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華富邨單位面積8大著數2023!(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華富邨單位面積

要說華富邨的最大亮點,肯定是坐擁一望無際的廣闊海景:部分樓宇的單位和邨內不少位置,都可清楚看到對岸的南丫島,毗鄰的數碼港和貝沙灣也只是眺望同一個景觀。 華富邨單位面積 邨內的華興樓及華昌樓是香港首批落成的雙塔式大廈(Twin Tower):高低兩塔相連,由接近海濱而較矮的低座,以及較遠離海岸而樓高逾 20 層的高座所組成,可讓更多住戶享有「無敵海景」;同時,有部分單位還設有露台,令住戶可更親近廣闊海景! 這類雙塔式大廈中央設有巨大天井,有利空氣流通,故此又俗稱為「井型公屋」。 由於繼深水埗區蘇屋邨、華富邨在樓宇結構目前仍然安全上的詬病,房委會曾經計劃將華富邨全邨清拆及重建。

華富邨單位面積

據房委會各年的周年報告,華富邨的人口從1980至1981年度年高峰時的51,739人 ,回落至2021年的26,275人(最新人口普查數字),單位應比以往感覺闊落。 部分家庭會在家人遷出後改動間隔(例如拆除房間的木板間隔),體現這類單位的靈活。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華富邨單位面積: 遷置公屋再拖到2027年 華富邨重建滯後 居民頸都長

當中狀況最差的華昌樓、華康樓及華樂樓混凝土強度分別只有6.45MPa、6.5MPa及6.8MPa,遠低於標準。 由於混凝土強度遠低於標準令樓宇結構有問題,承力牆結構不足以承受樓宇負荷,所以這三座大廈需要加設大鋼架將力轉落鋼架之上再分散到地面,以減輕承力牆的負擔,這些大廈均需要封閉部份樓層作為安放巨型鋼架。 而其餘同樣牽涉醜聞的大廈混凝土強度亦分別只有7MPa-10MPa左右,這些大廈亦需要作大型維修工程更換鋼筋及混凝土[9]。

華富邨位於雞籠灣及瀑布灣的斜坡上,除善用平台創造休憩空間及通道,著名的雙塔式大廈是另一種應對方法。 電梯位於雙塔的交匯處,原因自然是透過共用設施減省成本,但也成為高低座居民偶爾打招呼的地方。 高低座(分別樓高26及24層)的設計盡量令視野保持開揚,並且讓大廈更有彈性地坐落在不同水平的地盤上。 例如華泰樓的高座底部連接低座4樓,節省平整斜坡的成本,亦讓居民可以從華富道的樓梯走上低座,再通往高座以至上邨其餘角落。 至於華翠及華景樓則屬第3批清拆目標,居民可選擇入住重建後的華富邨,料入伙的日期是在所有接收屋邨竣工之後的10年。 商場於2014年被領展以5.18億港元出售後,商場改名為「華貴坊」。

華富邨單位面積: 華貴邨 位置地圖

富蝶邨共分為三期興建,設有10座樓宇,提供8,461伙,可供約19,900人居住[12][13]。 當中第一期佔655伙[1],第二期佔6,776伙[2],第三期則提供1,030伙單位[3]。 港英政府在戰後避免興建具殖民地色彩的建築,並在物料、預算及技工短缺下,傾向以效率見稱的現代主義建築。 自千禧年起,特區政府逐步以「因地制宜」的方式興建屋邨,並自2008年起從「非構件式單位設計」過渡到「整體構件式單位設計」,意思是新屋邨的大廈設計隨地形而變,單位設計則大同小異,藉以解決「標準大廈設計」難以應付的地盤及節約預算。

華富邨單位面積

1998年,華貴邨成為當時唯一在南區成立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3],及首個在港島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 截至2023年6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華富邨單位面積: 香港公共屋邨列表

華富邨的是房委會前身為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愛民邨、蘇屋邨、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5]。 華富邨(英文:Wah Fu Estate)係香港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島南區瀑布灣,附近有貝沙灣豪宅、置富花園、雞籠灣咁。 最多人住時候有5萬人口,而家重有人住,傳聞風水同風景都好好,呢度有唔少居民坐平治出入,退休法官李柏儉、香港十大傑青姜炳耀都住過。 此屋邨是繼蘇屋邨、花園大廈、馬頭圍邨、廣源邨及沙角邨等以動植物物種為樓宇命名的屋邨後,香港第二個以昆蟲作為樓宇命名的屋邨(第一個為蝴蝶邨)。 華富邨單位面積 「華富邨研究工作小組」自2016年開始在華富邨進行研究及公眾參與活動,從社會學及園境學角度,記錄華富邨的歷史與人情,分析空間設計並展望將來。 我們希望通過這系列文章,回顧華富邨設計的原點,理解居民生活與社區空間及居住單位的關係,審視過去半世紀的轉變並提出對新華富邨的啟示。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北區現有14個公共屋邨,除沙頭角邨位於沙頭角之外,其餘屋邨全部位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根據政府於2014年公佈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華生、華昌、華泰、華景及華翠樓各個互助委員會每年均會舉辦盂蘭勝會,是全港公共屋邨中屬較大規模,原因是與入伙早期有不少潮籍居民有關。 華富邨單位面積 華富邨單位面積 而有關活動會在雙塔式大廈的中庭擺放神壇、紙紮鬼王,並進行開壇、破地獄、過橋和祭幽等儀式。 不過自2020年因新型肺炎疫情,活動一直停辦至今,加上政府規定所有互助委員會於2023年1月1日前解散下,該傳統可能會失傳[38]。

