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盂蘭2023詳細介紹!內含盂蘭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盂蘭

今日台灣東北角的頭城與西南隅的恆春、香港海陸豐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有些盂蘭勝會如香港中環三十間盂蘭勝會在把觀音像請走,火化紙紮大士王像時會用竹竿大力打大士王像,確保沒有孤魂野鬼附在上面。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一些地區自農曆七月十五直接改為公曆7月15日,另一些則改為格里曆8月15日,以較接近農曆原來的日子。 在香港,盂蘭勝會後會有派「平安米」的活動,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於招魂台和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經壇方便鬼食用,人們相信瑜伽焰口之後,食物會增加千萬倍;儀式過後,食物形雖在而質已變,變得淡而無味。 但丟棄又覺得浪費,於是就把白米派給窮人,美其名為「平安米」,既能積德,又能物盡其用。

神功戲是傳統戲曲,依照舉辦族群的不同而演出不同的地方戲種,如潮汕人舉辦的盂蘭勝會演出潮劇、廣府人舉辦的演出粵劇、海陸豐人舉辦的演出白字戲,閩南泉漳人舉辦的演出歌仔戲等。 盂蘭盆會的神功戲開始時會先演一些「例戲」(扮仙戲)如跳加官、張仙送子、八仙賀壽等寓意吉祥的戲,然後才演出其他劇目。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盂蘭2023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

盂蘭: 民間盂蘭盆會

阿波舞的活動並非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稱為「連」的團體形式來跳阿波舞,今年參加的連多達165連,各「連」相互切磋較勁、提高自身技巧,「連」整體看來迫力十足的舞蹈亦是魅力之一。 在京都,以大文字和鳥居形而有名的“五山送火”每年都在這個季節舉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文化保育工作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青年一代參與。 新冠疫情後,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今年將復辦「盂蘭文化節」。

  • 「盂蘭盆(avalambana )」是梵語अवलम्बन,「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
  • 佛陀告訴他,必須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集合眾僧的力量,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8]。
  • 放水燈儀式見於華人、日本本土及朝鮮半島的盂蘭盆會,是祭水幽儀式的一種。
  • 而在封關下,主辦者只能找來本地的熱心潮州人,重組成戲班,結果因地制宜變成本地潮州人的節慶。

盂蘭盆會(梵語:उल्लम्बन、ullambana),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閩南地區、臺灣又稱為公普或聯普(相對於家庭、機構的普渡「私普」),是中元、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的祭祀儀式。 源於佛教盂蘭盆法會,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到三十日舉行(七月十五達到最高峰),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 盂蘭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宗教節日,不少道觀、佛寺及社區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行盂蘭盆會。 每年七月,香港各區都有由不同族群舉辦的盂蘭勝會,有些是由特定族群的團體舉辦,有廣府人、潮汕人、海陸豐人、混合族群等。 不同族群的盂蘭勝會的儀式不盡相同,潮汕人的盂蘭勝會多以佛教儀式舉行,廣府人、海陸豐人的盂蘭勝會則多用道教儀式。

盂蘭: 日本文化|馬上就迎來日本8月長假孟蘭盆節(お盆 おぼん)

疫情,令節慶無法舉辦,但疫情後,世界不再一樣,收緊了的,又能否回復往常? 本地的無主孤魂,也需要配合政策,合乎政府和商場的邏輯。 近期他們辦盂蘭勝會所承擔的風險變得更大,因為除了辦神功戲外,獲通知批出場地的時間往往很短,而且一旦染疫人數大幅上升,就有被取消風險。

黃博士指疫情過後,近年縮小規模的盂蘭節,由昔日的蝕錢活動,可能現在變成有盈餘,擔心將來只會採用小規模方式辦節慶。 戲棚、竹棚、潮劇的傳統,這些盂蘭所重要的元素可能難再見。 早年,官方為方便管理,建議不同族群的盂蘭勝會,放置在同一場地舉行。 例如筲箕灣的盂蘭節,是將三個不同族群(廣府和潮州)和行業(太古造船)的盂蘭節合一,較少考慮保存盂蘭所的多元性。 近日,則要求有神功戲,才有機會批出場地,算是一脈相承,重娛樂,而輕習俗。 過去,盂蘭節的神功戲都是由來自潮州的劇團包辦,為了節省酒店開支和方便演出,戲班多睡在舞台之下,靠小小的風扇調節溫度。

盂蘭: 日本夏日大祭典!你聽過日本8月連假「盂蘭盆節」嗎?

