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豐盛社企學會6大優點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豐盛社企學會

以故事、遊戲、真人短片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社創在香港發展的概況,並有真實個案分享社會創業的概念、不同的營商工具結合轉化式的學習,轉化學生現有思維並強調創意解難,學習成功社會創業家以創意回應香港和不同需要的弱勢群體。 信徒生活與經濟密不可分,資本主義對衣,食,住,行,甚至教會運作的影響甚大。 計劃自推出以來共資助約220間社企,僱用超過5,000人,包括殘疾者、有就業困難婦女、長者和年輕人等。

  • 為此,全體員工秉持一絲不茍的精神,穩健踏實的腳步,堅守著積極進取以及突破創新的信念,透過現代化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醫藥智慧的結合,以最好品質和療效的藥品推廣給更遼闊的世界,造福更廣大的人群。
  • 後疫時代,學校應如何回應未來需要,提供優質教育,以配合學生不同的能力和志向,培育未多元人才。
  • 每年7月為中學生舉辦的「社創青年訓練營」,以遊戲及體驗學習的方式,在四日三夜的營會內得到大學生及知識型義工的指導及照顧,讓他們了解社會弱勢,學習社會創業家助人自助的精神。
  • 筆者在旅程中做回學生,親身感受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教學法,受益匪淺,亦啟發了很多對教育4.0跟社創教育的思考,希望借藉此分享這趟學習之旅中的學習與反思。
  • 九年以來,社會經歷了許多轉變與挑戰,但回望業界多年的工作,這套進路似乎頗為奏效,不少策略今天也依然適用。

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表示會大力支持社企發展,以改善香港失業及貧窮等社會問題。 曾蔭權認為,政府、商界和民間合作發展社企,可推動關懷文化,發揚「助人自助」的精神,為社區創造更多職位。 首先,社企所僱用的弱勢社群,原本就是在職場缺乏競爭力的員工;但正正因為社企無私地扶貧助弱,一些開明的消費者會刻意去光顧這些社企,他們當中64%是因為社企更能夠達到助人自助的效果,57%覺得有意義。 另外,社企若果懂得善用社企導師(Mentor)或知識義工的,可以向他們請教如何調查相關的消費者行為(Consumer Behavior),和如何設計全面顧客體驗(Total Consumer Experience)。 以體驗式學習為設計,涵蓋與德育及公民教育、藝術/體育發展、社區探索、世界公民、文化保育/承傳、與工作相關的經驗、生涯探索、生命/生死教育、STEM/科技教育、可持續發展 豐盛社企學會2023 /環保等範疇。

豐盛社企學會: 豐盛社企學會《2021「十一良心消費運動」正式啟動 全城連線Shop Social.升級版TECM MALL同步登場》- 李曉霞

香港就業融合社會企業的發展領先亞洲,社企平均六年內累積的社會投資回報率是3倍;即政府一次過資助100元開社企,因為做生意的乘數效應,它每年可以給弱勢社群50元工資,六年共300元。 比起綜援的政府拿出100元,弱勢社群只拿回100元,社企的成本效益是綜援的三倍。 筆者在旅程中做回學生,親身感受以問題為導向的創新教學法,受益匪淺,亦啟發了很多對教育4.0跟社創教育的思考,希望借藉此分享這趟學習之旅中的學習與反思。 「社創校園」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與豐盛社企學會於2014年合辦,旨在引進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關懷價值和創意思維到本地教育系統(大學及中小學)當中,為本地教育帶來系統性的變革。 筆者寄望ESG當前的發展,不要變成為寫官樣報告的機制,特別寄望是在社會效益方面,希望這次機遇令商界及政府更多關心香港的弱勢社群,幫助他們同時促使社會更加和諧。 社會方面的範圍可以包括員工福利、人才培訓、持份者的滿意度、社區大眾觀感、弱勢社群得益等等。

