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前九龍寨城衙門2023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前九龍寨城衙門

然而港英政府當時需要調查情況,並不急於接管新界,在1899年4月才開始公佈接收詳情。 4月14日,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爆發新界六日戰,政府在4月19日才正式接管新界。 [2]當新界鄉民反英活動沒有停止時,英軍認為這是要求清軍撤出九龍寨城的最佳時機。 九龍寨城(俗稱九龍城、九龍城寨、九龍砦城或九龍城砦[3];英語:Kowloon 前九龍寨城衙門2023 Walled City)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城的已拆卸社區。 九龍寨城原是清朝政府的軍事駐地,在英屬香港時期發展成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清拆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2]。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寨城原來的面積達70畝地(約47000平方米)[4],而其東南部本是九龍灣西北海岸,即今天的太子道東一帶。 前九龍寨城衙門 在日佔香港時期,因為城牆的拆除,周邊一帶後來都被劃作英屬香港的九龍城發展區,而令寨城的範圍進一步收窄至賈炳達道以北,[2]在衙門一帶約只有2畝半地大的地方,使當地的居民在後期建樓房也只能在該範圍興建。 1898年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以北的新界成為英國向中國租借的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廷管轄,由廣州府新安縣大鵬協左營駐防[6],作為清朝官員辦公場所,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

前九龍寨城衙門: 成為鬼鎮

正中央的部分為「二進」,是衙門的公堂,而位於衙門後方的「後進」則為守將官邸。 衙門的牆身和柱礎則用青磚和麻石建成, 屋頂樑架採用傳統木材結構,屋頂鋪上素燒的筒瓦和布瓦。 整座建築利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設計簡單實用。

  • 西城路(West City Road)是寨城內唯一一條意譯為英文名稱的道路。
  • 在筆者詳細分析這副對聯之前,我們最好先簡單回顧九龍寨城的歷史。
  • 1984年,中英談判使香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得以解決,「新九龍」這種劃分已經不再有意義[來源請求],所以現時兩地都一併稱為「九龍」。
  • 昂船洲原本是和九龍半島分開的,在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正式和九龍半島連接,截至2010年,九龍半島的總面積擴展至約47平方公里,比毗鄰的城市澳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出約63%。
  • 1987年1月14日,中國政府與港英政府達成協議,清拆九龍寨城,並於原址興建公園。

而正門門楣上的Almshouse(濟貧院)亦因此被刻上。 然而,大門兩旁的對聯則是1995年於公園建成時才撰寫。 因應1842年英國割佔香港島,1847年清朝政府擴建九龍寨城。 1854年太平天國起事期間,惠州天地會會眾在羅亞添率領下攻佔九龍寨城,趕走駐兵,繼而攻打大鵬城。 1857年第二次片鴉片戰爭期間,新安縣舉人陳芝亭率鄉勇前往九龍抗擊英軍,英軍渡海襲擊九龍寨城,擄走二品武官張玉堂到香港島談判,其後將其釋放。 因應1842年英國割占香港島,1847年清朝政府擴建九龍寨城。

前九龍寨城衙門: 拆除前城內街道

這裡有很多僭建的寮屋,很多人去到九龍寨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些建築。 衙府現存留在九龍寨城公園的中央,[2]是唯一得以保留的清朝建築。 建於1847年,作大鵬協府及九龍巡檢司衙署所在地。 建築風格為三進四廂的南方建築物,牆身及柱礎用青磚及麻石建造,而屋頂樑架則為傳統木材結構,上鋪素燒的筒瓦和布瓦。

城牆用花崗石條構築,有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南門為正門。 十九世紀末,隨著英國租借新界,九龍寨城的軍事作用逐漸消失。 日佔期間,城牆被完全拆毀,作擴建啟德機場的建築材料。 寨城在1990年代拆除前,曾經讓藝人成龍拍攝電影《重案組》,並容許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寨城地圖。

前九龍寨城衙門: 外交部網站發表王毅致辭 秦剛「復出」欄目中

公園是以清初江南園林為設計模式,興建工程於一九九四年五月動工,由一群來自中國的資深技工負責,以確保傳統的設計和構思能再次在公園中展現。 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 其餘的文物如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 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 2001年時,九龍的人口總數有2,023,979人,佔全港30.2%。

前九龍寨城衙門

在筆者詳細分析這副對聯之前,我們最好先簡單回顧九龍寨城的歷史。 大井街(Tai Chang Street)算得上寨城内其中一條最老的街,還沒有寨城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條街。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由1898年7月1日起英國將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方及附近逾200個離島,為期99年。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城寨紀念館】法定古蹟x2前九龍寨城衙門&南門懷古,香港僅存細味九龍城寨歷史的景點

