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灣區專家2023詳細資料!(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2014年1月24日,香港規劃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研究第二階段公眾參與。 1963年,雙方達成共識,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但計劃受到1963年的天旱延誤,廣東省政府仍讓香港自珠江口取水。 鍾傑麟先生現為大昌行集團資訊總監,負責大昌行集團的資訊科技管理以及集團數字化轉型的策劃推動。 鍾先生曾在多間跨國公司從事資訊科技管理廿多年,並推動大型企業數位化轉型項目,對資訊科技策略科技和服務創新以及業務流程的改造具有豐富經驗。 大灣區經貿協會會長蘇祖耀博士(左一)、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左二)、華為雲資深生態夥伴經理(雲業務拓展部)黃嘉宜(左三)、廣州南沙新區香港服務中心首席聯絡官葉澤恩(右二)、湛博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主席湛家揚博士(右一)。 金灣置業有限公司(本公司)純粹就香港以外地方的物業進行地產代理工作,並沒有牌照處理任何香港的物業。

  • 就此,廣東省政府會盡快在大灣區落實國務院港澳辦於去年公布的兩批便利措施,涵蓋教育、就業、創業和日常生活等範疇,讓在內地港人在相關領域享有內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 最新一集「Talk Talk 網上講座 - GBA經貿融通」將由企業拓展流程(包括起動階段、起始拓展階段及業務拓展階段三個層面),解構大灣區經貿拓展密碼,讓企業作出全方位準備。
  • 在他看來,經過了初期階段的融合試點,如今建設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需要在跨區域合作,資源整合上面進一步優化。
  • 一般情況下,如果買家是首次在內地購買一手樓,發展商或會提供承造按揭的銀行,首套物業最高借到7成。
  • 除了港澳,大灣區包含9大城市,以往企業策劃拓展業務可能考慮「北初創,南金融」之概念來選址,不過洪為民教授則認為此概念已不合時宜:「其實初創不限於北部,金融發展亦不限於南部,而且香港政府計劃推動『兩城三圈』連接港深經濟帶,主力發展創科」。

合資格的港澳台人士可申領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持證者將與内地居民享有多項權利、基本公共服務、便利,涵蓋就業、教育、醫療、旅遊、金融等日常生活範疇,滿足持證者在内地的工作、學習、生活、出行等需要。 2003年8月,《粵港合作聯席會議》達成共識,廣東將致力發展成為製造業基地,香港則發展物流、金融和服務業中心。 蔡毅海先生在IT行業擁有超過25年的豐富經驗,特別是在企業銷售領域,專注於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管理服務和雲技術。

大灣區專家: 廣東話自我介紹 韓團ITZY首來開騷大讚香港美麗

城大在2019年6月表示,得悉相關土地不適合規劃作教育用途,而惠州市政府亦因財政考慮原因未能落實之前所做的承諾,因此不會進一步探討。 多間大學高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作用,積極打造“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 大灣區專家2023 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及「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交流和實習項目,讓香港青年了解中國大陸不同省市的職場文化和就業前景,建立人際網絡,擴闊視野和規劃未來。 教育部在2021年6月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 該《報告》是在國家語委主導下由下屬的國家語言服務與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研究中心,連同廣州大學的團隊作成,歸結了區域內語言生活狀況的面貌,同時是以之為基礎提出語言文字環境建設和語言服務建議 。 2009年2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省三方政府舉行共同推進實施《綱要》聯絡協調會議,三方確定城市規劃及基礎設施為三地重點合作領域。

  • 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看到中國故事,所以建立起長期的、有系統的兩地學習體驗交流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 我們會全面解構惠州的實際情況,讓大家真正了解惠州在這幾年的迅速發展。
  •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指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的房價收入比依次是24.9、24.6、16.8、36.1。
  •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表示,教育生態系統中,各主體在立體環境中共生。
  • 據悉,廣藥集團建設的神農草堂作為全國首家半開放式的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至今已接待海內外遊客超280萬人次,是名副其實的中醫藥「活」名片。

