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通識題型2023全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通識題型

道德可以是一些道理、品德標準或教條等等,人們以此為約定俗成的想法,不可違反。

通識題型

例如考生可以先由「生活素質」入手,運用腦圖開展「生活素質」的不同向度和相關概念,亦可在適當位置加入事例。 常見概念的定義是在歷屆試題曾經出現的概念,可以分成三層重要性︰一是題目出現;二是資料出現;三是答題可能可以運用。 考生宜按重要性順序溫習,既要認識概念的定義,亦要掌握概念的應用方法,例如用作論點開展、加強論證的解釋力、作為情景化論據等。 除了傳染疾病,香港本地的醫療系統負荷問題,以及相應的改革措施,例如醫務委員會改革和自願醫保制度,在歷屆試題中均未曾出現,所以考生可以溫習相關數據特徵、導致公私營醫療失衡的成因、醫療短缺造成的影響、建議解決方法等內容。 以上僅點列出一些重要知識和概念,考生可以先了解目前的相關數據,繼而了解社會流動性不足如何影響個人和社會發展,繼而再分析政府政策的效用和不足之處。 縱然考評局並沒有明言議題不會重複,不過從歷屆試題可見,重複機率的確較小,所以不妨以排除法的方式選擇溫習議題。

通識題型: 準備好溫習資料更有利作答

而除左今年考生之外,都會為將來打算考DSE嘅同學仔整理咗提供一啲課程嘅基本資料及之後的變動情況,希望可以令到各位都會理解到其實通識並唔係大家眼中嘅伏科。 同卷一的資料回應題唔同,卷二出的是延伸回應題,對考生個人知識及例子運用的要求比卷一高,必須真的有「就你所知」的部分,而資料常常只是用來啟發一下你。 總結來說,評估要有立場,經過判斷進行分析,如交代清楚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 一些同學回應評估題時只交代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卻沒有一個清晰的立場,判別是「優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優」。

例如題目考問「傳染疾病」,考生有機會只運用「新冠肺炎」一例,忽略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寨卡、愛滋病等其他事例。 例如沙中綫涉及文物保育、居住環境和經濟效益之間的爭議;明日大嶼就更加涉及不同持份者和價值取態的爭議,其中不少學生只聚焦於房屋供應和生態影響,忽略明日大嶼是政府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樞紐(從中又要再了解第一和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是甚麼)。 通識卷二有三條「延伸回應題」,同學仔只需要選一條回答! 通識題型2023 延伸回應題透過會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加廣泛既層面,讓同學展示所學既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同埋用有系統既方式表達出來。

通識題型: 中學

相反,通識考試著重嘅係理解題目,以及評核考生係學科上掌握相關思維能力嘅程度。 評估型題目和其他題目要求一樣,亦需要舉例及概念配合解說,不可憑空。 一些同學解說時,缺乏以概念詞輔助,難獲得高分。 通識題型 如評估興建高鐵對香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 分析時便要運用集體運輸的概念詞配合解說,又可用兩地融合的概念詞配合解說。 如同學們見到評估,不理解評估重心,只泛論分析,可能失去重心,迷失方向。

通識題型

例如A引致B,B引致C,C引致D,D引致E。 不少考生以跳躍式思維作答,直接寫A引致E,不會寫中間的B、C、D等。 不少同學對議題熟悉,卻對某些題型要求及考問方式不太了解,導致失分不少,實令人惋惜。 現列舉一些考生經常所犯的毛病,讓大家早作準備。 翻閱去年的新聞及參閱一些恆常議題,其中一些較為熱門的議題包括:中醫發展、全球防疫、可持續發展、全球糧食危機、精神健康、電子支付、氣候變化、網購、人造肉、氣候變化、共享經濟、惜食文化、網紅、電競、大型基建和房屋問題等,大家可以多作準備。 議題準備方面,大家可用因容果利弊議分析法:(詳見附表二:因容果利弊議分析法)。

