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吳安宇6大分析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手機大廠跨足IC設計,Apple配合自家軟體生態鏈,中國政府支持,TPU/NPU。 而軟體公司,Tiktok短影片的大量需求,需要有客製化的晶片配合。 吳安宇2023 他們探討該類型公司面臨問題有以下,不如傳統IC大廠細緻穩定、不易取得先進製程,和大量成本無法取得對應獲利。

資料處理系統研究室 盧奕璋 本研究室位於博理館430室,由盧奕璋教授主持。 研究室成員結合資料科學、電腦演算法、電路與系統設計等三大領域,進行下世代各式資料處理系統的開發研究工作。 主要的研究題目包括: 影像/點雲--視覺資料處理、 鹼基/蛋白質--序列資料處理等兩大方向。 李致毅研究實驗室 李致毅 本實驗室致力於下一代超高速通訊電路與系統之研發, 及高速類比與混合電路之技術與應用. 目前研究項目包括寬頻/光纖通訊電路 (OC-768), 超寬頻與60-GHz無線通訊系統, 資料轉換器 (A/D, D/A) 與高速I/O電路.

吳安宇: 結合下世代IC設計 續創臺灣產業盛世: 2022 電子所IC Summer Camp

對於元宇宙分析有相對應的IC需求,包含高效運算能力、較低的延遲以及解決低功耗的問題。 低延遲方面可以利用Wifi6達到高速,也能有較好的電源效率,在高頻寬達到良好的吞吐量。 吳安宇2023 接著他們分析在元宇宙中如何使IC得以搭配,數位孿生要能將實際的物體的狀況同步建模,因此需要IC的高精確,甚至能讓廠商模擬產品生命週期預估,利用反饋來提升晶片設計流程達到更精準的應用,然而相對應的缺點為需要大量的資料運算,也需要長期大量的資料收集。 除了透過教授講述數位類比的概念,還特別安排在今年新落成的學新樓中架設各實驗室的攤位巡禮,讓小隊員能針對自身感興趣的主題深入探討,同時認識當今的研究趨勢。

吳安宇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計算機輔助設計組」在一九九八年改名為「積體電路暨計算機輔助設計組」,這項正名是因應組內不少研究由早期的純做計算機輔助設計演算法,轉為投入蓬勃發展的積體電路設計領域。 二零零一年電資學院成立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積體電路暨計算機輔助設計組」與「電子電路組」合併成為「積體電路與系統組」。 此舉反映出目前晶片設計走向系統整合,類比數位混合設計的系統晶片時代。 寬頻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初期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演算法研究為主,後來以VLSI架構設計為基礎,以數位信號處理演算法及通訊理論為骨幹,開發數位通訊矽智產及智慧型信號處理之各類型軟硬體應用系統。 Access IC實驗室 吳安宇 吳安宇 本寬頻IC設計實驗室位於電機二館232室,由吳安宇教授主持。 吳安宇2023 實驗室目前分為兩個研究小組:「前瞻數位訊號處理組」與「晶片內可靠傳輸電路與系統組」。

吳安宇: 103-2 吳安宇 數位系統設計

計算機結構的實作課,也是verilog程式課(會教非常多撰寫verilog的技巧,有心修數電的話,先修過這堂課對增進verilog能力很有幫助),上課要寫出來的硬體架構基本上就是計結教的東西,所以推薦和計結一起修,可以省很多理解硬體架構的力氣。 個人認為,只要未來會用到程式來工作的同學,不管是哪個領域,都很適合修這門課。 程式語言可以說是一個黑盒子,把計算機的運算內容都包起來了,而計算機結構會更深入的講解黑盒子裡面的事物。 跟OS一起修的好處是,期末考部分有一些重疊的topic(virtual memory),可以學兩次並交叉比對,對這部份會很熟,準備考試時書也只要讀一次。 民國八十七年資訊電機學院成立,電機系由工學院轉為隸屬於資電學院,並由詹益仁博士接管系所行政。

  • 雖然反詐騙的宣導一直有在進行,但是隨著科技的創新,很多我們想不到的方式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掉進詐騙集團精心設計的詐騙環節。
  • 媒體晶片系統實驗室近期的研究方向為電腦繪圖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之晶片設計、影像感測器之影像信號處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 ISP)、智慧型視訊信號處理,以及數位電視之晶片設計。
  • 1996年任職中央電機系,2000年加入台大電機系與電子所迄今。
  • 資料處理系統研究室 盧奕璋 本研究室位於博理館430室,由盧奕璋教授主持。
  • IC研發實驗室 林宗賢 本實驗室位於電機二館333室,由林宗賢教授主持。
  • 教授同樣也介紹眾多的師資群,除了一直都在深入探討的題目如鎖相迴路、功率放大器,也包含近幾年投入的新血實驗室,主題延伸至TeraHz 6G晶片以及生醫領域。

