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詳解!(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建議50歲或以上的市民開始接受測試,若測試結果程陰性反應便每一至兩年再進行一次;若測試結果程陽性反應便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再作跟進。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中大醫學院獲賽馬會資助3,500萬元舉辦「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將招募一萬名40歲至75歲的市民參與,為參加者提供大腸癌、前列腺癌及乳癌的免費篩查,參加者的BMI需達25或以上、「無病無痛」、無明顯病徵。 計劃主任、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指,雖然部分癌症的高危年齡群在約50歲或以上,但大腸癌及乳癌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而計劃目的亦是為了提高大眾對癌症篩查的意識,因此參加者年齡包含較年輕的人士。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 由於市民對腸道檢查的需求與日俱增,醫院管理局現正推行「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以資助合資格市民到私家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使病人有多一項選擇,讓病人可盡早接受檢查,並獲得適切治療,而此項計劃當中,服務包括了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檢查報告解釋。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並商討治療及跟進方案,以獲得最大的保障。 大腸癌篩查計劃是由政府衞生署資助,替健康狀況合適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參加者需先作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屬陽性,便可再進行大腸鏡檢查。 對於此項有意義的計劃,本中心亦有響應參與,市民可於本中心接受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全免,如想知道閣下是否適合參與此計劃,請按這裡。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棒球大腫瘤!他「下咽癌晚期」只能活半年 北榮用「治療組合」救命

大便隱血測試(Faecalimmunochemicaltest)是常用的大腸癌篩查工具,但在偵測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只有約 50%,更不能夠偵測大腸瘜肉。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全球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M3)偵測大腸癌。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逾 1,100 名癌症患者的宏基因大數據,成功研發這項非入侵性的檢測方法,其靈敏度可達 94%,媲美大腸鏡檢查。 有關檢測技術更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靈敏度亦超過 90%,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

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 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 M3),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 團隊分析逾 1,100 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 94%, 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 腸瘜肉分別只有約 50%和不足 10%的靈敏度。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鏡檢查與胃鏡檢查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了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 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當中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94%,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分別只有約50%和不足10%的靈敏度。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近年,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亦是本港癌症第二號殺手,在每年約4,450新增個案中,有超過1,900多人死亡。 在2014《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建議資助較高風險的群組接受大腸癌篩查,衞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先導計劃的籌備工作。

  •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將集中於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三種癌症的免費篩查。
  • 在2014《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建議資助較高風險的群組接受大腸癌篩查,衞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先導計劃的籌備工作。
  • 若病人可透過大便隠血測試發現大腸癌,可減低死亡率達15至33%,若接受大腸鏡檢查,更可以立即割走大腸瘜肉,令其不會發展成大腸癌。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單在 2018 年便有 14,594 人死於各種癌症,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 當中大腸癌及胃癌在致命率方面分別排行第二及第六位,兩者同樣有上升趨勢。 而大腸鏡檢查及胃鏡檢查均是發現早期大腸癌或胃癌的最佳篩查利器,如能及早接受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不單能讓胃癌患者在早期開始接受適當的治療,更能有效預防腸癌形成。 如果參加者的大便樣本中驗出隱血,可因其他病況引致,並不一定表示已患上大腸癌。 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你進行第二次診症,說明化驗結果的含意,並轉介你至適當專科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政府會資助 HK$280 診症費用。 硏究顯示,大腸癌如能在發病初期時發現,五年的存活率達90%。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內窺鏡檢查

定價收費價目取決於病人病情級別,基於病人的健康狀況、接受治療或手術的複雜性、及因術後併發症而需要的多專科醫生診治、多專業照顧、及加護 / 深切治療而釐定。 根據多份醫學文獻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的建議,大腸癌的治療計劃大致根據不同病期擬訂。 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7年發表的2015年十大癌症報告中指出,前列腺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四,每年有1,831宗新症;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七,每年有404宗。 但在香港男性常見的癌症中,前列腺癌的病發率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五。

其後,團隊分析逾1100名研究參加者的糞便樣本,包括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 中大現正致力研究及進行多項計劃,以期為社會提供大腸癌預防及篩查的有效方法,包括高危人士的優先篩查、可持續的篩查及治療資助模式,以及加強基層醫療醫生,尤其是家庭醫生,在推行大腸癌篩查的角色。 篩查是指為沒有病徵人士進行檢查,以發現無病徵瘜肉和早期大腸癌。 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 多項研究都發現大腸癌篩查時切除瘜肉,阻止其進一步病變成癌症,可減少大腸癌風險。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便宜及零風險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大便當中是否有肉眼未能看見的血紅素。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望提升大眾對癌症篩查的意識 團隊形容:搵得早唔使死

