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11大優勢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2.“三點支撐”法:仰臥位,上肢放於胸前,採用三點(頭、雙足跟)為支點,腰背部儘量後伸,使背懸空。 (見圖二)該方法是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進一步鍛鍊腰背部肌肉。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磁力共振儀在三個平面取得橫切面圖像,讓醫生能清楚看見解剖結構。 亞洲專科醫生特設一台負重式的磁力共振掃描儀,可以拍攝病者站立時的影像。 這可以是十分有用的,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的情況有時僅在站立時才會出現 [4-6](圖4和圖5)。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檢查方式是針對坐骨神經進行測試,首先會要求患者平躺,接著把腳伸直抬高至90度,此時正常人來說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感;而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大多僅能將腳抬高至30度左右,超過30度就容易引發明顯的疼痛。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陳先生指出,撞到頭2-3個禮拜後,開始覺得左手和左腳會麻,原以為是小問題,就去診所就醫,醫師告知是腰部問題,開始做腰部復健,只是左手、左腳麻的情況並未改善,且覺得愈來愈無力,但一直以為是腰部問題造成。 如圖所示,人體的週邊神經從脊髓發出直到手腳末端。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手術後會發生甚麼?

在美國一個大規模研究報告中,包括了來自美國四大職業運動聯盟-美式足球、棒球、冰球及籃球的選手,其中棒球選手接受了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病患平均都在術後八個多月回到比賽場上,而且運動表現都有比術前還進步近6個百分點。 雖然案例數不是很多,對於台灣這個棒球大國,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跟建議。 德國的報告也指出,單節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對於職業及半職業的選手,在術後都可以回復原有的運動強度,而對於一般有運動習慣的大眾,更是可以延續手術前的運動習慣。 椎間盤是連接兩個脊椎骨中間的纖維軟骨,像避震器一樣,幫忙傳遞力量和吸收震力。 如果因長期受壓退化或突然衝擊力,而導致椎間盤突出的話,就可能造成背痛,甚至壓到神經而有坐骨神經痛。 因椎間盤突出而引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疾病。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薦骨是連接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骨頭,要是這個骨頭偏離原位,在其上的腰椎、胸椎、頸椎等也會歪曲。 如果位於頸部的頸椎出現歪曲,那麼頸部、肩膀、手腕、頭部等都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舒服。 相鄰兩塊脊椎骨之間,夾著稱為椎間盤(軟骨)的組織。 人體要是受到強烈的衝擊,椎間盤有可能在擠壓下突出脊椎。 像椎間盤之類的組織偏離原位的情形,稱作「疝」。 椎間盤突出,會引起背痛和腳麻,在疼痛漸漸下降後,要開始復健運動,把核心肌群訓練起來,不僅能促進讓椎間盤復原,更能避免下次傷害。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舒緩椎間盤突出的腰痛腳麻 復健名醫教你2個簡單動作

接著正常呼吸,不要憋氣,右手向前舉起,同時左腳向後踢直,整個過程保持脊柱中立位,骨盆不轉動,上背部也不偏移;之後反覆換邊做動作。 如果您接受了融合手術,短期 (二至四星期) 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鎮痛藥 (例如:阿士匹靈、布洛芬、雅維、模特靈、努普林、Aleve) 是安全的。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2023 把壓著神經根的骨刺取走,然後利用鑽頭把作為脊椎神經出口的椎間孔撐大(圖4)。 這程序稱為頸椎椎間孔切開術,使您的神經有更多空間離開椎管。 外科醫生會在熒光鏡(特別的X光視像) 的輔助下,把一支幼細的針插入椎間盤以確定受影響的脊椎骨和椎間盤位置。 要取出受損的椎間盤,必須把連接著該椎間盤的上下兩節脊椎骨分開。

楊士弘醫師提醒,預防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疾病,宜避免下述情況造成脊椎負荷過大,包括:姿勢不良、過度曲頸或彎腰、負重等等。 而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訓練頸肌、腹肌、背肌等核心肌群,都有助於減少脊椎的負荷,讓你我遠離病痛、快意人生。 另一方面,若曾接受過脊椎手術並於開刀時使用防沾黏凝膠,當疾病復發或鄰近脊椎發生問題而需要再次手術時,由於前次手術置放的凝膠減少了神經沾黏,使得同範圍的二次脊椎手術的難度與神經損傷風險下降,提升手術安全性。 特定族群(譬如:疾病較嚴重、發病時間較久、手術範圍較大、蟹足腫體質、勞力工作者、或曾有神經沾黏者)若需要接受脊椎手術治療,可優先考慮使用防沾黏凝膠。 若復健效果不彰,或無法配合長期復健,反覆數月一次的注射也是一項好的選擇。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椎間盤突出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復原快

