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潭水壩2023介紹!(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大潭水壩

有鑑於此,政府已於道路兩端豎立警告路牌,提醒駕駛者有關窄路及應讓路於公共巴士。 除此之外,每天上午8時至10時及下午5時至7時,巴士及小型巴士以外又重逾三噸的車輛,禁止由大潭道北行駛入水壩的一段,以免重型車輛爭路導致交通癱瘓。 當年工程需要引水淹沒整個大潭篤村,是首次有水塘工程要把整條村落淹蓋。 一幅在1859 年大潭篤村未建水塘前的畫作,可以清楚見到當地的山勢面貌,村莊座落在山腰下,對比今天的水塘景緻,別有一番聯想。 只前往大潭篤水塘的話交通極之方便,排洪時景色一流,吸引到不少人到來打卡。 到此景點打卡有兩樣要注意,一是排洪季節、二是日與夜的感覺不一樣。

大潭水壩

去大潭水塘,可以有兩個方法前往,一個由鰂魚涌出發,經柏架山道自然徑上;另一個由黃泥涌水塘出發,經紫羅蘭山徑去水塘。 由鰂魚涌港鐵站A出口,轉右行,會見到有去柏架山道自然徑的路線牌,沿路指示清晰,跟住行上去就可以。 離開大潭上水塘石橋向終點黃泥涌峽道進發, 約2公里 需時45分鐘(慢行約80分鐘), 大潭水壩2023 沿途都是上行斜坡行車路, 一點也不難行。

大潭水壩: 建造

雖然能與同行的健全朋友入內一起進餐,但該處並沒設置涼亭供遮蔭,「好天曬,落雨淋」,實為美中不足。 交通方面也是一個問題,現時輪椅使用者必須乘坐巴士才能到達水塘入口,但上車和下車站的行人道約有半級標準樓梯那麼高,是否能越過需視乎輪椅重量而定。 水塘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石橋建於1907年,以花崗石建造,呈拱形結構,由上窄下寬的巨柱承托,而橋頂亦設飛簷裝飾。

  •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 水務署署長黃仲良表示,整個大潭供水系統共有4個水塘,包括繼薄扶林水塘後香港第二個興建的大潭上水塘,以及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總容量達830萬立方米。
  • 早在路過 石橋(8)之前, 有一個路口, 那就是往大潭中水塘的路, 在大潭中水塘可以眺望石橋(8)。
  • 1883至1917年間,政府為解決巿民對飲用水的需求,實行大潭供水計劃和大潭篤供水計劃,建造了多個水塘及供水系統。
  • 第一站,我們來到大潭上水塘及副水塘,遠眺一個由花崗石及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大潭上水塘水壩。
  • 想到大潭水塘行山,就由西灣河港鐵站A出口,乘14號巴士(嘉亨灣-赤柱炮台)到大潭郊野公園落車。

巴士:在西灣河站乘搭14號新巴,在水壩前下車(大潭水塘(北), 大潭道),沿著旁邊的樓梯可到水壩。 (大約5分鐘) 小巴:在柴灣站小巴總站(新翠商場) 16M,同樣地於水壩前下車(大潭道),沿著旁邊的樓梯可到水壩。

大潭水壩: 香港遊車河

值得一提既係,係香港島真係好少港灣小路,遇上風和日麗既時候,開住窗,吹住海風,欣賞恬靜既景色,呢度真係一個遊車河既好地點。 如果大家係筲箕灣出發,就可以首先經過大潭篤水塘壩頂,欣賞兩旁風景。 要注意既係呢條路太窄,如果對頭有大車/巴士經過,就要先讓一讓車啦。 電動輪椅使用者Terry:今次試行的大潭水塘的路段相當平坦,對輪椅使用者的挑戰不大,配上英式古橋建築,沿途景色宜人。 時至今日,大潭篤水塘已改為全自動運作,再沒有職員需要於宿舍留宿,但擁有紅磚牆、中式瓦片、木窗和平圓拱頂的抽水站員工宿舍仍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打卡留念、欣賞古建築之美。

大潭水壩

大潭水塘(英語:Tai Tam Reservoir)是香港座落於南區及東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 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1]。 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後,沿著行人道往大潭童軍中心方向稍稍下降,在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走回馬路。