1987年1月14日,中國政府與港英政府達成協議,清拆九龍寨城,並於原址興建公園。 寨城的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興建九龍寨城公園的工程於同年5月動工,於1995年8月竣工。 寨城經過多年來之不斷拆建,現今只留下衙門、石額、牆基、石樑、柱礎、古炮等。 1899年,英軍接管新界時,受到鄉民抵抗,經過多次嚴重的中英爭拗後,英國向中方抗議,並乘機派兵佔領九龍寨城,將清廷駐軍逐出。 在往後約100年間,九龍寨城就陷入主權不清的「三不管」局面(即中國、英國、香港政府三方都不管)。 這個「無政府狀態」的寨城,居住了大量低下階層民眾,最後成為龍蛇混雜的罪惡溫床。

而歷史記載,1860年九龍人口不足1千人[10]。 1968年5月起,九龍、新九龍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 過去是先有九龍後有分區[9],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九龍」是指以上五個區的總和。 而隨着區議會區界修訂,九龍之範圍亦有變更[註 1]。 衙門內還保存有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拳書「墨緣」和「壽」的石碑。 用拳頭寫的書法還是第一次看到,很有張力,完全看不出用的不是筆而是拳。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寨城題材作品

當時,九龍寨城內有人口744人,其中駐軍佔544人,其他居民為軍人的從屬人員。 九龍寨城原來的面積達70畝地(約47000平方公尺)[4],而其東南部本是九龍灣西北海岸,即今天的太子道東一帶。 1898年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以北的新界成為英國向中國租借的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力爭下,九龍寨城仍歸清廷管轄,由广州府新安縣大鵬協左營駐防[6],作为清朝官員辦公場所,地位約等於現代的領事館。 在日佔香港時期,因為城牆的拆除,周邊一帶后來都被劃作英屬香港的九龍城發展區,而令寨城的範圍進一步收窄至賈炳達道以北,[2]在衙門一帶約只有2畝半地大的地方,使當地的居民在後期建樓房也只能在該範圍興建。 龍津石橋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全長200公尺,寬2.6公尺,分為南、北兩段,以花崗石建成,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20]。 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公尺,橋頭作丁字形,成為九龍寨城東門與海岸連接的登岸碼頭,龍津橋在靠岸一端築有接官亭,以迎接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官員。

它位於當年九龍半島東北角,毗鄰今日的九龍灣,位置曾具戰略性價值。 早在十五世紀,它已被當時中國的官員使用,至一六六八年更在那兒建築了一座塾台。 及至約於一八一零年在接鄰的沙灘盡頭興建了一座炮台。 在一八四一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該處在中國海岸防衛方面的重要性更大大提高。 一座由堅固石牆、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門圍著,面積達六點五英畝的寨城於一八四六年十一月廿五日至一八四七年五月三十一日期間建成。 一八四七年,清廷修建九龍寨城,駐兵數百,以加強海防。

前九龍寨城衙門: 建築界的傳奇

不過後來這裏已經完全沒有毒品店鋪,全部改為食品生產,其中最大的有好幾間製造魚蛋的工場,另外還有一些做豬紅、砵仔糕、燒豬和燒鴨的工場等。 前九龍寨城衙門2023 光明街以前兩旁都是石屋以及寮屋,由於這裏有很多毒品店鋪,這些店鋪都點很多蠟燭,給吸毒者認路,所以滿街都是點燃的蠟燭,人們就稱這條街為光明街。 隨着1987年中英雙方同意拆除寨城,寨城的「政權」於1993年隨着拆除工程的完成而結束,並劃入香港,屬九龍城區。 寨城的政制大致上沿用大清律例,而香港於1971年廢除大清律例後雖然也有跟隨,但也不完全跟隨英式法例,例如寨城內並不受香港《貓狗條例》中對於食狗肉的管制;買賣房屋沒有地契,只靠「福利會」作見證[18]。 二次大戰後,大量多層樓宇在沒有政府監管和欠缺穩妥地基的情況下如雨後春筍般在寨城內興建。 樓宇密集、通道濕窄的寨城逐漸成為了罪惡的溫床,內有黃、賭、毒窟、罪犯匿藏的巢穴以及廉價的無牌牙醫等。

  • 此外,公堂兩邊的牆身展示了九龍寨城的歷史圖片及建園工程始末的圖文,讓人認識寨城的歷史。
  • 清廷派一名巡檢(九龍司巡檢)和一名副將(大鵬協副將)駐守在寨城內。
  • 港英政府人口普查估計寨城的人口為1971年的10,004人,及1981年的14,617人,但這些數字被普遍認為是太低。
  • 【ALMSHOUSE】又稱【廣蔭院】,是收容及照顧貧苦無依老人的地方。