九年以來,社會經歷了許多轉變與挑戰,但回望業界多年的工作,這套進路似乎頗為奏效,不少策略今天也依然適用。 紀治興在2011年成立「豐盛社企學會」,這個非牟利組織召集各界專業人士成為義工,期望以知識和經驗推動香港社企及社會創新的發展,現時紀治興不時坐在辦公室內免費為社企把脈,以一對一的模式傳授經營技巧及學術知識,為社企解難,同時豐富自己的企管知識。 豐盛社企學會 他說,自己踏足社界純屬偶然,之前長年在內地工作,至2006年辭掉惠普中國區副總裁一職,49歲便提早退休。 紀治興記得,那時車房在虧損,所以他捐款支持,翌年再蝕便再捐,如是者到了第三年,車房帳目仍是慘不忍睹。

豐盛社企學會: 青年社創

後疫時代,學校應如何回應未來需要,提供優質教育,以配合學生不同的能力和志向,培育未多元人才。 是次會議提出三種校園為目標,分別是未來校園(Future 豐盛社企學會 School)、幸福校園(Wellbeing School)及社區校園(Community School),望和與會者一起探索未來創新教學方法,規劃理想校園藍圖。 這些計劃成為不少本地社企的起點,但社企時至2007年才漸漸進入大眾的視線。

豐盛社企學會

採用「設計思維模式」和「體驗式學習模式」,從理論到實踐的培訓,與學校一同設計社創課程、服務學習、導賞團、共融體驗活動、多元智能活動、與中華文化、STEM相關等活動。 PwC的另一調查 發現,千禧一代的求職者中,86%的女性和74%的男性表示關注企業在多元化、平等和共融的勞動力等方針,這是影響他們求職選擇的一項重要因素。 因此,多元共融的勞動力不僅能使公司成為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場所,也有助於降低員工流動的高昂成本,更是吸引與留住人才的重要策略,是企業未來成功的關鍵要決。

豐盛社企學會: 問題喺個制度,捐錢是否萬應靈丹?—梁振豪

近年有大學以系統化方式將社會價值貨幣化,以估算社會成果及更準確估計社會投資回報;豐盛則曾研究社會創業家的幸福感,發現他們的幸福感遠遠超越當初所想像,類似的研究能倡導更多公眾認同社創。 要推動社創,除了要讓市民知道社企的存在,更要明白他們的功能,及認同其對社會的作用與貢獻。 豐盛社企學會自2012年已經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作舉辦社企管理課程開辦,至今已經有超過150名畢業生,成立了32間社會企業,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共廚家作,動物社企和金齡薈。 而畢業生都來自不同範疇,例如:社工、教育工作者、項目統籌、設計師、大學生,甚至退休人士都有,社會企業創辦人不限年齡職業,只要對社會創業有興趣,心目中有想聘請的弱勢社群,都歡迎報名參加!

豐盛社企學會

要知道我們新生代現時成長於向上流動困難,學歷飽和的世代,很多青年之所以選擇所謂「躺平」及自稱「廢青」,正是對現實的反動,如窮著一生只為供樓,未畢業已要背上一身債務,只好離開「買車買樓」這些所謂主流上進的「成功標準」,換取更自主的人生,享受當下。 事實,這情況不止香港及內地,其實在世界各地已發展城市都普遍,早有分析指新一代這種心態與經濟下滑及流動空間不足互為因果,並將形成長期的惡性循環。 面對未來多變的社會,尤其將有一半專業工種消失,世界經濟論壇早於2018年指出各國政府應就教育作出根本性的改變,並且為未來將要出現的工作市場配合合適的學習模式,以及促進跨界別合作去配合教育的需要。

豐盛社企學會: 社會企業快問快答:學會社企管理的14堂課—謝思熹

二人分享有趣數據,本港中小企平均壽命為三點七年,社企則為九點三年,持久力令人意外。 關志康解釋背後原因,源於大家經營心態不同,「中小企以利行先,沒有利潤就結束;社企志在助人,回本或一點虧損也不介意,所以行得更久」。 在環保方面,一般而言有數個範疇,例如是氣候變化、天然資源、污染及廢置處理。 分析員可評估公司在這幾方面的正面及負面行為,然後給予一個分數,例如1-5分。