測試原理就是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到大便中的血紅素,即使肉眼看不見微量的血液也能發現,所以稱之為「隱血」測試。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是一款大腸癌的檢測方法,若測試呈陽性反應,代表大便中含有血紅素,便須以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 除了篩查以外,較肥胖人士亦會有相應飲食及運動指引,學習管理體重,整個計劃為期5年,團隊希望能收集更多醫療數據,找出肥胖與癌症之間的病理關係,並為政府長遠的防癌政策提供更多資料。 當你選擇被轉介至已登記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參加「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政府會提供資助,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為提高市民對大腸癌的關注及提倡市民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於2008年5月推出一個全港性大腸癌篩查計劃。 截至2012年12月,中心一共為10,732名年齡介乎50至70歲、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完成了大腸癌檢查。 當中5,863 (55%) 位參加者接受了大便隱血測試,4,869(45%)則接受了大腸鏡檢驗。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結果發現1,512 (14%) 位參加者證實患有癌症或癌前病變。 本中心除提供大腸癌篩查外,更致力推廣大腸癌的健康教育,支援大腸癌高風險人士,並到社區與其他夥伴機構協作舉辦全港性的教育活動。 我們期望藉著宣揚預防大腸癌的訊息,有效地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和死亡率。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檢查服務

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大便隱血測試的局限,能更準確找出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若病人可透過大便隠血測試發現大腸癌,可減低死亡率達15至33%,若接受大腸鏡檢查,更可以立即割走大腸瘜肉,令其不會發展成大腸癌。 如果你想早點進行檢查亦可找私家醫院或私營機構,但就需要自費接受檢查。 自願醫保保障這項手術,而結腸鏡檢查連瘜肉切除術屬於小型手術,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外科醫生最高賠償限額為$5,000。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 「大腸癌篩查計劃」過往稱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由政府按年齡推動並資助合資格人士進行檢查及手術,幫助大眾及早防癌。 沈祖堯教授表示,希望透過新計劃推行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肥胖及癌症的關注,並希望收集醫療數據,協助政府制定預防其他癌症的長遠政策。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胃鏡 箍牙 心臟 包皮 痔瘡 小腸氣 乳癌 膽石 骨科 智慧齒 粉瘤 甲狀腺 靜脈曲張 前列腺

3 有見及此,香港政府在 2014 年的《施政報告》中頒布一項以高危人群為基礎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該計劃由香港政府資助,讓50至75歲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體系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中大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將集中於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三種癌症的免費篩查。 計劃現正招募一萬名年齡介乎40至75歲,身高體重指標 (BMI) 達25或以上,以及未有癌症病徵的香港居民參與篩查研究。 男性參加者會進行大腸癌及前列腺癌篩查;女性則進行大腸癌及乳癌篩查。 腸道微生態失衡,如壞菌多於好菌,腸道的腺瘤性瘜肉,將逐步演變成大腸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本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不足10%,及早確診及治療有助大增存活率;若能及時切除瘜肉,可以防止演變成癌症。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醫護人員會事先替病人注射適量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輕病人的緊張和不適。 隨後,醫生便會將一支柔軟及可屈曲的大腸鏡從肛門放入大腸內進行檢查,檢查過程約為30分鐘左右。 若進行檢查時發現有細小瘜肉,醫生會利用鉗子或線圈切除瘜肉,並送往化驗。 檢查建議:若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只須每五年進行一次;若發現大於六毫米之瘜肉,便須安排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以便更了解腸道的情況。 大腸癌主要由腸臟瘜肉演變而成,雖然大腸瘜肉原屬良性,但累積長時間的基因突變,部份大腸瘜肉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而整個過程可以沒有症狀且需時約 7 至 10年,如能及早發現及將瘜肉切除,可有效預防腸癌形成。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復發性上腹痛、胃酸倒流、消化不良、上呼吸道出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 而40歲以上人士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篩查,如有胃癌家族病史,患上胃癌風險會較一般人高二至四倍,更應及早作定期檢查。 當胃部細胞出現基因變異,便有可能令正常細胞發展成惡性腫瘤;此外,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均有可能增加患上胃癌的風險。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 現時胃鏡檢查已是一種常規檢查方式,能清楚檢查上消化道內有否異常,包括有否胃炎、食道炎、胃潰瘍、食道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以及及早發現食道癌或胃癌等。

中大大腸癌篩查計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