雖然開完刀大多很快就可以起床走路,但是原本不足的肌力還是不足。 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結果,術後有做復健運動跟沒做復健運動的族群相比,前者相對有好的核心功能與降低復發下背痛、甚至重覆手術的機會。 所以接受復健重建肌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 椎間盤突出的常見檢查方法是磁力共振掃描 和腰椎X光檢查 (X-Rays)。

從脊髓剛出來的地方就叫做神經根,也是最常受到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而導致整條臂膀或整條腿後痠痛麻的地方,也是最常造成ㄧ般人所說坐骨神經痛 (Sciatica) 的原因 (沒錯坐骨神經痛通常問題不是坐骨神經喔!)。 緩解下背痛,也需要進行運動訓練,醫生多會告知患者也要加強核心訓練。 復健科醫師江研壹表示,進行核心訓練可藉由呼吸來訓練橫膈膜;或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或藉由一些中軸的訓練來鍛練腹橫肌跟多裂肌。 使用各式微創手術套管,於顯微鏡或內視鏡輔助下進行腰椎椎間盤突出切除手術,與前述手術具有相同治療效果,且可將手術傷口進一步縮小至兩公分以下,是目前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症的主流手術。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健康情報

移植骨移位:在罕有的情況下 (百分之一至二),移植骨會於術後不久便偏離脊椎骨之間的正確位置,尤其是未有使用接骨器件(金屬板及骨釘)來固定移植骨的個案,也多見於多節脊椎骨融合。 六成七患者接受單一的椎間盤切除術 (沒有移植骨) 後能成功地自然融合。 但與其他技術相比,這項手術會導致脊椎異常前彎 (駝背)。 大多數人在腰椎間盤切除手術後均會復原得很快,且沒有進一步問題。 然而,腰椎間盤切除術並不能解決椎間盤退化的問題。 此手術旨在消除擠壓神經的壓力,而不是逆轉椎間盤的老化過程。

  • 當弦張得越緊,便會發出音高較高的聲音;相反的,弦張得較鬆時,就會發出音高較低的聲音。
  • 神經外科醫生只需在病人背部開一個如手指甲闊度大小的傷口,置入內視管,再透過手術顯微鏡,將腰椎內增生組織清除,原本受壓的脊髓神經就可以即時得到紓緩。
  • 頸椎面關節炎、骨質疏鬆、炎性關節炎、先天頸椎異常、骨質疏鬆 (軟骨)的患者都不適宜接受這手術。
  • 臨床上,大約有20%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經保守治療仍無法改善手臂麻痛、無力等症狀,就會建議進一步手術治療。
  • 要是受到壓迫,不只是頸部,連手腕與手掌都會出現痠麻。

特此感謝作者群的用心撰寫及編輯團隊的盡心製作。 特別感謝這次勞苦功高的編寫團隊,用實際案例拉進了讀者與文字的距離,更加切身相關,又將新知識用最淺顯易懂的語句表達出來,這功夫比寫醫學論文還要不容易。 更感謝施董事長帶領基金會,除了持續支持神經再生研究、神經醫學年輕專科醫師出國進修及開會,國內神經外科會議及獎助學金發放,更支持本書及其他出版品的編輯、出版,作育杏林,造福社會,無上功德。 例如搬運重物時,步驟應為:先蹲下、不彎腰、兩腿略為張開,雙手將重物網身邊靠,再緩緩將物品抬起,切記要儘可能保持腰桿挺直,避免直接彎腰給予腰部過大的壓力。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相關活動

不過對於大於一個節段的案例,就仍存在一些爭議,像是法國就曾有一個職業橄欖球選手在接受兩節的頸椎前融合手術後,在一個半職業比賽中受到撞擊,而導致四肢癱瘓的案例報告。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楊醫師分享了一位中年男性的臨床個案,因為工作性質需要長期搬運重物,結果腰部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引起左側坐骨神經痛與小腿萎縮,經過長時間的藥物與復健治療效果不佳,故接受微創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症狀明顯改善。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陳渝仁表示,目前可以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將少量局部麻醉藥(可能加上其他藥劑)注射到患部。 如果疼痛緩解,就可以知道是腰椎神經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 (圖二)腰椎的側面照可見:原本金屬螺絲固定於腰椎本體的部分,會出現螺絲周圍骨質疏鬆及破壞的現象,這就像是鐵釘釘在質地鬆散的石灰牆上,不易固定且容易鬆脫的道理一樣。
  • 疾病傳染是恆常的潛在風險,包括愛滋病毒、肝炎病毒,甚至「瘋牛症」病毒。
  • 一般來說,有這症狀的人腰往前彎曲時痠痛會加劇;而腰往後挺時痠痛則會減輕。
  • 假如您能及早並定時服用口服止痛藥,通常會得到最佳療效。
  • 若沒有接受復健治療,開刀後發生「肩關節沾黏」情形,反而更難恢復。