豐盛社企學會

配合資訊化社會的來臨,特別引進最先進的ERP架構,由入料到銷售全部採用電腦自動化管理,以節省人力與物力。 生化科技為未來之星,本公司特別成立生化科技技術中心,針對高科技生化產品進行研究,目前已有SOD、降血脂藥、預防糖尿病、高血壓、保肝劑等產品研發成功,將來在市場上必是同類產品中品質最好的。 豐盛社企學會2023 豐盛社企學會2023 豐盛社企學會2023 而大部份初創社企的問題是客源不足,當中45%是不懂營銷、20%是服務的質素。 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國家經濟衰退,失業率急劇上升,貧窮問題日益加劇,政府面對嚴重的財政赤字,不少人開始質疑凱恩斯主義,甚至認為社會問題或是政府過份介入市場所致。 基於歐美經濟蕭條及政府削減社會福利支出,社企便在營商及公民力量的土壤中應運而生,儘管香港社企發展較晚,但也大致在這社會背景下產生。

豐盛社企學會: 我們與世界教育的距離? — 省思波士頓學習之旅 — 鄭健成

兩項計劃為每個項目提供最高300萬元資助,資助期不多於三年,政府期望資助期完結後,社企業務可自負盈虧。 課堂外, Shapers 亦交流了很多如何善用最新的科技協助教與學的寶貴經驗。 筆者亦在這十天極為緊湊的學習之旅中,應用資訊科技,幫助自己利用有限的時間,有效率地消化每天大量卻有用的閱讀資料,將寶貴的學習成效最大化。 或者,當下最急需要「勤勞」的不是學生,而是成人以及每位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先放下我們過往成功的標準,並盡快創立一個可以離開以學歷定成敗的教育及社會體制,讓學校再次成為讓學習者發展他們的活動和表達想像的地方,讓他們在新的平台好好發展自己潛能吧。 在學歷神話的時代,不少兒童、青年也將大部分時間及青春放在讀書、補習、進修上。 有多少家庭的孩子晚上十時多十一時才完功課,第二天早上天未亮就要起床上學,日復日年復年,但換來的又是甚麼?

豐盛社企學會

不但如此,還可透過與公司管理層直接對話,另外給予一個分數評價公司是在進步中,退步中,還是表現穩定。 全球的監管機構以及投資者對ESG這個話題興趣大增,這對不論大小的公司來說,都有一種壓力去作出回應。 如果要以一句說話去概括何謂ESG投資,就是公司不要單顧股東的利益,亦要顧及其他持份者的好處。 1971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因為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考慮撤出當地業務,當時只有1%的股東同意此項政策。 上文節錄自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在商業經營中實踐社會使命 社企是門好生意?》。

豐盛社企學會: 豐盛社企學會

本文集特意交由三位小記者執筆,希望從年青人的角度,報道六家社企 (嗎哪、共廚家作、星匠、樂柔美、瑜樂伽及綠行俠) 的故事。 他們的故事各具特色,希望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由豐盛社企學會提倡的施受轉化價值,並透過支持社企及社創發展,達致與弱勢同行。 只是,對任何企業而言,守業並非易事,在市場競爭、租金壓力的大環境下,社企要在香港同時結合商業和社會目標,面對的困難更為複雜。 紀治興指出,社企由創辦到上軌道平均需要五年時間,能持續營運的成功率約有六成,如何達到收支平衡以至獲利無疑是最大挑戰。

只用14堂就可以完成一個社企雛形,以及不同創業時所須的管理工具和知識,更有導師協助你繼續創業之路。 我與團隊在2011年成立社會企業「WEDO GLOBAL (愛同行)」,透過推動社會創新,與不同的企業合作,提供多元文化培訓。 當中,最基本的D&I策略是引入多元化教育 (Diversity Sharing) 與摒棄偏見 (Unconsious bias) 的培訓。 其次,也可以將相關概念融入到員工的活動中,如透過聚會或義工活動認識不同的族裔或群體,從而增加員工的同理心和文化知識。

