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單關節動作2023全攻略!(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這個動作主要是針對三角肌後束的單關節訓練,但同時也會運用到斜方肌與肱三頭肌來做協助,另外,這個訓練動作重點在感受後三角肌的發力,因此,重量不宜用太重否則就會借用到背部肌群的力量。 常見的例子就如在深蹲、硬拉和槓鈴臥推時加上鐵鏈 或橡筋帶 。 在力學槓桿層面,每個動作的難度皆會隨著關節角度而改變。

我的減肥與健身知識來源有五個,學校資訊、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課本、國外的研究與論文、以及我個人的經驗。 不過周圍的肌肉,肌腱跟韌帶是有覺知的,所以在練習中停留在舒適穩定的體式,同時去尋找髖的靈活度,才是好的開髖練習。 髖關節打開能提升骨盆部位的生理機能,暢通滯留在骨盆的血液和體液,在經期的時候讓經血會更加順利的排出。 因此影響血液循環不良、淋巴系統變差、健康出現問題,如下背不舒服、消化不良、排便不順,身體無法正常代謝排毒,廢棄物累積在下半身。 髖關節在腹股溝地方,連結大腿股骨和骨盆,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屬於球窩關節,在髖關節周圍有許多韌帶與關節囊,是人體中能保持穩定,控制旋轉的重要關節之一。 手腳冰冷、經痛腰痛困擾、減肥一直減不下來、腿部水腫、運動表現不佳、時常有負面情緒、身體感到疲憊…等。

單關節動作: ① 槓鈴深蹲

沒錯,我們的比喻是有比較誇張,但事實與此確實相去不遠。 我們要傳達的重點是,讓身體背負過重的重量行動,對你的關節非常不好,尤其是膝關節。 每次我們在看 NBA 球賽的轉播時,總會因場上球員的危險跌倒畫面皺眉,並在心中默想「要是我自己跌成這樣,肯定會被人抬下場」。

諷刺的是,研究指出在正確操作下,重量訓練可以是最安全的運動項目之一。 使用後三角肌發力順勢將手肘往後帶,也要注意肩胛骨後收、背打直,感受肌肉的收縮一樣可以停個 1 秒在慢慢回到原始動作。 通常後三角肌是大家常疏於練習的肌群,所以會建議後三角肌可以在一週的重訓菜單中可以多安排幾組孤立訓練。 像是在練胸的日子時,器械夾胸飛鳥做完,可以換個方向變成反向飛鳥來練後三角。 三角肌中束是整個三角肌最大的肌群,如果想要從正面看起來很寬,中三角肌的訓練很重要。

單關節動作: 動作完整開髖­

人在活動的時候,身體無時無刻都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若要在運動時保持良好的姿勢,軀幹、骨盆和肩胛骨核心肌群的穩定性也相當重要。 但在健身房內,大部分的固定式器材讓身體有地方依靠,取代了穩定肌群的功能,訓練效率較不佳(延伸閱讀:排球運動的核心訓練(一)、排球運動的核心訓練(二))。 故此,20-30秒會是較合理的起步之選,動作建議以中高強度進行 (10分最辛苦的話,介乎6-8分為佳)。 看完了以上詳盡的解釋,我想你已經非常清楚自己適合專注於訓練哪些運動項目。

脊椎向前彎曲的過程有助於臀部向前移動,讓下背部進行伸展與靈活度訓練,單腿下犬式有助於從腿、下背部、腳踝進行大幅度伸展。 這個情況發生的過程非常複雜,還會牽扯到許多讓醫師也會覺得有點暈頭轉向的專業術語,但別擔心,在這裡我們會化繁為簡地為大家概述這整個過程。 稍早,我們已經向各位介紹過骨頭、韌帶和半月板等幾個構成膝關節的主要結構。

單關節動作: ① 槓鈴划船

以專業的籃球選手為例,明尼蘇達山貓隊的蕾貝卡‧布朗森(Rebekkah Brunson),就是落實這項跳躍和落地技巧的代表人物。 蕾貝卡‧布朗森是WNBA 的歷屆籃板王之一,她非常擅長搶占絕佳的搶籃板位子,然後兩腿一蹬,搶下籃板、穩穩落地。 吸氣, 以三頭肌控制力道緩緩地將杠放下直到觸及下胸。 稍停, 保持手肘貼近身體, 以手掌將杠往上推的時候吐氣, 直到杠回到起點。 單關節動作2023 照著這裡的敘述訓練時, 請你要記得:你付出的努力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成就素質, 而不是為了增加訓練能使用的重量。

