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鼻竇癌手術好唔好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鼻竇癌手術

下列檢查中有1個以上的慢性發炎情形 a.中鼻道或前篩竇有膿鼻涕或黏膜腫脹 b.鼻腔或中鼻道有鼻息肉 c.影像檢查有慢性鼻竇發炎

鼻竇癌手術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鼻竇癌手術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此外,手術亦有可能用於初次治療後復發的鼻咽癌。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30多歲國標舞教練經常鼻塞、鼻涕濃稠,原以為是感冒,直到鼻塞嚴重到難以呼吸,且喪失嗅覺、聞不到瓦斯漏氣而身陷危險,就醫才得知是嚴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而且息肉竟然跟拳頭一樣大!

鼻竇癌手術: 手術的過程為何?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台灣自殺防治大佬、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遭多名員工、學生控性騷擾,衛福部已解除自殺防治中心主持人職務,並啟動內部調查。 雖然李明濱已自台大醫院退休,精神醫學部仍於今(26)日發布4點聲明,對李過去涉及的性騷擾事件「深感遺憾」,更提到「學術的專業未必代表人品的高潔」,將不再續聘李明濱為兼任主治醫師。

鼻竇癌手術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鼻竇癌手術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鼻竇癌手術: 慢性鼻竇炎的診斷與治療

鼻咽位於喉嚨的上端,加上鼻咽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誤以為相關症狀只是長期喉嚨痛,而忽略背後可能隱藏的罹癌危機。 創口基本癒合或化學治療結束而無明顯不良反應者,可以出院。 單純放療的患者或術後加放療者,一般狀況較好時,可在門診治療。 鼻竇癌手術2023 1.早期局限性腫瘤、惡性程度低者,可採用手術治療,術前術後加用放射治療。 上頜竇癌宜先放射治療,4~6周後,施行手術切除。 2.檢查 ①鼻腔及口腔檢查,鼻道有腫塊,觸之是容易出血;牙齦是腫脹,患側硬齶有隆起、腫脹、潰瘍或穿孔。

靜脈注射可在日間化學治療中心進行,亦有部分藥物的療程需要住院進行。 跟放射治療不同,化療並非針對特定部分的腫瘤,而是讓藥物沿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位,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及分裂,使其無法增長,自然死亡。 醫生會因應病人屬於的分期及病情的嚴重性,進行不同治療。 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鼻竇癌手術: 鼻竇炎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有別於利用電離輻射的X光,磁力共振掃描是一種利用磁場及共振頻率的造影技術。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鼻竇炎是常見的病症,美國每年約有二千至三千萬人出現鼻竇炎的症狀[11][12]。

鼻竇癌手術

本港於2017年共有296人死於鼻咽癌,佔因癌症死亡的總數2.1%。 同樣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及女性患鼻咽癌的死亡率分別為6.6%及1.8%。 鼻竇癌手術2023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當癌細胞脹大到特定體積,便會入侵喉嚨、腦部、骨骼等附近結構。 除此之外,癌細胞亦有機會擴散至其他部位,近則波及頸部的淋巴結,遠則牽連肺部及肝部。 於2020年,鼻咽癌的死亡人數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8%,是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 11 位。

鼻竇癌手術: 感染

其他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嗅覺減退、喉嚨痛,以及咳嗽[2][3]。 臨床上將病程4周以下的鼻竇炎稱作急性鼻竇炎(Acute rhinosinutis,ARS),延續12周以上則稱為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tis,CRS)[1]。 想要正確區分這兩種病症,只是依靠症状表象自然是不行的,要進行醫學檢查。 鼻部X射線以及CT檢查可能會發現鼻竇惡性腫瘤的鼻竇骨質有破壞,而使用鼻內鏡檢查能夠發現患者鼻竇內的腫塊,通過病理檢查可以確診。 鼻內鏡檢查可以用於檢查早期可疑患者,通過下鼻道側壁插入到鼻竇內直接觀察,以查明腫瘤的原發部位。

鼻竇由很多稱為竇口(英语:Sinus ostia)的小管連往鼻腔。 不過當人因為普通感冒而引致鼻炎或鼻膜腫脹,都會使這些小管閉塞。 當這些小管閉塞時,就會影響到鼻腔黏液滯流在鼻竇內,影響排放。 因為上頜後牙靠近上颌窦,因此若有任何疾病(例如牙齒部份發炎),也可能會造成其他臨床問題。 臨床問題包括繼發性鼻竇炎,也就是因為其他問題(例如鄰近的牙齒發炎)造成的鼻窦感染[4]。 手術目的是把鼻腔及鼻竇內的阻塞清除,促進鼻分泌物的流動及排除。

鼻竇癌手術: 鼻咽癌分期

鼻咽癌是本港男性最常見癌症中的第6位;女性方面,則排行第16位。 一般而言,40至60歲是鼻咽癌的發病高峰年齡,間中也會出現20至30歲的病例。 主演韓劇《繼承者們》而走紅的南韓藝人金宇杉,兩年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暫停全部幕前工作。 經過大約一年的治療後,金宇杉病情逐漸好轉,年初更有網民發現他跟女友在澳洲度假。 他曾在公開信表示,於短短7個月內,接受了35次放射治療。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鼻竇癌手術

