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紅隧自動繳費2023詳細資料!(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紅隧自動繳費

由於收費亭的「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及相關系統需時復修,駕駛人士可以透過隧道管理公司的流動讀卡器用八達通繳費。 但由於使用這種付費方式的人士為數不多,相信目前的裝備應可滿足大部分駕駛人士的需要。 巴士服務及其他公共交通安排 紅隧收費廣場兩邊的巴士站均會同步重開。 運輸署會在通往紅隧收費廣場的行人通道/天橋豎立指示牌,提示公眾往各目的地及巴士站的路徑。 港鐵紅磡站A及D出口會重開,方便乘客往來巴士站。

紅隧自動繳費

在易通行實施後,收費廣場就會減少至4條行車線。 紅隧於去年11月受破壞,到11月27日恢復通車,電子繳費設施仍未修復。 經過兩個月關閉搶修,運輸署表示,全部九條人手收費行車通道的電子繳費設施,包括八達通及信用卡已完成復修及測試,周一早上七時會全面恢復運作,將會聯同機電工程署及隧道公司密切監察運作情況。 運輸署表示,在增設「  自動繳費通道」前,署方會安排宣傳工作,包括在隧道收費亭貼出告示、透過隧道廣播、信息顯示屏、「交通快訊」流動應用程式等發佈信息,以便駕駛人士得悉新自動繳費車輛行車線啟用的安排。 運輸署今日(五月四日)提醒市民,青沙管制區(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及大圍隧道)將於本周日(五月七日)上午五時起實施「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

紅隧自動繳費: 「車輛貼」繳費常見問題

因應紅隧車流大且按車種有不同收費,與之前實施易通行的隧道有別,故已提升系統能力,可處理車流量增至每小時15萬架次;又在收費區額外安裝鏡頭,經多次測試後認為可準確分辨車種。 首席運輸主任(管理)何均衡表示,截至昨日(19日),已有97%車輛獲發車輛貼,當中有65%已設定自動繳費方式。 他又提醒駕駛者,易通行在三隧實施後,應盡早按目的地選定行車線。

紅隧自動繳費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於個人社交平台表示,周日早上車流少,交通未受影響;認為明天(24日)繁忙時間才是真正考驗,強調不會鬆懈。 何均衡續指,「易通行」第二階段準備工作主要有3個重點。 隨著「易通行」的實施,現有的人手收費亭與快易通車道將完成歷史任務,並成為快易通在智慧出行發展里程上的見證。

紅隧自動繳費: 駕駛市民需盡快設立自動繳費方式

實施易通行後,紅隧收費廣場貼上「易通行繳費  不用停車」的告示,提醒駕駛者直接駛過收費亭。 另外,收費亭亦已關上,不再見收費員為駕駛者收款。 《香港01》記者今早近8時於紅隧外觀察「易通行」實施首日的情況,周日早上時份車流稀疏,交通大致順暢,不過亦偶有駕駛者依舊於收費亭減速,後車連忙響咹。 在第二階段,由7月23日上午5時起,紅磡海底隧道亦將實施「易通行」。

在8月內,當局亦會在其餘2條過海隧道,即西區海底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實施「易通行」,確實日期會在稍後公布。 政府下月收回西隧經營權,並於8月2日起推行三隧分流首階段「633」收費方案,即西隧隧道費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則稍加價至30元,並計劃年底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紅隧自動繳費 至於易通行安排繼在紅隧實施後,會在8月6日擴展至西隧、8月27日在東隧實施。

紅隧自動繳費: 電子道路收費系統

A: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推出的服務,好讓駕駛人士過隧道時不用停車就能繳付隧道費,功能上與「Autotoll」無異。 全名「不停車繳費系統」的服務將由2022年底開始,於大大小小政府收費隧道和青沙管制區實行,到時候大家過隧道可免受排隊之苦。 運輸署今日(五月十五日)宣布,城門隧道和獅子山隧道將分別於五月二十一日及五月二十八日上午五時起實施「易通行」,屆時駕駛者可直接駛過收費廣場... 運輸署宣佈在下月 12 月 3 日凌晨 2 時開始,紅磡海底隧道將接受拍卡式電子繳費,新「停車拍卡」措施接受八達通、本地發行的非接觸式信用卡,例如 Visa、MasterCard以及銀聯,繳付隧道費用。