研究亦訪問了16名熟識大灣區發展的專家、學者及僱主,綜合意見認為,香港青年英語能力相對較強,兼具國際視野,能幫助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提升服務質素,走向國際市場。 大灣區專家 然而,大灣區人才競爭激烈,香港青年只是區內企業招聘的目標對象之一,如要增加受聘機會,需要提升專業實務能力,以及對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相關政策及行業生態的認識。 他們建議有意在區內發展的青年應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和城市,視內地工作為個人職涯的發展階梯;把握大灣區的廣闊平台,豐富個人履歷及開拓事業發展空間。 莫家豪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力圖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高地,粵港澳三地攜手共建世界領先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國際教育示範區。

大灣區專家: 業界巨頭分享實戰智慧 企業升級轉型「得FUND」備戰大灣區

據悉,廣藥集團建設的神農草堂作為全國首家半開放式的中醫藥文化博物館,至今已接待海內外遊客超280萬人次,是名副其實的中醫藥「活」名片。 鑒於近日內地肺炎疫情緩和,為了盡早讓社會及經濟復甦,亦了解到不少市民等候通關多時,多個內地城市近日放寬了入境政策,縮短隔離時間,入境數量及回國航班量隨後時大增,情況樂觀。 疫情影響下,深圳二手樓市連續三個月成交易量出現下滑,而一手市場經歷了7月的最高點後隨疫情管控影響更出現大幅度下滑,在樓市氣氛不佳,豪宅市場都比普通住宅來得受買家追捧,深圳購買大戶型房源及高總價房源的佔比顯著提升,與香港樓市的發展卻成了一個大反比。 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羅湖口岸及落馬洲口岸均已開通,龍騰國際為你整合過關資訊,即睇2大口岸現時的交通及開放詳情。 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後,蓮塘/香園圍口岸將會是啟用後首次實施旅客通關,龍騰國際為你整合過關資訊,即睇蓮塘/香園圍口岸現時的交通及開放詳情。 【Now Sports】車路士辭退杜曹有不可告人的場外神秘原因?

大灣區專家

為了便利部分長者選擇到內地養老,特區政府在2013年推出「長者津貼廣東計劃」,讓65歲或以上、選擇移居廣東的合資格長者,無須每年回港居住60天以上,也可領取高齡津貼,現在惠及約16,000名長者。 參考「廣東計劃」的成功經驗,特區政府在今年4月1日推出了「福建計劃」,讓選擇移居福建的合資格長者能同樣受惠於高齡津貼。 一是過去十多年,香港基層民眾普遍沒有感受到兩地融合所帶來的好處,反而成為了受害的一群,加劇了社會貧富懸殊問題。 二是香港與內地融合逐漸侵蝕了「一國兩制」界線,漸漸由以往的「河水不犯井水」演變為「河水快淹沒井水」,自由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自從2009年內地實施自由行「一簽多行」,內地居民赴港更方便,大批水貨客南下搶購奶粉,導致香港家庭買不到奶粉,市民生活深受影響,時因小事和內地人發生衝突。 閉幕式上,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衛國學術總結,廣東南方軟實力研究院院長謝振澤致閉幕詞,一致認為此次會議取得顯著成效,社會反應熱烈,大會從一百三十多篇論文中選出六十多篇收錄在研討會中,相信對於人文灣區建設具有推動作用,並期望學界持續深入探討。

大灣區專家: 大灣區專家建議:深圳可升級“口岸經濟帶”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

在世界各國爭相搶佔科學高地,國家加快科技強國建設步伐之際,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期望以此活動加強香港創科界與國內外科技專家的聯繫,讓有識之士為大灣區創新科技發 展建言獻策。 希冀可以團結科學家的力量,在推動香港和大灣區科創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此次活動也得到了創新科技署及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與贊助。 首先,是對接國家部委以及國家一些有代表性的企業,可以讓香港的不同行業從業者從宏觀上了解國家政策以及經濟發展的趨勢。 大灣區專家2023 其次,則是對接各省市的窗口企業,因為每一城市都會有不同的特色產業,香港不同行業定能從這些特色產業中找尋商機。