大潭水壩: 香港遊車河 Facebook Page

於旁邊的公廁梳洗或方便過後,即可開始沿大潭水塘道開始行程。 黃仲良表示,今天大潭供水系統依然為香港的供水事業作出貢獻,未經處理的水由大潭水塘群輸送到紅山濾水廠處理,再供應至紅山半島和赤柱地區。 位於大坑道的兩項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包括大潭水塘隧道出水口及石屋,同屬二級歷史建築,須未涵蓋於大潭水務文物徑範圍內,遊人可自行考慮改由大坑道出發前往參觀。

1997年2月21日,縣府於決定改於石岡水壩興建紀念碑[8]。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1月29日晚選舉開票,廖永來當選臺中縣縣長[10]。 經縣府和台中縣二二八和平紀念碑關懷協會共同會勘後,敲定於大里市公五公園(國光公園)內興建[11]。 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石岡水壩壩堤全部震垮,二百萬公噸水傾洩而出[12]。

大潭水壩: 杜蘇芮襲台 交通、活動異動取消一次看(不斷更新)

Zino又指,大壩既古典亦優雅,排洪時大壩搖身一變成為瀑布般,配以四周翠綠的山巒及在壩上往來的車輛,「令人一見難忘」。 他又指,自己對山系航拍特別感興趣,每次上載航拍片時均會標明「香港HONG 大潭水壩2023 KONG」,希望透過航拍,「以不一樣的角度記錄此情此景,讓大家從新認識這片我們熟悉的土地,認識我們的香港」。 大潭水壩2023 抽水站是磚砌建築,頂部為瓦片木樑,由鐵鑄金字式構架承托,百多年來未作任何重大改動,更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水務署最古舊的一個抽水站。 座落於抽水站後方的山腰上,仍可看到當日推動蒸氣水泵時燃煤排煙所用的煙囱;而抽水站外的地上,還有用來運送物資的小鐵道遺跡。 不過,溫馨提示打算來參觀「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運作,市民只能在閘門外拍照,請大家諒解。 如欲了解詳細的水塘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的位置及資訊,可參考水務文物及歷史建築物列表 (整理中,稍後提供)。

大潭水壩

大潭水塘是按照百多年前的標準來設計,包括交通規格亦是如此。 現在,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對於現在的汽車而言頗為狹窄,路面闊度只能容納兩台小汽車並排駛過,如有巴士或貨車等重型車輛駛過則難以讓對方通行。 大潭水壩 更有部分駕駛技術稍為欠佳的司機,在對面有巴士駛過時,由於無法令車輛從巴士旁駛過,造成嚴重交通擠塞[11]。 2018年1月,署方聘請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智能交通燈」,該系統首次引入影像分析技術,藉此辨別車輛種類、長寬度等,從而計算實時車流和車龍,得出最有效綠燈時間。 事實上,運輸署曾研究採用交通燈控制水壩兩端車流,惟堤壩長度逾400米,整個燈號基本循環時間需時5至6分鐘,會大大延長行駛時間,也可能出現車輛衝紅燈的危險,故未有採用[4]。

大潭水壩: 交通

Zino指,今年夏天錯過主壩排洪機會,上星期亦只是到場拍攝「旱壩」,之後香港連場暴雨,加上確認主壩排洪,便決定到場,透過航拍機以不同形式拍下主壩排洪時刻。 數名網民近日上載大潭水塘主壩及城門水塘的排洪照片及影片至「香港初級行山之友」facebook群組,畫面相當壯觀。 有網民指乘小巴至城門水塘總站,面向城門水塘右轉至水壩左轉,再步行一段時間便會到水塘「入水位」,上數級樓梯便可看到排洪景致。 否則,大潭篤水塘能早於1968年竣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及世界首個建於海上的水塘[6]。

– 大潭郊遊徑資訊

大潭水壩: 港島大潭水塘行山路線及注意事項

最後多提一句,勿在大雨或打風時或大雨後立即前赴打卡,安全第一。 大潭水壩2023 呢條路再向上行,就可以見到文物徑既其他景點,需時大約三小時。 其實文物徑既其他景點都非常吸引,但要留意呢條徑並唔係兜一圈既路段,有揸車黎就要行返轉頭拎車啦。 水壩段南北兩端燈柱裝有八組交通探測器,收集實時交通數據,靈活調節燈號。 系統預設15秒為最短綠燈時間,如偵測到南面或北面某方車龍超過200米,而另一方少於200米,便會增加165秒綠燈時間,先讓車龍較長一方通過。 今年1月,署方聘請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智能交通燈,該系統首次引入影像分析技術,效果顯著。