紅隧自動繳費

申請「電子聯絡方法」後,你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動作。 兩款繳費貼中的「車輛貼」已於2021年11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 大家向運輸署牌照事務處遞交與車輛有關的申請時,可在申請表格及網上服務上剔選「向隧道費服務供應商申請「車輛貼」的選項,那麼你的申請就會轉交隧道費服務供應商辦理,不用額外提交申請。 政府預計將由2022年中起,分階段向申請人發出「車輛貼」,詳情(又)將於稍後公布。

紅隧自動繳費: 易通行|紅隧首日實施 交通大致暢順 偶有司機於收費亭減速

運輸署今日(六月六日)提醒曾使用已實施「易通行」的青沙管制區(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及大圍隧道)、城門隧道和獅子山隧道而未繳交隧道費的車主,... 運輸署今日(六月十四日)提醒曾使用已實施「易通行」的青沙管制區(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及大圍隧道)、城門隧道和獅子山隧道的車主,必須在使用隧道後的十四個工作天內繳交隧道費。 由2023年2月20日起,除四個客戶服務中心外,運輸署在上環林士街及荃灣政府多層停車場增設專屬服務站,為的士業界辦理「易通行」車輛貼和司機卡。 運輸署指,已去相關車牌登記車主,提醒車主須確保其「電子聯絡方式」(即香港流動電話號碼及或電郵地址)正確無誤;如電子聯絡方式有任何改變,必須在72小時內通知運輸署。

紅隧自動繳費

如將其中 1 條繳費通道專為自動,意味著自動及人手收費的比例將變為各佔一半。 運輸署今日(五月二十二日)表示,城門隧道自昨日(五月二十一日)上午五時起實施「易通行」,運作至今大致順利。 曾使用隧道的車主,必須在使用隧道後的十四個工作天內繳交隧道費。 逾期繳交隧道費的車主將會被徵收每程175元的首筆附加費。 如車主未能在附加費通知送達日後的二十一個曆日屆滿前全數繳付未繳交的隧道費及首筆附加費,則須再繳交350元的額外附加費。

紅隧自動繳費: 易通行紅隧|的士司機無開車卻被收$XX 運輸署確認事件咁解釋…

她又說,今日繁忙時間才是真正考驗,強調不會鬆懈,「祈願一切順利」。 有的士司機於Facebook群組「的士司機資訊網 Taxi」發文,指自己昨日沒有出車開工,卻突然收到電話訊息,告知他需繳交20元「易通行」隧道費,因而大感奇怪。 他遂向行家們求教,「今日(7月23日)冇開工都扣錢㗎?有冇師兄知道咩事幹」。 此外,紅隧對不同車種收取不同費用,系統會偵側車輛貼及車牌號碼,並按照車輛登記的車種收取隧道費。 當局已對系統進行多次測試,能準確收取不同車種的隧道費。 易通行方面,李耀培指今次運輸署在紅隧入口處安裝感應器,因入口處是慢車行駛且不用轉線,相信更容易偵測車輛貼,錯誤率也會減少,冀西隧再東隧可參考紅隧經驗安裝在隧道口。

據媒體訪問司機表示,紅隧塞車問題源於車流過度集中於紅隧,東西兩隧的價格過高,無法起到分流作用。 運輸署早前表示,臨時交通措施當日凌晨1時起分階段實施,紅隧來回方向及其支路凌晨4時至5時臨時封閉。 你必須提供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以便日後相關部門或供應商在有需要時,以手機短訊或電郵向你發出電子信息,例如隧道繳費通知。 紅隧自動繳費 登記表格可以在運輸署網頁、運輸署四個牌照事務處、各區民政諮詢中心或郵局索取。 若你未有提供「電子聯絡方法」,「不停車繳費」申請將不會受理。

紅隧自動繳費: 不停車繳費你問我答

除了「車輛貼」,第二款繳費貼就是「車種貼」。 它則不是「跟車牌」,而是按車種分類,以便不同類型車輛繳交各異的隧道費。 紅隧自動繳費2023 「車種貼」需要到服務銷售點購買,概念上有點像日本自駕遊時接觸到的ETC卡,不過貼紙就未必可如ETC般隨意更換。 相信很多人會擔心這些高科技定必侵犯私隱,但運輸署指它只會儲存繳費貼識別號碼(車輛貼的身分證號碼)和行車證右上方的號碼(經處理的車輛識別號碼)兩項資料。