吳:Android系統移植到不同平台的能力已經逐漸完備,正進一步掌握多媒體處理、2D/3D加速、通訊模組、觸控輸入等關鍵模組的開發與軟硬體整合技術。 吳安宇2023 Android應用在高階智慧型手機領域,應該只是開始而已,還可延伸到MID、PND、甚至是各種行動聯網裝置層面。 目前雲端運算結合Android介面的發展架構值得繼續注意,又如人機介面和導航定位等應用,都是Android可以延伸盡情發揮的領域。

吳安宇: 電子所Access IC Lab再創佳績

電子所研究團隊包括吳安宇教授、劉宗德助理教授、博士生陳庭笙、李鼎元與碩士生吳佳衡。 吳安宇教授,電機系1987年畢業,劉宗德教授,電機系2002年畢業。 美國目前遇到晶片生產力下降的問題,保有先進製程才能在國際地位維持軍事戰力,於2021年制定法案激勵半導體輔助,希望改善競爭力下降以及供應鏈中斷的問題。

2020年吳教授同時獲得「有庠科技發明獎」與「第有庠科技論文獎」 (資通訊科技領域),為創立有庠科技以來,首次同年獲得兩項科技獎之獲獎人。 隨著機器學習以及深度學習的發展,即時學習、即時分類逐漸成為重大議題。 近年來,許多對於神經網路的硬體加速設計分別被提出,其中分別有使用類比方式以及數位方式實現的電路架構,但都無法兼顧高吞吐量、低延時、高精度等需求。 而此低延遲勝者全拿電路結合了以上兩種方式的優點,解決現有架構的運算瓶頸;因此低延遲電壓競賽勝者全拿電路突破原本神經網路中成為運算瓶頸的平行比對問題,以提供協助及時學習以及分類運算。 除此之外,運算所需的功率消耗向來也是設計上須被考量的要素,因此在此架構中也使用了提前淘汰敗者的機制來節省不需要的功耗,以達到低功耗的設計。

吳安宇: 研究領域摘要:

目前實驗室主要進行的研究計畫為: ‧兆級晶片系統中晶片內通訊電路及系統設計; ‧兆級單晶片系統中抗噪性電路技術開發 ‧適用於10GBase-T乙太網路之高效能數位信號處理引擎 ‧前瞻性MIMO-OFDM通訊技術發展平台建置計畫。 吳安宇 本實驗室過去在『寬頻通信系統與演算法』及『寬頻通信架構和晶片設計』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前者主要是對系統分析及演算法的研究、後者主要是針對演算法提出有效率的VLSI架構設計,最後以ASIC晶片及FPGA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 目前實驗室研究領域包含5G無線通訊領域中『巨量天線系統中認知採樣機制』以及軟體定義網路中的『低功耗封包處理器與儲存單元架構設計』;另外實驗室目前的研究主軸也包括『壓縮感知』、『壓縮學習』,分別探討壓縮感知技術中的訊號還原與訊號分析的演算法與架構設計。 另外在生醫訊號處理方面,專注在『前瞻生醫電子晶片開發與醫療系統整合』與『分析多項性生理訊號以早期預測急性中風病患預後』,累積了EEG(腦電圖)、ECG(心電圖)、PPG(光體積描述訊號)之特徵擷取與選擇等研究能量,把傳統應用在通訊方面的數位信號處理演算法及通訊理論延伸至生醫領域中。

吳安宇

我們希望以商業IP授權技轉模式,進一步支援業界開發雙核心系統和Android應用框架。 2007~2009年吳教授借調擔任工研院系統晶片中心副主任,協助規劃及推動 PAC DSP處理器與Android-based多核心SoC技術。 吳教授於2010年獲頒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並於2015年升任為IEEE Fellow,2016.8起擔任台大電子所所長。

