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3介紹!(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但正如01觀點以前所述,寬敞戶形成與香港的家庭結構變遷有關。 配合起最新公布的結婚統計數字,我們可以理解到這埋數字背後真正反映的是公屋單人戶需求日增的事實。 雙人單位、多人單位當然可以比較善用空間,但如果政府或社會無視單人單位的需求,只著眼於多建多人單位,那只會令公屋無法更合適地分配,造成更多寬敞戶或是單人人士無法申請公屋的問題。 本月15日,政府統計處公佈了有關於過往15年香港結婚與離婚趨勢的統計,數據反映近年本港的單身人士不斷上升。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相關公屋單位的實際入伙日期需要延後數月到2022年5月至6月,以致有關單位的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因政府在疫情下徵用公屋單位作社區隔離設施,以致有關公屋單位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疫情嚴峻亦影響了公屋編配進度。 公屋申請人必須年滿18歲,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必須現居於香港,而且在香港無持有任何物業。 配屋時,申請表內的成員必須在港居滿7年,加上申請住戶的總月入和總資產淨值,不得超過現行限額。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秘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房委會最新公佈,截至2022年3月底,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再度上升至6.1年,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亦同樣上升,至4.1年,兩者都創了自1998年以來的新高。 而在申請宗數方面,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共147,500宗,而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則錄得97,700宗,合共達到245,200宗。 政府《長遠房屋策略》2019年周年進度報告中指,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定為43萬個單位,較2018年公布的目標減少2萬個,公私營房屋比例則維持於七比三。 其中,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0.1萬個單位,其中21萬個為公屋或綠置居單位,9.1萬個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估計,申請人數減少是因為輪候時間高企,減低市民的申請意欲,此外由於輪候時間長,或令部分申請者入息超過限額,亦會導致申請宗數減少。 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和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最早獲得處理,特別是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較一般家庭提早6個月獲處理,相信申請這計劃的人士是最快上樓。

  • 雖然呎數中位數為80平方呎,但亦僅僅高於房委會訂下7平方米(75平方呎)擠迫戶水平,反映居住環境仍然相當狹窄。
  • 政府之後興建的公屋單位,也慢慢增加小型1至2人單位,例如標準1至2人的和諧式單位。
  •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因政府在疫情下徵用公屋單位作社區隔離設施,以致有關公屋單位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疫情嚴峻亦影響了公屋編配進度。
  • 而長者申請人,及2013年9月30日前登記的申請人,所選擇的地區就不受限制。
  • 一方面公屋單位愈來愈難輪候,另一方面私人市場的實際落成量亦很可能不達標,最終市民根本沒有居住選擇。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有別於一般家庭及優先配屋計劃申請者 (合稱為一般申請),如果以非長者一人身份申請公屋,房署在編配單位時,會以計分制形式決定輪候次序。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如果公屋申請人在申請時符合年滿58歲要求,就可以申請「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而在配屋時則需要年滿60歲,只有達到此年齡,才可獲優先編排公屋。 有關申請會即時被納入非長者一人申請的配額及計分制,按遞交原來申請時的年齡計分,而所累積的輪候時間亦會全數計入新申請類別中。 不過房委會一般每年都會以書面邀請正在輪候的申請者參與計劃。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單身人士亦有公屋需要

在房委會的政策下,若申請家庭的成員中有長者,可在輪候及配屋方面均獲得若干程度的優先,而市民一般可按一般家庭或非長者1人的資格申請。 一人單位可分為兩款,一種是「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一種是「非長者一人申請者」。 團結香港基金上月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未來數年勢會陷入「熟地荒」和樓宇落成低的困局,繼而令公、私住宅落成量落後於《長策》的目標。 報告指出,本港剩下可供發展的土地買少見少,而過去數年又少見大型土地發展計劃,故基金預料未來四年的私樓年均僅有1.5萬個,而公屋落成量未來四年亦會落後《長策》目標28%。

上樓速度加快,兼可自選單位,缺點是計劃提供的單位均有一定負面因素。 如未能符合優先配屋計劃,房委會每年亦會發信予輪候中的申請人參與「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計劃申請人可自選單位,可供揀選的單位大部分是受歡迎程度較低的公屋單位,如凶宅、單位有過蟲患、鉛水等問題、處於偏遠地區等等。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單身輪公屋排快隊注意位