華富邨單位面積: 清拆及重建計劃

新業主原本聲稱翻新街市,但2015年6月突然在沒有通知下將街市結業,20多個商戶頓失生計,街市盛傳會改建成大型超市或特賣場。 華貴邨業主立案法團指有近2萬居民受影響,長者和輪椅住戶現只能光顧超市「捱貴菜」,促盡快重開街市,盼政府介入協助[8]。 翻新後商場已於2017年重開,主要租戶包括業主旗下公司U Home及優品360、7-11便利店、百佳超級市場、屈臣氏、藥房、中醫診所、洗衣店和髮廊等。 深水埗區現有20個公共屋邨,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以及有1個綠表置居計劃與公屋混合發展屋苑,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華富邨單位面積

至2008年年初,房屋委員會證實華富邨的整體結構仍然安全,加上同區一帶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少,難以安置受到重建影響的居民,故此於15年內都不會清拆華富邨[10]。 不過對於個別情況比較差的大廈(大部份為海旁低層大廈),基於復修費用高昂,考慮到成本問題,則需要於短期內清拆才能夠解決問題[11]。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社區存在於走廊、存在於大堂,亦存在於樓宇之間,合適的空間設計讓居民建立友善關係。 上邨6幢住宅皆屬雙塔式設計,休憩設施主要位於大廈四周及天台平台,比較零碎,下邨才可展示華富邨如何在大廈之間創造社區。

華富邨單位面積: 清河邨

下邨7幢住宅屬舊長型,顧名思義,大廈以直立的長矩形為基礎,組合出數種佈局。 例如華安樓由2個長矩形以130度連接而成,與並排的華樂樓構成邨口的長廊;華珍樓則以90度拼合兩個長矩形,其中1幢更與華康樓相連,可共用升降機及通道。 由德信建築承建的清河邨第一及二期,原訂於2006年與第三期一併竣工。 但是,由於德信資不抵債,加上在此項目與香港仔石排灣邨二期拖欠工人薪金,導致項目施工進度緩慢,最後被房屋署勒令終止合約並重新招標,而德信更因欠下賠償而一度被法院下令清盤。 此案是自從1986年祥記建築有限公司放棄耀安邨一期及顯徑邨二及三期工程、1995年海成建築有限公司資不抵債引致葵盛東邨及金坪邨爛尾,以及1990年代尾數宗公屋小型單位大廈工程爛尾後,最為嚴重的公屋工程爛尾事件。 本邨有8座住宅大廈,本來預算於2003年3月-2004年1月期間入伙。

  • 另外,華珍樓和華光樓地面亦設多類型商店,包括藥行、西醫診所、中醫專科診所、電器店、補習中心、中西藥行、醫務所、萬寧和銀都冰室。
  •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 而其餘同樣牽涉醜聞的大廈混凝土強度亦分別只有7MPa-10MPa左右,這些大廈亦需要作大型維修工程更換鋼筋及混凝土[9]。
  • 另外,為增加綠化面積,設有全港首個垃圾房天台花園、綠化行車道、10支太陽能路燈、垂直綠化等各樣設施集於一身,是屋邨的一大特色。

現時新華富邨的大廈及園境設計資料有限,但大廈據稱可高達40層,從頂層望向地面大概只會感到暈眩,加上計劃中的11幢住宅散落5幅狹小地皮,下邨那優秀的園境設計顯然已不切實際。 來到家居,除了位於雙塔角落的9人單位外,華富邨所有單位的圖則大致相同:呈長方形(大單位則更接近四方形),設有露台及獨立廚廁,此外沒有任何間隔。 這種簡約設計自然因為那年頭資源匱乏,但優點是居民可在這個方正空間隨個人需要作改動(大規模的則要房署同意)。 街坊多自然衝突多,居民對於鄰里關係、私隱、物業管理和公共衛生等的想法亦隨着時代轉變。

華富邨單位面積: 設計

靈異和超自然事件信不信由你,但華富邨確實不失為地靈人傑的福地,有不少香港名人曾在此居住和成長,由政府高官到明星藝人都有,例如: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前電盈副主席張永霖、I.T. 時裝集團老闆沈嘉偉、1994 年港姐冠軍譚小環、電台 DJ 小儀、創作歌手藍奕邦、漫畫家邱福龍等。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商場樓高3層,設有街市、茶餐廳、便利店、醫務所、文具店、OK便利店、7-11便利店、惠康超級市場和老人院。 政府在2022年3月31日晚上5時起把香港仔華富邨華景樓(不包括華生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日晚上10時前起接受檢測,目標在翌日中午1時完成行動。 政府在2022年2月14日晚上8時起把香港仔華富邨華裕樓(不包括華信樓)設為「受限區域」,居民需在當晚午夜12時前起接受檢測,目標在翌日中午12時完成行動。

