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鄧氏宗祠平面圖好唔好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鄧氏宗祠平面圖

總括而言,鄧氏宗祠、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構成了一組獨特的歷史建築群,見證了廈村鄧氏族人的歷史、宗族活動和傳統教育情況。 在廈村鄧族的支持下,該建築群將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宣布為歷史建築物,並受該條例保護。 鄧氏宗祠平面圖 為使該組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群得以保存,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會為建築群進行修復研究,並在研究完成後展開全面的修復工程。

鄧氏宗祠平面圖

屋內天井有紅砂岩甬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彰顯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重要官職者。 宗祠的不少裝飾構件都極為精美,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亦有屋脊上的石灣鰲魚和麒麟。 1965年,元朗分區警署落成啟用,現址改作警犬隊的總部及訓練中心。 鄧氏宗祠平面圖 政府與鄧族於1997年達成協議,把建築物改建為屏山鄧族文物館,並兼用作屏山文物徑訪客中心。 2002年底,現址正式移交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並被列為三級文物建築。 建築署耗資1200萬港元改建,保留及修繕大部分舊有設施。

鄧氏宗祠平面圖: 歷史

政府認為需要建設警署以維持治安及提供政府服務,因而於翌年建成屏山警署,作為新界西北區的警察根據地。 學校最初是幢三開間的建築物,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加以擴建。 禮賓樓位於宗祠左側,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約於1950年代用作友恭學校的教師宿舍,時至今日,禮賓樓內依舊放置�供奉文昌及武曲的神龕。

鄧氏宗祠平面圖

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亦建有白色外牆、開放式走廊及金字瓦頂,屋頂上矗立兩座煙囪,其位置能俯瞰貫通鄧氏宗祠、聚星樓及覲廷書室等。 鄧氏宗祠平面圖 宗祠也是舉行廈村10年1屆打醮儀式的重要場地。 廈村鄧氏宗祠是元朗廈村鄧族主要的祭祀及節慶活動的場所。

鄧氏宗祠平面圖: 開放時間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文物館由1899年4月22日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是新界現存的戰前警署之一。 隨著中國與英國於1898年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租借新界土地之後,屏山鄧族與英軍多次發生暴力抗爭。

鄧氏宗祠平面圖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厦村鄧族為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立村而興建。 據置於宗祠中進的碑記所載,鄧氏宗祠於一七四九年立基上樑,一七五〇年竣工,翌年正式奉主陞座。 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年)和光緒九年(即一八八三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鄧氏宗祠平面圖: 禮賓樓和友恭學校

明洪武年間,錦田九世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堂兄 弟遷居厦村,分別在東頭里(今東頭村)和西 頭里(今祥降圍)開基立業。 後人在兩村之間 興建鄧氏宗祠,供奉二祖,又名「友恭堂」, 取「兄友弟恭」之意。 其後子孫繁衍,分遷至 錫降圍、錫降村、羅屋村、巷尾村、新圍及新 屋村,形成一個龐大的鄉。 鄧氏宗祠平面圖 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宗祠,由位居元朝(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福建方伯(又稱閩侯)的五世祖馮遜公興建。 厦村昔日瀕臨海邊,是后海灣與青山灣之間的 航道。

每年的春秋二祭,以及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該祠內舉行。 此外,該祠也是舉行十年一屆的廈村太平清醮的重要場地。 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

鄧氏宗祠平面圖: 屏山鄧族文物館

憲報今日(十二月七日)公布,位於元朗廈村的鄧氏宗祠及其鄰接土地及建築物將於二○○八年二月一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歷史建築物。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廈村鄧族為了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勤勞之功而興建。 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即一八三七年)和光緒九年(即一八八三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時候取得的顯赫功名。 鄧氏宗祠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後院建有兩個廂房,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莊嚴肅穆。 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拱。

其建築結構以青磚建造,牆身支撐著由檁條及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 其右堂依然保存着琉璃漏窗,兩側則保存有一副灰塑對聯。 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經建成。 禮賓樓原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現時仍保存著供奉文昌和武曲的神龕。 友恭學校則是為了向區內孩童提供教育而興建的。 其後由於學生人數增多,部分原屬鄧氏宗祠的地方和禮賓樓,也曾闢作課室和教師宿舍之用。

鄧氏宗祠平面圖: 屏山鄧氏宗祠

而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之前已建成。 鄧氏宗祠座落於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所環抱。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23年歷史。 宗祠1750年竣工,曾於1837年和1883年經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為建築群進行修復研究,並在研究完成後,展開全面的修復工程。

鄧氏宗祠平面圖

鄧氏宗祠位於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所環抱。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費用由屏山鄧萬里祖祖嘗撥付。

鄧氏宗祠平面圖: 建築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18 世紀有族人鄧作泰從江西學習堪輿歸來,認 為厦村市旁之地來龍奇偉,局勢開朗,水口緊 密,在此建祠子孫定必繁衍。 乾隆庚午年(1750 年),一座三進式的祠堂落成。 神龕中央供奉 兩位在厦村開基的堂兄弟,另外還有皇姑趙氏 的神主。

