸,現在已經有微創「經鼻內視鏡手術」,有相當高的治癒率,並且降低併發症。 若出院時有開立荷爾蒙補充劑,應按時服用,門診時醫師會做術後荷爾蒙狀態評估,並決定是否要續服用補充荷爾蒙藥物。 醫師會於術後三個月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判斷是否仍有殘餘腫瘤,再決定後續治療方式(手術、放射線治療、藥物)。 腦脊髓液鼻漏(易引發腦膜炎)與尿崩症(會導致嚴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通常在術後兩三天內即可發現;出院後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勿自行停藥,醫療單位可提供諮詢。

  • 跟傳統開顱手術相比,經鼻內視鏡手術切除率因為多角度的內視鏡輔助提高許多,病人滿意度及接受度很高。
  • 一位65歲男性,因突然頭痛、暈眩外加嘔吐,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圖ㄧ),經討論後,先採取內視鏡經蝶竇移除腫瘤手術。
  • 本網站不保證提供不間斷、即時、安全、無錯誤的網路服務。
  • 腦脊髓液外漏發生之機會為3.5%,手術中會使用組織膠或自體脂肪組織來修補腦膜破洞,手術後需臥床並接受腰椎腦脊髓液引流(lumbar drainage)約5-7天以利腦膜破洞癒合。
  • 相對於功能性垂體腫瘤,這類的腫瘤細胞增生並不分泌賀爾蒙。
  • 1名36歲翁小姐,半年來飲食及生活習慣未改變,但體重卻直線上升,在3個月間從49公斤增加到65公斤,最多一個月增重達10公斤,臉型也大幅變成圓潤的月亮臉,皮膚不僅變得粗糙,且有許多痘痘及毛髮的增生,同時出現四肢水腫及無力。

如果不是長在功能區,可能腫瘤要長到四、五公分以上後才使腦壓升高而讓患者有了症狀,也要等到這時才發現腦瘤。 謝謝你的回覆,我有去看北榮顏玉樹醫師,他告訴我手術頭痛也不一定會好,所以讓我遲疑了,但是頭痛還真的蠻影響我生活品質,所以很猶豫是不是要去賭他ㄧ把。 之前在中壢長期看的神經內科醫師跟我說或許這個囊腫不是造成我頭痛的直接因素,但有可能是間接造成我頭痛的因素之一,所以或許處理掉它可以排除ㄧ個因子,我才認真找醫生看這問題,不然,其實我已經知道它存在好幾年了。 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陳涵栩主任指出,庫欣病是腦下垂體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罕見疾病,容易造成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的併發症,病情嚴重甚至會威脅生命,庫欣病通常是腦下垂體長了腫瘤所造成,手術切除是治療的首選。 持續鼻漏可能會增加感染機率,症狀包括發燒、頸部僵硬、頭痛、意識變化、癲癇等,醫師會開立抗生素及抗癲癇藥物給予治療。 泌乳激素瘤(Prolactinoma) 為腦下垂體腫瘤最常見的一種,過度分泌大量泌乳素,使女性患者造成乳溢、月經不規則甚至無月經或不孕症等症狀。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瘤需要開刀嗎?腦瘤治療方式及手術術後照顧

Iris, 想請教你, 手術已經過了一段時間, 你的頭痛狀況有改善嗎? 我也是飽受頭痛之苦, 最近狀況越來越不受控制, 所以在考慮是不是要去處理它. 純粹是沒招了...曾漢民跟顏玉樹醫師我都看了, 他們是都說有關係, 但又好像不是非處理不可, 讓我很猶豫... 血管加壓素這個從下視丘(hypothalamus)製造,從腦下垂體後葉(posterior pituitary)分泌的小玩意兒,它重要的生理意義,就在於讓體液保留、血壓上升。 第一個方法是影響腎臟腎小管的最遠端——集尿管,把守最後一關把水份回收,起到濃縮尿液的作用,水份流在身體血管的多,血壓自然就上升了。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若與傳統體外放射治療相較,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特點在於「小範圍、單次、高劑量」照射,且較能避免周邊正常腦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腦瘤治療上運用於腦下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腦膜瘤、松果體瘤、顱骨底脊索瘤、顱骨底軟骨肉瘤、神經膠質瘤、轉移性腦瘤等;而功能性疾病則包括治療疼痛、行為障礙等。 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強調,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鼻頭頸科醫師在術前、術中及術後全方位參與治療,不但提升了手術的成效,也確保了病人的生活品質。 以往病人術後常有腦脊髓液滲漏、鼻竇發炎甚至嗅覺喪失等問題產生,在鼻頭頸科醫師全程參與治療下,術後腦脊髓液滲漏發生的比例低於1%,遠優於世界頂尖醫學中心所能達到的水準;避免術後產生嗅覺喪失的併發症,獲得國際期刊的刊登與肯定。 手術計畫也能一併規劃改善病患相關鼻部問題,如鼻塞、鼻炎或因腫瘤造成的鼻部外觀改變。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下垂體腺瘤 不手術可消失?

