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潘冬松10大優勢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潘冬松

「醫管局很忙,門診部也很忙。大家在這個崗位做了那麼久,我亦明白,當你有很多病人在等,你會覺得未必可以負擔到這樣的溝通方法。」跟病人耐心解釋病情,詳盡解答治療疑問,彷彿成了有心人永恆追逐卻無法落實的空想。 港大醫學院近年頻流失名醫,講座教授級的包括韋霖及梁憲孫等,已加盟養和醫院。 同屬講座教授級的潘冬平表示,此級別的教職員請辭後要待4個月才離職,故他會於明年1月1日起才離開醫學院。 潘冬平與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同樣是肝膽胰專家,盧、潘二人年紀相若,醫學界一直有傳系內「一山不能藏二虎」,甚至有傳潘今次離開是被勸退。

他成功地循着研究成果,发掘出能够为大肠癌患者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新方法,此发现已于70多篇国际医学期刊、两本医学教科书及他的博士论文刊载。 潘医生联同玛丽医院的外科团队,为本港的大肠癌治疗引入先进的微创手术。 这些创新的技术,包括单孔式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以及机器人辅助的直肠癌切除术。 潘冬松2023 2012年,他于美国胃肠内视镜外科学会年度科学会议赢得国际顶尖论文摘要奖项。 次年,他获美国外科学院授予Inaugural Carlos 潘冬松 Pellegrini Travelling Fellowship。 他曾经于全球超过40个医学研讨会及学术会议中分享他对于微创手术及结直肠疾病的知识,并亦曾透过多个微创手术训练课程,为本港培训多位年轻的外科医生。

潘冬松: 肿瘤科部门主管 香港放射科医学院院士-张宽耀医生

潘醫生用了整年時間為他治療,包括化療和幫他做了兩次手術,從沒放棄過。 潘冬松2023 潘冬松 最後患者終能進食並出院,雖然現在仍未能上班,但可回家跟家人一起生活,仍然健康。 潘冬平相信,及早商討治療方案,病人平均可在確診後一星期內展開療程。 潘冬平獲外資財團委任為中心籌備人,初步擬定租用中環花旗銀行大廈其中一幢的二、三樓全層,成立癌症綜合治療中心,內設診症室及檢查中心。

潘冬松

潘冬平于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及后于1996年升任为外科教授。 2011年,潘冬平担任首席教授,成为外科学系最年轻的讲座教授,同年获颁明德教授席,并担任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的部门主管至2014年。 潘冬平與潘冬松的父親潘順源也是醫生,潘父今年81歲,仍在北角診所應診。 潘氏兄弟在外科各有成就,潘冬平是「換肝之父」范上達教授的門生,除身為外科講座教授外,亦獲明德教學席及孫志新基金教授等榮譽。 潘於2006年創辦香港肝癌基金會,讓肝癌病人毋須開刀的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術等,都是由潘冬平引入。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你要做的可能是跟病人解釋多些,溝通多些,讓他知道你有用心為他設想過。」結直腸外科副教授潘冬松說,希望與絕望,一線之隔,有時分別只在於你如何表達。

潘冬松: 香港醫院名單

潘冬松指,過往公院每周僅能安排兩次跨部門會議,一般只會為較罕見的癌症病例召開,病人或輪候二至六周也未獲轉介到另一專科,最終等兩至三個月才開展治療。 潘冬松 潘冬平說,病人平均每等三個月癌細胞數量便會增一倍,癌細胞轉移機會亦增,更添治療難度。 若可盡快展開跨部門會議,兼能無約束地使用病人負擔得起的標靶藥物,病人存活率有望提升。 他又指,過往有八成癌症個案接受電療或化療後毋須住院,故相信癌症綜合治療中心能配合政府擬推出自願醫保的理念,讓病人毋須住院做檢查都能獲保障。 2013年,潘冬平首度引入分阶段分肝切除手术(ALPPS),与玛丽医院的医疗团队进行了全港首个分阶段分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为病人切除肝癌肿瘤[6]。

潘冬平強調「唔係唔開心咁離開」,又指各人各有專長,「我自己着重臨床服務同研究,唔叻管人,再留喺度就算做到部門主管,自己又唔鍾意做行政」。 他稱,上周五盧寵茂收到他與弟弟請辭時,也相當驚訝。 盧寵茂表示,近年他盡力挽留同事,希望人才流失不會影響服務,「每個同事對服務都有貢獻,我哋個系最緊要係做好接班」,他強調自己沒有勸退任何人,亦不想評論任何傳言。

