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鄺靄慧15大好處2023!內含鄺靄慧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鄺靄慧

瑪麗醫院及東華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本月底便四十三歲了,但在她眼中,歲數不是秘密,做人心境年輕就好。 他說自己受宣教士教導,「一直只想做一間平民化的社區醫院」,而不是一間「只是配合私家醫生的醫院」。 於是他在位時,嘗試找一些願意跟醫院合作的醫生,有一個定額收費,「費用低過市場的價錢」,讓中下層的市民也能負擔,不過他承認今天很難實行,「私家醫生會要求醫院作出價錢上的調整」。 可是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董事會「做了一個很沈痛的決定」,在一九九七年關閉產科服務。

鄺靄慧

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著名影星Angelina Jolie,早年因為驗出帶有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為降低患癌風險而不惜切除雙乳。 Ava自問說服能力好,但遇上偏執的病人,有時也無能為力,她就舉了一個很多年前的沮喪病例。 「有個三十多的病人,在懷孕期間確診乳癌,其實在懷孕後期可以做化療而不影響胎兒,但怎勸都不願意做,到她生完BB後,癌細胞已擴散,過了不久就去世了!」憶述到這裏,Ava不禁黯然。 入行以來,Ava一直將工作放在首位,曾經犧牲許多同家人相處的時光。

鄺靄慧: 幸福的拼圖 鄺靄慧

淋巴水腫是一種乳腺癌和婦科癌症治療後常見的併發症,源於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阻塞所造成,引起的水腫永遠不會自行消失,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象腿」、皮膚變硬、淋巴液滲漏等症狀,大大影響社交和日常生活。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分別於2012及2013年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及淋巴移植手術,透過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及游離皮瓣移植技術,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從而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表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團隊成功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鄺醫生日常工作十分忙碌,診症、授課、研究、慈善工作等把日程表排得滿滿, 也是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的創辦人[2],在兩地三間醫院擔任乳腺外科主任。 她曾因率先在華裔乳癌患者中發現新BRCA2基因突變,獲得國際獎項[3]。

  • 從年少時投身反清革命,到率先引入西方先進醫療技術, 破除迷信,只要是對的,李醫生便會義無反顧,敢於開創新天新地。
  •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分別於2012及2013年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及淋巴移植手術,透過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及游離皮瓣移植技術,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從而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 主席鄺靄慧教授希望十年後會從事更多教育工作,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
  • 李維達醫生於一九七四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醫科畢業,隨即於原校深造眼科,於七九年取得美國眼科醫學委員會文憑。

數年前接觸過一位小朋友病人,開始時還以為是媽媽遺傳突變基因,結果發現原來是爸爸遺傳了該基因,原來男性也會攜帶突變基因,他不會發病,但會引致後代患上乳癌。 這些都是在意料之外,所以在醫療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很多新的事情,經常需要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意識。 鄺靄慧醫生是乳癌專家,自大學實習開始已不斷接觸乳癌病人,多年來為無數患者及家人帶來希望,亦與患者同度傷心歲月。 疾病與健康,兩個相對面;猶如快樂與哀愁, 樂觀與消極, 交織成我們的生活。 鄺靄慧教授愛美,所以每當有朋友形容她「都不像醫生」時,「我會好開心」,因為意味着朋友認為她狀態好,不像長時間工作捱夜的外科醫生。

鄺靄慧: 鄺靄慧無怨無悔 不放棄生B

○五年獲選為養和醫院董事會主席,並獲委任為養和醫院院長及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主席。 香港浸信會醫院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一直以來以慈愛去服務病人,並透過醫學及靈性的配合,不斷物色及引入新醫療科技,致力實踐「全人醫治、榮神益人」的理念。 我們不僅要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予病人,更致力推廣公眾教育、發展社區關係、提供慈善醫療項目,將我們的關愛理念及醫療服務推至更廣層面,令更多人受惠,這是我們的堅持。

