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佘達明醫生9大好處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佘達明醫生

醫療爆煲的問題其實就是錯誤的醫療策略及無能的管理而造成的(見筆者去年2月8日於《明報》發表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醫療爆煲〉)。 英國殖民地政府留下這個901「糖心炸彈」,時間拖得愈久,情况愈惡劣。 特區政府的政務官系統對醫療政策問題完全沒有反應和心跳,24年來的醫療檢討都是瞎子摸象,帶大家遊花園浪費時間。 佘達明醫生 醫療改革,不是藝術創作,不是高新科技,只要看一看英國人用什麼醫療系統,就應該知道如何去做,如果要政治正確,也可參考大陸鄉鎭的基層醫療系統。 24年都解決不到深層次的民生問題,實在令人惋惜。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指,抗凝血藥華法林是口服藥物,主要是心臟科病人服用,例如裝設金屬心瓣病人,避免血液過於凝結,控制凝血指數在1.5至3,一旦超出3.2便可能胃部大量出血或腦部爆血管,對生命有危險。 他認為有關醫生處方劑量較原定高出一倍,屬不小心的錯誤,情況不常見,而藥劑師發現病人藥物劑量有變化,亦應再尋求醫生意見。 佘達明醫生2023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今日(18日)指出,入住亞博的長者大部份都是長期病患,需要長期臥床,但對醫療需要並不多,大部份都是輕症患者,反而較需要照顧。 他認為,如非有醫療需要,患者應盡早返回院舍,以解決照顧問題同時,以免資源錯配,令不需醫治的病人佔用床位。 在澳洲和英國,以至大陸的鄉鎮,都是推行以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

佘達明醫生: 醫院門外車禍司機重傷 醫護拒出門營救:不能脫離崗位

過去24年,香港沒有任何一個檢討,去改變自港英留給香港人的醫療的錯誤系統及錯誤方向,是後天要你失望。 最近床位的流轉較快,亦開始有床位空出,相信是與指引的轉變有關。 佘達明醫生2023 過往須完成14天隔離令才可離開,現時只要檢測呈陰性即可離開。 此舉其實有助減輕急症室壓力,亞博流轉得快,院舍長者染疫就不會一窩蜂湧至急症室。

因此兩方面要取得平衡,相信疫苗及藥物會有幫助。 目前應要加強疫苗及藥物的滲透力,及早用藥,毋須再打電話預約,令有需要的病人得到支援。 由於長者較多慢性疾病,如三高、中風、心臟病等,需要服用多種不同藥物,因此處方新冠藥物時要留意相沖問題,選擇便會較少。 因此能夠使用於長者身上的主要是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它沒有藥物相沖問題。 佘達明醫生 使用輝瑞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的話,長者或須停用阿士匹靈,對長者就未必有好處。

佘達明醫生: Q. 現時為多少患者處方藥物?

他認為,如非有醫療需要,應盡早讓長者返回院舍,解決照顧問題,有醫療需要再派醫生到院舍協助,以免資源錯配,不需醫治的病人佔用床位,令有需要的患者未有地方就醫。 特區政府自1997年承受了這個901醫療系統,過去20多年,醫療撥款由250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750億元,醫管局醫生由1997年的約3100人,增至2020年的約6600人,而香港的人口增幅相對較小。 根據英國的經驗,大型醫院的經費,隨着人口的老化和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經費只會愈來愈高的。 上世紀單是倫敦已經關閉了約500所大小醫院。 現今的醫療系統,提倡預防醫療和基層醫療,以改善市民的健康,預防慢性疾病,減少嚴重疾病及併發症。 最近政府亦計劃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改例,跳過多年行之有效的統一醫生評核,而改為直接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符合特定條件的話可以在香港直接註冊。

