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北角九龍城船5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北角九龍城船

北角一帶的人口主要是來自南洋、福建、台灣的閩籍人口互相通婚,但廣府人、上海人、潮州人與福建人通婚的亦不在少數。 北角九龍城船2023 北角以及鰂魚涌區內的食店主要由潮州人經營,包括福建社團聯會經常聚會的百樂潮州酒家。 鰂魚涌區(包括太古城一帶),雖然建區歷史不及達百年的北角,但因為沒有新光戲院等設施以及春秧街一帶的上海籍人口,閩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

北角(包括鰂魚涌)曾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鰂魚涌太古城一帶的私樓區亦大多由北角遷入。 福建閩南人是早期到香港的群體之一,而北角在香港開埠以及郭春秧開發後,成為閩南語系華僑(包括潮州[7]、泉州、漳州、廈門、台灣、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歐美)的聚居地,而北角自建區以來即被稱為「小福建」[8][9],1919年北角發電廠建成,而北角碼頭是一個多用途的地方。 香港的「小上海」是指九龍色情行業林立的上海街一帶[10][11],1950年代郭春秧去世,兒子遺產繼承人在北角發展夜總會事業,有華僑巨富的支持,短暫成為高級色情娛樂中心,雖然此區仍以福建人居多,色情行業的客人仍稱北角及後來的灣仔為「港島小上海」,此情況維持到1970年,絕大多數夜總會都結業。 九龍上海街一帶則至今仍為香港庶民色情中心(參香港人口)。 北角亦是香港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一,東部七姊妹道在1930年代已經有了填海區[需要較佳来源]。 北角的人口由1920年代大量發展起來的時侯即以福建人為壓倒性大多數,第二族群潮州人的數量一直都在上海人之上,有很多潮州籍名人如馬時亨亦在北角長大,夜總會工作人員的遷出只佔北角整體人口的一少部份,根據語文數據,現今東區的閩籍人口一直是第二族群潮州人的十倍,亦是上海人十倍以上。

北角九龍城船: 開辦背景及經過

由於九龍城碼頭及紅磡碼頭不設收費設施,乘客搭乘兩條航線任何方向班次,於此碼頭入閘上船或下船出閘時均需付費。 新渡輪在2000年接辦此航線初期,仍然以上述船隻航行;而其後重新調入聲威6號以取代聲威18號,其後於2001年重新調入裕河號[32],並於翌年起取代海達利號。 此航線與新渡輪北角至紅磡航線對調運作,例如由九龍城出發的聲威11抵達北角時,便改行新渡輪北角至紅磡航線,前往紅磡,反之亦然。 其對出的海域,曾是香港填海工程的地點,該區日後亦會稱為九龍角。 然而,由於香港不少人士反對填海工程和發展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結果該填海及發展計劃被永久擱置[1][2]。

  • 現時期為香港人口大增的時期,廣府人原來在1945年香港總人口50萬人中佔大約十萬,和閩南人口相約,後來大量難民潮和偷渡潮使廣府人口逼滿九龍,1970年400萬人口中的廣府人口超過200萬,政府推廣粵語,北角地區的文化受到嚴重影響,從此時出生以後的閩南人多改用粵語,而此區變成廣府文化為主導,只有小量老一輩還保留閩南文化。
  • 雖然北角被稱為小福建,但北角站一帶實為數個族群的混居地,反而北角西部以及銅鑼灣、鰂魚涌一帶為福建人的密集區,很多老一輩的福建人,如東區區議會主席,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黃建彬,因長期生活在福建人為主的區份,日常生活更多的使用閩南話,至今的廣州話仍帶有很重的福建口音[33]。
  • 隨住70年代末期,太古城以及炮台山站一帶新樓的興建,很多閩籍人口由已老化的樓宇遷入當年的新樓,而把唐樓售給同鄉,所以北角的唐樓一帶亦有部份80年代來港以至近年抵港的人口,但北角所有區議會分區收入都高於30000,而灣仔市區5個便有3個只略高於20000,灣仔市區唐樓人口有更多收入比北角唐樓更低的人仕,也和數十年前灣仔唐樓人口不同。
  • 到90年代,民欣級單頭車雙層渡輪(民達、民耀和民清號)及雙頭車載客渡輪(民福號[29])亦間中航行。
  • 區內很多閩南人都經營小本生意,區內不少貨品都比大型商場便宜些少,小本經營反而使大型商場競爭不來,為港島重要商業區中少見,北角以及銅鑼灣東有一半地方可作發展商決定的商業/住宅混合用途,區內大型商場最主要為港運城商場等,區內可以建商業建築的地不少為寫字樓,住宅以及酒店。