現在已有年輕人接手會務,但鄺教授仍關心女同行的權益,她寄語後輩「不要計較,時刻保持樂觀」,「每份工作也要捱,呻完都要找下好的一面來看」。 Ava除了是瑪麗醫院、東華醫院及港大深圳醫院的乳腺外科主任,亦是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兼創辦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為協助淋巴水腫患者提供適合的治療,瑪麗醫院於2012年7月成立了淋巴水腫門診服務,而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亦於去年9月於東華醫院設立,為淋巴水腫患者提供全港最先進和最全面的一站式治療。 由初出茅廬的乳腺外科醫生,到擔任多間大學、醫院、政府部門等的重要職務,鄺靄慧教授(Ava)15年前還創立了最為人熟悉的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這次我們再與Ava對談,一邊焗製代表關注乳癌的粉紅甜品,一邊細談由事業到人生的不同階段。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HK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Family Registry

鄺靄慧: 鄺靄慧 教授

十一年後,孔慶明醫生加入,至二零一五年退休時曾當過院長三次,人生超過二十五年與播道醫院共度寒暑,當中遇上不少危機,從而體會上帝的恩典,並見證播道醫院的發展。 回香港之後,目睹我創辦的,從前完善的養和醫院,業已破爛不堪,於是,我集中全力,將之回復原狀,為此而無暇顧及寫作。 年復一年,時間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中悄悄逝去,我的書還不曾寫。 鄺靄慧2023 家父深受伯父影響,深信員工是養和最寶貴的資產,故此不論經濟情況 如何,從未減薪裁員。 他亦為護士學生及職員提供各類資助及獎 學金,令養和最寶貴的資產得以「增值」。

鄺靄慧

而最影響他的,是卓醫生能給予當時年輕的他有空間修正自己。 有次他因病人沒吃藥而生氣,「本來是有些傲氣」的孔慶明最後「給病人投訴」,卓醫生走去跟他談,沒有責怪,只是想幫助他面對問題。 鄺靄慧2023 鄺靄慧2023 這種「在錯誤中感到自己是被接納,你可以重新來過」的感受,讓他後來當院長時,也懂得給予同事犯錯的機會,「當然你的錯不要太過離譜」。

鄺靄慧: 活著就是精彩 鄺靄慧

鄺靄慧喜歡做運動,Pilates、舞蹈、瑜伽等,每周進行。 事業女性不管多忙,最好把握機會多做運動,或簡單如趁上班下班,午餐時間,把握步行機會,也是一種比較容易實行的帶氧運動。 除了早診早治,假如風險較高,亦可考慮透過用藥或手術預防。

  • 我們不僅要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予病人,更致力推廣公眾教育、發展社區關係、提供慈善醫療項目,將我們的關愛理念及醫療服務推至更廣層面,令更多人受惠,這是我們的堅持。
  • 雖然生B的目標暫時尚未達成,但她的另一個BB--新書《愛是最好的療癒》已面世。
  • 「當時醫院有五個物業」,是以前醫院買來作醫生的宿舍,後來因改了薪酬制度不用再提供宿舍而空置了。

事件對播道做成很大的衝擊,除了要遣散數十個相關服務的同事如助產士、清潔的嬸嬸外,也讓剩下的百多個同事人心惶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輪到自己」。 當時醫院甚至不夠流動現金支付遣散費,面臨破產的危機,幸得有人及時借了七百萬給醫院,才能過關。 一九六一年,我從醫務事業退休,結束我五十餘年為社會作 醫事服務。

鄺靄慧: 鄺靄慧造福乳癌病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建議高危乳癌患者應盡早進行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及早作出預防和治療乳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指出香港大學為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提供支援。 近年很多女士通淋巴,但坊間的通淋巴與醫學上的淋巴水腫治療不盡相同。

主席鄺靄慧教授希望十年後會從事更多教育工作,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 今集是鄺靄慧教授分享的最後一集,非常感謝她的分享及對研究工作的投入,為病人帶來更多福祉。 2013年 出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及知識交流)。

鄺靄慧: 鄺靄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現時有些康復病人會帶女兒來檢查,如果是一些有家族遺傳性基因突變的乳癌病人,更加要全家定期檢查跟進。」Ava表示。 回顧過去,浸會醫院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其間亦跨過無數的考驗,到今天成為一所具規模、信譽良好的私家醫院,除了要感謝神的恩典,我深信,員工們的努力、盡心盡力地去服務病人及其家屬絕對是成功的關鍵。 而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亦得到肯定,多年來,醫院在不同的範疇皆獲得認可,更連續三次通過「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的嚴謹評核,得到全面認證,員工們超卓的表現及多方面的配合,令我引以為傲。

