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鴻運粵劇團2023必看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鴻運粵劇團

2002年粤港澳三地的文化機構,首次舉行合作會議,商討日後的合作機制,當中包括粵劇藝術的推廣與人材培訓[46]。 在二次大戰後,遊樂場開始進入香港市民的生活中,一些著名的遊樂場如啟德遊樂場和荔園遊樂場也成了粵劇的表演場地。 隨著粵劇在香港式微,粵劇劇團主要在新光戲院、葵青劇院及高山劇場等地演出。 雖然各地的粵劇發展不一,但面對外來的競爭,粵劇或者戲劇藝人都嘗試革新粵劇。 鴻運粵劇團 1947年,香港華仁書院的華仁戲劇社主席黃展華,開始創作「英語粵劇」,把很多傳統粵劇改用英語來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緣三訂》、《鴉雀如何作鳳凰》及《王昭君》。

同時期,香港的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相對下降。 但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 當時著名的粵劇電影有《蟹美人》、《龍王三宮主》、《黃飛虎反五關》、《萬里琵琶關外月》、《四郎探母》、《寶蓮燈》、《雙仙拜月亭》、《紅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魚》、《香羅塚》等等。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積極挖掘優秀劇碼、繼承粵劇傳統,在藝術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養了一批新藝人。 鴻運粵劇團2023 鴻運粵劇團2023 鴻運粵劇團2023 1960年和1962年先後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

鴻運粵劇團: 表演場所

當時廣州先後建成河南、廣慶、海珠、樂善、南關等戲院,其後出現調製戲班演出的寶昌、宏順、怡順、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躍於廣州、香港、澳門等地。 文獻記載“廣州班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優工價,至於二三千金,聲價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為第一等腳色”。 1933年10月25日之前,香港華人社會保存男女之防的傳統保守風氣,粵劇長期不能男女同台演出。

鴻運粵劇團

跳大架是由一連串的身段動作組成,包括演員上場、拉山(雲手)、掛單腳、亮相、七星步、撮步(錯步)、俏步、雲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車身、洗面、順風旗、走圓台等一連串的動作。 抗戰時起,不斷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鑽研粵劇並發展自己的唱腔。 例如:薛覺先的「薛腔」,瀟灑典雅,韻味醇濃。 馬師曾的「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 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細膩,低迴宛轉,蕩氣迴腸。 羅家寶的「蝦腔」則真假嗓結合,清新悅耳,還有以甜、脆、圓、潤、嬌為特色紅線女的「紅腔」、新馬師曾-清越綿長的「新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艷芬的「芳腔」、陳笑風的「風腔」等等。

鴻運粵劇團: 著名劇目

因為梆子用於擊出節拍,所以產生了“梆子腔”。 梆子腔又稱秦腔或西秦腔,發源於陝西、山西及甘肅一帶,音調粗獷激越。 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滾花和煞板等板式。 清朝初期,外江班將弋陽腔及崑山腔傳入廣東。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本地班逐漸出現,但唱腔仍以梆子為主。 後來隨著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

鴻運粵劇團

粵劇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时代的《詩經》,[8][9]但齊言體民歌也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詩讚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等的共同起源。 清朝光緒中葉,則出現著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又稱為「大排場十八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整理編寫的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柳毅傳書》等。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粵劇戲班常在廣州沿海巡迴演出,為方便行程,故棲身於紅船。 紅船船艙臥鋪分配及工人職責皆有規定,成為日後戲班的基礎。

鴻運粵劇團: 天后誕大型賀誕活動有哪些?

木魚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樂的伴奏樂器,後來漸為民間器樂所採用。 木魚音色空洞,發音短促,輕快活潑,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數白欖”時作敲擊節拍之用。 演員可按照不同的戲曲場合而選擇拆開或合拼使用,同一組頭飾可以應付四、五個造型,既省錢又方便儲存[68]。 據《新會縣志》記載,明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 明朝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 鴻運粵劇團2023 曲調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牌子)、《銀台上》(牌子)、《貴妃醉酒》(大調)、《罵玉郎》(大調)、《戀檀郎》(大調)、《秋江哭別》(大調)及《平湖秋月》(小調)。

鴻運粵劇團

戲劇內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 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丑」、「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 鴻運粵劇團2023 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香港著名的粵劇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無情寶劍有情天》、《李後主》、《百花亭贈劍》、《鳳閣恩仇未了情》等等。

鴻運粵劇團: 著名人物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在佛山鎮大基尾,本土戲班成立了瓊花會館,作為本土戲班行會會所,此為粵劇行會創始,火神華光亦就由此成為粵劇行的祖師爺。 根據《佛山忠義鄉志》的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當時瓊花會館座落於“優船聚於基頭,酒肆盈於市畔”的大基鋪(即佛山市紅強街區)。 鴻運粵劇團2023 當時會館門口有四條大柱,還有個亭子。 館門口的牌匾是“會館”兩字,全館的面積比當時的祖廟還大。