豐盛社企學會: 世界經濟論壇:教育4.0的來臨──未來教育的想像? - 謝思熹博士、黃梓晴

團隊成員7月22日先後在開放上傳未定稿論文的arXiv網站上傳常溫常壓超導體相關的兩項論文,論文曝光後,量子能源研究所網站就因訪問人數過多而持續處於無法連線的狀態,現在顯示頁面已變成「網站準備中」。 註3: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已把社創加入高中四、中五級恆常課程,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亦將社創列入其通識課程。 第二層是知識技能及態度上的改變,例如人們的知識及技能水平是否提升,對環保或少數族裔、社企等態度是否有所改變。

豐盛社企學會

「社會企業」的概念源於英國,英國社企聯盟(SEUK)定義社企為運用商業手段去實現特定的社會目的。 換言之,社企不視賺取最多利潤以分派給股東為首要目的,而是嘗試透過商業操作解決社會問題,利義並舉。 以不同社會議題組成一系列的社創培訓體驗,讓老師獲得第一身另類體驗,突破固有觀念,達至明白他者經驗,為老師預備教材了解不同議題成因,從根本認識及轉化世界。 本書《十行一善》以「2012十一良心消費月」作為主要個案例子,嘗試說明「社會營銷」的概念如何在現實中實踐,以及活動過程中累積了 哪些可供日後借鏡的經驗。 此外,作者也歸納了幾項從事社會營銷時的一些工具和技巧,以便讀者 策劃項目時可以自我提醒。

豐盛社企學會: 「創新教育(如何),迎接(何樣)的未來?」 - 謝思熹博士、黃梓晴

例如Kash Rangan教授的一堂課就以美國為全美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童建造安全舒適的遊玩場所而聞名社會企業KaBOOM! 為例,Shapers需一起代入其創辦人哈蒙(Darell Hammond)和董事會成員的身份,以批判性思維一起分析實況、經歷矛盾,同時為社企定立發展方向;課堂最後教授播放哈蒙的訪問片段,由他解說當時他們決策時的妥協與考量。 這堂課正正以真實的社會企業為背景,讓Shapers不單同理社會的需要,同時理解實際的情況,及反思各自在自己崗位上能發揮的影響力。 運動內容包括「十行一善」 , 鼓勵消費者將其日常生活費用的十分之一撥至支持社企,並提倡三大原則,包括「不施捨」,以同等價錢購買同等質素的社企產品或服務;「不額外消費」,將日常消費轉以光顧社企;「多一層意義」,以簡單的消費行為來履行社會責任。 重點活動包括大眾喜愛的購物獎賞計劃、期間限定的社企快閃店,以及其他內容豐富的優惠及推廣活動。

  • 信徒生活與經濟密不可分,資本主義對衣 ,食,住,行,甚至教會運作的影響甚大。
  • 香港首本關於社會企業營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分享書籍,闡述以營商作為實踐社會使命一種方法的具體對策,以及中小企面對經濟順逆皆不容忽略的營商技巧。
  • 若只談「勤勞」的價值,卻不談勤勞的目標,換來可能是青年另一個十年的徒勞。
  • 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國家經濟衰退,失業率急劇上升,貧窮問題日益加劇,政府面對嚴重的財政赤字,不少人開始質疑凱恩斯主義,甚至認為社會問題或是政府過份介入市場所致。

在環保及管治方面,那些指標都是公司在業務操作中可觸及並可控之範圍,但在社會方面,傳統上商業機構不太注重其他持份者的福祉,因為在資本主義下,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利潤最大化並只需對股東負責,而社會大眾的福祉是政府的責任,一般透過財富再分配及平等教育去促進其發展。 早於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已提出要應對未來教育發展,必須跨界別及公私營合作以推動未來教育的改變。 而今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更提出教育4.0報告,指出疫情過後,全球教育界應如何改革,以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豐盛社企學會: 社創共融 推動女性充權 (黃靜虹)