中元時,中國農民用粉團、雞、黍、瓜、菜等在田間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願豐收[22][23]。 在河北泊頭市、南皮縣的農民會持麻穀至田埂,稱為「薦新」。 山西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他們相信此俗可增加生產羊隻,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祭田神,稱為「行田」。 延緩鎮農民會選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作為祭田的田旛[24]。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是在明治維新之後少數依然沿用舊曆的節日,和香港一樣都是定在農曆的8月15日,但香港人在中秋節是賞月吃月餅慶團圓,日本則是慶祝秋季稻穀豐收的節日。 另外月兔的傳說故事也有隨中秋一起傳入日本,許多家長都會告訴小孩月亮上有月兔在搗藥。

還有一個用藍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來接引孤魂脫離地獄之苦。 最後是最大座的戲棚,上演各種劇目的神功戲,免費供市民欣賞。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是指一大群人舉行活動的意思,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中元節或鬼節。

盂蘭: 「盂蘭文化節」將復辦 推「劇本殺」吸青年參與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 道教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5]。 農曆七月盂蘭節是中國傳統祭祖的節日,香港人俗稱其為「鬼節」,在這個月裡,香港各區的公園、廣場或球場多會舉辦盂蘭勝會,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神功戲演出等。

盂蘭

豎幡在閩南、台灣稱為立燈篙,是懸掛燈火及旗幟,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 幡竿是以高大的青竹製成,上面掛上燈籠,下面有紙紮神位或護法神像守衛之。 幡竿的作用是為好兄弟引路來到會場享用祭品,同時聽經,以期獲得解脫。 台灣的燈篙會晝夜升降,上以金紙包覆,上貼符咒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 台灣人認為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約360公分)為限。

盂蘭: 盂蘭節

此外日本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但日本端午的粽子大多是綁成三角錐狀,而且是甜的,用來當作為家中男童祈福的節慶甜菓。 盂蘭盆節起源於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連,利用神通力、知道了去世的母親在地獄餓鬼道中被吊掛著受苦刑,想解救母親的目連,便祈求釋迦牟尼佛出手相救。 釋迦牟尼佛告訴他:「要解救母親,必須在舊曆的 7 月 15 日作為供養及慶祝之日,集結僧人、虔心供養眾僧,便能解救自己與他人的家人。 阿波舞擁有400年以上歷史,是四國地方德島縣的夏之風物詩。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原為人民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祭拜祖先的節日,對於道教徒來說,中元節也是中元地官大帝的誕辰,是地官赦罪,祭祀亡魂的日子。 而佛教也在這天供養眾僧,以其功德迴向解救累世的祖先及父母親屬亡靈超脫苦痛。 盂蘭2023 這種孝親敬祖、濟渡的精神一直在華人社會傳承發揚,成為民間習俗,也成為華人社會在農曆七月份祭祀亡魂的一種文化,其祭祀活動的核心是通過向祖先或亡魂祭拜、施食,使幽魂得到濟渡,藉以庇佑家宅平安。 關於盂蘭節正日之說有二︰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為七月十四日。 在廣東、香港乃至華南地區的人們多以七月十四日為正日。 圓玄學院於每年農曆七月均會舉辦盂蘭法會,七晝連宵,誦經禮懺,禮佛薦祖,度祖薦宗,祈福消災。

盂蘭: 佛教典故

「發關」儀式是化紙紮白馬到陰間,這是送出關文,表示 「值符使者」 接引孤魂。 盂蘭 「啟請」 儀式則是恭迎佛、菩薩、諸神來壇中希望承佛、菩薩、諸神的加持,孤魂能夠聞佛法。 法師開壇,爐主與執事人員朗誦疏文,向天地稟告普渡之意,並且發表,邀請三界神祇入壇監醮。 通知鬼神本地即將展開中元普渡法會,更請普渡公監管道場,不讓惡鬼凶神在此處擾亂作祟。 「盂蘭盆(avalambana )」是梵語अवलम्बन,「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 據《盂蘭盆經》的記載,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眾生離餓鬼苦,生人天中[6]。

盂蘭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自2015年起每年舉辦「盂蘭文化節」,以嘉年華的形式進行,但過去數年因為疫情而停辦。 傳統上這些米並非用作取代貯糧,而是每次溝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糧中一起烹煮,寓意長食長有,以保平安。 近年人們不了解這些米的真正意義,加上心態改變,部份施米者視之為一般的「慈善活動」,派高價名牌白米,與盂蘭本義有違。 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視為福利捐獻,當作生活必須,不惜追索,甚至轉售圖利,已失去原來避免浪費的意義。 在日本認為七夕這天,通常家家戶戶會將願望寫在短冊籤紙上,之後掛在竹枝上,祈盼願望成真。