最後,則是要對接「一帶一路」相關行業,幫助業界發揮香港優勢,在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貢獻力量及發展自身。 2016年11月,粵港澳高校聯盟正式創盟,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同中山大學及澳門大學發起,以連結三地大學、培養人才及推動地區發展為目標,合作範圍包括科研、學生交流、協同創新及智庫建設等。 現時聯盟成員共28所院校,包括廣東省12所、香港地區9所,以及澳門7所。 為進一步加強在中醫臨床人才培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特區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訂《關於中醫高級臨床人才培訓的合作協定》,對較高資歷的年青中醫師進行培訓,使其成為高水平的中醫理論及臨床骨幹人才。

大灣區專家: 香港企業財資中心

挑選新樓先要摸清發展商底蘊,大財團一般賣樓經驗較豐富,但推盤愈多並不代表實力愈強,買家要同時比較發展商旗下項目質量、賣樓及交樓往績,可以向物業代理或網上資訊著手瞭解,如果發展商旗下項目問題多多,如曾出現建築品質、物業管理投訴或業權爭議,便要小心選擇。 大灣區專家2023 延續已到期的專業資格,以及讓具有香港專業學會會員資格的香港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與內地相應協會(學會)會員開展資格互認工作。 司法部同意允許香港法律執業者同時受聘於一至三個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允許符合資格的香港法律執業者通過特定考試取得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的執業資質,從事一定範圍的內地法律事務。

大灣區專家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維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優質生活圈」和「促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着墨頗多,體現了中央對促進香港人心回歸和交流交心的高度重視。 就目前發展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內社會保障和治理合作仍有待深度融合。 2018年11月,香港城市大學發表《2018年大灣區科研創新綜合分析及展望報告》,該項研究報告分析過去五年,大灣區11個城市的科研創新表現,指香港科技人才約50萬人,排行第三,香港創新科研發展落後於廣州和深圳的分別240萬和130萬人。 大灣區專家 而在基礎科研的論文產出方面,香港在高倍引論文排名第一 (3319篇),論文引用方面上亦是第一位(84萬次);在科技人才上,香港屈居於廣州及深圳之後排第3,當中廣州科技人才數目更是香港的5倍。

大灣區專家: 粵港大灣區投資退休必留意的鄰近商業中心 物業鄰近中山利和廣場最具發展潛力?

由於香港高端就業崗位少,而低端就業崗位多,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發現自己的就業期望值與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產生結構性矛盾。 香港應把握時代契機,發揮自身所長,在創科領域融入國家發展、聯通世界。 院士聯盟今次舉辦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冀以凝聚不同界別人士,齊心協力進一步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為國家作出貢獻。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表示,在基礎設施「硬聯通」方面,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一小時生活圈」,非常重要。 為此,他建議,一方面是,盡快推動廣深港這一段的短途通行高鐵,實現「公交化」或者「地鐵化」運作模式,即不需要指定班次、指定座位,採用即到即走的模式;另一方面是,盡快推動香港和深圳在皇崗口岸、羅湖口岸和文錦渡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模式。 同時,爭取未來港珠澳大橋口岸也能實現這種模式,以便利旅客過關。

中文大學(深圳)提議成立醫學院和醫院,目標是將大灣區醫療培訓及服務至國際水平。 大灣區專家2023 報告針對該發展區在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有具體建議,包括提出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化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 同時明確粵港澳三地需進一步做好語言政策的規劃,加強語言與國家認同,挖掘語言資源紅利,做好語言能力和語言服務建設,以更好服務該規劃發展區域的建設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 。 2018年9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表示,大橋有利於香港和澳門、珠海、中山、江門等地共謀發展,未來往來珠海與香港機場的行車時間將由4小時減至45分鐘。 她又指,香港一年內要開通三個重大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及連接香港和深圳的蓮塘口岸/香園圍管制站,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理想佈局逐步形成,為大灣區建設提供良好基礎。 《規劃建設香港濱河新城 大灣區專家2023 打造全球最高自由開放度的經濟增長極》《紫荊》雜誌刊登題為《規劃建設香港濱河新城 打造全球最高自由開放度的經濟增長極》的研究員文章,提出連接深圳的北區沿深圳河一帶邊境地區靠近深圳,交通便捷,可發展成「特區中的特區」 。