  • 由大潭郊野公園出發,浴大潭水塘路走,見到公廁向右轉,再直行,約走15-20分鐘即可到達大潭篤水塘水壩。
  • 原來香港的水務歷史這麼有趣,大家不妨周末到大潭水務文物徑走一趟,感受山水之美,以及前人遠大的建築歷史。
  • 建造工程有不少劃時代的設計,包括手挖沉箱,水壩下游的鋼板樁臨時擋水工程等。
  • 水壩段南北兩端燈柱裝有八組交通探測器,收集實時交通數據,靈活調節燈號。
  • 更有部分駕駛技術稍為欠佳的司機,在對面有巴士駛過時,由於無法令車輛從巴士旁駛過,造成嚴重交通擠塞[11]。

(大約5分鐘) 自駕或的士:沿著大潭道經過水壩,到國際學校、童軍中心轉入,行到盡頭會有個露天泊車地方,再走幾分鐘就到達。 繼續走大潭水塘行山路線約20分鐘,大家會到達大潭篤水塘燒烤區4號場。 在這裡,大家除了能夠使用燒烤爐與餐桌等設施燒烤和用膳,亦可以在附近遠眺大潭中水塘水壩。

大潭水壩: 景點3︰大潭港百年古井

到2002年,運輸署再次探討擴濶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的可行性,結論是擴建工程會對水壩結構造成影響,所以不能進行[3]。 再者,水壩已列為法定古蹟,署方表明即使只是在該段路面兩端裝設交通燈,亦因需要掘路鋪設電纜等相關設備而不可行。 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只能容納兩部小型車輛迎面駛過,有重型車輛(如巴士)經過的時候則無法於該段路面上並行而過。

大潭水壩

大潭水塘北站下車,前行落樓梯,如排洪會聽到澎湃水聲,樓梯沾上水份後濕滑,不必心急。 出發前可到水務署網頁查看大潭篤儲水量,一般而言在夏季機會較大,當然不要在大雨、颱風等惡劣天氣下到水壩,安全最重要。 水壩高18.3米,在壩底向上望不時有車經過,感覺不太真實。 約晚上7時左右大潭篤水壩就有機會亮燈,令水壩更添感覺。 大潭水壩2023 這次是一條港島區的郊遊路線,亦可說是入門級輕鬆行路線,難度大約一粒至一粒半星,是上斜會有點小氣喘,不過路面夠闊而且平坦,大約行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會看到一條石拱橋,此時眼前的就是一片寧靜的大潭水塘。

大潭水壩: 景點1︰大潭篤日與夜

豐原市委託郭俊霈設計的紀念碑,以雙弧巨牆代表挑戰不義政權及保護羸弱,並有迴旋而上的弧梯以表現引導人民立足高點,預計經費五百萬元[7]。 縣立二二八紀念碑原訂興建七號公園預定地,但台中縣二二八和平紀念碑關懷協會人員認為該地點面積太小,因此豐原市計畫將紀念碑改在中正公園(葫蘆墩公園)[8]。 此外豐原市市公所要求全權處理,引起縣議會的爭議,讓縣議會決定地點不一定要在豐原市[9]。 臺中縣二二八紀念碑,是位在臺灣臺中市大里區國光公園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為臺中縣政府時期所建,自1990年開始選址,2001年落成。 Daniel Jaffe年輕有為,但在水塘落成後三年便去世。

食材選取不拘一格,一部分來自法國,海鮮和水果購於樓下街市,香料則從後花園自家種,如非宗教關係,David 建議大家不要隨便要求更換食材,因為他為你預備的,已經是最好。 大潭篤水塘水壩外觀雄偉,具12條有裝飾護牆及應付溢流的大型溢洪道。 而溢洪道之上亦築有由半圓形花崗石柱支撐的12 個拱券,以承托車水馬龍的大潭道。 因此水壩較寬及高,當大水從溢洪道傾出時,會有猶如大瀑布般的感覺,相當壯觀。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這水壩在1977年基於水壩的安全理由, 將溢洪道降低了3米, 因而造成壩頂中間向下陷的形狀。

