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田灣徙置區2023詳細介紹!(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田灣徙置區2023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田灣徙置區 這些樓宇樓高只有5至7層,沒有升降機,主要分布於新九龍。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田灣徙置區

乘客可使用商場內的升降機、扶手電梯及行人天橋,往返田灣邨各座及鴻福苑,只在中午12時至晚上8時開放,居民進出極不便。 第四型徙廈早於1988年開始清拆重建,拆卸期長達35年。 隨著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终于成為歷史。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田灣徙置區: 設計資訊

所謂臨時房屋也有十五年歷史 環境惡劣再難忍受 長環臨屋清拆有期.《華僑日報》,1990年9月20日. 石梨坑村石籬安置區和利坑村清拆 居民不滿入住靑衣 要求安置在葵涌區.《華僑日報》,1987年12月17日. 然而,為解決劏房住戶居住環境問題,香港政府於2022年施政報告中,公佈將重設臨時房屋區,但相關項目更名為「簡約公屋」,並改為多層式發展。 現時由觀塘來往藍田站的非過海跨區路線部分會加經啟田道,以平田或廣田邨為總站,以服務更多居民。

田灣徙置區

此期重建項目,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田灣徙置區2023 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獲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田灣徙置區2023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田灣徙置區: 田灣邨公共運輸交匯處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鮮有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僅模範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港首兩個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難民在山邊搭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田灣邨徙置大廈日益老化,當局於1990年代初將之拆卸重建,並在毗鄰奇力灣填海興建華貴邨安置受影響居民。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

田灣徙置區: 藍田邨重建計劃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L字型)2019年 周林建築師事務所蒂森克虜伯美柏樓(第6期第2座)重建第7期美菖樓(第7期第1座)白田街17號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田灣徙置區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田灣徙置區: 商場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良田里連接德田街及安田街,位於今天平田街以北的一段安田街以西,即啟田邨啟信樓所在地,已於2003年8月1日在藍田邨重建時被拉直併入安田街。 前,藍田屬九龍灣鹽田一部份,早年稱為「咸田」(Ham Tin),因該處泥土鹽份高而得名,村民都以務農為生;加上附近蘇茅萍(今秀茂坪)的礦業均獲長足發展,使官塘愈見蓬勃;後來清政府放棄鹽田,而官塘一帶連同咸田也漸漸沒落。 藍田(Lam Tin)是觀塘區的其中一個區域,位於翠屏、秀茂坪與油塘之間,是區內主要住宅區,以公營房屋為主。 昔日的藍田邨第15座別具歷史意義,因為它是第五百座落成的公屋。 田灣徙置區 為隆重其事,工務局不單舉行紀念儀式,還特別在該座的外牆繪畫60尺長的飛龍圖案。 照片下方可見啟田道的五邑司徒浩中學和聖公會基孝中學。

田灣徙置區: 藍田邨

1958年制訂《徙置條例》(Resettlement 田灣徙置區 Ordinance)其中一個項目取代《緊急(徙置區)規例》,《徙置條例》後來在1973年由《房屋條例》(Housing Ordinance)廢除,新條例賦予房委會權力管理這些平房區和執行居住許可證的租約條件。 隨著社會及公共房屋的發展,平房區逐步清拆,在1997年的《施政報告》香港政府承諾在2001年年底前清拆餘下的5個平房區。 絕大部份採用此設計的校舍早已隨徙廈遷拆,首三座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學,也是與第四型大廈相連,不過屬原型設計,於1965年啟用的獻主會溥仁小學校舍卻碩果僅存,但相連徙廈已不復存在,而屹立於徙廈原址的東匯邨匯智樓低層亦採取挑高設計,並將原校舍後樓梯的設計修改,以免影響新公屋的施工。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田灣徙置區: 九龍

葵青區會房屋委會要求明年四月前 清拆長環臨屋區 居民請願反映房署表示該區已列清拆計劃內 委會並成立工作小組關注各高齡臨屋區問題.《華僑日報》,1990年7月7日. 徙置事務處合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只有第一至六型大廈在徙置事務處時期完工,以下僅列出此等樓宇),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政府在90年代初於藍田東部大力發展公共房屋,德田邨、廣田邨等屋邨以及多條居屋屋苑相繼於藍田半山落成,當局亦將碧雲道大幅延長連接新區。 與提供接駁交通服務的藍田巴士總站亦同步啟用,令藍田對外交通大大改善,藍田站上蓋建有私人屋苑「滙景花園」。 田灣徙置區2023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 田麗樓及田澤樓實際上是同一幢建築;其中田麗樓、田澤樓、田健樓以及田康樓的樓宇名稱反讀與白田邨四座大廈名稱相同。
  •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
  • 漁灣臨屋區居民請願 促房署兌現配屋承諾 房署發言人稱明年可編配單位.《大公報》,1990年9月14日.
  •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 此外,亦有由平田開出,經碧雲道返回鯉魚門道的跨區路線。

此外,亦有由平田開出,經碧雲道返回鯉魚門道的跨區路線。 由於「咸田」一名源自「鹹田」,徙置區居民認為「咸田」一名暗示他們居於貧瘠之地,因此向當局申請改名,遂取「藍田種玉」之意,於1970年9月1日起正式改稱「藍田」,寓意當地人才輩出;徙置區亦於1973年改稱「藍田邨」,區內交通需求大增,巴士公司亦開辦多條路線應付,而藍田(南)總站亦於當時啟用。 2015年7月22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稱早前在石硤尾邨中2012年重建完成的第二期及第五期中,抽取6個樣本化驗,其中第二期美亮樓3個單位的4個水辦含鉛量超標,最嚴重的水辦更錄得每公升含87微克鉛,超出世衞標準7.7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