鄺靄慧

一年後,播道的經濟穩定下來,將貸款全部歸還,孔慶明相信是「上帝給我們有機會重新再起步」。 接着他提出要革新,用了七年時間改建修葺殘舊的院舍,當中包括將產房的樓層改為耆康頤養中心,為長者提供優質的院舍護理服務。 鄺靄慧2023 一九九四年院長李約翰突然患有重病,孔慶明惟有臨危受命,第二次接任院長之職。

鄺靄慧: 鄺靄慧帶領港大研究團隊,搜集更多基因與乳癌關係的華人數據。「一個人做唔晒所有嘢,研究團隊愈來愈大,工作開心好重要,亦希望他們一齊成長。」

對於近年不少人提倡的中西結合治癌,她認為中醫藥有數千年歷史,成效毋庸置疑。 「其實中西醫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中醫學針對個人,而近年西醫癌症治療方法亦越趨個人化。癌症免疫治療的概念與中醫的想法也很相似。」不過她強調,中藥治癌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鄺靄慧醫生是英國聖安德魯大學理學士(醫學科學),英國倫敦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外科)。 淋巴水腫患者何女士(左)接受了淋巴移植手術後,右手手臂腫脹情況大大改善。 另一患者劉女士(右)接受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現已可過正常生活。 過往淋巴水腫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在未引入先進的淋巴手術前,患者主要透過物理治療控制病情。

鄺靄慧

他將所有養和持股用作成立李樹芬醫 學基金會,就是一心為下一代略盡綿力,「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 Ava總是將預防勝於治療掛在嘴邊,尤其是遺傳性乳癌,九十年代初期發現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2006年Ava在史丹福研究中國及亞洲乳癌基因期間,發現了全新的BRCA2基因突變。 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會比常人高出十倍,即是當中有70%的人,在一生中會患上乳癌。

鄺靄慧: 香港大學醫療系統醫生

在教學方面,養和的醫生多年來一直參與 護士培訓,為護士學生授課。 接觸過數不清的乳癌病人,阿姨和姨婆亦曾患乳癌,被問到會否擔心乳癌發生在自己身上? 「不擔心,事實上,任何女性都有機會患乳癌,重點是定期檢查及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睡眠,每星期至少做一至兩次帶氧運動,以及盡量避免高脂食物。但不需要極端到只吃蔬菜,保持均衡飲食就可以。」Ava自信地說。

鄺靄慧

我知道你於2020年時將Pink Desserts變成Home Challenge,呼籲公眾在家製作甜品,藉此支持癌症病人,這點子既具創意亦非常奏效。 A:沒錯,疫情下大家都變了廚神,社交媒體上總看到朋友分享廚藝作品。 鄺靄慧 那時我便靈機一觸,發起了Home 鄺靄慧2023 Challenge行動,呼籲各廚神分享廚藝亦分享快樂,為整個社會帶來正面積極的氣氛,也為病人打氣籌款。 到了去年,Pink Desserts活動更首次走進周末市集,並繼續「粉紅甜品2021」慈善義賣,很高興仍獲逾30家商戶支持,參與資助本地經濟有困難之高危家庭作基因測試、輔導及其他醫護服務。 今年我們再獻新猷,加入新設計風格原素,以「重新發現‧環球甜味」作主題,期望吸引更多商戶支持,讓市民可以一邊吃甜品,一邊做善事,為遺傳性癌症患者打氣。 鄺靄慧 J:除為資料庫收集數據,你也積極推廣及教育社會關注乳癌,疫情期間無法舉辧實體活動,你又如何應對?

鄺靄慧: 歲頭髮已開始稀薄變幼?中醫拆解脫髮原因+ 預防脫髮方案!

李醫生是一位外科醫生,曾出任中華民國衛生司司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以及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等要職。 後來他 肩負營運養和醫院的重任,設立護士學校,為養和發展奠定重要 的基礎。 只要披閱《香港外科醫生》一書,便可知道他一直心繫 家國,寄望國家醫學及醫學教育可以長足發展,一如書中自序所 言「以臻強身強種之境」。

鄺靄慧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