佘達明醫生

基層醫生(家庭醫生)是接觸民眾的第一線(醫療前鋒),一個廉宜及全民式的基層家庭醫生系統,可以縮短民眾等候接受醫療服務的時間,全面的健康保障和疾病預防,證實可以大大減少對專科醫療的需要。 立法會議員(選委會界別)江玉歡則指出,今早收到求助個案,指有長者由亞博館轉到北大嶼山感染控制中心後,家屬未能與該長者聯絡,當中涉及溝通問題,職員通知家屬轉院時,未有交代相關聯絡方式,溝通機制仍有待改善。 她續說,外界亦關注在亞博館留醫長者的護理情況,指未必有足夠長期服用藥物,現階段主要由家屬帶至設施當中,認為老人院舍都有一定責任,要與亞博保持溝通,並提供協助。

佘達明醫生: 診所地址

醫院今晚指,10月底接獲死因裁判官要求,就一名於7月4日在家中離世的82歲男病人提供醫療報告,整理醫療報告時,確認該病人最後一次到醫院覆診,是6月12日在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門診覆診。 根據他當日的驗血報告,醫生計劃調低病人抗凝血藥華法林的劑量,並安排病人在一至兩星期後,即大約6月底回醫院抽血監察藥物效用,並在9月18日覆診。 不過屯門醫院翻查臨床資訊管理系統紀錄發現,當日實際處方予病人的藥物劑量,較原先預計劑量高出大約一倍。

  • 過去24年,香港沒有任何一個檢討,去改變自港英留給香港人的醫療的錯誤系統及錯誤方向,是後天要你失望。
  • 在澳洲和英國,以至大陸的鄉鎮,都是推行以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
  • 住在亞博,長者感陌生,照顧者亦對長者不熟悉,在三餐及換片等基本事情外,其他東西就要視乎人手。
  • 香港捨棄了發展完善的基層醫療系統,卻大力發展專科醫療,專科醫生提供的是特定的專科醫療,而對非其專科範疇的病症,會轉介其他專科跟進。
  • 香港也有私人的智庫研究香港的醫療系統,包括黃金五十及團結香港基金,都只說是醫生不足、融資失效,沒有觸及核心問題。

其實現時香港的醫療制度是港英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留給特區政府的炸彈之一)。 醫院管理局的企業管理形式,吸引很多資深醫生護士進入管理層,一時之間,市民和醫護都享受到這約200億元的紅利。 可惜,一片掌聲之後,港英卻沒有發展基層醫療和預防醫療,即是將英國1990年前失敗的醫療政策在香港推行。 現時藥物主要在公立醫院和指定診所處方給病人,可是每天有萬多人確診,指定診所每天只可接受4,000個預約,可推斷大部分人不能及時於確診5天內用藥。

佘達明醫生: 香港醫院名單

引述佘達明先生的觀點,香港僅有超過1000名患者及4人死亡。 總括來說,疫情以來醫管局的主要服務包括(1)全港市民的醫療安全網;(2)救治意外及急症服務;(3)嚴重及昂貴疾病治療;(4)訓練醫護人員等服務仍然維持正常。 佘達明醫生 今次在疫情下削減的服務包括:為病情穩定的專科門診病人配藥,減少了六成非緊急的內窺鏡檢查,暫停了五成非緊急手術。

  • 目前應要加強疫苗及藥物的滲透力,及早用藥,毋須再打電話預約,令有需要的病人得到支援。
  • 而針對院舍長者的話,可以由院舍的醫生處方藥物會最好,減省了長者的舟車勞頓,也不會感到焦慮。
  • 特區政府的政務官系統對醫療政策問題完全沒有反應和心跳,24年來的醫療檢討都是瞎子摸象,帶大家遊花園浪費時間。
  • 佘達明建議,可安排長者返回老人院或家中,由子女或有經驗照顧員照顧,而當長者到亞博館等陌生地方,通常都較為驚慌。
  • 因為缺乏前線的基層醫生在統籌,結果導致專科醫生互相轉介,沒完沒了,走回英國失敗的老路。

現實上香港對沒有能力付出醫療費用的市民,無法提供基本醫療保障及預防,即是市民有「三高」也可能不知道,知道了也無法受到醫療系統的保護。 一般市民要由三高發展至心腦血管病,才會得到醫管局的專科治療。 今次政府建議的引進非本土受訓的海外醫生,現實上充其量會增加專科醫生,但只是進一步加強901醫療系統的後衛,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香港的醫療不會因此有改善。 佘達明今早(18日)出席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時指出,亞博2號館的治療設施當中,入住長者大部份都是長期病患,需長期臥床。

