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筲箕灣康華大廈好唔好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筲箕灣康華大廈

大樓內設4部升降機(兩部停26-40樓,另外兩部停1-25樓)和2道緊急走火樓梯。 大多數樓宇採用設相連大堂及樁基的「雙子星」設計(一般以「雙子星」方式連結的樓宇均屬康和一型中同款設計,除了高翔苑(政府宿舍)屬例外;早期亦曾經出現以第一款大廈短翼連接的「雙子星」大廈設計(如天頌苑A至D座原來方案,但最後沒有達成),亦有部份採用單獨大堂設計。 康和型大廈是結合和諧式及新十字型改良而成的設計[3],當中晾衣架的位置設於客廳的窗戶,有別於前述兩者的同期設計,但是單位設計亦以普遍私人樓宇單位的長走廊設計作借鑒,因此實用率較其它大廈設計為低,僅有約65%實用率。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康和型大廈分為3款,分別是康和一型、康和二型及單向設計康和型。 在設計初期,康和型是為了取代新十字型大廈[4];但在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大廈面世後,基於其設計可更為善用發展潛力,部份原擬採用康和型大廈的屋苑,最終決定改為興建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5]。

筲箕灣康華大廈

可是,《粵大記》和後來的《新安縣志》沒有關於本區更詳細的記載. 早期香港原居民中的漁民主要集中於柴灣一帶。 18世紀中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19世紀中葉,尤其是西元一八四一年英國管治香港島後,本地區逐漸發展成小商埠,並成為香港島、九龍和惠州、潮州等地的漁穫集散地[9]。

筲箕灣康華大廈: 深水埗 @中原樓市片區

康和型大廈設計採用構件式組合,使標準型大廈更具靈活性。 並配搭不同單位設計的構件,可以型成不同的大廈外型,既確保單位和物料統一。 此外康和型大廈的間隔亦得以善,單位内的睡房及浴室與客廳和廚房互相分隔,所有的客廳和廚房尺寸比例合度;同時有充足的空間及牆位放置傢俬,排水位及晾衣架均設於天井位置,而曬涼的地方與排油煙的位置分隔;預製外牆包括窗台在內[8]。 康和型大廈原屬居者有其屋屋苑獨有的大廈設計。

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 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人) 約28%[10],大部份居於艇中。 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 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 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

筲箕灣康華大廈: 深水埗海柏匯開放式單位 10600元租出 呎租52元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公布,明華大廈「暫租住屋」將於今年9月23日至10月6日,接受合資格的公屋輪候家庭申請,4人家庭每月租金約2,100元至3,300元。 首批「暫租住屋」單位超過100個,隨著陸續有家庭遷出,將會騰空更多單位用作「暫租住屋」。 當中錦泰苑的單向康和型屬特殊設計性質,由興業建築師有限公司為此項目設計(及後,同一公司設計的私人屋苑-環宇海灣設計亦參考了上述樓宇),全為兩房設計,而升降機亦只有三台(其中一台為可通往所有樓層的消防升降機)。 而後期落成的東濤苑、愉翠苑及鯉安苑的則採用房屋署統型設計,除了開始提供三房單位外,更將升降機數目增至四台(但不再設有通往全部樓層的升降機),而各層電梯大堂後方亦改為設有通風窗。 康和型大廈(英語:Concord Block)[1]是香港居者有其屋屋苑的大廈設計,於1994年開始起草[2],1995年正式發表[3],於1999年至2005年間落成的居者有其屋屋苑、部份公共屋邨及政府宿舍(原本為無發售居者有其屋屋苑)中採用。

筲箕灣康華大廈

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2]。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東至香港海防博物館、筲箕灣官立中學,西至筲箕灣道與太古城道交界的地區。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東區走廊以北的筲箕灣北部填海區,一般被稱為愛秩序灣,名稱源於愛秩序將軍及原筲箕灣避風塘所在地的愛秩序灣[2];阿公岩道一帶的筲箕灣東部,一般被稱為阿公岩,而該處亦為東區走廊噪音重災區;筲箕灣西部為西灣河部分。

筲箕灣康華大廈: 樓盤編號# 2724902

康和型大廈共有3款設計,每層的單位數目只有6-8個,其單位主要是以2房及3房單位;其設計、設備和裝修的質素與私人發展商的樓宇較接近,此外於大堂設有燈飾和空調設備[3]。 直到二次大戰後港島人口劇增,筲箕灣一帶才多了人居住,同時工廠大廈亦多選在筲箕灣設立,所以2號巴士線亦由太古船塢延長至筲箕灣。 隨著筲箕灣不斷發展,車流逐漸增多,引致路面非常擠塞。 於1982年首季興建地鐵港島綫時尤為惡劣。 當時小輪公司甚至要開辦渡輪,由筲箕灣開往中環疏導人潮。 這個情況直至1985至1989年港島綫及東區走廊相繼建成後,才得以大大改善。

筲箕灣康華大廈

筲箕灣(英語:Shau Kei Wan)位於香港島,是香港比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至少在明萬曆年間,已經有漁民在此居住[1],地區行政上隸屬東區。 康華大廈 1座 共有25層,提供200個單位。

筲箕灣康華大廈: 政府宿舍

深水埗區的深水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7,73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03,169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愛海頌,丰滙,黃金大廈,東廬大樓,太子中心。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7,490,年齡中位數為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39.8歲。

筲箕灣康華大廈

早期落成的康和型大廈於興建時已裝設鐵絲網狀窗花。 它是康和型大廈獨有的,不能裝在其他類型樓宇上。 由於劣評如潮關係,2001年後期或以後落成的均沒有隨附窗花。 政府宿舍的康和型大廈則裝設另一款跟和諧式相近的H字窗花,並鋪設柚木地板,同時附送少量電器。 而單位內部交樓標準亦尚算完善,如房間有間隔,廚房、浴室均附設組合櫃等。