4款單位的廁所都不設浴缸,透過提升淋浴間台階做到乾濕分離;丙類和丁類單位的廚或廁都面向大門,坊間對這些設計早有批評。 華富邨單位面積2023 華富邨單位面積2023 華富邨單位面積2023 我們曾考察同屬構件式的海盈邨,並透過三維掃描及立體模型分析居民如何運用家居空間。 到訪的這個大單位(圖五)類似新華富邨的丁類單位(面積35至36.1平方米;供4至5人居住),唯一的房間在廚房對面,成為這個4人家庭的主人房。

華富邨單位面積: 香港首批雙塔式大廈

另一道難題是,廚房安裝廚櫃及洗衣機後容不下雪櫃,但廚房與正門之間那道牆安裝了配電箱,若不花錢改動,雪櫃就得遷就尺寸。 放在客廳的雪櫃固然為每頓飯帶來不便(例如煮飯時若需要用雪櫃,油煙就會在打開廚房門時攻到客廳),機器運作的噪音亦無時無刻帶來滋擾。 這些問題似乎不值一提,但美滿生活往往被這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破壞。 另外,該署正考慮每一期接收屋邨用地均預留部分用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供華富邨居民選購,第一期擬預留華樂徑,第二期則預留雞籠灣南。 在樓價高企的今天來看,華富邨是夢寐以求的甲級公屋,但回想當年落成之初,卻未有太多市民申請入住。

華富邨單位面積

屋邨管理扣分制自2003年出台後,規範居民公眾地方行為,家和公家的界線再不模糊。 但這不代表街坊不再聚頭,在華富邨以至不少屋邨,我們不難發現居民將舊椅舊櫈集中在陰涼處,成為他們日常的聚腳點。 至於華泰樓更設有「健身室」,街坊收集廢棄健身器材供街坊免費使用(圖三)。 上邨的園境設計或許不及下邨,但居民善用雙塔底部這些未被定義的空間創造自己的社區──前提是房署要容許居民善用空間。

華富邨單位面積: 樓宇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2016年,華貴坊近300個車位被拆售,業主共套現約2.9億港元。 華貴邨位於田灣西南部;華富邨東南部,嘉隆苑以北的華貴道3號,面向火藥洲及鴨脷洲,遠眺東博寮海峽及南丫島。 另外,華珍樓和華光樓地面亦設多類型商店,包括藥行、西醫診所、中醫專科診所、電器店、補習中心、中西藥行、醫務所、萬寧和銀都冰室。 華富邨分5期落成,華富(一)邨於1967年11月至1969年2月分階段落成[2],而華富(二)邨則於 年分階段落成,而1978年加建的華翠樓及華景樓亦正式落成[3]。 根據房委會周年報告,華富邨的人口在在1980至1981年度高峰時共有51,739人,2011年華富邨的總人口為27,953人,2021年減少至26,275人[4]。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當中,鄰近第二期的36班小學於2019年9月由五旬節聖潔會投得[14],將命名為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小學,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有利建築承建,預計2023年第四季連同富蝶邨二期竣工。 這些組合經細心策劃以凝聚社區,在華清、華基、華明及華信之間的社區空間(圖一)是最佳例子。 建築師溫和地改動地形,避免大型挖掘及建造過高的護土牆,在大廈間的梯狀斜坡(terraced slope)安排籃球場、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及花園(圖二),並設置公廁及建造樓梯。

華富邨單位面積: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此邨的發展工程早於1996年已經立項,當時擬建公屋屋邨(包括3幢和諧一型及1幢服務設施大樓)及居屋屋苑(包括11座康和一型第一款大廈)各一個[6]。 但是,後來項目經過兩次改動:先改為公、居屋屋苑集於一身、採用新和諧一型的屋苑(類似將軍澳健明邨;當中,字母座號的樓宇原先為居屋設計),及後更改為公屋發展。 房委會租住房屋小組於2000年9月通過把本邨命名為清河邨,取其「清澈河流」之意;亦與其毗鄰客家原居民雞嶺村之張氏宗祠堂聯「清河世澤,金鑑家聲」互襯。 此屋邨的第三期以及第一、二期,分別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C. W. 華富邨單位面積 Ko及房屋署總建築師(2)何樂素芬[5]設計,現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明報專訊】華富邨的住宅大廈及單位設計雖然並非完美,一直為居民的日常起居帶來某程度上的困擾,但在上世紀60、70年代,它的單位設計及公共設施已大大改善生活質素,並透過大廈間的社區空間促進鄰里關係,至今仍被不少居民視為理想家園。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