大灣區專家: 相關政策

而香港嘅協助單位就喺facebook出post指「已經購票的觀眾可以選擇免費轉換場次至 3月29號於O2 Shepherd's Bush Empire 的演唱會, 或者得到全額退款」。 轉讓環節稅費:轉讓方在本轉讓環節繳納的印花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以及轉讓房地產支付的交易服務費、仲介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時不要把費用存入個人名義的帳戶,必須存入發展商的專用帳戶或買賣雙方共同設立的銀行資金監管帳戶。 而近兩三年的「限價令」,並非由政府一刀切擬定樓價,每個限價區域的樓價,都是參考同區樓價而定,政府只接受最多上下10%的微調。 比如某個新盤附近幾個同類型屋苑的價格都是$6000一平方米左右,若新盤進取地叫價$10,000一平方米,則政府未必會批售。 延續在「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C-ROSS,簡稱「償二代」)下給予香港的優惠措施,有效期為一年至二○二○年六月三十日。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蔡黃玲玲表示,在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下,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必將帶動區內更多人員往來。 福利保障是吸引人才的基本要素,當前大灣區的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障還存在不少困難,包括港人在大灣區內生活和工作未能享有和當地人同等的福利待遇,及內地與香港在社會保障制度上存在差異等。 她建議議粵港澳政府研究設立一個跨境專責部門,負責制定政策、整合資源、共同監管、協調支持福利服務,為遷到區內生活就業的港人和其家人提供相應的福利待遇,增加幸福感和歸屬感;負責審批社會工作者互認資格、社福機構的營運權、協調福利物資或慈善資金出入境等,確保更有效分配資源等等。

大灣區專家: 香港深圳通關新政策 「搖號預約」取內地通關名額流程

中銀香港既不就有關產品及/或服務上之一切作出任何保證,或對於使用其產品及/或服務時所構成之後果負責。 客戶如對流動支付電子支付工具內之產品及/或服務有任何查詢、意見、索償、投訴及/或糾紛,請直接與有關供應商聯絡。 大灣區專家2023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有關措施對香港中藥行業到大灣區發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並為中成藥走出去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特區政府正在興建一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透過加強與不同地區的專業合作,為中藥的檢測方法建立參考標準,支援中藥鑑別及檢測方法的研究,加強業界對產品的品質控制。 檢測中心將設立符合國際水平的檢測實驗室,也會向公眾展示中藥標本,致力於中藥檢測、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表示,傳統的口岸經濟帶僅僅覆蓋深港七個陸路口岸及其周邊區域,已不太能滿足新形勢下深耕深度融合力度需求。

大灣區專家: 港珠澳三地一脈相連 香港人眼中的大珠海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右)與滙豐香港工商金融中小企業主管王海珍(左)均表示,雙方將繼續以策略合作夥伴的方式,進一步協助香港中小企和初創在大灣區發展。 「中醫藥在大灣區創新發展,不僅要讓中醫藥產業規模化,也需要政府、醫院、社會組織、大學等多方密切配合、通力協作。」李應生滿心期待。 可以根據每個城市和機場的不同優勢和特點定位,優化航空資源要素的分配,包括航線網絡的布局等。

大灣區專家: 全國多地調整公積金貸款政策 為樓市去庫存添動力

「中醫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出身於香港中醫藥材世家,李應生自擔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一直在為中醫藥在港發展以及「走出去」積極建言。 上一個五年,他帶來14份關於中醫中藥創新發展的議案,如建立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發展協調機制、允許香港註冊中醫師在大灣區內公營醫療機構執業、在港註冊的中成藥產品通過簡易註冊制度等議案,其中不少建議已經獲得採納。 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民航總局印發了《民航局關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民航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