鄧氏宗祠平面圖

建築物內外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精緻木刻、灰塑、陶塑及壁畫,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禮賓樓原本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約於1950年代用作友恭學校的教師宿舍。 而友恭學校則是為了當地兒童提供教育而與建的學校。 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鄧氏宗祠平面圖2023 時至今日,鄧氏宗祠仍是厦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 舊警署由三座建築物組成,主樓是一座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築物,外牆為白色,屋頂其後加建瞭望台。

鄧氏宗祠平面圖: 歷史

該樓以青磚建造,牆身支撐著由檁條和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 位於鄧氏宗祠後面的友恭學校,是為當地孩童提供教育而建。 學校最初是一幢三開間的建築物,至一九五二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加以擴建。 鄧氏宗祠平面圖 由於學生增多,鄧氏宗祠的部分地方和禮賓樓也曾用作課室和教師宿舍。 友恭學校的校舍以青磚築砌,前面有一露天操場。 校舍的主建築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和幾何圖案灰塑。

  •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 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年)和光緒九年(即一八八三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 此外,宗祠也是舉行廈村十年一屆打醮儀式的重要場地。
  •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23年歷史。
  • 禮賓樓原本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約於1950年代用作友恭學校的教師宿舍。
  •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典範。
  • 乾隆年間,鄧族在此立墟,稱為「厦村 市」,設有碼頭,吸引附近村民和華南沿岸的 商人到來買賣貨物,繁盛一時。

宗祠現仍用作祭祖、 慶祝節日、 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廈村鄧氏宗祠屬於三進兩院式建築設計: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中進則懸有多塊功名牌匾,而後院亦建有兩個廂房。 其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部份橫樑更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 其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拱。

鄧氏宗祠平面圖: 開放時間

廈村鄧氏宗祠於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落成。 元朗廈村的鄧族興建該祠的原因,是希望能夠紀念鄧洪贄及鄧洪惠兩位祖先的功勞。 該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及光緒九年(1883年)進行大規模的修葺。

鄧氏宗祠平面圖

乾隆年間,鄧族在此立墟,稱為「厦村 市」,設有碼頭,吸引附近村民和華南沿岸的 商人到來買賣貨物,繁盛一時。 20 世紀初,元 朗新墟出現,加上天水圍建了堤壆,河床淤塞, 厦村市走向衰落,現在仍可見到昔日的門樓、 街巷和關帝廟。

鄧氏宗祠平面圖: 禮賓樓和友恭學校

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今天(12月7日)宣布,位於元朗廈村的鄧氏宗祠及其鄰接土地及建築物,2008年2月1日起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歷史建築物。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建築,橫樑刻有各種動物和吉祥圖案,屋脊飾有石灣彩瓷。 宗祠之最大特色是正門沒有門檻,而屋內天井則有紅砂岩通道,由此可知鄧氏族人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散居多條鄉村,其 中元朗厦村頗具規模,建有宏大的鄧氏宗祠。 此宗祠連同毗鄰的客室和學校於 2007 年一併被 列為法定古蹟,修葺後回復光采。 位於屏山的文物徑徑上有一座號稱全港最大最老的祠堂,其所在之處是被「三圍六村」所環抱。

鄧氏宗祠平面圖: 屏山鄧族文物館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恢弘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 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花崗石,外柱則為紅砂岩。 前院鋪有紅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朝廷要職者。 建築物各進的樑架均雕刻精美的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則飾有石灣陶塑鰲魚和獅子。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典範。 正門兩旁皆設有鼓台,每邊鼓台之上各有兩柱支撐屋頂,內柱為花崗岩,外柱則為紅砂岩。

鄧氏宗祠平面圖: 建築

在祠堂後方的舊校舍,經古蹟辦修復和重建遊廊 後,現給友恭學校校友會作為會址,並用作展示 舊照片,讓人留住舊日記憶。 祠堂左側有一列建於 1920 年代的建築物,包 括供客人留宿的客房和客廳(現稱禮賓樓),後 面的友恭學校也屬同年代建築。 隨着學生增多, 該校於 1964 年在新生村另建新校舍,但到了 1996 年卻因收生不足而停辦。

鄧氏宗祠、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構成了獨特的歷史建築群,見證了廈村鄧氏族人的歷史、宗族活動和傳統教育情況。 鄧氏宗祠是鄧族的祖祠,建築內部設有神樓靈位,供奉歷代鄧氏先祖。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福建方伯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23年歷史,在200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 該樓以青磚建造,牆身支撐�由檁條和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

宗祠的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部分橫樑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 鄧氏宗祠是廈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每年的春秋二祭和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宗祠內舉行。 此外,宗祠也是舉行廈村十年一屆打醮儀式的重要場地。 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建成。 禮賓樓位於宗祠左側,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約於一九五○年代用作友恭學校的教師宿舍,時至今日,禮賓樓內依舊放置著供奉文昌及武曲的神龕。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