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粵語正字2023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粵語的「乜」乃是「厶」的間接音變結果,而「厶」即「某」的古字。 除「乜」之外,廣府人稱「甚麼」每說「mɐt7」,這個「mɐt7」事實上就是「某」(厶)的直接音變。 「某」(厶)古代讀「mə」,讀促音時變成「mət」,與「mɐt」只一聲之轉。

  • 「朒」,讀「女六」切,音「肉」,是「皺縮」、「不伸展」(即退縮)及「遲緩」貌。
  • 彭志銘因襲其說,卻不提讀音不合的問題,又「絕非方言,而是優雅的古漢字」云云,不審「恁」表示如此、那個、怎麼等,確是後世的方言用法。
  • 如粵語「休下息」,現代標準漢語作「休息一下」。
  • 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
  • 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
  • 原來古漢語並無dz-或dʒ-音,現在以dz-或dʒ-發音的字,古時主要以d-或t-發音,故「者」古讀dia,從「者」的字如「都」、「堵」、「豬」都讀dia。

粵語寫嘢早喺明末清初嗰陣已經有,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亦風行一時,由二戰時期嘅限於傳統左派嘅方言文化運動,同埋普及得多嘅三及第行文方式,去到1980年代到而家響香港流行嘅「口語中文」,粵文有至少幾百年歷史。 【正字不正確】曾焯文《本土粵文》ep16(2014) 「點」正寫是「怎」。 粵語正字 古代無z音,只有d/t音,所以z與d/t到了現代廣東話就相通。 然而,「怎」tsɐm2與「點」tim2讀音相差頗遠,詹氏之說,既無解釋音轉,亦無文獻佐證,其謂「俗讀怎若點」,只是武斷之言,不足取信。

粵語正字: 粵語字

有學者提出,在粵語字廣泛使用的背景下,有必要制定其用字規範。 不過此等爭議往往發生在學者之間,民間多數只視自己的習慣而使用。 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康熙字典•言部•十》謆:《集韻》《類篇》𠀤式戰切,音扇。 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廣東方言。 大部:「方言:『以大言冒人曰奅。』」如說大話稱為「奢大奅」,說大話的人稱為「大奅佬」。

曾焯文因襲詹憲慈之說,又以「古無舌上音」之理,謂「怎」讀「點」乃保存上古音云云,不審「怎」乃宋代俗語,《廣韻》和《集韻》皆不收「怎」字,金代韓道昭《五音集韻》始收之,根本無上古音可言。 坊間流傳,「邊」正字為「焉」,以訛傳訛也。 此說最早出自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彭志铭《廣東俗語正字考》因襲以為「正字」,主張此說者,從無解釋「焉」何以讀「邊」。

粵語正字: 廣東話粗口五字

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在2008年5月21日(約中午12時41-49分)於香港新城知訊台的廣播節目中,曾經述說此字的正確寫法為「迆」(還有另一寫法),而它的發音分別為「hea3」、「pea5」。 粵語正字2023 目前粵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中國大陸,推普政策不断打压着粤语的生存。 北京話逐漸取代粤语,尤其在廣西,早因萎縮而陷入频危。 在普通話趨向動詞不能直接接受詞的情況下,粵語趨向動詞仍可直接接受詞。 「消夜」更早見於方干所作唐詩《冬夜泊僧舍》:「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在現代粵語中既保留原本作述賓短語的用法,亦可當名詞用。 這種港式英語、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

粵語正字

謬誤辨析:孔仲南「尐讀若顛入聲」審音誤矣。 彭志銘既引「子列切」,卻不知「子列切」為何音,連基本的反切原理也不識,只是因襲孔仲南之說。 潘永強認為,mɐt7 jɛ5是mɐt7 kɛ2 jɛ5的快讀省音,而kɛ2 jɛ5是「者」的方音異讀。 其說大謬,曾焯文卻因之以「者」為jɛ5「正字」。

粵語正字: Wikipedia:粵語本字表

喺1980年代,香港嘅電視節目《每日一字》有幾集都提到粵語有好多講法都好古雅。 粵語正字2023 節目主持林佐瀚重去咗圖書館翻查呢啲字嘅正音、正寫,喺節目度介紹畀大家。 有唔少嗰陣時俾人遺忘咗嘅古字,例如「攰」呢一個字就係咁樣翻生(喺《廣州話字典》入面,呢個字寫做「癐」)。

而家,香港、澳門同埋廣東、廣西各地民間仍然有唔少人用緊。 讀起上嚟特別得意同貼近一般市民嘅生活。 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

粵語正字: 廣東話粗口

「朒」,讀「女六」切,音「肉」,是「皺縮」、「不伸展」(即退縮)及「遲緩」貌。 「脧」,「子泉」切,讀作「酸」,是「削減」、「收縮」之意。 「朒脧」,本意是「收縮」、「不寬伸」也!