大潭水壩: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

有網民上載大潭水塘及城門水塘的排洪照片及影片至facebook群組,場面相當壯觀。 原來香港的水務歷史這麼有趣,大家不妨周末到大潭水務文物徑走一趟,感受山水之美,以及前人遠大的建築歷史。 一直研究大潭水務歷史的水務署工程師黃曦諾分享了一則歷史記事。 現時大潭副水塘附近的郊遊徑,有一座刻有「群帶路」三字的花崗石碑,此路名的由來,是相傳一位名叫「阿群」的村民,帶領在赤柱登岸的英國人翻過山嶺,途經此路至維多利亞城,即現時中環一帶做生意,因而得名。 不說不知,原來舊十元紙幣上也印有稱為「阿群帶路圖」的圖案,圖中繪畫了一艘中國帆船和一艘英國商船,背景是維多利亞港和九龍半島,亦描繪華商與英商洽談生意的畫面,十分有趣。 寶雲輸水道21孔拱券段是其中一項未涵蓋於大潭水務文物徑範圍內的大潭水塘法定古蹟,其位置在灣仔寶雲道健身徑上,如有興趣前往參觀可參考「寶雲道健身徑(姻緣石)」簡介。

大潭水壩

水務署署長黃仲良表示,整個大潭供水系統共有4個水塘,包括繼薄扶林水塘後香港第二個興建的大潭上水塘,以及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總容量達830萬立方米。 整個系統歷時共35年完成,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港島增加供水的重要來源,也是香港公共供水系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物徑全長5公里,設有10個資訊站,介紹古蹟功能和歷史意義。 其中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群於2022年6月被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六期,由護‧聯網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及海港學校基金會有限公司合作,活化爲「水圓地方」,預計2028年落成[9]。 大潭水壩 因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的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的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以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的食水。 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大潭水壩: 大潭水壩排洪奇觀 古蹟路線

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這路線,大多數人都是由黃泥涌峽起步至大潭篤水塘,沿途是落山斜路。 選擇在大潭篤水塘起步,是因為在終點黃泥涌峽巴士路線較多,回程返市區比較容易,還可以轉車到淺水灣海灘及赤柱市集,所以推介大家由大潭篤水塘做起點。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大潭水壩

回到大潭郊野公園南門後,大家可以橫過大潭道,沿大潭水塘道繼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行程。 大潭水壩 向東行8分鐘後,可以抵達法定古蹟——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建築群。 這個建築群包含了抽水站、多間員工宿舍、與排煙設施,自1905年起陸續落成。 與水塘一樣,抽水站是昔日港島供水系統不可或缺的設施,日以繼夜抽食水。 大潭水壩2023 大潭水務文物徑全長5公里,範圍涵蓋21項已列為法定古蹟的水務歷史建築,包括上水塘水壩及水掣房、副水塘水壩、中水塘水壩、大潭篤水塘紀念碑等等。 如要走畢全程需時約2小時,市民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直達黃泥涌峽起步,途中還可順道遊覽黃泥涌水塘的水務文物。

大潭水壩: 智能交通燈

2009年,四座石橋連同其他水塘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水塘道草木繁盛,起步不久,大家便會被綠樹林蔭所覆蓋。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沿途遮陽度高,在沿路欣賞鴨腳木、牡丹、楠樹、銀合歡與香港茶等植物的同時,不用怕被陽光曬傷。 此外,大潭水塘道沿途設有涼亭、長椅,讓大家走累時稍作休息。 在紅葉涼亭行約30分鐘,便到最後一個景點, 黃泥涌水塘是水務設施古蹟水塘,由黃泥涌水塘行不用10分鐘,即到達巴士站,可乘巴士到灣仔及中環。 上周香港受暴雨侵襲,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加上日前颱風海馬襲港,不少水塘均開閘排洪。

越過閘口,沿著大潭水塘道先後經過四道古橋,走至大潭中水塘水壩對面的大潭篤水塘燒烤區四號場,最後沿路折返。 因大潭地勢適合貯水,大潭大部份範圍均在1883至1917年間分數階段被改建成多個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為港島供應食水。 今次介紹的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是大潭水塘道靠近大潭篤水塘的一段,該段路為較平坦的瀝青道路,全程沒有梯級,方便好行。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大潭篤抽水站,有看過港產片《寒戰2》的朋友,或會感到似曾相識,原來導演曾在這座古蹟建築取景,影帝郭富城亦留下足跡。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