請注意,現時每條隧道的附加費都有所不同,費用可大可少,如果忘了交錢又行了很多遍隧道的話後果不堪切想。 臨時交通安排將在7月23日凌晨1時許分階段實施,凌晨4時前,紅磡海底隧道來回方向管道將會維持各2條行車線。 在當日凌晨4時至5時,紅磡海底隧道來回方向,及所有進入海底隧道的支路入口,將會全線封閉一小時。 運輸署今日(五月二十五日)提醒市民,獅子山隧道將於本周日(五月二十八日)上午五時起實施「易通行」,屆時駕駛者可直接駛過收費廣場,透過「易通行」繳交隧道費... 至於往香港方向的收費廣場,現時同樣有8條收費通道,包括4條是自動繳費通道,以及4條人手通道。

紅隧自動繳費: 紅隧易通行|7.23實施 收費廣場來回各4線減少樽頸切線爭入管道

她表示,在落實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前,三條過海隧道會先推行「633」收費,即私家車行西隧減至60元、紅隧和東隧增至30元。 紅隧實施電子自動收費系統「易通行」約一星期,運輸署署長羅淑佩表示,紅隧每日流量由10萬零5千架次增至10萬零7千架次,反映「易通行」大致運作暢順,除極繁忙時間外,紅隧在其他時間變得稍為鬆動。 首席運輸主任(管理)何均衡表示,截至昨日(19日)已有97%車輛獲發車輛貼,65%已設定自動繳費方式,呼籲市民盡快設立自動繳費方式。 他又指易通行每小時可應付15萬車流量,另外紅隧收費區亦會額外加裝鏡頭協助偵測。 運輸署今日(五月八日)表示,青沙管制區(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和大圍隧道)自昨日(五月七日)上午五時起實施「易通行」,運作至今大致順利。

  • 政府下月收回西隧經營權,並於8月2日起推行三隧分流首階段「633」收費方案,即西隧隧道費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則稍加價至30元,並計劃年底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 因應實施情況,當局會於天橋實施人流管理措施,例如將東行及西行的人流分隔,行人亦可考慮使用梳士巴利道旁的行人路往來紅磡站及尖東。
  •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昨日在個人社交平台表示,紅隧昨日清晨5時順利實施「易通行」,不過隨後發現紅隧九龍入口的道路標記有改善空間,為免司機爭位切線,發生意外,遂要求路政署於早上6時施展改善工程,並於6時40分完成。
  • 也有行家表示遇到相同情況,「我都試過,結果硬食」。
  • 為節省找續時間,請盡可能預備足夠的零錢付費。

第二階段包括紅隧等其他隧道,至於第三階段則要視乎政府何時回購西隧及大欖隧道了。 紅隧自動繳費2023 不過與現時私人公司提供的服務不同,政府不會向用戶收取行政費。 申請第一張「車輛貼」費用全免,未來發展等詳情則暫未公布。

紅隧自動繳費: 【紅隧易通行】下周日起紅隧實施「易通行」 收費通道減至4條行車線取消人手收費

到下月 紅隧自動繳費 3 日將推廣至紅磡海底隧道,希望能透過電子繳費方式,減少人手收費亭的現金找續與點算的時間。 收費亭將會加入兩組電子繳費裝置,上下兩組會設於不同高度位置,方便不同高度的車輛繳費。 總工程師/交通工程(九龍)王志恒表示,現時紅隧往九龍方向的收費廣場共有8條收費通道,當中3條是自動繳費,另外5條則是人手收費。 在實施易通行後,所有人手收費或自動繳費通道將會被取消,收費廣場行車線將會減少至4條。 自1998年起,快易通為香港主要幹道和隧道提供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服務,以自動化方式取代人手收費,使駕駛人士毋須在收費站前停車繳費。 當車輛駛經安裝了電子道路收費服務系統的收費亭,車內的感應器會立即連接收費亭內的裝置,並在預繳戶口中扣除有關費用,而客戶亦可隨時查閱相關的行車記錄。