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其放在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粵語正字2023 漢白語族中除官話以外的其他各語種也有類似的構詞方式,但不佔主要地位。 粵語的這種語法可能是上古漢語殘留,也可能源於臨近的侗台語族。 主條目︰粵語固有辭彙與漢語北方話辭彙對照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北方漢語不同的自身固有辭彙,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 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

粵語正字: 粤语字演变

部份嘅本字只係考證推測,毋係實合,如果有更深入嘅考究,有可能俾人推翻。 招積——漢語詞彙解﹕刁鑽、招搖、不可一世。 有指“招積”是出自“滿招損,謙受益”(書經˙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遝——堆疊,通常用作二遝六,數目加起來即半斤八兩,引作不夠斤兩(資格),多數用於人;同義詞為未夠班嘅人。

  • 另外,有啲本字喺應用上有機會產生混淆,例如「重要」可以解「緊要」或「仍要」,而今毋少人會寫「仲要」兩個字去表達「仍要」嘅意思,以避免混淆。
  • 謬誤辨析:「」是匣母字,廣州話無聲母讀l的匣母字,孔仲南「讀若笠平聲」殊欠解釋,不足取信,彭志銘只是因襲其說,曾焯文「一音之轉」也只是濫用聲轉。
  • 《康熙字典•鬲部•二十七》:《廣韻》莫撥切,音末。
  • 這套增補字元集基本上解決了粵語白話文的電腦處理問題,大部分粵語口語文句都可以錄入電腦。
  • 潘永強認為,mɐt7 jɛ5是mɐt7 kɛ2 jɛ5的快讀省音,而kɛ2 jɛ5是「者」的方音異讀。

關於粵語的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當中較常用的有1970年代開發的教育學院拼音方案、1993年開發的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等。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有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 粵語正字 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14至15個。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氣情況是粵語方言劃分的參考之一。

粵語正字: 聲母

反過來,一些完全無法互通的語言,卻因政治、宗教、文化因素而被許多人當作單一語言下的不同方言,如阿拉伯語的各個「方言」和漢語的各個「方言」。 粵語究竟屬於獨立語言還是方言,這一問題無論語言學界還是社會上都長期存在不同的看法。 同樣,漢語究竟是一種單一語言,還是一個包含多種親屬語言的語族,也備受爭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視粵語為汉语方言之一,並且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 而一些學者和許多粵語使用者則認為粵語是獨立的語言,與官話、客家語、贛語、湘語、吴語、閩南語等主要漢語分支互為親屬語言。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臺灣資策會建立的正體字系統)或使用簡化中文(GB18030)的電腦字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上述系统書寫粵語非常不便。

粵語正字

曾焯文的解說,全然因襲潘永強之亂解,得出「z、d、g在古代可能相通」的猜想。 本字考釋的方法和理論,漸趨完備和成熟,學者開始有系統地深究粵語本字,誠可謂「先修未密,後出轉精」。 與此同時,粵港澳的報章時有專欄文章考釋粵語本字,三地都有出版這方面的著書,但作者大多缺乏語言學素養,其考據難免強差人意。 這個時期,粵語本字考釋以學者研究為主,粵語本字在坊間不甚流行,「粵語正字」之說鮮有聞焉。 目前粵語嘅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嘅挑戰,雖然冇證據顯示粵語嘅消滅程度快過其他非官話漢語言。 喺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政策令粵語嘅地位不斷降低,與此同時官話同其他地方語言正侵蝕粵語嘅使用地區。

粵語正字: 粵語書寫系統

由嗰陣時開始,香港嘅語文工作者就開始咗新一輪嘅「粵語正音運動」,重喺好多份報紙入面要求傳媒要「讀正音」。 唔好意思,我個人比較直接,我哋香港口語有云:[你話得人,你就要教得],即批評唔緊要,但一定要教返好佢。 先生論文中只有指出他人嘅[不是],但又冇提供正確答案。

而广东的教育系统虽然也不教授粤语,但广东和港澳的民间交流非常广泛频繁,不少广东粤语使用者因此接触到粤语固有字词。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北京話會說“你比他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你大過佢」、「你瘦過佢」,粤语這种語法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來源請求],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媠伊」。 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 「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北京話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

