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公屋重建好唔好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此外,為加快安置程序,安置屋邨可以多於一條(例如藍田邨最後一批舊廈居民,分別遷往雲漢邨及油塘邨)。 而在1996年1月,房委會在柴灣邨9-12座重建項目中,試驗「自選單位計劃」,讓居民自行選擇興東邨內的安置單位(而具體操作方式與居屋揀樓類似,有關方面會以攪珠方式決定他們的揀樓次序)。 運房局表示,以上公屋邨在完成勘察及進行修葺後仍須保養,上年度的維修保養開支就高達約7.5億港元,即平均每個單位開支約4500港元。

而房委會正推進白田邨(較舊部分)、美東邨(較舊部分)及華富邨的重建計劃,涉及合共約13 300個單位。 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房委會研究重建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例如利用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擴大重建馬頭圍邨地盤。 當局初步估計重建後,兩屋邨可提供合共約5,000個單位,現時西環邨約有600住戶,馬頭圍邨則有2,000多戶,兩條屋邨重建後的供應都接近倍增。 重建高樓齡的公共屋邨,房委會一直按四個基本原則,即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就實際情況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公共屋邨。 在1996年前,所有安置屋邨單位均由房委會隨機編配,而分配機會與輪候冊人士一樣只有三次,居民或無法選擇心儀單位。

公屋重建: 計劃下被拆卸校舍資料

例子如九龍西的石硤尾邨(建議撥作安置屋邨的新落成公屋為西北九龍填海區 1 號地盤(東)的公營房屋)、港島的西環邨(建議撥作安置屋邨的新落成公屋為中西區的加惠民道公屋)等。 主席,政府有決心解決房屋問題,在新房屋供應仍未完全到位時,我們會推行各項措施,紓緩居住環境惡劣的家庭及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面對的困難,包括興建過渡性房屋。 截至二○二一年七月,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超過15 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除了重建,房委會亦積極檢視在現有公共屋邨範圍內或鄰近空置土地加建公營房屋的可行性。

此外,我們已推出為期三年、涉及非經常開支約80多億元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以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第一批約10 900個申領住戶已於今年七月底獲發現金津貼。 政府亦已向立法會提交落實劏房租管的法例修訂草案,通過訂立標準租約條款釐清業主和租客的各自權責、為劏房戶提供租住權保障、設立續租租金加幅上限,以及禁止業主濫收費用等。 事實上,房委會於過去十年(由二○一○/一一至二○一九/二○年度)已完成12個重建項目,涉及七個公共屋邨,約28 公屋重建 400個單位。

公屋重建: 安置安排

遷置資源方面,陳帆指,房委會擬用毗鄰西環邨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發展項目,遷置受重建影響的西環邨居民。 至於馬頭圍邨,當局則擬用鄰近的土瓜灣道公屋發展項目遷置受影響居民,由於涉及單位眾多,初步預計會分期安置。 他續指,房委會將按照每個重建項目,考慮合適遷置安排,清拆通知會在不少於30個月前發出。 聯席認為從單位數目及地理位置而言,《公營房屋建設計劃》中部分新落成的公屋是十分適合作為舊屋邨的安置資源。

況且重建公屋不僅能夠解決相關屋邨現有租戶生活境況,長遠來說更加應該有助舒緩全港房屋供應壓力。 儘管在屋邨重建工程進行的當下,公屋數量必定暫時減少,但因過去公屋建築未盡用今日容許的地積比及高度限制,所以重建以後往往能夠容納更多租戶,而事實上即將進行的美東邨、華富邨等改建項目都預期單位數量會增加一倍以上。 重建項目往往要在較後甚至最後階段才能提供額外單位;而短期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則會減少,原因是需要動用大量本來可以編配予有迫切住屋需要家庭的公屋單位,用作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公屋居民。 有關安排不但即時減少公屋供應,亦無可避免地延長有迫切住屋需要而正等待上樓家庭的輪候時間。 我們必須承認,正在輪候公屋人士(例如劏房戶)的住屋需要,遠較已居於公屋的住戶迫切。 公屋重建2023 因此,在作長遠規劃的同時,我們必須兼顧輪候人士的急切需要,作出平衡,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考慮有序重建個別公共屋邨。