盂蘭: 盂蘭盆節——供奉神明以解救倒懸之苦

並且日本各地還會舉辦大大小小的七夕祭,因而誕生稱像是仙台七夕祭一般盛大的祭典,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朝聖。 就如在三角碼頭,紙紮的鬼王公仔就無法從大陸訂來,所以變成掛畫像,沒有化大士王的儀式。 黃博士又說,不單盂蘭所,連大坑舞火龍這項傳統盛事,今年仍未知能否順利舉行。 主辦者已從國內訂購紮火龍的草料,但至今仍未收到康文署正式批準的通知。 此外,主辦人還說「位位$5000,邊個俾?」四人限聚令,也令村民難以參與巡遊。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8]。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語:Śrāddha))[11]。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2][13],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盂蘭: 盂蘭盆舞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語:Śrāddha))[2]。 盂蘭 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3][4],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首爾江南區的奉恩寺則有「生命解放」活動,在大雄殿演出踏路、靈山齋、六法供養、合唱、舞蹈、京畿民歌以及道場雜耍等節目,祀願一年來因各種天災人禍去世的靈魂極樂往生。 當地佛教界希望讓盂蘭節發展爲助人爲樂的節日以及與塵世鄰里共慶的活動[10]。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

盂蘭: 旧暦7月14日のお盆「盂蘭節」、別名「鬼節」と呼ばれる中国の伝統行事です。

日本的正月十五這天稱作「小正月」,是新年的最後一天,在這天會將新年時期擺的新年裝飾撤下,並將新年時供奉的鏡餅敲開後料理吃掉,有開運、祈求新年順利的好吉兆。 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現在日本各地的「鏡開日」也不一定會是15日當天了。 盂蘭2023 由於傳統戲曲日漸式微,加上請戲班演戲所費不菲,有些盂蘭盆會就改為進行現代表演的的歌臺和電子花車。 歌臺和電子花車表演通常安排於夜間八點至午夜十二點,臺上表演五花八門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7]。 尚若白作品,2013年台灣雲林虎尾中元普渡紀錄片。

香港盂蘭勝會的規模、裝飾、祭品、宗教儀式等會因人力、財力、社群籍貫、社區環境而有所不同,潮州人採用佛教儀式,而广府人和海陸豐人採用道教儀式,醮會大體有三個組成部分:請神、神功戲及派米。 盂蘭2023 盂蘭勝會的會場會搭起數座竹棚,以長竹掛起燈籠的幡,作為引路燈,讓孤魂野鬼前來享受貢品宴席。 盂蘭勝會有打齋附薦先人的習慣,故亦設置「附薦棚」,打齋儀式是盂蘭勝會中重要的一環。

盂蘭: 盂蘭法會

盂蘭勝會主要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活動包括燒街衣、潮劇神功戲、化大士王、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等。 佛教依照《盂蘭盆經》的說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7]。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語: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8][9]。

盂蘭

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 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30][31][32][33]。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 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 由於佛道二教的影響,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中元節所在的月份成為了鬼月。

盂蘭: 盂蘭盆会

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 據《玄都大獻經》,在七月十五日修齋建講(齋戒、講經、轉經),供養十方大聖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釋放一切餓鬼罪魂[13]。 因此,道士會在中元節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餓鬼,使他們得以早日從地獄解脫。 節慶不單只是宗教儀式,也有社區意義;舉行神功戲,為神為人提供娛樂,派平安米,救濟弱勢社群。 剛於8月23日結束的上環三角碼頭盂蘭節,為本地歷史最悠久的盂蘭,擁有過百年的歷史。

道教的中元節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受佛教「盂蘭盆會」和天師道「三會日」、古靈寶經《三元品戒經》的影響而創立[11][14]。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一些地區自农历七月十五直接改為公曆7月15日,另一些則改為格里曆8月15日,以較接近農曆原來的日子。 盂蘭節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僧侶於這天集會,無分彼此,可互相提出意見和看法,從而作自我改善。 「盂蘭」的梵文是「avalambana」,意思為「救倒懸」,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餓鬼[2]。 關注重建發展團體「活在觀塘」創辦人、深水埗文化館成員、香港城市研究員。 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哲學碩士課程,2006年開始研究觀塘之社區生活,舉辦多個社區活動,為小販、街坊爭取權益。

在長沙灣保安道球場,農曆七月前後有4個不同社團租用,舉行盂蘭勝會,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區上環及西環的沿海一帶,便總共有五個盂蘭勝會,包括三角碼頭、渣甸橋東邊街、正街、石塘咀山道和西環,以三角碼頭和東邊街歷史最悠久,其餘幾個各自因應區內發展而興起。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7]。 盂蘭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3][4]。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華人的清明节。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因此原本端午的習俗會和日本兒童節的習俗一起出現,現在每到5月端午兒童節前後便能看見家家戶戶掛上菖蒲驅邪避凶,且路上會出現許多鯉魚造型的旗幟,用來祈求男孩健康成長以及有好的成就。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