雖然此區租金高企,春秧街、馬寶道都是便宜市場,尤其是相對旁邊的銅鑼灣,物價便宜很多。 區內很多閩南人都經營小本生意,區內不少貨品都比大型商場便宜些少,小本經營反而使大型商場競爭不來,為港島重要商業區中少見,北角以及銅鑼灣東有一半地方可作發展商決定的商業/住宅混合用途,區內大型商場最主要為港運城商場等,區內可以建商業建築的地不少為寫字樓,住宅以及酒店。 北角九龍城船 80年代改革開放後,很多內地富商移居香港,部份富商亦很喜歡在跑馬地、大坑、北角以及鰂魚涌一帶置業,包括藝人林峰,居於北角半山,估計財產有20億,使跑馬地、大坑、北角等區的樓價進一步提高[34],很多內地閩籍富商都在閩籍人口同樣密集的禮頓山一帶居住,不一定在北角區居住,使禮頓山實用呎價高達3萬以上,為全港最高之一。

北角九龍城船: 航線全長

不過港鐵將鰂魚涌站設於鰂魚涌西部,同時亦在七姊妹設有出口,部份香港人誤把七姊妹當成鰂魚涌的一部份,但鰂魚涌在歷代分區(包括日本人的分區)亦是北角的一部份。 九龍城碼頭採用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根據長方形的圖則,附上棱角和圓邊的特徵;而物料主要是木樁承托上方的混凝土[1]。 北角九龍城船 碼頭於2014年9月16日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3]。 如身高達或超過95厘米,除非能出示有關証明,否則均當作3歲或以上小童計算。

北角九龍城船

語文統一後,亦有廣府人(大多來自灣仔市區)移入閩籍富商聚居地大坑、跑馬地半山、銅鑼灣半山、北角半山、天后、炮台山一帶,但這些地方人口仍以福建籍為主,跑馬地、大坑、銅鑼灣、北角以及鰂魚涌仍有不少50歲以上以閩南話為母語或閩粵互用的人仕,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在香港仔和北角,增加對老一輩的福建籍人口的親切感。 儘管他們的下一代近年遷出北角,但北角區人口一直以福建籍為主要多數。 北角在70年代之前更常以閩南話中的泉州晉江話[51] 作通用語,和閩南人的漳州話以及潮州話已經有點不同,但一如廣東的廣州人經常把廣州人稱作廣東人,和把廣州話稱作廣東話一樣,泉州人把泉州話稱作福建話以及稱自己為福建人。 但在偷渡潮大量廣府人遷入九龍以及六七暴動之後,香港政府在全港推廣粵語廣州話作為通用語,使得1970年後出生的北角泉州人,以及福建人(包括大量的台灣人、新加坡人、東南亞華僑)和潮州人後代大多數改以粵語廣州話溝通,北角在1970年的閩南語使用人口越來越少,所以現今北角只有少部份老一輩人以泉州話溝通,部份老一輩人和李嘉誠一樣說粵語廣州話時帶閩南腔,而50歲以下的人更多使用粵語廣州話溝通。 部份年輕只懂閩語而不懂粵語廣州話的人,多為福建新娘和新郎。 香港人口自1931年的849,800上升到1941年的1,600,000,當中又自日軍進攻福建沿海前後,大量福建人南下香港,因為原維多利亞城以及銅鑼灣、大坑一帶已有了一定的人口組成,而且已經有一定的開發,數十萬福建人南下使東區、紅磡、觀塘等地人口不停增長,增長又比其他建成區多很多,而廣東人亦大量南下香港,油尖旺區為早期廣東人的聚居地,他們大多聚居在深水埗區、黃大仙區以至新界鄰近九龍的地區、九龍城、鄰近黃大仙區的觀塘區等地。