筲箕灣康華大廈: 樓盤編號# 2546470

日佔時期日本政府在筲箕灣海旁設立漁業組合市場。 1945年後,港府大力發展漁業,並設立筲箕灣魚類批發市場[9]。 房協將於今年10月下旬進行電腦抽籤,以決定申請人的優先次序,再根據合資格申請人的優先次序號碼及家庭人數,發信邀請申請人進行審核及單位編配程序。 若申請人接受獲編配的單位,須辦理簽署暫准居住證手續,首批成功申請家庭預計可於今年第四季入伙。 申請人只有一次獲配單位的機會,如放棄該次機會或獲邀而沒有出席編配單位程序,其申請會被取消。

康華大廈 1座 於1985年11月起入伙。 康華大廈 1座 於過去3年共有19宗成交。 東區的筲箕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416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8,526人。 主要街道包括筲箕灣道(筲箕灣段)、柴灣道(筲箕灣段)、筲箕灣亞公岩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愛蝶灣,東旭苑,東濤苑,香島,峻峰花園。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4,000,年齡中位數為 44.3歲。

筲箕灣康華大廈: 地產代理公司資料

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2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而在2000年,房委會曾經打算在當時仍在興建、採用康和型設計的葵蓉苑,試行「自選交樓標準」計劃,容許準業主選擇由房委會承建商負責單位基本裝修。 然而,由於居屋第23期乙在推出前已被腰斬,有關計劃最後告吹[9]。

  •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 康和型大廈(英語:Concord Block)[1]是香港居者有其屋屋苑的大廈設計,於1994年開始起草[2],1995年正式發表[3],於1999年至2005年間落成的居者有其屋屋苑、部份公共屋邨及政府宿舍(原本為無發售居者有其屋屋苑)中採用。
  • 東區的筲箕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416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8,526人。
  • 由於劣評如潮關係,2001年後期或以後落成的均沒有隨附窗花。
  • 區內一直都靠英皇道連接對外,同時位於柴灣的居民亦依靠柴灣道經筲箕灣前往港島心臟地段(即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 首批「暫租住屋」單位超過100個,隨著陸續有家庭遷出,將會騰空更多單位用作「暫租住屋」。

反而2014年12月起所推出的新居屋之上,除興建時已安裝窗花及熱水爐外,則沒有其他設施。 此類大廈每個標準層設有6個單位,中央的兩個單位為3房,其餘為2房。 其後政府希望把輪候公屋時間縮減至三年,所以把逸東邨、富泰邨及天恆邨的康和一型樓宇(全屬原擬推出的居屋第23期乙),改作公屋出租。 其後,政府於2002年11月宣告無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興建中或未發售的屋苑將會改作其他用途,或保留至2007年至2014年間出售。 但康和型樓宇的設計原本是居者有其屋屋苑獨有的,相較於同樣是居屋屬有的新十字型,其單位的面積較大,如全部改為公屋單位出租,單位的編配上較難,加上從第23期乙居屋轉作公屋的經驗,可見居民難以負擔租金。 所以於2002年11月或以後仍沒有發售的康和型屋苑及樓宇,都只會被改為政府宿舍或維持作居屋(而東濤苑暉濤、映濤閣最初擬改作房協屋邨或低星級賓館,最後恢復作居屋)出售。

筲箕灣康華大廈: 大廈款式

康和二型屬長型設計,數目較少,層數為26-32層,每層設有6個單位。 大多數康和二型大廈屬於只提供兩房單位的康和二型第二款,僅元朗鳳庭苑及高翔苑有同時提供兩房及三房單位的康和二型第一款大廈。 另外,多數此型大廈(和明苑、鳳庭苑及高翔苑(政府宿舍)等)採用「雙子星」設計,其中後者是香港唯一將康和一及二型大廈併為一組「雙子星」大廈的例子。 康和一型呈十字型,興建的數目最多,除青宏苑36層及葵蓉苑32層外,其餘均為40層。 部份為全3房設計(第二款,除鯉安苑外只建於新建居屋項目),部份為兩翼3房,兩翼2房(第一款)。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筲箕灣康華大廈2023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筲箕灣康華大廈 早期港島道路網絡並不發達,加上筲箕灣距離中環、灣仔等地甚遠,故交通非常不便。

筲箕灣康華大廈: 單位數目

區內一直都靠英皇道連接對外,同時位於柴灣的居民亦依靠柴灣道經筲箕灣前往港島心臟地段(即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因此昔日有一句俗語說,「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當時的交通不便;但亦有傳此乃當時黑社會分子的「背語」,自嘲落泊此地,未能一朝飛黃騰達;在舊日此語不能公開隨便亂說,有會被警方拘捕之嫌。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7,490,年齡中位數為 39.8歲。
  • 部份為全3房設計(第二款,除鯉安苑外只建於新建居屋項目),部份為兩翼3房,兩翼2房(第一款)。
  • 這個情況直至1985至1989年港島綫及東區走廊相繼建成後,才得以大大改善。
  • 18世紀中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19世紀中葉,尤其是西元一八四一年英國管治香港島後,本地區逐漸發展成小商埠,並成為香港島、九龍和惠州、潮州等地的漁穫集散地[9]。
  • 康和型大廈分為3款,分別是康和一型、康和二型及單向設計康和型。

康華大廈的實用面積由260呎至325呎。 康華大廈位於筲箕灣南康街18號,由長實發展,入伙日期由11/1985開始。 康華大廈共有2座,提供400個單位,實用面積由260呎至325呎。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