公屋重建: 建議分多期進行重建彩虹邨

若參考美東邨重建項目住宅發展密度,以每公頃平均可建公營房屋單位約 1,300 個計算,重建 14 條舊屋邨,最多可新增單位 3.6 萬個。 莫健榮表示,由於彩虹邨的規模相當大,建議分多期進行重建,並以宏照道公屋發展計劃第二期作首期重建的接收屋邨,當居民搬遷後,在原址興建新公屋,接收第二期重建影響的住戶,以「螞蟻搬家」的方式逐步清拆彩虹邨。 從早前房委會就著重建轄下六座工廠大廈進行公營房屋用途研究,並決定把其中四座工廈所在用地改作公營房屋發展。 此外,水務署於 2017 年開始研究搬遷荃灣二號食水配水庫往附近岩洞以騰出土地作房屋發展的可行性,而研究結果是正面的。 聯席認為,當局應積極考慮改劃工廈用地、研究搬遷配水庫至岩洞,以騰空更多土地興建公屋。

  • 2016年審計署突擊巡查便發現「全方位維修計劃」近九成工程結果有欠理想,而「日常家居維修服務」工作表現驗證同樣也看到工程質素普遍不佳。
  • 運輸及房屋局今(3日)交代次輪計劃的最新進度,指共涉及33個高樓齡公屋邨,惟由前年推行計劃至今尚有一半屋邨仍未有勘察時間表,可謂重建無期。
  • 假如這些加建樓宇適合作重建高樓齡公共屋邨的遷置資源,房委會亦會與上述的四個基本原則一併考慮。
  • 事實上,房委會於過去十年(由二○一○/一一至二○一九/二○年度)已完成12個重建項目,涉及七個公共屋邨,約28 400個單位。
  • 至於馬頭圍邨,當局則擬用鄰近的土瓜灣道公屋發展項目遷置受影響居民,由於涉及單位眾多,初步預計會分期安置。
  • 重建項目往往要在較後甚至最後階段才能提供額外單位;而短期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則會減少,原因是需要動用大量本來可以編配予有迫切住屋需要家庭的公屋單位,用作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公屋居民。

整體重建計劃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7至2012年間推展的一項大規模重建項目,旨在將第三至第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以及當時未拆卸的第一至二型徒廈,共有566 幢樓宇需要重建,以改善公屋居民居住環境。 隨着牛頭角下邨二區全部樓宇在2012年被拆卸,整個計劃均已結束,但有關政策細節為日後的其他舊式公營房屋重建計劃奠下基礎。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第一輪「全面結構勘察計劃」(勘察計劃)於二○○五年展開,涵蓋42個樓齡達至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合共272幢樓宇,涉及 個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歷時13年,於二○一八年完成。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71個樓齡達至40年或以上的公共屋邨,合共519幢樓宇,涉及 個公屋單位,已於二○一八年年底展開。 目前,房委會已完成11個公共屋邨的勘察工程,涵蓋90幢樓宇和約42 000個公屋單位。 房委會已增撥資源加快進行有關工作,預計可於二○三二年前分階段完成整個第二輪勘察計劃。

公屋重建: 重建屋邨短期減少可供編公屋單位 當局需取捨

未來2年則為和樂邨、模範邨、坪石邨、馬頭圍邨、福來邨、美林邨、興民邨、澤安邨和順天邨共9個公屋邨,展開結構勘察。 而在受影響屋邨中開辦的學校,如果無法獲分配新校舍或與他校合併,會在拆卸前被教育署下令殺校,一般在清拆該年暑假或之前停辦。 而後五年或較後,以及待定時間,建議重建模範邨、葵盛西邨、彩雲 ( 二 ) 邨、坪石邨、梨木樹 ( 二 ) 邨及象山邨等。