該研究團隊包括量子能源研究所代表李碩裴(音譯)與高麗大學研究教授權英完(音譯)、漢陽大學榮譽教授吳根浩(音譯),以及至去年為止任職於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的金賢卓博士等。 在學界證實這項研究成果之前,媒體爆料,該團隊相關網站上列出的部分合作企業、單位否認合作事實,有造假之嫌,更讓這項研究的可信度劃上問號。 豐盛社企學會 學會希望研究團隊能提供樣本用於驗證,但團隊表示論文已投稿、正在進行審查,須待審查結束2到4週後才能提供樣本。 目前本港有逾七百間社企,相比二○一一年三百多間有逾一倍增幅,期間有賴各界有心人參與及支持,「十一良心消費運動」及豐盛社企學會屬其中之一。 要知道公司在ESG方面做得有多好,就需要有相應指標才可作出比較,一套好的指標應該可以作橫向對比,即不同公司互相對比,及縱向對比,即公司可跟往年對照。 時至今天,有報道說大約有六萬億美金的投資是與ESG相關的基金,這大約佔全球投資基金總資產百分之十。

豐盛社企學會

不同的研究卻發現超過6成學生認為現時學制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挫敗感(62.1%)、未能令其發揮自己所長(64.6%),同時更不同意課程能夠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36.6 %) 。 若只談「勤勞」的價值,卻不談勤勞的目標,換來可能是青年另一個十年的徒勞。 香港首本關於社會企業營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分享書籍,闡述以營商作為實踐社會使命一種方法的具體對策,以及中小企面對經濟順逆皆不容忽略的營商技巧。 豐盛社企學會 內容包括宏觀的社企生態剖析,及企業由起步階段至擴展規模所需的各種紮實準備功夫,是社福界、商界人士以至中小企業都具參考價值的營商工具書。 信徒生活與經濟密不可分,資本主義對衣 豐盛社企學會2023 ,食,住,行,甚至教會運作的影響甚大。

豐盛社企學會: 社會企業 3.0 ─ 香港社創需要繼續做好、做大 ─ 鄭健成

如「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自推出以來,36間社企在資助期滿後三年內停業,而根據持續營運的社企在資助期後提交的周年進度報告,約有六成社企有盈利或收支平衡。 紀治興分析,仍能繼續運作的社企,不外乎是有盈利或是機構有能力承受虧蝕,但他強調,盈利並非量度社企成敗的唯一標準,為社會帶來多少影響才是重點。 社企是為「弱勢社群」/「社會目標」而搞的生意,以商業營運的方式實踐社會使命。 但一般而言,社企是一盤生意,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如長者支援服務)或產品、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 、利用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其轄下的社會服務等。 二人展望未來豐盛的工作,希望繼續連結各界包括商企、社福機構和社企,以及提供全方位支援服務或培訓如環境、社會和管治(ESG)課程等,一同完善整個社企生態圈,實現以社創轉化城市的遠景。 同時,聯合商界、政府、學界、社福界等多個界別,促成社創教育的協作平台,全方面協助青年創業及成長,內化社創,轉化香港。

要成功推行教育創新,跟社會創新一樣,除了需要學界的力量外,商界、社福界和創科界等不同界別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 這趟難能可貴的學習之旅只是個開始,Shapers仍然要繼續努力,跟各界人士協作,一同想像及共建香港的教育未來。 從前普羅大眾對社企總有產品單一、服務差劣等刻板印象,但隨著社創越趨多元,若仍停留在「從無到有」階段所需的口號式宣傳根本是不合時宜的。 反之而言,要讓公眾對社會創業「知」、「明」、「信」,必須從上層的論述入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社企除了可透過創新的產品服務和受惠者轉化的感人故事吸引媒體報道外,同時也必須擁有能解說自身優勢的闡述力,用量化的社會效益及社會投資回報(SROI)以理服人。 因此,豐盛一直以社會效益量度為工具提升社企能力,爭取他們在公共言論空間的對話力。 此外,有前瞻性的研究、討論和創造新知識的報告亦對倡議論述工作十分重要,有了新的知識、策略,香港社創發展才能向前邁進。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