吳安宇: 吳安宇

隨著晶片製作技術的快速精進,系統晶片設計的挑戰已經來臨,加上5G與Mobile時代,強調3C的整合,實驗室未來的展望與願景期望能繼續培植優秀的IC設計人才,把握台灣在IC設計製作方面的優勢,並且要求每位走出實驗室的同學都具有獨立設計並下線製作晶片的經驗與能力。 在應用面上,我們看好資通訊產業領域未來的發展,本實驗室將加強在訊號處理與機器學習知識上的訓練,以因應系統晶片時代的需求。 期望寬頻實驗室始終能走在學術與技術的最前線,不斷創新思考,勇於嘗試新點子,對學術界及產業界盡最大的心力與貢獻。 數位在理想的世界中希望電路越小越好,但類比由實際的電感電容組成,先進製程不是評斷的標準。 教授同樣也介紹眾多的師資群,除了一直都在深入探討的題目如鎖相迴路、功率放大器,也包含近幾年投入的新血實驗室,主題延伸至TeraHz 吳安宇 6G晶片以及生醫領域。

吳安宇

最後,本團隊落實該CA技術於心房顫動監測,以及壓縮心電信號之用戶辨識。 壓縮感知是一個非對稱性的壓縮技術,它能夠簡易的在感測器端對信號進行隨機取樣和即時壓縮,大幅降低感測器的能耗;但付出的代價是其解壓縮的過程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運算,造成接收端運算資源無法負荷。 透過我們新提出之CA技術,我們可以省略解壓縮的步驟直接對壓縮信號進行分析。

吳安宇: 吳安宇

疫情讓人之間距離漸遠,但科技發展還是希望加速社群互動,透過元宇宙結合大頻寬的通訊IC,特別邀請擅長此領域的聯發科鄭嘉珉博士介紹IC的前瞻發展。 我們可以舉Android應用框架內的Libraries軟體層為例。 吳安宇2023 Google在千變萬化的Libraries層次,藉由OHA的成員PacketVideo提供名為OpenCORE的子系統,提供手機多媒體軟體的原始碼和IP授權,以此作為基礎協定,並提供數種相當有彈性的介面,從中建立多媒體libraries的秩序架構。 如此多媒體軟體設計業者依循協定提供基礎軟體產品外,也有空間可提供更高階客製化的軟體設計給系統廠商。 本實驗室在台大已是一個成熟的研發團隊,目前已有許多大型的產官學合作研究計畫正在進行,包括5G通訊終端關鍵技術、醫電訊號分析、軟體定義網路、壓縮域之輕量學習引擎、壓縮感知、多模式情感運算等。 VLSI-DAT是全球先進半導體技術學術會議之一,每年邀集半導體設計、設計自動化及測試等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針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技術走向提出精闢分析、發表前瞻論文並提供技術的展望。

前者主要開發無線通信系統之核心射頻積體電路與模組,以及研究增進射頻電路在封裝內之整合度;後者是因應目前攜帶型電子產品之功率與顯示需求的積體電路設計。 電子電路研究實驗室 劉深淵 本實驗室位於電機二館328室,指導教授為劉深淵教授。 研究範圍包含類比數位轉換器、鎖相迴路、Clock/data Recovery 電路等。 像是Android應用框架為基礎的嵌入式系統,便可提供國產CPU晶片廠商另一個發揮實力的契機。

吳安宇: 103-2 吳安宇 數位系統設計

吳安宇(以下簡稱吳):以前的Linux只定義到OS而已,上面的AP、libraries都沒有強制定義,就好像一座裡面沒有精細規劃以致雜草叢生的溫室一般。 而一般消費者常用的作業軟體(如Windows系統),更像是密不透風的黑盒子,雖然讓系統業者無須煩惱軟體程式品質,但也讓硬體元件供應商只能依附在周圍設計被動的驅動程式連結,而且應用軟體業者的創意和變化往往也因此受到侷限。 兩者均不易界定;以下「知名」指在領域內同儕間普受高度肯定者,「學生」除指碩博士研究生外,亦包括若干大學部專題研究或修課學生,而曾有相當互動可謂師生者。 吳安宇2023 吳安宇教授1987年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1992年和1995年分別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 1996年服務於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2000年加入臺灣大學電機系與電子所,2005年升任教授職位,2015年獲聘為台大特聘教授。

民國七十二年秋,劉寶鈞博士接任電機系系主任,隔年春又兼任資工所所長,完成系所事權合一。 七十四學年度資訊工程研究所易名為「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招收碩士班研究生。 民國七十六年曾黎明博士接掌系所行政,民國七十七年秋,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增設博士班,曾黎明博士升任計算機中心主任,改由莊堯棠博士兼任系主任和所長職務,繼續系所之推展。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