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通血管手術風險8大優點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通血管手術風險

本院針對大腿及小腿血管,都已引進最新的藥物塗層氣球,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迄今施行均破百例,1年的再狹窄率約為10%,比傳統的氣球擴張術大幅降低。 在局部麻醉下,由患者鼠蹊部的股動脈打針將導管置入,透過特殊導線,以低侵入 性的方式,利用高壓性氣球來擴張原本狹窄的血管,使下肢遠端血流恢復暢通。 但此一療法有極高的復發率,1年後的血管再狹窄率高達50%。 若經過醫師的專業評估,考量病人因素不適合進行長時間手術,或組織已嚴重壞死難以挽救,必要時須直接截肢,以保存未壞死肢體的功能。 當病人反映下肢麻、痛或是行走一陣子便會小腿疼痛,後來甚至休息時亦會疼痛不已,這時治療目的除了免除病人的下肢疼痛,更要積極重建下肢血管血流,不讓末端組織因為缺血而壞死,才能避免走上截肢一途。 從病人手腕或大腿內側動脈放入微細導管,延伸至收窄的心臟血管位置,於導管放出小球囊,充氣後撐開血管,再植入支架避免血管再度收窄。

通血管手術風險

手術後的冠心病患者通過中醫進行調養扶正,能夠有效降低復發率,改善心臟及整體機能。 病人接受通波仔手術後,血液流通管道雖然已被打通,但不代表脂肪斑塊會消失,因此病人在通波仔手術後仍須長期服藥物,減少脂肪斑塊積聚於血管或支架的風險。 另外,病人亦要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戒煙、通過運動及健康飲食控制三高,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在通波仔手術進行前,醫生必須為病人進行心導管及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以準確評估病人的血管狀況,是現時診斷心臟病的「黃金標準」。 在X光透視下,醫生會以穿刺方式,讓特製的導管經末梢動脈到達病人心臟和血管,抽取血液,並注射顯影劑以進行心血管造影。 通血管手術風險2023 冠心病的成因是負責為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因脂肪斑塊積聚而出現變窄、阻塞問題,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令患者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者更會出現心肌壞死及有死亡風險。

通血管手術風險: 「通波仔」屬微創手術 重新暢通血管 風險低於1%

此病多好發於下肢,會引起麻木感、疼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傷口慢性潰瘍難癒。 ▲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陳藝賢醫生指,第一次心臟病發死亡率約5%,到第二次病發,致命率已飆升至20%。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通血管手術風險

本院今年又率先引進強效的抽吸血栓導管Rotarex(圖12),對急性、亞急性、慢性的血塊,都能有效處理。 本院並已率先引進最新款的藥物塗層有包膜支架(Heparin coating viabahn graft 通血管手術風險 stent,簡稱V3H),是目前全臺認證後唯一能置放此支架的醫學中心。 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的疾病,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進展,不單是四肢的動脈受影響,心臟的冠狀動脈與腦部的動脈也都會被連累。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為危險因子,如果同時具有2種以上的危險因子,危險性將提高數倍,並會加速動脈硬化的惡化。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每個病患需要的支架數目及類別均各有不同,所以支架費用通常會和手術費分開計算,當成是獨立的雜項開支。 平時可多吃含豐富纖維的食物,如各種蔬菜、水果、糙米及豆類等等,不但有助穩定血糖,還能降低血膽固醇,有效保持心血管健康。

通血管手術風險: 「通波仔」 手術收費

現在,為了跟我們這15年在中環中心的「心家」說聲多謝及暫時性的再見,我們於以下日子安排了一個告別Party,讓中心會友可以共聚一堂,細訴及回味多年以來在此的故事及展望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 如各位會員需前來中本心(包括使用INR及血糖檢驗服務等),請先聯絡中心職員預約時間,本會有權拒絕為沒有預約者提供服務。 通血管手術風險 在下肢動脈血管阻塞在已嚴重鈣化而一般氣球無法處理的狀況下,有時只能轉介至外科做繞道手術處理。

  • 陳醫生表示,20年前一般心臟病發都在60歲以上,若遇上三、四十歲的患者,會懷疑有否異常情況所致,但目前40多歲患者並不罕見。
  • 手術後的冠心病患者通過中醫進行調養扶正,能夠有效降低復發率,改善心臟及整體機能。
  • 陳醫生重申:要預防心血管病重來,第一項上血壓不超過140mmHg、下血壓不超過90mmHg,如上壓保持130mmHg下壓保持80mmHg更理想。
  • 「通波仔」手術可經過手腕皮膚穿刺,借X光指引下將幼細鋼絲引至心臟血管,這條鋼絲就像路軌般協助輸送球囊和支架,撐開和擴張血管阻塞的位置,令血液流通和防止粥樣斑塊再次積聚並阻塞血管,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