故在這些掣肘下,政府不但未必能現實《長策》的政策承諾,反而港人未來數年更會愈住愈細、愈住愈貴。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3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2023 醫管局推出多項措施挽留人手,其中去年底推出的「購屋貸款利息津貼計劃」,至今接獲逾1100宗申請,過半申請來自流失率較高的職系,申請者的平均年齡是37至42歲。 范鴻齡形容計劃反應正面,成功申請者本月起會陸續收到「原則上批准書」,可以開始揀選心儀物業。 對比本會2015年、2018年同類型研究數字,發現雖然入息中位數有所增加的同時,租金佔入息中位數同樣上升,反映受訪者一定比例的入息要用作租金開支部份。

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均較2021年12月底分別上升了0.1年。 主要是由於多個大型公共屋邨項目,包括粉嶺皇后山邨、深水埗海達邨和白田邨在2022年第一季陸續入伙,讓為數不少輪候已久的一般申請者獲編配公屋,他們的輪候時間因而反映在最新的平均輪候時間中。 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意指合資格的高齡單身人士申請可獲優先處理。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政府料未來10年公屋單位供應30.1萬個

案件於2017年被判敗訴,裁判認為公屋為有限資源,安排有需要的人先入住為合理。 固然裁判的講法甚為合理,但歸根究柢,單身人士上樓困難仍由於政府興建公屋單位不足,無法滿足市民需求。 但跟其他資助房屋相比,公屋租金始終較低,基層市民較易負擔。 綜合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馬耀宗、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意見,有以下3點,申請人不妨考慮。 一般公屋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由5.6年,微跌至5.5年,然而,成功申請公屋仍是不易。 公屋申請有一定程序,現時房委會有5種編配計劃,適合不同人士申請,《香港財經時報》會逐一說明這些計劃的要點,包括公屋申請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加快上樓,專家就此提出意見。

屆時,他們將會與其他長者一人申請共同爭奪單位,最終必定導致長者一人申請輪候時間進一步大幅延長。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接受本台《上任一周年》系列訪問,表示過去一年政府開拓土地來源,加快建屋速度及效率,推出簡約公屋等措施,公屋輪候時間未來一定會縮短。 她又說,已有幾間發展商表明積極考慮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先導計劃「樂建居」,形容反應不錯。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優先配屋計劃 / 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本來,非長者單身及長者單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輪候隊伍,而後者受平均三年輪候目標涵蓋,現時長者一人輪候時間亦已達3.6年,可見輪候目標亦漸漸淪為空談。 不過,在修訂及配額及計分制下,導致只有年紀接近60歲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方可上樓,未來將會引致50歲以上在輪候隊伍「大塞車」,無法疏導。 假如每年最多2,200個的配額制未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時,這群申請人將可能在60歲時亦無法順利上樓,然後被自動納入長者一人輪候隊伍。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結果,不少非長者單身人士,那怕輪候時間多長,居住環境何其惡劣,經濟多困難,也在新計分制下無法獲得編配,結果只能繼續在床位劏房掙扎求存。 雖然房委會是為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以負擔的租住房屋,但將非長者單身人士置於配額及計分制下,就算有住屋需要亦無法獲得單位安置。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配額計分制下,房委會既沒有考慮該單身人士是獨居,還是與家人同住;亦沒有考慮申請人是租屋抑或不用交租。 只「籠統」以年齡為劃分,這導致無法辨別申請人住屋需要的優先次序。 因此,政府應為獨居租戶提供額外分數,提升其配屋機會,以回應住屋需求。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有別於一般輪候隊伍做法,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次序以年齡作為最大考慮,令年紀因素影響力遠遠大於輪候時間或其他因素。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秘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另一房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柯創盛亦指,對輪候時間再次延長不感意外,但憂慮基層家庭遲遲不能「上樓」,在通脹加劇下,生活更加困難。 他坦言,未來5年的公屋供應量難達標,建議房委會研究在公屋工程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縮短建屋期,並促請政府增加短期支援,包括加建過渡性房屋、將「N無津貼」恆常化。 對比6月底的數字,當時共有25.46萬宗申請,現時的申請數字雖略降100宗,惟減幅主要在非長者一人申請,減幅為200宗,但一般公屋申請則增加了100宗。 房委會表示,今年第三季獲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2,800宗,當中獲編配單身長者申請則有270宗,兩者均較上季上升0.1年。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在「計分制」下,越早輪候,累積的分數越多,最早輪候歲數是18歲,分數會隨年齡增加,直至達到獲分配公屋的分數為止。 當去到60歲,申請會自動轉到「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

非長者一人公屋輪候時間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