當您登入本網站進行會員註冊時,請務必提供您本人最新、正確及完整的資料,包含您的正式姓名、連絡電話、有效email,和任何本網站於您註冊時要求的各項資訊,以完成會員註冊。 倘使用者擬就本網站內容或相關連結網站之資訊作商業上使用時,應事先取得威利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書面同意。 病徵包括四肢變粗、嘴唇和鼻增大、聲音變得低沉、患上糖尿和高血壓、睡眠窒息癥等。 這次在台大醫院進行腦下垂體囊腫手術的經驗是,一去刀房後,原本的病房就會退掉。 雖然家人可以幫忙把行李挪到家屬等候區,但因為病患要在加護病房住一夜,供家屬過夜的休息室應該也放不了太多東西,所以家人若有可以落腳的地方,行李可以分開來帶。 病人的丈夫也提到妻子自從開刀後,喝水習慣就改變了,常常覺得口渴,每天都必須喝大量的水,尤其是晚上睡覺時常常要起床喝水,大約 2000 c.c.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過去曾有統計,生長激素腫瘤的手術成功率約6成。 當手術無法成功時,要注射抑制生長激素的藥物,不過藥價昂貴,建議開完刀後,輔以放射手術治療如電腦刀治療。 因放射手術治療的效果需要2、3年後才會慢慢顯現,在等待期間就予注射藥物控制。 尤其最近這兩年張眼視物及頭痛問題愈來愈嚴重明顯,連以前睡覺賴以的天花板夜燈到最近卻變成讓雙眼極度敏感的光害,就算關了每天還是無法入睡甚深。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發現多已晚期 「隱藏版癌王」存活期難破1年大關

腦膜瘤術後遺症可有頭暈、角膜反射減退、精神症狀、血壓、呼吸、癲癇發作、複視和頸項強直等生命體征的改變。 局部症狀局部症狀亦稱定位症狀,由於腦膜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產生的局部症狀亦異。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相反的,如果病人正值壯年約40~50歲,腦瘤已經長到4~5公分,甚至更大,就算當下症狀沒那麼嚴重,也會建議開刀,因為依病況預期,在病人70歲以前,腦瘤就會產生嚴重影響生活的症狀,屆時再做手術,腦瘤更大、風險也隨之提高。 許秉權醫師說明,這需要綜合評估症狀、腫瘤大小、位置和病患年齡。 小的腫瘤可以考慮放射治療,超過3公分以上,建議開刀。 腦膜瘤的手術治療,雖然理論上可以切除病灶,延長病人生存時間,但是手術必須是一項創傷性較大的治療方法,再加上術後的不恰當的護理,都有可能引起術後腦膜瘤轉移甚至擴散。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但如果我們選擇射波刀治療腦膜瘤,相信能大大降低治療的風險。 射波刀是一種新型的放射治療方法,治療腦膜瘤不開刀、不流血、無創傷,治療痛苦小,而且射波刀有精准的巡航導彈式定位,治療也十分精准,最大限度的保護了正常的組織,對腦部的損傷極小。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疾病百科