北角九龍城船: 撤專營權 航線謝幕

東區私樓人口大多亦為閩籍人仕,但50歲以下人仕絕大多數都以廣州話為母語,福建話(閩南話)人口一直下降,隨住老一輩閩南人的死去,近十年內福建話(閩南話)又減了一半,但自戰後一直為第二位。 區內除了中老年人,和新界的客家人集中的地區北區、大埔區、屯門區,西環潮州人、九龍東混合移民地區後代一樣,因為青年人口比中老年的多,加上很大多數都轉以粵語交談,香港所有地區都是廣州話的社區。 雖然北角絕大多為私樓區,但北角站一帶和東區不少地區的亦有不少較貧窮的內地旅客以及新移民,但只佔北角區部份的人口,而北角站以外其他地方則沒有受到影響,但北角區的富人很多都聚居私隱度的北角半山或沿海酒店林立以及新樓一帶,北角區只有15萬人口,而香港有160萬閩籍人口,只有部份閩籍人口和北角有關。

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在此前,北角已經有很多福建閩南商人聚居。 北角九龍城船2023 新填海地沿海春秧街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 現時仍然有很多福建閩南人居住,春秧街市集依然可以購買福建食品。

北角九龍城船: 航線資料

在殖民地政府統治下的北角區亦包括鰂魚涌西部(例如北角官立小學亦位於鰂魚涌),包括早年市政局選區和現今校網,鰂魚涌同樣是以閩籍人口為華人人口的大多數。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縣志》尚沒有北角的任何記載,連地名也並未出現。 當時測量人員以測量點找出最北端突出的岬角,而命名為 North Point(北角);與此同時,亦把東西點列做 West Point(西角,即今西環一帶)和 East Point(東角,即今東角道一帶)[1]。 在1945年的地圖顯示,當時政府把英文的北角的位置等同中文的七姊妹。

北角九龍城船

3月8日起,北角碼頭、紅磡碼頭、啟德跑道公園碼頭的定期港內線航線都全部暫停服務。 北角九龍城船 「中環—長洲」線周一至周六每日9班高速船及普通渡輪航班,周日及公眾假期每日6班。 「中環—梅窩」線,每日5班普通渡輪航班,周日及公眾假期每日亦5班。

北角九龍城船: 酒店

在香港的上海人其實有更大量的中產和基層,留下在北角的上海人以較富有人士為主,較窮則移居九龍。 而因為福建人生活保守、節儉,集中金錢在置業以及子女教育的問題上(香港學位有限,不少人到加拿大、澳州等地留學),極少消費在上海人的色情娛樂場所,在北角夜總會的人主要來自外區。 而當時上海人為香港帶來受頗受部份香港人歡迎的色情行業,橫越整個灣仔的駱克道[48] 以及在九龍多個地區更有大量上海人開設的色情店舖。 由於經營色情行業的上海人西移灣仔,使中環到銅鑼灣的客人更快到達,北角在60年代開始的色情區成份越來越少,變為一個住宅區,而灣仔駱克道以及九龍則變為不夜城。 香港有160萬閩籍人口,原維多利亞城是各省籍商家聚集,而閩籍人口最先聚居在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再擴張到北角,再以北角為中心擴張到紅磡、觀塘區,又以北角為中心擴張到以港鐵直達北角的西貢區以及觀塘區等地,成為該區人口的其中一部份,現非常集中在銅鑼灣、跑馬地到鰂魚涌以及紅磡到何文田、九龍塘一帶,亦是這些區份人口的大多數為閩籍。