大灣區專家: 我們的服務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出版典禮暨《粵港澳大灣區志》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2021年12月6日,香港地方志中心舉辦《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出版典禮暨《粵港澳大灣區志》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 “十四五”规划2019年11月25日,计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 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蘇祖耀博士:「港企是超級聯繫人角色,香港與深圳聯手可以成為一股巨大發展力量」,他提出香港與大灣區語言及文化相迎,配合香港匯聚中西文化的背景,香港人才擁有大量專業知識及能力,於大灣區具有多元廣闊的發展空間。 香港的金融及創科界的龍頭企業亦正密鑼緊鼓地研究拓展大灣區,可見大灣區先進服務業的機遇無限。 洪為民教授亦表示:「香港扮演著最佳切入點的角色」,認為香港正好是外商進入大灣區、大灣區企業走向國際的中轉站,加上科技先進,營商不用擔心地域限制。 葉澤恩指出「香港基建完善,港人前往內地的交通便利,乘高鐵單程車時更短至半小時,現時登記內地企業程序更可在港辦理,節省親自來來回回內地的時間,以極小的時間成本進軍大灣區的寵大市場,十分划算」。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在中醫藥人才培訓、醫療服務、標準制定等範疇取得重要成果,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融入國家健康中國的發展大局。

香港工程科學院於1994年,在鍾士元博士、諾貝爾得獎者高錕教授、張佑啟教授的領導下成立,旨在促進工程在科學和實務方面的發展,造福社群。 該學院成員均為本港傑出工程師,他們來自不同學科,並在工程科學或應用上有卓越成就,亦為業界領袖。 范鴻齡強調,交流計劃有助在大灣區建立人才庫,與本地醫護人員互相交流學習。 由於本港醫護人手短缺,流失率上升,交流計劃會以內地專家來港為主,短期內香港派人到大灣區的機會就較低。 至於中醫師方面,醫管局會引入3名的資深大灣區中醫師,培訓本地中醫人才,並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亦已批准3名大灣區資深中醫師來港,估計3名中醫師可於下月來港。

人才簽注的停居留管理更加寬鬆、便利,將大大便捷灣區內地專業人才出入港澳地區,增加科研人員赴港澳進行科研、學術交流等機會。 新措施可促進灣區人才、技術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動,更好地滿足灣區內人才之間交流交往的新需求新期待,進而助力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科研、科技產業發展,為內地和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建設世界級大灣區,需要世界級頭部企業。」李楚源表示,可以成立國家級的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業發展母基金,支持龍頭企業通過併購、合作等模式擴大規模,增加市場競爭力。 資料圖片 成立大灣區中醫藥科研培育中心,也是李應生今年的重點議案之一。 在他看來,經過了初期階段的融合試點,如今建設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需要在跨區域合作,資源整合上面進一步優化。 他希望中央支持特區政府推出新產生的製造業“碳權”在港交所平台買賣,落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等。

大灣區專家: 內地通關有望!縮小檢測範圍,非重症及無症狀無需集中隔離!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俞晝 兩會報道)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中醫藥產業,已是三地共識。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來自灣區的多位代表委員就如何加快推動粵港澳中藥產品註冊互認互通,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服務標準化研究機構,加強相關研究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頂層設計,盡快編制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鏈長制發展規劃,提出了具針對性的建議。 其中,「港澳研發+廣東轉化」「廣東研發+港澳孵化」「港澳產品+廣東應用」等產業合作模式的倡議也備受關注。 「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的兩名內地資深中醫專家已抵港,並取得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的有限制註冊,在指定公立醫院為中醫師提供中醫臨床診療培訓及進行科研相關工作,為期約1年。 醫管局表示,內地有關單位早前已提名3名中醫專家,現時先派出重症醫學科的主任醫師謝東平和副主任醫師吳廣平到港,兩名中醫專家曾於年初,隨同內地援港醫療隊來港協助香港醫護抗疫。 兩人會以「訪問學者」身分到不同公立醫院進行交流,首階段會在伊利沙伯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研究治療新冠重症病人的中西醫協作模式,以及為培訓本港中醫師提供臨床指導。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