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常悅道13號10大著數2023!(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常悅道13號

十三號綫目前採取單一路線營運,所有列車皆往返魚珠站及新沙站之間。 截至2023年7月,13號綫累計土建進度達到69%。 常悅道13號 23座車站中,12座已封頂,11座進行土建施工;23個區間中,15個已貫通,其餘8個進行土建施工;出入場綫已貫通。

常悅道13號

在1997年的《廣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綫網規劃研究(最終報告)》中,當時的3號綫茅崗交匯處至新塘一段,即是現時13號綫首期的雛型。 之後在2003年方案中,1997年規劃中的3號綫成為現時的5號綫,但依然包含此段。 隨後2003年方案局部修改,當時的14號綫與5號綫交換茅崗交匯處以東路段,並在茅崗交匯處南邊(今魚珠站)交匯。 因此茅崗交匯處至新塘一段接入14號綫,並得以沿荔新大道大幅延長,進入增城市。

常悅道13號: 企業廣場3期

廣州地鐵13號綫是廣州地鐵的營運中的路綫之一,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代表色為橄欖綠。 全綫均位於地下,現時連接廣州市增城區新沙和黃埔區的魚珠。 常悅道13號2023 專營巴士於宏冠道至常怡道之間設以此街道命名之巴士站,並為此路唯一巴士站。 常悅道13號2023 另外九龍灣公共運輸交匯處出口亦位於此道[1],詳情請參閱有關條目。

常悅道13號

隨後有消息指出,花城廣場北站和體育西路站將以地面轉乘通道的形式實現轉乘[15]。 而關於農林下路站未能與6號綫的轉乘問題,廣州地鐵方面則未有回應。 自地鐵觀塘綫於1980年代通車後,渡輪服務同時委縮,間接影響此路線客量,加上走線與9號線重疊,因此在1994年由九巴委託弘達交通顧問公司(MVA)所進行的「九龍市區巴士服務更新計劃」中,被建議與該路線合併。 常悅道13號2023 常悅道13號 在二次環評公示時,13號綫並未在東風西路人民路口設站,而該處週邊則有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本部以及廣州市少年宮等重要機構以及眾多住宅區。

常悅道13號: 九龍灣常悅道

2020年5月22日,受當天凌晨廣州的特大暴雨影響,官湖站、新沙站等站外出現區域性水淹和洪水,洪水倒灌至官湖站、新沙站和官湖至新沙隧道區間、相鄰的官湖至新塘和沙村至南崗部分隧道,並導致官湖車廠無法正常出車[24]。 地鐵公司在當天早上6時許宣佈13號綫全綫暫停運營,並安排接駁巴士行走於魚珠至南崗沿綫各站[25];翌日增城區部分地面道路積水退去,接駁巴士增加行走南崗至新沙沿綫各站。 5月29日,魚珠至沙村段恢復服務[26];6月13日,沙村至新沙段恢復服務,臨時接駁巴士亦於同日停止營運[27]。 2022年8月29日,建設六馬路站開始進行地鐵施工,為12號綫和13號綫二期最後開工的車站[13]。 常悅道13號 2017年2月28日,南崗站主體結構實現封頂,標誌着十三號綫首期全綫車站完成主體結構工程。

常悅道13號

現時首期已建成開通,待二期建成後路線將延長至白雲區西部的朝陽,提供一條東西向貫穿廣州市區的鐵路,同時亦為廣州東部以及西部地區的一條快速進城通道,有助加強東西兩翼與市區的聯繫。 2015年4月15日,廣州地鐵十三號綫首期工程夏園站正式施工,標誌着十三號綫所有車站全面開建。 2017年1月19日該站主體結構封頂,歷時1年9個月。 2014年5月7日,十三號綫魚珠至象頸嶺左綫盾構隧道順利貫通,標誌着地鐵13號路線首期工程(魚珠至象頸嶺段)第一個區間隧道順利貫通。 2015年3月28日,東洲站主體結構封頂,成為全綫首個主體結構封頂的車站。

常悅道13號: 列車

九龍灣常悅道(Sheung Yuet Road, Kowloon Bay)巴士站,位於九龍觀塘區九龍灣宏照道北行建造業零碳天地外,即國際交易中心對面,介乎臨豐街與常悅道之間,乃一路邊中途站。 由於地鐵公司預測13號綫首期和21號綫通車後,將會大幅加重5號綫的客流壓力。 因此,地鐵公司決定將13號綫二期工程列為優先建設,以求儘快分流5號綫的客流。 全綫確定初、近、遠期均採用六動兩拖8節編組A型列車,長度185.6米,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00km/h,預計平均旅行速度為52km/h,是廣州第一條採用8節編組A型列車的地鐵綫路。