整個衙門採用簡單樸素的裝飾,經修葺後回復舊觀。 【ALMSHOUSE】又稱【廣蔭院】,是收容及照顧貧苦無依老人的地方。 前九龍寨城衙門 衙門經修葺後成為寨城公園八景之一,陳列了與寨城歷史有關的石碑(包括張玉堂拳書【墨緣】、【壽】字及載有衙門士兵出差配餉開支紀錄的光緒十二年【刊刻會議】)、寨城的歷史圖片及建園工程始末的圖文等。 在清拆期間,曾進行考古勘查,發現寨城東門和南門的牆基和石板通道保存完好,並在南門原址發現兩塊石額,上刻「南門」和「九龍寨城」等字。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寨城公園

九龍寨城早期人口只在零和幾百之間波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不久,人口卻穩步增長。 然而,此後大部分的寨城人口資訊並沒有被準確地記錄。 港英政府人口普查估計寨城的人口為1971年的10,004人,及1981年的14,617人,但這些數字被普遍認為是太低。 在另一方面,非正式的估計,經常誤將鄰近的西頭村木屋村計入寨城人口中。

前九龍寨城衙門

由於皇家香港警察以至港英政府都無權進入,在當時高速發展的香港,九龍寨城漸漸成了收納罪惡溫床的貧民區,更有以「三不管地帶」——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16]來形容當地複雜的管轄問題。 1899年,英國政府接管新界後,以寨城官兵參與抵抗為由,威逼他們撤離。 前九龍寨城衙門2023 自此,衙門被不同團體租用,先後用作學校、醫務所及慈善活動等用途。 1903年,聖公會聖三一堂牧師鄺日修向政府租用衙門,作為老人院和孤兒寡婦所,並起名為「廣蔭院」。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寨城已邈 衙門對聯倖存

滿清政府以及其後的中華民國政府都沒有表示要放棄寨城主權,因此法律上寨城一直都是中國的外飛地。 而香港政府又多次無法取得寨城管治權,使寨城成為一個無政府狀態的無主地地帶。 由南門進入,「九龍寨城公園碑記」後面便是「前九龍寨城衙門」。 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顯示,寨城衙門,原為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用柱子和山牆支撐檁條和瓦頂,設計簡單而實用。 前九龍寨城衙門 自1899年清朝官兵撤離寨城後,衙門曾被不同的教會團體租用,先後作老人院、孤兒寡婦所、學校、醫務所等用途。 然而,無論是英國和中國政府,都發現寨城的現狀越來越難以忍受。

前九龍寨城衙門

香港聖公會第一位華人牧師鄺日修曾於1908年將九龍寨城內的九龍司衙門改為平民義學,並命名為「聖保羅小學」。 前九龍寨城衙門 其規模雖小,但吸引了來自香港島和新界的學生前來就讀。 聖保羅小學一直開辦了三十多年,至1940年代結束。 因应1842年英国割占香港島,1847年清朝政府擴建九龍寨城。

前九龍寨城衙門: 拆除後保留的建築

西城路(West City Road)是寨城内唯一一條意譯為英文名稱的道路。 顧名思義,西城路之所以稱爲西城,是因為這裡是寨城内最西的地方。 為了表示「主權」,當地居民長期都有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前九龍寨城衙門

自此寨城便缺乏法治和管理,埋下後來漸漸變得殘破不堪及半無政府狀態的種子。 城內的主要建築物為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的官署各一所,俗稱衙門。 另有士兵營房、火葯倉、軍械庫等建築物十多座,以及一些民居。 而寨城的駐兵數量亦不斷增長,由最初寨城建成時的二百五十人,增至一八九八至九九年的五百多人。 西九文化區為集結了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旨意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13]。 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布發展圖則草圖,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預計第一階段建設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於2030年或者以前竣工[14][15]。

前九龍寨城衙門: 九龍事件

1847年,清政府在九龍城興建寨城駐兵,衙門是當時的九龍司巡檢辦公之地,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青磚建築。 至1899年,清政府撤官兵,衙門曾被用作不同用途,例如義學、醫務所、收留孤兒寡婦等。 大井街(Tai Chang Street)算得上寨城內其中一條最老的街,還沒有寨城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條街。 前九龍寨城衙門2023 大井街因為有一個大井而得名,而這個井在以前是整個寨城最主要的食水來源。 不過到了 年代,因為霍亂肆虐,而井又是有最多霍亂菌的地方之一,因此全港很多的井都要封掉,不過大井街的那個井到了1950年代才被封閉,然後開始改為用城外的八條水管供水。

前九龍寨城衙門

ALMSHOUSE」客觀記述著它作為養老院的歷史。 顧名思義,西城路之所以稱爲西城,是因為這裏是寨城內最西的地方。 這裏有很多僭建的寮屋,很多人去到九龍寨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些建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