因為香港上海開埠時間相若,而上海在開埠時人口不多,上海人當中,特別是富有人士,其實有不同籍貫的人,除了浙江人、江蘇人外最多便是福建人,亦有廣東人。 而勞工,因為工資和全國看齊,則主要由鄰近江浙兩省輸入,和英國在香港招的勞工主要由廣東省輸入一樣。 因為北角有地鐵通車,跑馬地、大坑一帶的閩籍人口亦有遷入交通更方便的北角,加上銅鑼灣商業區的開發,使光污染、聲音污染嚴重,以及唐樓被大量收購而改建成商場,不少人亦搬入炮台山及天后鄰近維園一帶的地區。

北角九龍城船: 航線易手,迎戰新時代

汽車渡輪設施在渡輪服務停辦後曾為停車場,因興建中九龍幹線而被政府收回作臨時私家車及旅遊巴士泊車位,以安置作中九龍幹線工地的新碼頭街的私家車及旅遊巴士泊車位。 「11月11日全港三罷」行動延至11月12日,全港各區交通繼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九巴和新巴也有不同路線宣布暫停服務或改道,大家去搵食都難度大增。 營運港九航線的珊瑚海船務就在11日宣布加開營運班次,其實要來往港島和九龍,還有不少港內線渡輪選擇。

到90年代,民欣級單頭車雙層渡輪(民達、民耀和民清號)及雙頭車載客渡輪(民福號[29])亦間中航行。 其後於1997年,油蔴地小輪開始租用小型渡輪航行以取代自家船隊,並於9月派出裕河、聲威18及新華6號[30]航行。 翌年3月再加入喜利號,而裕河則調去灣仔至紅磡航線[31]。 北角來往九龍城航線的載客渡輪服務在1963年9月1日投入服務,當時班次為每10及15分鐘一班,收費方面為頭等$0.2和二等$0.1。 北角九龍城船 「北角—觀塘—啟德」線3月8日起暫停服務,直至另行通知。

北角九龍城船: 北角/九龍城渡輪 時間表及收費

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部,即七姊妹及鰂魚涌西北部,早年曾被稱為麗池[12],但現時只有老一輩居民才會使用此稱呼。 北角九龍城船2023 北角九龍城船 北角西邊盡頭為北角道,英皇道油街交界以東屬北角,包括天后廟道一部份地方,而天后廟道近銅鑼灣天后廟一帶則屬銅鑼灣和炮台山,而海裕街、渣華道及英皇道交界以東為鰂魚涌區。 北角東面盡頭為香港殯儀館,而鰂魚涌的西面盡頭為鰂魚涌公園,東港中心和民新街。

北角九龍城船

九龍城碼頭旁邊有一個名為「馬頭角公眾碼頭」的公眾碼頭。 1966年樓高28層,由僑光置業策劃興建的僑冠大廈落成,成為當時港九地區最高的住宅大廈。 1972年新都城大廈開幕,成為香港島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

北角九龍城船: 航線資訊

新光戲院為推廣粵語文化的中心,新光戲院周邊在七十年代以後亦吸引不少廣府人聚居,近十年已年老的廣府人下一代開始遷出新光戲院一帶,使新光戲院曾掀起倒閉潮,引來不少福建籍的新移民聚居在新光戲院一帶。 所以七十年代起北角站一帶為廣府人、上海人、福建人的混居地,但北角站的廣府人比潮州人和上海人都少。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本港第五波疫情嚴峻,公共交通服務大受影響。 珠江船務旗下新渡輪的「北角—紅磡」及「北角—九龍城」航線,以及富裕小輪的「中環—紅磡」航線,今日(3日)起停航。 富裕小輪「北角—觀塘—啟德」則於下周二(8日)起暫停服務。 東區有20497閩南話人口估算達30萬人,佔全港閩籍華人人口的26%,其餘福建籍人亦達10萬人,總共有40萬人,佔全區人口66%,在北角以及鰂魚涌的比率更高很多,東區一直到鰂魚涌的人口又大多以閩籍為主,東區柴灣以及筲箕灣的私樓區華人亦以閩籍為主,北角、鰂魚涌的人口都開始老化,閩籍人口的第三代多在柴灣以及筲箕灣的私樓區成長,北角的福建中學亦遷入小西灣。