粵語正字: 現代漢語-外來詞

而且大部分廣韻所分之三等字皆无介音,如東冬鐘合韻,支脂之合韻,魚模虞部分合韻,痕欣文眞韻開合不分,先仙合韻,刪山合韻等等。 可見粵語因其發展方向幾乎不斷簡合而少繁化。 為廣東及中國部分農村所獨有,如圳、涌、塱、滘、漖。 此等字大部分都只作為地名使用,有時因無法用電腦表示,而出現改字更名的情況,例如將「塱」寫成「朗」(例如廣州地鐵西朗站,已於2018年正名為西塱站)、「漖」寫成「教」。 粵語詞彙有幾個來源:古漢語詞(包括古方言詞)、創新詞、借詞(包括漢語方言借詞和少數民族語言借詞)、外國譯詞、古百越底層詞。 大部份都可以用漢字來書寫:本字、假借字、自造字。

粵語正字: 粤语

有啲人都忌呢啲,但有啲唔當係粗言,完全無禁忌。 粵語粗口係啲粵語嘅粗俗字詞,字義多數本身係性器官、性行為或者咒人死傷。 狹義上,只係得下節介紹嗰五個字,統統同性有關。 最後《廣東俗語考・下卷・釋名稱(上)》:孻:孻音拉。 粵語正字 『菽園雜記』廣東謂老人所生幼子曰拉孻。

粵語正字: 常用字詞

「蔃」字首見於《玉篇》:「蔃,渠兩切,儉年人食其根。」可見「蔃」是一種植物,其根可食。 《集韻》有二音:「蔃,艸名,儉歲人食其根。巨兩切」;「蔃,蔃莍,艸名,百合也。渠良切」。 綜上,「蔃」本義是草名,讀音有二:k’œŋ5,k’œŋ4。

《廣州語本字》完稿於1924年,因故至1995年始付印成書,由中文大學出版,原書乃詹憲慈手稿影印,本無標點,今為方便閱讀,筆者按文意注上標點,下同。 謬誤辨析:「郇」,《廣韻》「相倫切」,粵音sœn1,並非sœn2。 粵語正字2023 《漢語大詞典》:「郇:【郇箋】唐代韋陟,襲封郇國公。常授意侍妾主尺牘,書於五彩箋,詞旨輕重均合陟意,書體遒利有楷法,陟唯署名而已。見《新唐書•韋陟傳》。後因以「郇箋」敬稱他人書札。 」彭志銘顯然未作審音,至於誤解《漢語大詞典》【郇箋】詞條,或因語文能力不足所致。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正確》(2006) 膋:餐牌上的「魚柳」、「蟹柳」那個「柳」字,都是俗寫,正寫是「膋」。

呢類由漢字本身嘅文字系統缺陷同限制所衍生出嚟嘅問題,有人認為只可以透過採用漢字以外嘅文字系統先至可以寫出嚟。 其中最為突出嘅方案包括粵文拉丁化,同粵切字方案。 但亦有意見認為,粵文一旦動搖咗佢漢字專用嘅基礎,就會造成文化割裂。

「怫㥜」不如「贔屭」流傳之廣,蓋「怫㥜」之說平實,不若「贔屭」之說嘩眾取寵,坊間好獵奇也,然亦有故作嚴謹者以「怫㥜」為「正字」。 此說出自孔仲南《廣東俗語考》,彭志銘《正字正確》因襲其說,以為「正字」,由是傳開,坊間以訛傳訛,遂至廣傳。 为广东及中国部分农村所独有,如圳、涌、塱、滘、漖。 这些字大部分都只作为地名使用,有些时候因无法用电脑表示,而出现改字更名的情况,例如将“塱”写成“朗”、“漖”写成“教”。 借用某个常用的粤语同音字或近音字变读作为书写的发音,赋予新的意义,如“黎”和“来”或“莅”的口语读音一样,便借用并以“嚟”代替来。 借用字的意思跟原义没有任何相关性,但现时大多数学者都持谨慎的态度,尽量以意思相似的字来取代。

另有「徂」字,也是讀「咗」音,及解作「往」也,並有「已過去」的意思。 謬誤辨析:「㥜」粵音wɐi6,wɐi6與ŋɐi3之音轉,絕非一句「音之轉耳」便可輕輕帶過,「㥜」是云母字,云母字廣州話聲母無讀ŋ者,詹憲慈「俗讀怫㥜若閉翳」殊欠解釋,不足取信。 彭志銘「國音與粵音聲韻俱近而音轉」云云,根本缺乏音韻學常識,非常用字的粵語審音,乃據韻書反切,按演變規律來推導,而非根據國語來猜測。

粵語謂如此曰「咁」,有kɐm2、kɐm3二音,《廣州話方言詞典》以「噉」kɐm2和「咁」kɐm3區別之,坊間一般均寫作「咁」。 【一錯再錯】曾焯文《本土粵文》ep4(2014) 「嘢」字,據潘永強考證,是「者」的延長音節。 粵語正字 古代無z音,z音前身是d/t音,在(厶者)這個語境裡面,z的前身d/t又同古代的g音相通。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