其實如果你仔細思考的話,會發現相較於啞鈴划船,滑輪下拉在動作過程中,手肘做了更完整的屈曲,也因此讓肘屈肌有更完整的收縮與訓練刺激。 對比式訓練則是先進行一個接近最大負荷(80-97%)的動作,然後接著進行負荷在50~70% 1RM的遞減組,不僅能維持高功率輸出,也能提升速度的訓練效果。 Yakovlev (1911–1992)所提出,指的是身體在承受一定的壓力刺激後,經過約略48-72小時的休息恢復,身體的能力會小幅的超過訓練前的基準線,這種現象,我們稱為「超補償效應」,也稱為「向上適應」。 像是下犬式、單腿下犬式這種微倒立的瑜珈姿勢,有助於隨著腿部的伸展增加流向心臟的血流量,血液和淋巴液的反向流動重返心臟促進身體循環。

單關節動作: 肩膀肌肉的構造:肩膀有哪些肌群?

,若是你在這個階段直接用巨巨們的超高訓練量超多單關節動作來做訓練,很有可能會直接過度訓練,甚至對關節造成太多傷害。 任何運動都是需要適度,開髖也不能過度,首先要衡量自己的髖關節靈活程度,關節的活動角度在正常值範圍內活動關節練習就可以,不需要高強度的開髖練習。 造成形成臀部、骨盆、腹股溝、膝蓋等的疼痛,而開髖能伸展放鬆髖部周圍的肌肉筋膜,當肌肉筋膜有彈性,以上提到的問題自然容易解決了。

我會將自己在健身上的成就歸功於複合動作,在我瞭解了它們的 功效之後,我將訓練的重點都放在複合運動,七到八成的時間都花在這上面,而我為各位設計的菜單也會著重於此。 最好的複合動作可以在大範圍的動作中可以同時作動數十條肌肉 和許多關節。 比起孤立訓練,複合動作可以幫助你可以舉起更大的重 量,可以加快漸進負荷的速度。

單關節動作: 肱三頭肌 1 RM 重量比較

私人專業教練Luke Milton將運用5組核心訓練動作,完美的搭配出10分鐘的循環式強化核心,經由全腹式的訓練動作組合,讓你在家也能練出緊繃且傲人的腹肌線條。 機械式飛鳥主要訓練部位為胸部,用機械式訓練的好處是不會因手臂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對整個胸縫部位都有很強的刺激作用,且可通過變換握把形式著重刺激胸縫上部。 Eric Poon,運動科學博士生,認可體能健身教練,鑽研運動科研理論轉眼已達十載。

  • ),主要針對專項運動的動作進行,如跳遠運動員會進行踢腿、短跑運動員會做高抬腿、足球運動員會做跨步行等。
  • 舉例較劇烈的跳躍動作 (如burpee/jumping lunge) ,跟相對簡單的單關節動作可梅花間竹進行,執行上會更加流暢。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這項課表基本上每次都需要深蹲,每週深蹲三次以上是稀鬆平常的事(若是使用 Smolov Jr. 就是改成臥推),相當考驗使用者的恢復能力,所以想要吃完課表,飲食和作息是不可以輕忽的環節。 Stronglifts 5×5是Mehdi Hadim 根據5×5訓練法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修正後,所發明出來的訓練方法。 他形容自己是從小體型就比較瘦弱,也沒特別做過什麼運動的小孩。 身體對於過度訓練反應來自於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後引起的超補償,並且又再次接收超量的壓力施加在人體後的現象。 此時人們找到另一種對於體型美的新定義,而不再是粗獷的舉重力量展現,人們對「肌肉」的認知開始發生改變,不再僅僅將肌肉作為生存的一種自然手段,而是回到古希臘時期的理想主義:將肌肉的發展作為對人體美的一種頌揚。 除了培養軍事強健的體魄,以利於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用途外(徵兵),在沒有戰爭的期間,便開始舉辦「競技運動賽事」,項目以跑走、跳、投擲為主(現代田徑賽事的起源),勝者可在國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

單關節動作: 訓練肩膀肌肉秘訣6:使用雙重遞進

像是蹲舉就需要用到 膝蓋、足踝和臀部,還得全身肌群共同作協調,股四頭肌、大腿後肌和臀肌來承擔重量。 另一方面,「俯臥腿後勾」(Nordic hamstring curl)不被認為是複合運動,因為只有單關節活動,使用到的肌肉也不多。 我們再看一個孤立運動的例子,二頭肌彎舉唯一用到的關節是手肘,主要訓練的肌群只有二頭肌。