郭慧婷表示,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吸煙、過胖等,都是導致冠心病的風險因素。 在2016/17年度,威爾斯親王醫院共進行130至140宗搭橋手術,佔所有心臟手術的37%。 通血管手術風險 「通波仔」是十分常見的冠心病治療手術,醫生會透過介入手術,改善患者冠狀動脈血管收窄及阻塞等情況,有效減低其死亡風險。

通血管手術風險: 控制三高、戒煙保養血管 減少復發機會

編按:以上有關手術的基本資料僅作參考,一切資料以相關機構最新公布作準。 以上列出常見的風險或併發症;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亦可因人而異。 雖然通波仔手術成功率高,不過做完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然後放縱自己吃喝玩樂,因為通波仔後還有5-40%機會血管再次收窄,因此手術後要有妥善護理,才能保持心臟健康,免得再熬一刀添痛楚。 通波仔手術只需要少量麻醉藥,一般的通波仔手術大約需要一小時,留院一天便可出院。 至於完全栓塞或主幹栓塞較複雜的通波仔手術,可能要分兩次手術,每次需要3-4小時,而且手術後需於深切治療部留院幾日。

通血管手術風險

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溫郁培表示,現時非緊急的搭橋手術,需排期半年。 現時只有3間醫院設有心胸外科中心,包括威院、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每間醫院只有4至5名醫生。 溫郁培表示,培訓一個能獨立完成搭橋手術的醫生,需要4至5年,而且工作較辛苦,壓力較大,大部分醫生都不願選擇心胸外科,他說,香港進行搭橋手術與通波仔的個案為1比10,但歐美卻達1比3至4,故希望可以增加資源,增加人手。 郭慧婷早前收到一宗個案,患者是一名59歲的男士,有吸煙習慣,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炎,經檢查後,發現他的左主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嚴重閉塞,服藥後仍有持續不穩定的心絞痛,決定進行搭橋手術。 心臟支架是一個「通波仔」手術常用到的醫療器具,可以疏通動脈血管。

通血管手術風險: 健康管理

但是仍有少數病患既無法以傳統導管介入治療處理,也無法以手術方式接繞道的血管,其結局通常是以截肢收場,所幸「靜脈動脈化」的創新療法,又為這些患者開啟希望。 如果冠狀動脈出現嚴重粥樣硬化,令到冠狀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就需要進行通波仔手術,以針對突發性心肌埂塞及解決血管堵塞問題;而通波仔手術亦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無論是急性抑或慢性冠心病,一樣可以透過通波仔手術來減低心臟病發的機會。 現時最新式的第三代支架能夠永久使用,雖然不需更換,但仍有收窄風險,需要持續觀察。 陳醫生提醒,手術後病人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時間有長有短,必須聽從醫生指示完成療程。 通血管手術風險 除了帶藥支架,陳醫生再舉例說,如果粥樣硬化的位置延伸較長,便需要採用較長的支架,以減少使用2個支架時出現駁口。

通血管手術風險

一旦病人的血管收窄到60至70%時,醫生就有可能建議安裝「心臟支架」。 「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血管有機會再次收窄,機會率約為 5-40%。 手術後需要按醫生指示服食雙重抗凝血小板藥物,以防支架周邊形成血塊,若自行停藥會增加血栓風險。 進行通波仔手術時,醫生需借助顯影劑和超聲波觀察血管情況,做出深度評估和即時性的手術策略,而為了提升手術精準度,並減低手術風險,心臟科近十年引入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更仔細地觀察血管內壁的狀況。 「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血管有機會再次收窄,機會率約為 5-40%。 雖然通波仔手術可解決血管堵塞,但若風險因素沒有改變,例如繼續吸煙、不控制血糖,血管同樣有可能再次阻 塞。

通血管手術風險: 「心臟支架」是什麼?為什麼要裝?

誰知一年後,這位男病人緊急求診並要求立即入院,希望陳醫生可以盡快為他做通波仔手術。 原來,這年來他的冠心病情況出現惡化,單單走路已感氣喘,在擠逼的地鐵中更感到心口翳悶,故此令他對病情感到憂慮。 陳醫生立即為他進行電腦掃瞄檢查,發現他心血管阻塞的情況比之前更嚴重,其中一條心血管竟達到99%收窄水平,心電圖更顯示他心臟有持續缺血情況,而即使最後完成通波仔手術,他也需要更多時間進行心臟復康,才能回復已缺損的心臟功能。 陳醫生直言,現時並沒有完善的研究能證實單憑以改善生活習慣、服食保健品或坊間的偏方、能量療法等方法,便能百分百逆轉心血管阻塞或有效阻止心肌梗塞的情況。 隨著醫學昌明,目前改善冠心病最有效方法,仍是通波仔手術(按病情需要)及藥物治療。 當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出冠狀動脈有嚴重收窄或阻塞時,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劉伯伯腳痛了5年,一直認為自己是足底筋膜炎,最近實在痛到不行,到大醫院檢查才被發現是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一聽到要住院,他非常緊張,想說「怎麼只是腳痛就要住院?」也很擔心接下來是不是要動大手術。 一場疫情,讓向來保守的醫療領域跟虛實融合的元宇宙大擦火花。 其中,佐臻與台灣骨王兩家國內業者也相繼投入此一領域,要向國際展現台灣在醫療元宇宙驚人的競爭力。