慢性鼻竇炎與急性鼻竇炎的症狀類似,但急性鼻竇炎主因,通常是感冒之類的暫時性感染,會發燒;而慢性鼻竇炎的症狀持續時間較長,較容易造成疲倦感,且通常不會發燒。 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病友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為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呢? 葉德輝指出,只要透過抽血或息肉切片化驗,符合三項指標中的一項,即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體質。 而且,一症狀持續般感冒大多會在1、2週就能痊癒,但鼻竇炎的黃膿鼻涕常常是超過2週以上,持續超過1個月為急性鼻竇炎,持續3個月以上則屬於「慢性鼻竇炎」。

鼻竇癌手術: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恐難治療 手術後半年復發率3成5!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鼻竇癌手術2023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雖然現代鼻竇炎手術已進步很多,不過進行此手術程序仍有挑戰性,因此併發症仍可能發生,但其屬罕見。 而且不同鼻竇炎手術類型,引發的併發症狀或有不同,有任何疑問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若是更嚴重的鼻竇炎問題,則可能會進行其他治療策略,包括像經鼻顱底內視鏡手術,或考德威爾呂克手術。 基本上,鼻竇炎手術是一種擴大鼻竇的手術,好讓新鮮空氣能進入,並過濾排出骯髒物質。

鼻竇癌手術: 鼻竇炎手術後

要檢查是否患有鼻咽癌,醫生會先詢問相關症狀的情況,以及病歷、家族病史等,也會詳細檢查耳、鼻和喉,以及觀察頸部是否出現腫瘤。 然後醫生會使用內窺鏡查看鼻咽是否同樣出現腫瘤,如發現腫瘤,就要從該處切除一小片活組織,以顯微鏡觀察是否惡性,並確定病因。 癌細胞脹大到某個體積,便會入侵喉嚨、腦部、骨骼等附近結構。 除此之外,癌細胞亦有機會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近則導致腫瘤轉移到頸部的淋巴結,遠則波及肺部及肝部。

  • 約有12.5%的人會受到慢性鼻竇炎的影響[10]。
  • 另外,若病患不適合接受化學治療,仍可考慮接受局部放射治療,可有局部控制腫瘤及減緩症狀之效果。
  • a.中鼻道或前篩竇有膿鼻涕或黏膜腫脹
  • 美國花費於鼻竇炎治療上的金錢約達110億美金[1]。
  • 鼻咽位於頭部中央,鼻孔與吊鐘上方之間,下通口腔的部位。
  •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有資料指,透過鼻竇炎手術,有8成機會可根治慢性鼻竇炎,2成或會復發,惟即使有復發情況出現,其不適症狀也會比沒有手術前好。 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併發症,像是瘢痕組織(Scar tissue)附著在鄰近的組織上、眼周瘀血腫脹。 而有低於 1% 的機會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像是嚴重出血、眼周受傷、腦傷等。

鼻竇癌手術: 鼻咽癌概況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鼻竇癌手術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在科技網路急遽發展的時代,網路遊戲成癮問題引起社會重視。

鼻竇癌手術

鼻竇(Paranasal 鼻竇癌手術2023 sinuses),又名鼻旁窦,是一群含有空氣的空腔(英语:Skeletal pneumaticity),位於人的頭顱,在頭骨之間、鼻腔周圍的顱骨與臉骨之內。 鼻竇共有四對,平時充滿了空氣(英语:skeletal pneumaticity),在鼻腔附近[1]。 人臉部的竇是根據附近的面部骨骼(英语:facial bones)來命名的。

鼻竇癌手術: 看「鼻涕顏色」秒懂是感冒、過敏性鼻炎還是鼻竇炎! 這1種還會喪失嗅覺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RT)同樣具備強度調控及影像導航的元素,能精準以高劑量照射腫瘤,避免影響週邊的正常組織。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鼻竇癌手術 慢性鼻竇炎通常好發於年輕人及中年人,但小孩或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罹患此症。 不過慢性鼻竇炎是可以有效預防的,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鼻竇癌手術2023 近期的研究指出真菌可能和慢性鼻竇炎的形成有關,已在試驗中用過抗真菌製劑的治療方式,有混合性的效果[13]。

鼻竇癌手術

鼻咽癌較多出現於華南、東南亞及北非地區,亦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2016年,本港共有805宗鼻咽癌新症,佔癌病新症總數2.6%,當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599宗及206宗,比例約為2.9比1。 以每10萬人計算,男性的發病率為17.2%,女性則為5.2%。

鼻竇癌手術: 鼻竇炎手術類型

如你發現耳鳴、聽力下降、中耳炎經常復發、持續鼻塞、鼻及喉分泌帶血,或者頸部出現無痛腫塊,便有機會患上鼻咽癌,應盡快檢查。 倘若腫瘤伸延至髗骨底及腦部,可能引致頭痛、臉部感覺麻痺、複視及牙關緊閉等問題。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鼻竇的惡性腫瘤中有80%是來自上颌窦,男性比女性容易受影響。 鼻竇惡性腫瘤常出現在年齡40歲到70歲的人當中。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鼻竇炎或鼻息肉會變成鼻竇癌。 不過,有時鼻竇癌看似由鼻竇炎或鼻息肉癌變而來,但實情是癌細胞刺激周圍黏膜,令其發炎並形成息肉,鼻腔分泌出濃稠的鼻涕,表面看似是鼻息肉與鼻竇炎,但內裏卻是癌細胞引致。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