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粉嶺龍躍頭2023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粉嶺龍躍頭

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粉嶺龍躍頭 其中一個古鐘鑄於一六九五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另一古鐘則於一七○○年鑄造,為村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龍躍頭鄧族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由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購入股份者主要是粉嶺、打鼓嶺、沙頭角及大埔頭等地的鄉村、公司或居民。 1903 年, 退休巴色差會客籍傳教士凌啟蓮牧師,買下禾田建村,讓基督教徒和由中國到來的客家人居住。 雖然他後來從商,但仍為粉嶺與崇謙堂村的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 據說在南宋時期已有人在粉嶺居住,但最早有關粉嶺的記載出現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當中有「粉壁嶺」的記錄。 與不少沿海區域一樣,粉嶺也因清朝康熙元年(1662 年)實行的遷海令而使到區內居民流離失所,土地荒廢。

粉嶺龍躍頭: 香港巴士大典

龍躍頭文物徑的構思源自古物諮詢委員會,經古物古蹟辦事處籌備多年而成,並得到當地居民、北區區議會、建築署、北區民政事務處,以及香港賽馬會、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香港旅遊發展局等機構的鼎力支持。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粉嶺龍躍頭2023 由於龍躍頭文物徑沿線古蹟並非全部對外開放,我們只選擇了 「松嶺鄧公祠 」, 「天后宮 」及 「老圍 」參觀。

粉嶺龍躍頭

今天,粉嶺新市鎮人口約有二十六萬,佔領面積為七百八十公頃左右,而政府正規劃發展新區作為新市鎮的延伸,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09年展開。 粉嶺龍躍頭2023 1898 年,清朝與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新界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 粉嶺由1905 年設立的北約理民府管理,日治期間由上水區役所管治。

粉嶺龍躍頭: 新界農業會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上水石湖墟建墟於清初,在1819 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誌已有記載。 到了三十年代,石湖墟已發展成粉嶺和上水的商業中心。 據區內長者回憶,當年主要是種稻米,只有少數農民種菜。

粉嶺龍躍頭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松嶺鄧公祠曾數度修建,現時所見應為民國10年(1921年)重修後的規模。 祠堂全面維修工程於1991年展開,工程獲得香港賽馬會及政府撥款資助,在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古蹟復修組監督下,於1992年中才完成。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粉嶺龍躍頭: 香港澳門自助旅行:最新香港澳門好去處

粉嶺處於香港新界東北部,古時與上水一帶稱為雙魚市。 另外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合稱「上粉沙打」, 同屬於北區行政區。 相傳粉嶺有一座被稱為「靈山」的大嶺山,山上有雪白如粉的石壁,附近一條村取名為粉壁嶺村。

  •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 松嶺鄧公祠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龍山西北面山麓,在老圍和祠堂村之間,是香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
  • 龍躍頭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與宋朝(960 – 1279年)皇室淵源頗深。
  •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 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
  • 正廳分為三殿,當中奉祀歷代先祖,包括初祖鄧元亮)、二世祖鄧惟汲(鄧自明)和皇姑及其後廿二世祖,皇姑的神主牌形制與其他不同:龍頭木雕表示她是宋朝皇室的人。
  • 1898 年,清朝與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新界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粉嶺也設立車站,令粉嶺交通四通八達,直接幫助了粉嶺往後的發展。 1912年, 九港鐵路更興建了一條由粉嶺至沙頭角的窄軌鐵路。 其火車服務一直營運至1928年,到沙頭角公路正式開通為止。 今天,粉嶺更有多條巴士和小巴路線服務區內居民,讓交通變得更加方便。 粉嶺 / 上水新市鎮在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首個發展項目是1981 年開始入伙的彩園邨,當時市中心商場尚未建成, 居民大多到石湖墟或聯和墟購物。

粉嶺龍躍頭: 松嶺鄧公祠

左殿為配賢祖先神位(有功名或有貢獻的祖先),而右殿則為配享鄉賢。 粉嶺龍躍頭 宗祠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雕飾、彩塑、陶塑及壁畫。 粉嶺鄉紳通過自行籌集資金建立墟市,以至後來政府主導新市鎮的設立,讓社區發展達致自給自足和凝聚居民的目的。

粉嶺龍躍頭

松嶺鄧公祠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龍山西北面山麓,在老圍和祠堂村之間,是香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 粉嶺龍躍頭 祠堂於40及50年代曾用作學校,於1997年11月7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9年在此設立龍躍頭文物徑,以小坑村為起點,於崇謙堂結束。

粉嶺龍躍頭: 祠堂村

1935年,港府撥地予『新界農業會』,用作農業試驗場及籌建永久會所[3],本用地西面一部分亦隨即成為其實驗田地,直至1976年新界農業會將持有的所有地皮售出為止[註 1]。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龍躍頭(英語:Lung Yeuk 粉嶺龍躍頭 Tau),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以北,龍山山腳,麻笏河以東。 俗名龍骨頭、龍屈頭或龍嶺,該地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而得名。