通識題型: DSE 通識課程基本資料

如一些同學覺得香港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 根據綠色力量在2016年底分析過去三年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及1999年至2013年的空氣污染指數,發現2016年空氣質素大大改善。 通識題型 達到高健康風險或以上時數(指數達七或以上)只有1480小時,比起2014年的4110小時和2015年3559小時,低了超過2000小時,分別少64%及58%。

  • 卷二是延伸回應題,佔整科通識的30%。
  • 答題前,考生可先組織作答要點,以便答案條理分明。
  • 考生在溫習貧窮相關議題時,可先了解現時數據,再評估政府的政策成效。
  • 當然,不少師生揣測社會氛圍下,政治相關議題未必會出現,可是,關鍵不在於考生對議題的深度認識,而是考生透過議題更掌握相關知識和概念的認知,就算不出現所謂的「政治題」,討論到香港房屋、醫療、教育政策,部分政治相關概念都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答卷。
  •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數據明顯有改善與雨量增加和交通有關。
  • 資料回應題主要想評核同學識別、應用和分析資料等方面的能力。
  • 如同學們見到評估,不理解評估重心,只泛論分析,可能失去重心,迷失方向。

若然希望能夠準確和深入探討上述政策,考生要先掌握部分社會福利和經濟制度的概念,例如收入再分配原則、退休保障五大支柱、社會保障四大支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福利主義等。 社會向度議題本身的涵蓋面較廣,某程度上政治、經濟、衞生、教育等屬於社會向度之內,不過在此就特別點出一些其他向度未必涉及的議題。 建議應留意橫軸上各年份的分佈,因為每條捧形圖年期相對短而數字上出現大轉變,當局必然預期考生在作答時有適當的解釋。 其次,以道義方向而言,政府實有義務保護及支持傳統行業。 政權來自民眾授予,政府實有義務為民眾謀取福利,市民的聲音應被接納。

通識題型: 通識科六大單元必知概念例子大全 (上)

社會方面,垃圾徵費有否推動社會文化改變,愈來愈重視環保,有助提升國際形象。 歸納考評方面,不少考生見到資料便照抄寫。 卷一是資料回應題,不少考生回答題目時照抄資料回答,沒有整理歸納。 通識題型2023 如資料有不少國家,考生或需要歸類為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未發展國家等;又如資料有不同年齡的人士,考生或需要歸類為少年、中年和老年等;又如資料中有不同種類的能源,考生或要歸類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等。 通識科考核其中一種能力便是整理歸納,考生要多多留意。

【明報專訊】部分同學誤以為「關注點」題型只需指出為何持份者關注事件便可以,忽略了當中的要求及運用相應答題技巧。 下文將拆解此題型,並輔以題目例子說明。 鏗鏘集的題材通常和香港有密切關係,包括政治、房屋、醫療、民生、教育、環保和海外議題。

通識題型: 通識拆題步驟

文憑試通識教育科將於四月二十六日開考,面對浩瀚的通識議題,難免需要透過預測試題來縮窄溫習範圍,筆者並不是鼓勵同學「TIP題」,而是建議學生可因應歷屆試題出題趨勢和模式,聚焦溫習一些較容易應用到的知識、概念、理論和事例。 2022年經改寫後的課本以補充資料說明「殖民地與殖民統治」,指若國家宣布一地區為該國殖民地,國家享有該地區的主權和治權;若國家對一地區實行殖民統治,國家「只擁有該地區的治權,並不擁有主權」。 課文續稱,中國一直擁有香港的主權,英國「只是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因此香港不是英國殖民地」[33]。 最後嘅時間,除咗熟讀基本答題技巧、清晰了解唔同題型,各單元嘅概念詞亦都要整理好作最後嘅溫習衝刺材料。 近年出題的趨勢除了直接考問「影響」之外,亦同時在卷一和卷二出現「困難」、「挑戰」等題眼,表面上與「影響」顯然是不同的答題方向,不過往往考生在作答時都會從「影響」切入,而最大問題就是推論深度僅止步於「造成的影響」。 例如二○二○年卷一第二題問及人口老化如何對已發展地區構成挑戰,最弱的考生可能只會陳述人口老化的現象,較佳的理應能指出人口老化的影響,包括勞動力不足和社會福利負擔增加,但是真正扣題回應,應該能夠從勞動力不足延伸至窒礙地區經濟發展和增長。