通血管手術風險: 健康小幫手

國際並無標準指明一個人最多可安裝多少支支架,具體做法還是要根據患者身體條件、能否服用抗凝血藥物、血管的彎曲程度、鈣化程度、血管阻塞或狹窄程度、病灶長度等情況決定。 「通波仔」手術收費因使用的支架而有所不同,根據近期的資料顯示,本港現時私家醫院的「通波仔」手術收費由 10 萬至 30 萬元不等,公立醫院收費約 通血管手術風險 6 萬至 7 萬元不等。 編按:專欄作者梁姑娘小冰(香港南丁格爾執行董事),註冊護士及國際救援護士,擁有五個保險牌照及多年保險索償經驗。 熟悉政府及私家醫院運作,為大眾處理醫療問題及提供專業醫療意見!

事實上,進行「通波仔」及「搭撟」等手術次數愈多風險愈大,為長遠計,患者本身也要做足預防二次病發的措施。 手術會因應病情的複雜程度,來判斷支架的數量及物料、輔助工具;而手術費亦會因應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香港私家醫院的通波仔手術收費由$100,000至$300,000不等;公立醫院收費則為$40,000至$80,000,而非緊急個案大概需要輪候近一年時間。

通血管手術風險: 通波仔非一勞永逸 手術後緊記三件事

醫生會先在病人的大腿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位置插入一根導管,然後在X光的指引下,逐漸移到心血管出現斑塊的部位。 接著,導管上的氣球會慢慢撐開,從而讓狹窄部分得到擴張,讓血液暢通。 當導管進入心臟時,氣球上的支架就會一併打開,黏附在血管壁上,防止管內的粥樣斑塊或血小板等再次積聚,避免心血管再次縮窄或栓塞,可以說是一項防護措施。 研究顯示,沒有植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於手術後一年內的復發機率高達50%。 陳醫生直言,支架是外來物,人體植入了支架後會吸引血小板來工作,於手術位置造成血管栓塞,所以患者於手術前後需服用抗血小板藥,來「保護」支架直至有內皮生長為止。 約有20-30%使用第一代支架的患者的血管會再次出現收窄,或由於原有的風險未完全改善,在支架內重新形成粥樣斑塊,有說是粥樣斑塊入侵支架,形成第二次更嚴重的粥樣硬化。

雖然政府公佈針後異常報告比率,指數據顯示打針與整體死亡率、急性中風或冠心病無直接關係,不過似乎未能釋除市民的憂慮,至今香港只有約11%人接種了首劑疫苗。 醫生建議高風險人士最好在接種前前往驗身,以及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 氣球擴張術是指用一個會自行擴張的氣球,放入栓塞的地方,把血管撐大,再視情況放入支架撐住,不過並沒有辦法清除血栓,所以還是要配合使用抗凝血劑,或是抑制血小板的藥物。

通血管手術風險: 最新消息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長支架由32mm,延長至38mm,現在更有支架長達48mm。 不過,長支架在運送時會增加難度,而且部分血管的結構未必適用,亦存在支架栓塞的風險。 現時公立醫院輪候通波仔手術的時間可長可短,大部分病人亦需自費,而等待期間確實存在一定健康風險,甚至有心臟病發或中風的危機。 在提出以上問題之前,不妨先認識通波仔手術是甚麼,又通波仔如何對冠心病患者「發揮功效」再做決定吧。 HealthyD請來心臟科專科陳麒尹醫生,公開醫生作出手術建議背後的因由,並詳解通波仔手術及藥物治療選擇、手術時間,以及術後休息及飲食等注意事項,讓大家對冠心病及通波仔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通血管手術風險

過去要打通慢性完全阻塞的血管,例如整條股動脈動輒長達30-40公分的阻塞,往往只能轉介至外科做繞道手術處理。 此外,針對鈣化血管,特別是如總股動脈等不適合放置支架處,以往是由外科做動脈斑塊刮除手術,今年我們引進最新的Turbohawk Atherectomy Device(圖8),可將動脈斑塊直接刮除,病患只須在導管局部麻醉下就能接受治療。 狹窄的血管在做過氣球擴張術後,如果仍有血管再狹窄或血管剝離的情形,可將血管支架送到動脈病灶位置,將其撐開,由於支架的硬度極大,所以可使血管保持暢通的狀態。 植入支架後,血管仍可能再度阻塞與狹窄,故病人必須在藥物、飲食及運動等方面加強配合,方能避免及減緩周邊動脈阻塞症狀的惡化。 如患者的冠狀動脈收窄或阻塞情況已達 70%,或因急性冠心病送院,便有可能須接受通波仔手術。