  • 而在一般大眾體適能,重量訓練會對於肌肉量、體態外觀、基礎代謝量、甚至銀髮族慢性疾病,骨質疏鬆-骨質密度產生幫助。
  • 此時人們找到另一種對於體型美的新定義,而不再是粗獷的舉重力量展現,人們對「肌肉」的認知開始發生改變,不再僅僅將肌肉作為生存的一種自然手段,而是回到古希臘時期的理想主義:將肌肉的發展作為對人體美的一種頌揚。
  • 我們希望本章的內容有回答到「為什麼會傷到膝關節」這個歷久不衰的問題,並幫助你稍微了解避免膝關節受損,或預防這些損傷在日後惡化的方法。
  • 健美:絕大多數的健身愛好者正是在執行此項目,目的是增加肌肉質量及控制體脂肪的比率,雕塑身體的線條,讓體態更佳完美。
  • 工具方面,一般家居減肥可單純進行徒手自身體重動作 、針對增肌力量則可配合負重器械或啞鈴。
  • 如果你想要儘快增加肌肉、拉高肌力的話,就必須把重點放在某些動作上。
  • 本週健康新聞帶您來看到, 3C 產品與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有日本醫師指出,過度使用手機會對大腦的認知功...

初學者則可適量地加入較簡單的單關節動作(e.g. biceps curl)和靜止等長練習(e.g. plank/static squat)。 這系列的動作庫課程將綜合核心、上肢、下肢等部位,加上基本能力,製作成新手及有訓練經驗者皆適合的 40 種訓練動作庫。 伊格運動創立於 2017年,團隊組成多為現役、職業賽選手為基底搭配防護員、體能訓練師所組成,我們專長於高爾夫球、網球、馬拉松、專項體能訓練。

單關節動作: 健身新手運動菜單動作11:左右踩踏

舉例說,一般人作深蹲時的最弱位置 往往是在較低處,故一旦成功升起重量,後半段的動作就會相對輕鬆。 但當加入鐵鏈或橡筋帶後,負荷會隨着動作上升而逐漸變重 (因更多鐵鏈部分從地下升到空中/ 橡筋帶拉長變緊),令肌肉在整個發力階段也能得到充分刺激,是進階運動員提升肌力和爆發力的常用方法。 操作方式是使用85%-100%的強度操作肌力訓練動作,在短暫休息30秒-2分鐘後,再進行動力鏈類似的增強式訓練動作,後者會因前者造成的運動單位、神經連結大量徵召,而有動作表現上的提升效果,是訓練爆發力很有效的訓練方式。 除了透過筋膜放鬆來揮別下背痛外,我們可以透過身體感知訓練來預防下背痛的發生。 身體感知訓練是一項伸展放鬆運動,它能伸展我們的脊椎、全身上下肌肉,同時增加身體側彎與旋轉能力、胸廓肩胛活動度、增加身體平衡感,以及強化核心肌群。 當擁有強健的核心時,能避免日常生活上的不良姿勢,然而會有姿勢不良或痠痛大多是因為肌群不夠有力,在無法長時間支撐整體軀幹時,就會出現駝背的狀態來影響體態,然而在長時間駝背會導致姿態不好看外,也會有脊椎側彎的困擾。

單關節動作

加拿大薩省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比起史密斯機蹲舉, 自由槓領蹲舉對腿部肌肉的刺激多了百分之四十三。 在健身房常看到有些人前三角肌訓練得很發達,但是後三角肌卻疏於訓練,從側面看過去,也會很明顯地看到三角肌前後的發展不平衡,在視覺上也無法達到飽滿厚實的肩膀。 肩膀的訓練很重視完整的動作幅度,尤其是前三角,將動作好好的坐滿做到位,會對你的訓練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單關節動作: 方法3 : 完整的動作範圍

久坐時膝蓋會痠痛,是由於坐下時膝蓋彎曲約為90度,內側皺襞被髕骨跟股骨夾住並擠壓。 開始練習則要避免過度開髖,以及遵守開髖練習注意事項,雖然練習瑜珈可以馬上舒緩,但瑜珈練習不會立竿見影,達到確實改善,是需要持之以恆鍛鍊的。 長期久坐會讓大腿後側和臀部,以及身體前側的髂腰肌過於緊張,容易覺得髖部很緊,臀部也會無力、變形,如又加上駝背、翹腿等不良姿勢,會造成髖更緊。

單關節動作: 啞鈴俯身側舉

為安全起見,使用大重量時建議在專人 輔助下進行,經驗稍遜者亦不宜過分使用。 我們常常在電視廣告、網路、或是健身房看到有人拿著啞鈴或是使用器械式器材做二頭肌彎舉,但各位可以想想,日常生活與運動場上有多少動作是像這樣一次只需要活動一個關節? 單關節動作 絕大部分的動作,包含最基本的從椅子上站起來都需要同時使用到多個肌肉群與關節。