  • 考生宜按重要性順序溫習,既要認識概念的定義,亦要掌握概念的應用方法,例如用作論點開展、加強論證的解釋力、作為情景化論據等。
  • 其實,一些建議政策亦可評估,如數月前頒布的2030+建議,亦可作出評估。
  • 達到高健康風險或以上時數(指數達七或以上)只有1480小時,比起2014年的4110小時和2015年3559小時,低了超過2000小時,分別少64%及58%。
  • 你們可以參考 NoteSity 的其中一篇文章:通識答題框架分析,或參考 NoteSity 平台上的通識題型框架筆記,以學習嚴密的答題框架,獲得高分。

另外,單單就「全球化」單元而言,考生必須熟讀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兩大主題的特徵、概念和事例,因為無論考問任何議題,但凡涉及全球化情景,兩個主題的知識都應該可以應用到。 通識題型 如「健康為本」是影響社會民眾的道理,什麼沒有健康的身體便影響工作效率、作息有序、美滿家庭等等,或會引申「需要休息或享受天倫之樂」的結論。 道義可以是一些權責的討論,如政府權力來自民眾授予,便必須有相關的義務。 功利為群體及少數利益之間的拉鋸,如很多人希望盡早制定標準工時法例,那麼不制定有何問題? 通識科主要讓同學了解在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分析管治者如何考慮及有效推行措施以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和功利論相似。

通識題型: 通識題型變化預測

第二部曲是議題概念技巧,三者互相配合。 關於溫習方法,不少考生都只會背誦教科書或精讀,實際上,通識教育科講究融會貫通,所以必須在溫習過程中逼使腦部思考。 深信大部分考生都未必會花費大量時間在通識科溫習,不會妄想奢求考生們可以完整溫習一次六大單元的知識,所以最後部署階段,只要求能夠做到「清概念、明題型」。 影響題是通識教育科的基礎題型,大部分題型都是建基於影響題,哪怕評論題或比較題等較複雜的題型,只要掌握好影響題的設題邏輯和答題策略,理應可以做到題目的基本要求。 處理數據題可以逆向思考,從資料的性質去構思分析角度,意思是︰若題目有年份,多數就是要進行跨年比較;而沒有年份的數據,多數是要進行項目之間的分析。 在香港,往往都關聯到世襲貧窮和在職貧窮的問題,因為之所以缺乏社會流動性,或多或少就是經濟和教育制度,家庭的社經地位的影響力遠遠高於個人付出的影響力;另外,僱員的工資增幅緩慢和生活成本高昂亦令社會流動性停滯。

通識題型

小編建議同學在作答前花半分鐘拆解題目,避免審題出錯。 其實,小編也不知道獅子山郊野公園有什麼樹木資源🙈,但是郊野公園一定有樹木😜 所以你們也可以使用一些普遍的生活例子(common sense),從而加強你們的作答。 你們可以參考 NoteSity 的其中一篇文章:通識答題框架分析,或參考 NoteSity 平台上的通識題型框架筆記,以學習嚴密的答題框架,獲得高分。 知彼知己後,大家可能會發現近三年的考核試題模式包括趨勢、特徵、資料引證及多大程度等等。 考問用詞有難處、障礙、挑戰、爭議和兩難等,整體來說提問方面大多是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等。