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位於顱底中央的蝶鞍部(sella turcica)(圖一之A),是我們內分泌系統的樞紐。 前葉可分泌生長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催乳素、濾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 這些賀爾蒙可以調控人類生長發育、水分代謝、產後哺乳、以及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內分泌器官的功能。 腦下垂體實際大小僅一立方公分,重量約0.5公克,但卻是顱內腫瘤的好發位置,將近有十分之一的腦瘤係源自腦下垂體。 根據某些文獻的健檢與大體解剖報告,腦垂體瘤的盛行率在正常健康人甚至高達40%。 大部分有症狀與少部分無症狀的垂體腫瘤需要以手術、藥物、放射線等方式單獨或合併治療,期使內分泌功能與視力恢復正常、腫瘤根除或其生長受到抑制。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瘤及顱底腫瘤治療

患者兩眼靠近外側的視野會變小,開車時會忽略旁邊的人車而出車禍,有時走路會撞到人,嚴重還可能會失明。 李瑤琳醫師表示,腦下垂體腫瘤並非都只能用手術治療,但若是腫瘤已造成急性視神經壓迫,必須盡快就醫治療。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2023 利用影像的導航系統,手術醫師可以在術中比對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上所看到的腫瘤位置,也可藉此方式縮小手術傷口或採取微創或自然孔洞的路徑取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症狀多變、影響內分泌!腦下垂體腺瘤的症狀表現

通常我們會先用腦下垂體腫瘤是否製造過量荷爾蒙這點,來將腦下垂體腫瘤分成「功能性」或「非功能性」,非功能性的腦下垂體腫瘤代表腫瘤不會製造荷爾蒙,發生率較低,大約佔整體腦下垂體腫瘤十分之三的比率。 大多數放射治療手術,如手術般要求一次性治療方法。 然而一些輻射之副作用,如最令患者恐懼的視覺損失,這種輻射傷害風險對於腦腫瘤較靠近視覺視交叉或下丘腦的患者是最大的。

二、非功能性腺瘤:雖然不會自行分泌激素,但也可能有跟內分泌失調有關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腫瘤壓到腦部的神經,或是腦部的其他組織,造成相關症狀。 腦下垂體的腺瘤可能會分泌生長素、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甲狀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催產素等,這些激素會改變身體的狀況。 但也有人的腫瘤不會分泌激素,所以症狀反而是因為腫瘤壓迫到腦神經,有視力模糊、睡眠品質變差等。

幾乎所有的腦下垂體腫瘤都是良性的,也就是說,絕多數的腦下垂體腫瘤不會有癌細胞擴散到身體他處的能力,極少數的時候才會是惡性的腫瘤,轉移到腦部、脊神經、腦膜、及骨頭。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能輕易放過腦下垂體腫瘤。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2023 大家回頭想想上一段的介紹,會發現腦下垂體控管了多種荷爾蒙的分泌,一旦長出腦下垂體腫瘤,就有機會促使身體製造過量荷爾蒙,影響多樣化的身體功能。

腦下垂體腫瘤手術後遺症: 腦下垂體腫瘤5問/曾漢民醫師 專業解答

除了頭痛,腦因為掌管身體全身器官,不同位置的腦瘤,也會有不同的症狀,我們可根據身體出現的症狀提高警覺,像陳立宏先生一個月出現7、8次的撞車,我認為就是腦瘤壓迫到視野區或視神經而導致。 在手術切除腦膜瘤的過程中,往往由於腫瘤組織與腦組織的粘連或手術切除的需要而造成一些顱神經組織的受損,從而產生一些相應的臨床症狀。 如出現肢體麻木、語言不利、疼痛和運動不靈等症狀。 這些沒有功能性的腫瘤比較難被發現,通常是到了腫瘤體積造成壓迫症狀,導致頭痛、視力模糊、複視、突然視力喪失,或頭暈、昏厥時才找到問題。 促腎上腺皮質素的腫瘤,會致腎上腺分泌過多的類固醇而產生庫欣氏症,導致月亮臉、水牛肩等。

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尤其是會出現頭暈、頭痛,如果吃止痛藥無效,或是疼痛到驚醒,最好可以到神經科找醫師診斷。 目前透過電腦斷層或更進步的 MRI 核磁共振檢查,一般都能確診。 假如良性的腦膜瘤長在運動區附近,即使腫瘤只有一、兩公分大,也有機會因為壓迫到掌管運動的腦區而造成患者肢體無力,動不了手動不了腳而就醫。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