  • 因此茅崗交匯處至新塘一段接入14號綫,並得以沿荔新大道大幅延長,進入增城市。
  • 全綫確定初、近、遠期均採用六動兩拖8節編組A型列車,長度185.6米,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00km/h,預計平均旅行速度為52km/h,是廣州第一條採用8節編組A型列車的地鐵綫路。
  •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 5月29日,魚珠至沙村段恢復服務[26];6月13日,沙村至新沙段恢復服務,臨時接駁巴士亦於同日停止營運[27]。
  • 自地鐵觀塘綫於1980年代通車後,渡輪服務同時委縮,間接影響此路線客量,加上走線與9號線重疊,因此在1994年由九巴委託弘達交通顧問公司(MVA)所進行的「九龍市區巴士服務更新計劃」中,被建議與該路線合併。
  • 雖然上文中提及的項目招標中曾提及要考慮花城廣場北站與體育西路站的轉乘,但對此隨後有廣州地鐵方面的專家通過媒體回應以車站位置無法變動,和技術規定無法增建通道兩個原因解釋未設置轉乘通道一事。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西行線方面,所有途經宏照道南行的九巴路線均會右轉常悅道,再轉入常怡道或宏光道。 另外,所有往九龍灣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專營巴士亦要途經宏照道至宏冠道一小段,其中606X線離開該總站時亦需途經該總站至宏光道一段;城巴78X線往啟德方向更途經全段西行線。 常悅道(英語:Sheung Yuet Road),是香港九龍九龍灣的一條馬路,東西走向,東至偉業街,西至宏光道,毗鄰企業廣場一期、國際交易中心、英皇國際廣場、德福花園等。 設23個車站,主要功能為與首期共同構建城市東西快綫,加強城市東西部區域與中心城區聯繫[4],同時滿足中部市區段沿綫的全面地鐵覆蓋。

常悅道13號: 相關新聞

而該處在地鐵規劃完成後雖然東南西北都被西門口站、彩虹橋站、流花路站以及紀念堂站包圍,但前往任一地鐵站都至少需要步行一公里,乘坐地鐵來往該處有較大不便。 有市民提議可在13號綫增設「廣醫站」,填補對該處的覆蓋。 同時亦有意見指出增設廣醫站,若未來規劃增加行走人民路走廊的地鐵綫路時,可以在廣醫站與13號綫轉乘。 另外對於質疑加站影響13號綫的快綫定位,亦有意見指出13號綫的白馬崗站距離鄰近的馬場站僅450米,因此距離兩側鄰近車站超過800米的「廣醫站」,有合理的增設理由[28]。 同時坊間亦有13號綫二期增加四站的方案流出,除在廣醫一帶增設的「東風西路站」,亦增設了石門村、棠下西及桃園路三站[29]。

魚珠停車場進行機電施工,凰崗停車場及蓋體進行土建及機電施工。 2020年6月,二期工程白馬崗至天河公園區間右綫隧道貫通,這也標誌着白馬崗至天河公園區間隧道雙綫貫通,成為二期首個雙綫隧道貫通的區間[11]。 2020年12月30日,慶豐站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成為二期首座封頂的車站[12]。 2016年9月21日,廣州市民政局開始對13號綫首期11個車站的初定站名開始公示,6個站名與施工站名不同,其中包括了具有標誌性場所指向性的「南海神廟」站。 在2012年期間,地鐵方面亦曾經考慮13號綫二期在天河公園及棠下之間分拆,讓13號綫能夠分別以兩站為終點站兼轉乘站,分段運營[1]。

常悅道13號: 規劃

進入2008年,軌道交通綫網規劃再次作出變更,2003年規劃中的14號綫被分拆,棠下至新塘站之間的一段成為現時的13號綫。 該綫路亦分別從兩端延長,西端穿過天河公園,轉入黃埔大道,然後沿東風路、增槎路延長至槎頭;東端則延長至象頸嶺(現新沙站)。 在2010年之後,綫路西端亦向北逐步延長至凰崗及朝陽。 至於東行方向,24線特別班次及74A途經宏光道至宏照道一段,258X、259X及641線亦途經宏光道至常怡道一段。

常悅道13號

但其後獲批的13號綫二期的工可報告中,車站數目仍然維持在23站,沒有增設任何車站。 13號綫首期連接黃埔區南部和增城區新塘鎮,亦是廣州東部連接市區的其中一條地鐵通道。 沿綫均以住宅區為主,僅黃埔區一段沿綫附近有工業區分佈。 13號綫開通時即直接採用8節編組A型列車,沿綫原來乘搭巴士或BRT的乘客不少陸續轉投地鐵前往市區,但目前13號綫列車仍未算十分擁擠。 常悅道13號 車站方面,魚珠站作為13號綫目前唯一的轉乘站,也是沿綫乘客進入廣州地鐵綫網的必經之地。

常悅道13號: 相關條目

另外,由九龍灣公共運輸交匯處出發的74B及107線亦途經該總站至宏照道一小段東行。 二期工程將增設兩個停車場,分別是位於慶豐站東北側的凰崗停車場,以及位於魚珠站西北側(位於現有魚珠車廠南側)的魚珠停車場。 擴建21號綫、11號綫天河公園主變電所和11號綫彩虹橋主變電所供13號綫供電。 常悅道13號 2012年7月25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開始公示一期工程(魚珠—象頸嶺)環境影響報告[6]。 常悅道13號 2013年7月29日,環保部正式受理13號綫一期工程環評[7]。 同年12月16日,廣東省發改委正式批覆13號綫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8]。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