通識題型: 單元四、五、六:跨境傳染病、全球暖化

題目每題設兩條分題,每題20分,通常是8+12/10+10分。 大致上如果8分的話就寫3個論點,10或12分寫4個論點,其中一個為駁論。 同學係準備溫習議題嘅時候可以製作概念圖,將有關的要點記下,有助整理思考,而且溫習起上嚟會更加輕鬆。 而各位都可以同時記低議題嘅正面&負面影響、困難/挑戰、建議等,有時亦可分析其衝突點、兩難和矛盾。 總結來說,第一部曲是先做過去三年考卷,明白考試趨勢。

通識題型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數據明顯有改善與雨量增加和交通有關。 同學要多留意,不要先入為主,以為2016年的空氣污染一定比2015差。 通識題型2023 關注題方面,不少考生看到關注一詞,也有留意,惜未深入緊扣。

通識題型: 通識考試時間表

據筆者理解,「可否」包括的向度較廣,如可涉及「道德價值」、「客觀條件」、「時間的迫切性」、「前此例子」,是較傾向操作性。 相反,「應否」的向度較狹,主要涉及道德價值判斷,操作性方向較低,是最高階的思考方式,同學較難掌握,但若能充分理解,在答題上具說服力,尤是在卷二的評論更能通達。 NoteSity 是全港最大DSE資源訂購平台,為你搜羅不同導師及出版社的高質 DSE 筆記、補充練習與參考書,一個平台匯聚你需要的 DSE 資源,幫助你考好 HKDSE。

通識題型

另外,除了人口結構議題之外,與之相關的社會福利和貧窮問題亦值得熟讀。 考生應該要知悉香港存在不同的貧窮狀況,包括兒童貧窮、跨代貧窮、世襲貧窮、青年貧窮、在職貧窮、長者貧窮、月光族、窮忙族,以上概念既有以年齡描述(兒童、青年、長者),亦有涉及貧窮成因(跨代、世襲、月光族),也有描述一些特定貧窮狀態(在職、窮忙)。 卷一卷一設資料回應題,所有題目須全答。 資料回應題旨在評核考生在識別、應用和分析資料等方面的能力。

通識題型: 社會流動性:社經地位轉變

除評估成效和影響外,亦可評估一些建議政策的可行性、得失等。 過去文憑試兩題評估的議題也是現今現象,如電子社交媒體、夜間燈光等。 通識題型 其實,一些建議政策亦可評估,如數月前頒布的2030+建議,亦可作出評估。 如評估2030+的北大嶼山都會計劃的可行性或預計得失等,又如評估高鐵建成後對香港人生活素質的影響。 留意拆解示例運用熒光筆和標記輔助,若時間許可,先思考一次答題的論點和論據,再比對示例所運用的論點和論據,接着以流程圖的方式拆解示例的論證過程。

通識題型

其一是跨境傳染病的傳播,相信全球人類都不會否認二○二○年的關鍵詞是「疫情」。 在全球化的情景下,無論是疫情的成因、影響和應對均能夠設計相應題目,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若然議題出現在卷二,多數不會囿於新冠肺炎,有可能涉及不同傳染疾病,亦有可能是宏觀地涉及公共衞生。 通識題型 二○二○年文憑試卷二第二題考問「國進民退」這種具體國策議題,有可能不少人會估計二○二一年會出現類似的國策議題,深入地了解一些具體國策。 然而,筆者認為除非考生對國情有充分的認識,否則並不值得花費太多時間了解具體國策,反而可以從宏觀視角了解國家發展。 歷屆文憑試僅有二○一八年的試題是直接涉及香港教育議題,除了該年考問的學童壓力議題之外,直資學校、課程改革、價值教育、補習風氣等都是有設題考問價值的議題。

通識題型: 1 分析數據題

以卷二為例,考生要決定選答哪些題目,並分配作答時間。 考生可先作答有把握的題目,以加強信心;更應在本身份配的作答時間內完成。 通識題型 答題前,考生可先組織作答要點,以便答案條理分明。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