駕駛人士可使用八達通卡或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Mastercard 及銀聯)繳付隧道費,惟不接受扣帳卡及預付卡。 紅隧的收費感應器被安裝於紅隧近九龍出入口現有管道的天花結構上,隧道出口道路兩旁有交通標誌,通知駕駛人士進入易通行收費區域。 當局亦在紅隧收費區內額外加裝鏡頭,每個方向共有3個鏡頭,較其他隧道的2個鏡頭多。 當局又調較後端的系統程式,兼容額額外鏡頭運作,提升系統在偵側車輛貼及車牌號碼的能力。 紅磡海底隧道將於7月23日(星期日)上午5時起實施「易通行」,運輸署署長羅淑佩等官員今日(20日)下午舉行簡報會交代相關安排。 現時紅隧收費廣場往香港方向,共有 5 條人手繳費通道及 紅隧自動繳費2023 3 紅隧自動繳費 條自動繳費通道,當中 1 條自動繳費通道是巴士專用。

紅隧自動繳費: 紅隧擬增一條自動繳費通道 料第二季啟用 運輸署冀可紓緩塞車

不過樓主上載司機卡圖片,證明他未有遺留在車。 那些有車輛類別的西隧券仍可使用支付西隧券上之相關面值直至2023年8月1日西隧專營權結束,而差額可以現金支付。 另外,有電單車一度於收費亭前減速停下,靠在雪糕筒旁,令後車需收油,再繞過電單車前行。 職員上前向電單車司機示意繼續往前駛後,電單車方繼續前進。

紅磡海底隧道(紅隧)將於明日(十一月二十七日)早上五時重新開通恢復行車,運輸署提醒駕駛人士和市民出門前留意以下各項的交通安排。 行車安排  明日早上五時起,紅隧管道來回方向全部四條行車線恢復通車。 警方會視乎現場情況逐步、安全有序地開放通往紅隧的連接路,駕駛人士請留意在現場警務人員的指示。 收費通道及繳費安排  位於九龍出入口收費廣場的所有的收費通道,包括七條自動繳費通道和九條人手收費通道會同步開放。 人手收費方面,駕駛人士可繼續以現金繳付隧道費。 為節省找續時間,請盡可能預備足夠的零錢付費。

紅隧自動繳費: 繳費不停車

逃避繳交隧道費可被罰款5,000元(以每程計)。 紅隧自動繳費 紅隧收費廣場(香港方向)右起,第2條收費通道(S9)會在周日(29日)的凌晨2時,至早上6時臨時封閉以進行改裝工程,並在重開後成為自動繳費通道。 A:繳費貼有兩種,皆為無線射頻識別(RFID)標籤貼紙。 第一款繳費貼是「車輛貼」,它並非你已經完成的PPF車漆保護膜,「車輛貼」只供指定車輛使用,換句話即是「跟車牌號碼」的。

A:以下是隧道收費員的噩耗:系統全自動運作,它會自動偵測經過收費點的車輛,只要你把繳費貼貼在擋風玻璃上,開車時駛過收費點,就會被徵收隧道費用。 雖然官方網頁沒有提及傳統收費亭的命運,亦暫時未公布會否保留一定數目收費亭,但相信系統全面實施後收費亭也凶多吉少,大家得好好珍惜。 羅淑佩說,當局已公布餘下兩條過海隧道、西隧及東隧分別於下月6日和27日的清晨5時起實施「易通行」,代表當局可準備下一階段,亦即香港仔及大老山隧道實施「易通行」,並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 當拖車駛經已實施「易通行」的隧道時,被拖曳的車輛(下稱被拖車輛)會免隧道費。 拖車司機只需於被拖車輛的車外位置貼上一塊金屬物料如鋁箔紙(俗稱錫紙)並覆蓋整張繳費貼,「易通行」系統設備將不會偵測被拖車輛的繳費貼,並會免收其隧道費。 當車輛到達西隧收費亭時,由於已越過可供離開收費廣場的通道入口,兼且基於整體行車安全亦不可能為閣下安排掉頭或倒車,所以,須繳付該程隧道費並繼續向前駕駛。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