2002年粵港澳三地的文化機構,首次舉行合作會議,商討日後的合作機制,當中包括粵劇藝術的推廣與人材培訓。 在粵劇解禁的同期,大批華工被押騙往海外,隨著出國華工的大量出現,廣府戲曲逐漸傳播海外。 《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了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

鴻運粵劇團: 粵劇

隨著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在文革期間遭到打壓的文化事業亦開始重生,其中包括粵劇。 二十多年間,不少粵劇團紛紛在內地湧現,遍佈廣州、佛山等地。 同時間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歷史題材,打造出很多的粵劇新品牌。 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菸記》、《奇情記》等劇目,其中《奇情記》還取得廣東省藝術節8項大獎。 而該粵劇團在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並經常遠赴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隨著設施不斷完善,讓觀眾更舒適地欣賞粵劇演出。

  • 另外粵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瓊州四府)的演戲活動都很頻繁,每年的關帝、天后、冼夫人等一類神誕,均有「演戲迎神」的習俗。
  •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在戲行中是無人不懂的。
  •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艷芬、藝術旦后余麗珍、萬能旦后鄧碧雲。
  • 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方便坐紅船的戲班集結及沿江落鄉演出。
  • 「坐場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

隨著粵劇在東南亞各地普及,粵劇組織相繼出現,有新加坡的慶維新和吉隆坡的普長春。 新加坡在五十年代初,因韓戰的關係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 這段期間,相繼到新加坡登臺的粵劇伶人有陳笑風、梁瑞冰、羅劍郎、新海泉、馮峰、陳惠瑜、許英秀等。 1952年,薛覺先再組覺先旅行劇團二度來新加坡。

鴻運粵劇團: 神功戲

內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鴻運粵劇團 “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 鴻運粵劇團 “自報家門”: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 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鴻運粵劇團

光緒24年,中國日報副刊之旬報特闢鼓吹錄一門,由楊肖歐、黃魯逸幾名記者撰作戲曲歌謠來諷刺時弊政治得失,引起廣州香港等地的報刊注重戲曲歌謠。 [31]光緒二十九年,一篇觀戲記猛烈批評當時的戲曲曲本迂腐,不能激發國民之精神。 不久,反映時弊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新廣東女兒傳奇》、《黃蕭養回頭》及梁啟超的《班定遠平西域》等等。 鴻運粵劇團 這些新編的劇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經驗的藝人編撰。 對粵劇影響深遠的應該是同盟會所組成的“志士班”。

鴻運粵劇團: 行當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譯本《薛仁貴》、《楊忠保》、《狄青》、《貴夫人》,後來更有馬來文譯本的《乾隆君遊江南》。 他們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合作在廣州創建「粵省外江梨園會館」。 而本地班在他們的集中地-佛山大基尾河邊的瓊花水埠立了「伶人報賽之所」的戲班同業組織——瓊花會館,方便坐紅船的戲班集結及沿江落鄉演出。 粵劇有很多劇目以元朝雜劇為基礎,甚至某些粵劇的傳統戲碼與雜劇完全相同,例如《西廂記》(被稱為元雜劇之冠)、《竇娥冤》、《踏雪尋梅》、《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等。 【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回穩,不少活動重回正軌,誕會文化象徵「神功戲」,亦復響鑼。

  • 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菸記》、《奇情記》等劇目,其中《奇情記》還取得廣東省藝術節8項大獎。
  • 在虎度門附近的「提綱位」所貼上的是一道「提綱」,是開戲師爺把故事、場次、鑼鼓、排場、角色的分配等用簡略地寫上,作為提示之用。
  • 演員可按照不同的戲曲場合而選擇拆開或合拼使用,同一組頭飾可以應付四、五個造型,既省錢又方便儲存。
  • 根據1922年6月波士頓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半版報導,當時樂千秋到美國紐約公演,演出陣容包括了名伶麥素蘭和林月卿。

據《新會縣志》記載,明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 明朝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 活動特色:700年歷史的大廟灣是全港最古老的天后廟,正殿可拜天后,側殿「摸龍床」。 2019年參與廣東省宣傳部《百年百家》粵曲卷的編撰。 並廣泛參與香港的中小學校園粵劇推廣活動,積極向新一代介紹粵曲粵劇這一項傳統藝術。 疫下戲棚復演神功戲,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於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正誕日晚上,親臨大澳侯王誕戲棚作主禮嘉賓,以示支持。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