佘達明醫生: 病人獲派多1倍抗凝血藥後死亡 屯門醫院配合死因調查

由於兼職身分關係,所以處方的次數不多,其他駐場的醫生會較多,亦有部分患者已於急症室接受藥物治療才到亞博。 自回歸以來,香港過去20多年每次遇到醫療危機,政府永遠只推說人手不足、醫護人員不夠,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感。 現時情況算是穩定,事實上亞博多為院舍長者,他們大多有慢性疾病,健康情況不太理想,如情況不穩定,轉差、死亡或屬意料中事。 未有疫情前,香港每天有約150人離世,所以現時數字算平穩。 護理人手永遠不足,一定是愈多愈好,甚至最好是有家人、工人等24小時照顧。 佘達明醫生2023 住在亞博,長者感陌生,照顧者亦對長者不熟悉,在三餐及換片等基本事情外,其他東西就要視乎人手。

佘達明醫生

計劃主要是希望增加本港的專科醫生人手,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 佘達明醫生 佘達明醫生 值得一提是病毒仍然在不斷變種,染疫康復後可以再次受感染,如果全面開放的話,最終受害者會是長者。 當然如維持現狀,店舖、食肆倒閉也不是好事。

佘達明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但首要條件是確保院舍的衛生情況,減低感染風險。 屯門醫院發生醫療事故,一名82歲男病人7月4日在家中離世,直到10月底應死因裁判官要求翻查醫療紀錄,才發現病人6月中覆診時,醫生原打算調低病人抗凝血藥華法林劑量,豈料劑量卻較原定超出一倍。 有老人科醫生表示,劑量調高一倍令病人生命相當危險,會令胃部不斷出血或腦出血致爆血管。

佘達明醫生

300多名長者當中,只有數位可以自行進食,但當中對醫療需要並不多,大部份都是輕症患者,反而較需要人照顧,例如每日三餐、大小二便、皮膚護理均需人幫忙。 過去20多年見不到任何的整體醫療檢討,於1993年、1999年、2008年、2014年的4次香港醫療檢討及建議,都是怎樣利用財政和融資令901制度苟延殘喘,或是改善公私營失衡。 香港也有私人的智庫研究香港的醫療系統,包括黃金五十及團結香港基金,都只說是醫生不足、融資失效,沒有觸及核心問題。 佘達明建議,可安排長者返回老人院或家中,由子女或有經驗照顧員照顧,而當長者到亞博館等陌生地方,通常都較為驚慌。

佘達明醫生: 疫苗接種不理想主因:市民多沒家庭醫生

不過帕克斯洛維德可用於12至18歲人士,或較適合年輕人。 香港捨棄了發展完善的基層醫療系統,卻大力發展專科醫療,專科醫生提供的是特定的專科醫療,而對非其專科範疇的病症,會轉介其他專科跟進。 因為缺乏前線的基層醫生在統籌,結果導致專科醫生互相轉介,沒完沒了,走回英國失敗的老路。 放棄了前鋒,只屯重兵在後防,大打「901戰術」。 英國在香港設立這個901醫療系統,是先天注定要你失敗。

佘達明醫生

到現時為止大約用藥約兩星期,最初不少案個確診超過10日、臨離開亞博才可見到醫生,用藥意義不大。 最近可以看到新到亞博的病人,經過我手處方了十數位患者用藥,效果不俗,副作用不大,只有一個出現作嘔、一個出現腹瀉。 而因為藥物用於輕症病人身上,難以確認有否縮短病程。

佘達明醫生: 醫生列表

而且患者致電預約也困難重重,預約後又要再電召的士,對市民造成不便。 如果藥物供應充足的話,最好可於社區中3,000個醫生處方給患者,滲透率將會高得多,對市民也較方便。 佘達明醫生 佘達明醫生 而針對院舍長者的話,可以由院舍的醫生處方藥物會最好,減省了長者的舟車勞頓,也不會感到焦慮。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