1970年代,推廣粵語風氣極盛,因為北角是香港閩南文化最盛行的地方,國共內戰由大陸廣州一帶大量遷入的廣府人得到港英政府資助推廣粵語而買入離海較遠的舊樓群,建立新光戲院,推廣廣府粵劇文化,不少偷渡潮大量湧入九龍東一帶的廣府人亦經常過海看戲娛樂,新光戲院一帶亦住了一定數量的廣府人。 北角九龍城船2023 新光戲院設在北角本來亦為了更快的推廣粵語到閩南人的老一輩,但閩南的老一輩更重視勤力上班工作而非文化發展,而且新光戲院是以大陸的廣州話演出,老一輩閩南華僑興趣不大,新光戲院反而引來香港各地廣府人來看粵劇。 因為夜總會引來大量的上海人口,上海人在此區開設各式各樣的上海商店,如理髮店等。

北角九龍城船: 北角 (西) 碼頭

郭雙麒及其寡嫂陳卿雲於1952年初,向高等法院要求收束禎祥公司,郭家大哥郭雙鰲反對收束公司,雙方無法庭外和解,於是破產聆訊於1952年11月在高院破產庭展開。 話說1952年高院接到郭雙麒及陳卿雲收束禎祥的申請後,即下令徹查月園帳目,發覺月園3年來虧損累累,欠債300多萬元,於是於7月派執達吏封園,由於園內員工有 人之眾,故協助封園的警方如臨大敵。 同年11月郭雙麒一方的律師在庭上透露,原來禎祥公司已將月園以250萬元賣予富商李世華,改名『大世界遊樂場』,重新開門營業。 先行改建成10多間北角道及30多間渣華街的住宅樓房出售;同年10月政府宣佈,將該處新開闢的一條碼路稱為月園街,並興建成樓高五層大廈,成為一個住宅區。 於1920年代,富商郭春秧曾計劃在北角一帶興建糖廠,但後來計劃告吹,原有用地則改為住宅區。

北角九龍城船

現時期為香港人口大增的時期,廣府人原來在1945年香港總人口50萬人中佔大約十萬,和閩南人口相約,後來大量難民潮和偷渡潮使廣府人口逼滿九龍,1970年400萬人口中的廣府人口超過200萬,政府推廣粵語,北角地區的文化受到嚴重影響,從此時出生以後的閩南人多改用粵語,而此區變成廣府文化為主導,只有小量老一輩還保留閩南文化。 北角(英語:North 北角九龍城船 Point)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 現今北角包括西北面的炮台山,北角站周邊,及大半七姊妹地區,北角緊接住銅鑼灣的發展,開埠時已有零散人口聚居,清末到民國時期,香港人口由1891年的22萬大增到1941年的160萬,當中有60-70萬人口都是福建籍的,由早期聚居地跑馬地開始向北角擴展,自此北角一帶成為大多數福建籍居民的聚居地,因為語言相通,這一帶第二族群潮州籍人口,而二戰後北角(以及鰂魚涌)更成為全成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在港鐵通車後,很多人認知的北角變成北角站、新光戲院一帶。 北角區內現今仍然有不少上海人,但更大量的上海平民在50及60年代由板間房搬上設施更齊備的公屋。

北角九龍城船: 碼頭啟用

北角出現區內人口老化情況,近30年內福建籍在港出生成長的年輕一輩都不少搬入鰂魚涌的太古一帶居住,亦以廣州話為日常用語,很多都不能說,什至聽不懂閩南話,生活文化又和年老一輩有些不同。 香港亦有不少福建人本來負擔不起北角的租金,後來有了錢,由新界或九龍搬入,如蒙嘉慧等。 不少八十年代由大陸抵港的福建人亦住在北角寶馬山半山,如明星林峰,寶馬山半山一帶很多都是福建籍的貿易商人。 現在北角街上以地產,家居生活為主,老一輩閩南女性不少很節儉,不講求包裝只在乎最後以最低價格得到同樣貨品,所以有些街道則以便宜貨品做招徠,店舖裝修極簡單什至沒有裝修,使貨物能夠便宜地買出去,但閩南男性則較豪爽,此區亦有不少昂貴店舖。

北角九龍城船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