通血管手術風險: 通波仔手術 緊急VS非緊急冠心病個案

然而,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採用哪種療法取決於病人實際情況,如有疑問最好尋求醫生專業意見。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醫生曾接受本報其他訪問時亦指,長期病患接種前要控制好病情,以糖尿病為例,病情受控代表沒有相關病徵,如經常口乾喝水、 經常小便、身體疲倦,且糖化血色素HbA1C數值不超過8、空腹血糖不超過10。 此外,血壓不超過140/90、毋須服用多種藥物、沒有心腦血管閉塞的風險,如容易頭暈、手腳麻痹、頭重,都是部份身體處於良好狀態的指標。 鑑於近期疫情稍為放緩及限聚令稍放寬,關心您的心為便利會友使用中心部份之服務,現定於由5月18日(星期一)起恢復對外開放。 38歲藝人林盛斌(Bob)因呼吸不順、下巴及手臂麻痹,檢查後發現心臟中3條血管已塞,立即入院進行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他透露手術費用高達數十萬元。 原來在公立醫院做通波仔手術,最貴一條可高達7萬元,在私家醫院進行手術價錢更貴。

通血管手術風險

雖然通波仔手術是微創,但手術仍有一定的風險,例如病人流血不止、手術後出現併發症等,有心房顫動問題的病人手術風險又會較高。 如果血管栓塞情況介乎五成至七成,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名為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分數(FFR)的測試,觀察心肌血流貫注是否充足,再按情況決定是否有需要進行手術。 進行通波仔手術前,心臟科醫生會檢查患者的腎臟功能,因為通波仔手術牽涉血管造影術而施打顯影劑,對腎功能差的人會影響腎功能,嚴重者更會出現急性腎衰竭,因此有腎病的病人手術前要先吃藥控制病情。 通血管手術風險2023 心血管疾病大家聽得多,為人熟悉有冠心病(心臟及血管)及腦血管病(如中風),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陳藝賢醫生指,較少人留意是高血壓及周邊血管疾病(手部、足部、腎臟及頸血管)也屬心血管疾病之列。 疫情前航班往來頻繁,常聽到的經濟艙症候群,指旅行中長時間坐着不動,腿部深層靜脈可能會積聚血塊,脫落後經右心房心室流往肺動脈,造成脈動脈血管栓塞,也屬於心血管疾病一種。

通血管手術風險: 通波仔手術原理、過程、時間及術後後遺症 手術VS服藥?心臟科醫生拆解冠心病病人延醫迷思 新式支架助血管愈合減復發

進入後,氣囊會在血管中張開,重新撐開血管,並以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維持血管通道。 「通波仔」手術用導管把氣球放入動脈,醫生會先利用穿刺皮膚方法將導管放入腹股溝之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再利用 X 光技術引導導管進入心臟。 俗稱「通波仔手術」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為冠心病患者擴張已收窄的冠狀動脈、令血液再流通的手術。 透過穿刺皮膚,醫生會將導管放入腹股溝的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並利用 X 光技術將導管引導至心臟。

通血管手術風險: 手術有一定風險 非所有血管栓塞都要通波仔

而植入支架後,也可以透過三維圖像了解血管情况及手術效果,達至更精準的治療。 然而,陳醫生強調,通波仔手術只是把脂肪斑塊壓平在血管壁兩側,並不代表斑塊就會消失。 因此病人在手術後仍需長期服食抗血小板藥,以保護血管與支架。 現時做通波仔手術成功率很高,術後出現嚴重後遺症的機會不高。 據統計死亡風險為0.4% - 1.9%、心臟病發風險0.4% - 4.9%、緊急外科搭橋手術風險為0.4%,而較輕微的併發症有顯影劑過敏、作嘔及開刀位置(手腕或腹溝)瘀傷等。 如果病人「三高」(編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控制不當,即使有用降膽固醇、降血脂或薄血藥,仍會導致心臟動力減弱、血管硬化,都有機會再次引起血管收窄和堵塞。

通血管手術風險: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除此之外,病人也要定期檢查自身血壓、血糖、血脂、血黏度等水平。 通血管手術風險2023 最理想的治療效果是,血管可以將支架完整包覆,讓血管有重生的機會,使狹窄血管得以逐步恢復成原來正常的管徑。 臨床上曾有患者需要植入超過10個支架,但這屬於十分罕見的病例。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