公屋重建

早年原構思方案,是以新建的前大磡邨公營房屋項目,即現時的啟鑽苑作遷置資源,但房委會把其中的單位轉為綠表置居計劃,並已於2021年5月推出,錯失了彩虹邨重建的黃金機會,令不少居民感到失望。 公屋聯會轄下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日前召開記者會,公佈《舊邨重建藍圖研究報告》。 公屋重建 分別就房委會及房協轄下的 14條舊屋邨,進行重建可行性的方案研究,具體提出善用及創造安置居民的土地及房屋資源建議,以及重建的具體方式。 另外,有關居民亦可在屋邨列入清拆計劃後,在清拆前三年申請提前調遷,遷出後相關單位將會一直丟空至拆卸為止。

公屋重建: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日(23日)在網誌表示,房委會現時連同正在研究重建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在內,共推展10個重建項目,預計全部項目可提供約33,000伙。 而梨木樹(二)邨原址的新建公屋大廈便可供象山邨作為接收屋邨,有關的重建方案更可以滿足居民原區重建的期望,亦能夠為荃灣區內其他舊屋邨提供更多重建的契機,令整體區內居民日後的居住環境能夠得到更大的改善。 聯席指,目前公屋輪候情況嚴峻,大規模的重建在短中期內難免會影響輪候情況,但長遠而言,透過重建舊邨,既可改善居住環境,也可進一步增加出租或資助出售房屋的單位供應。 聯席表示,房委會於 2013 年年底,完成檢視 22 個非拆售高樓齡屋邨的重建潛力,相關屋邨樓齡至今已介乎 42 至 公屋重建2023 70 年之間,而正進行及規劃重建的屋邨只有白田邨、美東邨及華富邨。 至於正進行勘察的屋邨有5個,包括西環邨、彩虹邨、啟業邨、彩園邨和黃大仙下邨,預計勘察工作會於今年內完成。

公屋重建

假如這些加建樓宇適合作重建高樓齡公共屋邨的遷置資源,房委會亦會與上述的四個基本原則一併考慮。 一般而言,居民均在同一區議會分區(或鄰近區域)內新建/已重建屋邨安置(例如位於黃大仙區的慈雲山邨,主要安置屋邨都在同區內的鳳德邨、東頭邨或黃大仙下邨)。 但是,由於市區土地不足,有一部份居民會獲安置到市區以外(例如部份問題公屋住戶獲派沙田顯徑邨,另秀茂坪下邨住戶除少數獲派同區翠屏南邨、德田邨或黃大仙東頭邨單位外,其他主要安置於天水圍天耀邨、沙田廣源邨及將軍澳景林邨)。

公屋重建: 重建舊公屋進度慢 尚有一半屋邨未做次輪勘察

清拆後屋邨土地多數都會重建為新型屋邨大廈(而相關屋邨/屋苑之項目編號一概以「RR」/「RH」作結,以資識別),但少數項目會因應地區發展需要而交回政府作其他用途。 在1985年26座問題公屋醜聞被揭發時,一共有577座公屋大廈被驗出結構強度遠低於標準。 由於涉事大廈多為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加上第三型大廈及舊型政府廉租屋沒有獨立衛生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故政府於1987年頒佈的《長遠房屋策略》中,宣佈於2001年前將所有上述類型大廈清拆,是為整體重建計劃。 比起個別單位環境,整幢樓宇情況更加值得留意,因為隨着大廈老化產生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可能單靠保養少數房間得到改善。

公屋重建

政府明白,房屋供求失衡、樓價租金高企、公屋輪候時間長等,是香港市民十分關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興建 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十年(即二○二一/二二至二○三○/三一年)約 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這330公頃土地中,約三成半單位供應來自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約四成多來自多幅改劃用地,其餘兩成半來自包括棕地在內的其他項目,以上種種都反映政府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初見成果。 上述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當中的三分之二會於十年期較後時間落成,不少項目存在各種困難和變數,因此我們定必堅持努力,絕不鬆懈。 石硤尾邨是香港首個興建的公共屋邨,當中部分樓宇曾於回歸前後進行重建,但其中相繼於1979年至1983年落成的第19座至第24座、美山樓、美虹樓及美彩樓至今仍保留原有結構。 雖然各方曾多次要求房屋委員會檢討改建這些樓宇,但房委會始終堅持它們沒有迫切需要進行重建,僅稱會進行適時的維修保養和改善工程以延長其使用年限。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