潘冬松: 临床试验中心——每一个新药都是一份希望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外科)潘冬松医生为结直肠外科医生,专注研究微创外科手术技术。 潘医生在1995年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医学院毕业,及后于香港玛丽医院完成外科专科培训。 潘医生曾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美国外科医学院、香港外科学院及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等多个医学专业学院颁授奖学金。 他曾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担任临床副教授及玛丽医院结直肠外科的部门副主管。 潘医生是一名外科医生亦是一位学者,他曾经就微创手术治疗大肠癌方面上进行一系列的临床研究。

潘冬松

2004年,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2]。 2013年11月任中央第六巡视组组长[4]。 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5]。 2023年1月14日,卸任河北省政协主席职务[6]。

潘冬松: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 潘冬松医生-内视镜部门主管

中心以跨部門形式運作,從新加坡引入「腫瘤會議」模式,每個專科聘三至四名「星級」醫生,範疇包括子宮頸癌、頭頸癌症如鼻咽癌,以及肝癌、腸癌等,不同專家一次過商定治療方案。 中心正在施工,料最快四月啟用,預計每年可服務三千至四千名患者。 潘冬平于1964年在香港出世,家有五兄弟姊妹,中学时就读皇仁书院。 1982年于香港中学会考中取得8优1良,1984年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获取4优[2]。 他于1989年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毕业,其后获香港大学外科学系聘为助理教授。

潘冬松

1988年,担任安徽地矿局劳务公司副经理,后攻读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生。 1994年,任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 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 2001年,升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

潘冬松: 【非小细胞肺癌经治】评价单药 GDC-6036 与多西他赛相比在KRAS G12C 突变阳性晚期或转移性NSCLC 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

潘醫生說,溝通,其實是種態度,一種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看事情的態度。 潘形容50歲是人生一個里程碑,「人去到某個時刻,都會諗吓係咪應該轉一轉個位置」。 潘冬松2023 他說對於離開醫學院後將減少參與研究感到可惜,但強調自己在醫學院任教授期間,科研、教學和處理私家症個案的時間比例一直依足規限。

潘冬松

潘冬松則擅長結直腸癌手術,潘冬平接受《蘋果》查詢時說,不時會與弟弟一同動手術。 根據外科學系網頁資料,兩兄弟同樣有接收私家症病人。 國際肝癌權威、港大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向《蘋果》證實,上周五與任職港大結直腸外科副教授的弟弟潘冬松,雙雙遞信辭職「劈炮」,計劃明年以兄弟檔在中環開診。 潘冬平稱,「出走」因將屆50歲,希望人生有新發展,與系內人事或金錢糾紛無任何關連。 潘冬松 不關乎學科的專門知識 ─ 手術技巧有多卓越?

潘冬松: 英国皇家放射科员医学院院士 苏炳辉医生-临床肿瘤科顾问

潘冬平(Ronnie Tung-Ping Poon,1964年—),国际肝癌权威,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教授,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创办人及主席。 曾就读皇仁书院[1],历任港大外科学系及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肝胆胰外科主任、讲座教授。 妻子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助理教授彭咏枝。 最近一次令他心情久難平復的,是兩年前一宗腸癌個案。 一名40出頭的年輕患者,在香港完成第一次手術後發現有擴散性腸癌,香港醫生建議他做化療,但他並沒接受,反而去了國內接受另類治療 ─ 潘冬松 將一些藥物注往肚裡,結果是:併發症令腸道黏連阻塞,需在當地接受急症手術。 術後他肚皮被開了兩個造口,無法進食,於是急急回港求診。

  • 2011年,潘冬平担任首席教授,成为外科学系最年轻的讲座教授,同年获颁明德教授席,并担任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的部门主管至2014年。
  •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外科)潘冬松医生为结直肠外科医生,专注研究微创外科手术技术。
  • 潘冬松指,過往公院每周僅能安排兩次跨部門會議,一般只會為較罕見的癌症病例召開,病人或輪候二至六周也未獲轉介到另一專科,最終等兩至三個月才開展治療。
  • 潘冬平與港大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同樣是肝膽胰專家,盧、潘二人年紀相若,醫學界一直有傳系內「一山不能藏二虎」,甚至有傳潘今次離開是被勸退。
  • 潘形容50歲是人生一個里程碑,「人去到某個時刻,都會諗吓係咪應該轉一轉個位置」。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