而香港賽馬會曾考慮在商場內設立投注站,但經過收集住戶意見調查後,計劃取消。 後來改在鄰近的另一私人屋苑——粉嶺名都商場內設置投注站。 粉嶺龍躍頭2023 但由於投注站鄰近連接粉嶺中心、粉嶺名都及祥華邨的行人天橋,每逢賽馬日投注站外及天橋通道均會被大量馬迷阻塞,而天橋通道更擠滿吸煙人士,北區區議會曾多次就此向政府部門作出投訴[14]。 1977年,政府正式宣布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4],其中本用地的前新界農業會田地及私人農地被先後收回[5][6],並於1978年建成第二期粉嶺臨時房屋區。

粉嶺龍躍頭: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部份文物包括粉嶺天后宮、松嶺鄧公祠、老圍門樓及圍牆等。 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加上中國蔬菜輸入,區內農業逐漸式微。 雖然政府在1988 年推出了農地復耕計劃,但新界的農地使用已不復當年。 今天,仍有少數人在粉嶺從事農業,其中大部分為有機耕作。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粉嶺龍躍頭

後來該村簡稱為 粉嶺村,而「粉嶺」更隨著歲月的飛逝,成為了地區的稱呼。 粉嶺中心購物商場樓高兩層,樓面面積超過15萬平方呎,各式各樣的店舖林立,包括惠康超級市場、萬寧、日本城、759阿信屋、中國銀行、便利店、多間服裝店及中/西醫門診等。 物業分2期發展,第一期設7座(A、B、C、D、E、F、G座);第二期則設4座(H、J、K、L座),每座樓高27層,其中一樓為停車場、第二層為商場及平台花園。 項目以1梯8伙設計,單位分兩房及三房間隔,實用面積介乎365至535方呎。 A至D座及J至L座的1、8室景觀較開揚,部分享公園景,因此價格較高,E至H座的4及5室面向蓬瀛仙館及粉嶺公路,部分單位望墳景或公路景,價錢相對較低。

粉嶺龍躍頭: 交通

之後此地與旁邊的第一期粉嶺臨時房屋區(即現粉嶺名都)一同被規劃為『粉嶺/上水新市鎮第13A區』作私人住宅發展[7],本用地所在地段亦更名為『丈量約份第51約地段第5317號』。 粉嶺中心(英語:Fanling Centre),是香港一個私人屋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新運路33號,毗鄰粉嶺名都、黃崗山、粉嶺公路、祥華邨及港鐵粉嶺站。 物業由恒基兆業發展,李景勳建築師負責設計,共設11座樓宇,合供提供2,200伙單位,並於1990年至1991年分兩期落成入伙。 中廳名為「萃雲堂」,是族人議事的地方,檔中設在中廳後部,與正廳分隔。 正廳分為三殿,當中奉祀歷代先祖,包括初祖鄧元亮)、二世祖鄧惟汲(鄧自明)和皇姑及其後廿二世祖,皇姑的神主牌形制與其他不同:龍頭木雕表示她是宋朝皇室的人。

現今可考龍躍頭的最早居民爲宋代末年從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遷居而來的彭氏一族,惟彭氏在龍躍頭活動的歷史記錄甚少,而彭氏在該段時間的人丁相對單薄。 元朝末年,原籍江西吉水的鄧氏鄧季琇(外號松嶺)遷移到龍躍頭,原龍躍頭彭氏出走至西南方的粉嶺樓定居,形成今天的「粉嶺彭氏」。 除了商店和市場外,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也積極發展民生設施,如聯和新村、粉嶺鄉事委員會、聖若瑟堂、天主教寶血會培靈小學等,重要建築或組織也聳立在聯和墟四周。 由此可見,粉嶺曾是區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集中地。 現在,聯和市場早於2002 年停止運作,加上新街市大廈的成立,聯和墟不再是粉嶺的中心點。

粉嶺龍躍頭: 永寧圍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1999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1999年12月4日龍躍頭文物徑正式開放,為香港第二條文物徑。

粉嶺龍躍頭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松嶺鄧公祠是本港最具規模的祠堂之一,約建於一五二五年,以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一三○二至一三八七年),乃龍躍頭鄧族的宗祠。 龍躍頭位於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由新界原居民鄧氏族人所建立,而鄧氏族人亦於龍躍頭一帶建立了合共十一條村落,被稱為「五圍六村」。 龍躍頭(Lung Yeuk Tau)小巴總站,位於新界北區粉嶺聯和墟東北方,為新界專綫小巴54K線的循環點。 公司由第一任鄉議局主席李仲莊太平紳士、擔任多屆鄉議局主席的彭樂三、粉嶺圍村代表彭富華、打鼓嶺鄉事委員會的陳有才、鄧勳臣等鄉紳組成,籌集了逾二百萬元。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