單關節動作: 健身新手運動菜單動作1:俯臥爬行

有別於胸、背、腿,肩部肌群的範圍較小,因此如果我們使用重量過大的健身器材,令肩膀負荷過大,容易引致肩膀肌肉受傷。 單關節動作2023 單關節動作2023 因此,建議大家先重量較輕的健身器材,專注三角肌的感受度,在訓練效果上也會更好。 大部分健身新手初初進行訓練時,他們都會優先訓練手臂肌肉,例如二頭肌及三頭肌,希望可以盡快展示這些較明顯的身體部位,忽略了訓練肩膀肌肉的重要性,因此接下來就會講講為甚麼我們要訓練肩膀肌肉。 我們希望本章的內容有回答到「為什麼會傷到膝關節」這個歷久不衰的問題,並幫助你稍微了解避免膝關節受損,或預防這些損傷在日後惡化的方法。 膝關節受損的情況非常多樣,第三章我們會針對最常見到的二十五種膝關節問題逐項討論。

單關節動作: 健身新手的每日課表

台灣TVBS頻道節目《健康2.0》中的一集就提及,日常生活要謹記「護膝60度」,並教大家3個簡易護膝動作。 這次開髖主題練習,將全面性伸展髖關節6個活動面向,包含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內旋和外旋,進而影響髖關節活動的肌肉和筋膜,讓它們變得柔韌有彈性。 單關節動作 當髖在做外展和外旋時,會使臀肌收縮,如髖關節靈活度不夠,又硬壓,易造成臀部更加緊縮,容易壓住臀肌下方的坐骨神經,使得臀部和大腿後側,甚至小腿到腳跟的疼痛。 髖關節緊很容易使腰椎過多的參與運動,長期會讓腰椎位置產生疼痛、出現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勞損等問題,開髖就能釋放緊張疲勞的腰椎。 手腳冰涼可能是體寒體質的表現,有一部分是因為髖關節沒有打開,關節縫隙過小導致血液循環不順暢,當髖關節打開後,血循環變好,就不會一年四季手腳冰冷。

單關節動作: 肌力訓練:該如何選擇訓練動作—多關節動作 vs. 單關節動作

除此之外,準備運動亦會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神經傳遞,提升比賽表現。 舉例一組八個動作,每個做30秒,休息15秒,完成一組約6分鐘。 進行2-3組(連同休息和熱身cool down)需時約15-25分鐘,最長一般也不超過30分鐘。

單關節動作: 臀部

3.某些動作需要護槓(槓鈴胸推、站姿肩推、深蹲)。 4.阻力線是垂直向下的,因此一些橫面(相對於解剖學的位置)動作可能不會承受最大阻力。 相反的,若是訓練時間不多、健身為身體健康、想要增進肢體活動功能,那能刺激更多肌群的深蹲、弓箭步、硬舉等多關節運動,可能才是你的首選。 肌力訓練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但不見得每種都適合運動員,選擇了正確的方式才能練得更有效率,有效的增加球場上的表現,以下就列出三項最基礎的觀念,讓大家在選擇訓練動作時作為參考。 下定決心要開始進行阻力訓練時,很多人會因為看到健身房中、網路上各式各樣的訓練動作而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運動員把此練習模式加進訓練計劃前應先具備一定肌力基礎。 跟自由重量動作 (Free-weight 單關節動作2023 Exercise)相比,器械相對着重肌肉分離,要求的關節穩定度較低,多用於初學者建立基礎肌力、復康者作患處局部強化和健美人士針對特定部位塑型。 但在運動表現角度,不少教練認為長遠過分倚賴孤立式的固定器械會阻礙身體建立本體感應,忽略穩定性肌群而影響姿勢協調,令力量鍛練效果無法有效應用在競技項目上。

Sergey Smolov是一位俄羅斯體育學院的專家,Smolov Squat Routine 是針對深蹲的週期化最大肌力高強度課表,宣稱可以在13週增加你的最大深蹲重量達100磅的訓練法。 單關節動作2023 單關節動作2023 因此課表內包含了大量的訓練量、極高的強度、與訓練頻率設計,是屬於非常高階的訓練法。 在現今的訓練系統中,以採取「非線性」週期訓練方式的訓練法,是較適合軍事戰術體能人員的訓練方式,因為這些人員每日出勤任務的時間都不固定,如果按照以往固定的訓練模式,很難讓這些人員在體能上有太大幫助。 肌力訓練在遠古時代最早是作為「戰爭用途」,士兵們需要鍛鍊強健的體魄,以利於城鎮村莊間的征戰。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