但第二次手術後效果不彰,常在起床時,右腳疼痛且有緊繃感,尤其坐姿及站立時,疼痛指數高達8分(滿分10分),生活品質嚴重受限。 ▲從(圖一)可以明顯看到:王女士之前因脊椎滑脫而採取手術固定,將腰椎3、4、5三節以金屬固定,並以金屬支架將脊椎的間隙撐開。 但是手術後可明顯看出脊椎又從和手術的上一節腰椎(即第2腰椎)往側向移位、傾斜。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頸椎間盤突出 保守治療可改善

隨著椎間盤退化日益嚴重,膨出的纖維環變得更為脆弱且突出,開始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此時症狀變得較為明顯,有時會感受到肢體麻木,或是坐骨神經隱隱作痛。 此外,必須尋求復健科醫師的幫忙,電療、熱敷、腰部牽引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對於症狀持續又不願意手術或因身體狀況無法接受手術及麻醉者,可以嘗試在脊髓硬膜外注射類固醇,有些病人因此得到相當程度的緩解。 治療上必須看症狀的嚴重度和脊椎退化的程度來考量。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若症狀嚴重(如嚴重的下背痛,嚴重的神經症狀)或合併有闊約肌功能障礙,應該手術治療,把突出的椎間盤予以切除來減緩神經根所受到的壓迫,以免導致無法回復的神經損傷。 若是症狀輕微、年紀又輕、核磁共振造影顯示退化不嚴重者,基於椎間盤仍保有彈性的考量,應積極復健至少三個月,若症狀仍持續,表示保守治療成功機會不大,這時才考慮手術治療。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姿勢、修改動作避免代償,因為腰椎問題多是長久的累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總是會把負擔跟壓力過度放在我們的下背部,例如撿東西彎下腰撿,而不是蹲下來撿;例如坐在椅子上,但腰椎沒有良好支撐,導致下背部懸空。 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的下背部負擔莫大的壓力,因此在術後,如何養成好的姿勢與動作習慣,避免再度傷害我們開完刀的部位, 並保護其他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加重要。 即使是顯微手術,患者的身體畢竟接受不小的創傷,微創手術也不代表完全沒有傷口,既然有傷口,就會有組織復原的問題。 再者,如果接受的手術有裝置腰椎內固定,在固定的上下節,反而會承受比原來更多的負擔,也會代償原本腰椎固定所損失的脊椎活動角度而過度活動,所以重建整個的脊椎活動度以及核心肌力,在開完刀後,是非常重要的事。 我會這麼問,是因為許多病患即使動了手術,拿掉了壓迫神經的東西後,症狀仍未消失。 前來接受脊椎調整術矯正或接受相關運動指導的人中,有不少人就是這樣的。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疾病百科

,這是目前針對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治療(FBSS)提出的中西整合治療新趨勢,也是ㄧ項有效的治療模式。 如果覺得做正常版的鳥狗式太難,我們可以選擇在起始動作之後,不要同時啟動手跟腳,可以選擇只動手或是只動腳。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2023 江研壹進一步說明,椎門日術後早期的核心重建上,以核心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為主。

江研壹醫師推薦「鳥狗式」,就很適合做為術後重建軀幹能力的項目,能增加軀幹抗旋轉的能力與穩定性。 等症狀減緩後,復健次數可逐漸降低頻率,如從1週5次逐漸減少為1~3次。 6週內不宜再活動,3個月後視情況恢復之前活動(如慢跑)但降低強度,穩定期為6 個月後;之後仍為壓力性骨折高危險群,須積極觀察是否復發。 嚴重拉傷Gr.III:韌帶被拉長到產生撕裂傷或斷裂。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退化性關節炎怎麼辦? 營養師教4招

不用移植骨或融合支架,而是將人工椎間盤放入空的椎盤內 (圖6, 7)。 請與醫生討論一下,不是所有保險公司都會支付這項新技術,您有可能需要自行繳付有關費用。 如果經亞洲專科醫生進行手術,我們會給您一份麻醉前評估問卷,以確保外科醫生及麻醉醫生了解您過往的病史 (過敏、藥物/維生素、出血歷史、麻醉反應、以往的手術)。 有需要的話,您可能要在手術前一天接受術前檢驗 (例如: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檢驗)。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