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8大好處2023!內含銅鑼灣避風塘夜景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另一九八八年上海避風塘茶樓有限公司在上海江寧路九十九號開設第一家避風塘茶樓。 1965年,廣東增城人士廖喜來到香港,因為讀書少,迫於生計,只好在避風塘以炒菜供應漁民為生。 漁民最常見的食材就是自家捕撈的蝦蟹等海鮮,常規的海鮮、特別是蟹的烹飪方法漁民們都吃得厭倦了。 廖喜想起家鄉增城的炸蒜茸,那種香味足以令人食慾大開。 於是嘗試用炸蒜茸炒螃蟹,為了增進食慾,同時加入辣味。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銅鑼灣避風塘由西面的奇力島至東面興發街對開海面止。 由於西面的奇力島是香港遊艇會會址所在地,因此避風塘主要供遊艇停泊。 在1970年代,在銅鑼灣避風塘內有不少提供飲食及娛樂的船艇,提供具特色的避風塘美食,例如避風塘炒蟹。 變色之後下蒜蓉,再加入獨家秘制醬油和豆鼓(注意是廣東豆鼓,不是豆瓣醬)。 1973年,廖喜把這種炸蒜茸的炒法應用到炒蝦和其他海鮮上,同樣大受歡迎,一時避風塘炒蟹的名聲四起,引得大批岸上的食客紛紛登船品蟹,在避風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海上餐廳的效應,這就是避風塘美食的由來。 最初起源於供應此項食物的避風塘上的水上食肆,因以得名。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銅鑼灣避風塘

避風塘炒蟹炒蟹選用的原料,為越南大肉蟹,出售不問斤求兩,而是分大、中、小計價。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東家建議非兩斤重的不用,否則肉味便不夠鮮甜爽口。 炒蟹時是用自製的調味料直接炒入蟹中,連蒜茸和豆豉都要用油浸一天,用時才同肉蟹、姜蔥、雲南野生指天椒一併落鍋,炒制時先將蟹斬件炸香,再加辣椒油回鑊,令蟹肉格外冶味。 上席時,油色紅艷,蟹肉金黃澄亮,蔥蒜等配料覆蓋蟹面,焦香、蟹肉香、蒜香、椒香……混於一體,香味四溢,讓人食指大動。 就連配製的蒜茸、蔥頭、姜茸也美味香濃,據說有不少食客打包回府用來泡製「公仔麵」。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每當這道炒蟹快要出鍋的時候,整個避風塘就飄蕩著這種濃郁的蟹油蒜香味,令得漁民爭相品嘗,這就是最早的避風塘炒蟹。 1990年代以前,相當龐大的人口在避風塘以水為家,當中不少是漁民或水上人的後裔。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2023 他們建立了有別於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中式餐館的著名菜式「避風塘炒蟹」,就是源自香港避風塘的水上食肆。 這就是香港鼎鼎大名的喜記避風塘炒蟹、香港美食名片、明星食堂,因為喜記避風塘炒蟹的火爆,就引來了一些模仿和跟風的避風塘炒蟹餐廳。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避風塘炒蟹里「避風塘」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避風塘」是一種怎樣的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炒制的辣蟹,有微辣、小辣、中辣、大辣、巨辣之分,但老闆建議初嘗者先試少辣即可。 避風塘是香港一些專門讓漁船暫避颱風的場所,一般設於海灣或港灣,塘中連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隻只靠狹小的通道進出。 1883年,香港政府於銅鑼灣進行填海工程,由現時的銅鑼灣道填至現時的高士威道。 高士威道對出的海灣,被修建成香港第一個避風塘[1]。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1950年,該避風塘被填平,原址興建維多利亞公園,舊堤則變成了現時的維園道,避風塘則遷至維園道對出至今。

避風塘炒蟹是香港有名的菜式,以其香,辣,惹味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主要材料包括肉蟹、由蒜頭,豆豉,辣椒及香茅混合而成的醬料,當然不同的店鋪有不同的秘訣。 1883年,香港政府喺銅鑼灣填海,由銅鑼灣道填到高士威道。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避風塘炒蟹里「避風塘」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避風塘」是一種怎樣的做法?

一般設于海灣或港灣,塘中連接大海的通道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隻只靠狹小的通道進出。 二十世紀年代以前,不少漁民或水上人的後裔在避風塘以水為家,建立了有別於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2023 香港目前有香港仔、銅鑼灣、筲箕灣、油麻地、鯉魚門、九龍灣、土瓜灣、船灣、西貢、觀塘等避風塘。 其作用基本未變,將來避風塘也是香港不可缺少的。

  • 說「避風塘「是個地名,其實不完全正確,準確說,避風塘是舊香港漁民匯聚的的港灣,不只是某一個特殊的地方,以前香港有好多避風塘,比如灣仔、九龍塘、銅鑼灣等都有這種避風塘,那裡漁船林立,漁民以船為家、以港口為生活圈,形成了特有的避風塘文化。
  • 剛吃了幾千大卡熱量 Soylent 的我,活生生地寫餓了。
  • 避風塘炒蟹炒蟹選用的原料,為越南大肉蟹,出售不問斤求兩,而是分大、中、小計價。
  • 其作用基本未變,將來避風塘也是香港不可缺少的。
  • 1990年代以前,相當龐大的人口在避風塘以水為家,當中不少是漁民或水上人的後裔。

高士威道對出嘅海灣,修建成為香港第一個避風塘。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2023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1950年,個避風塘填平,原址起維多利亞公園,舊堤變成而家嘅維園道,而避風塘就搬到維園道對出。 銅鑼灣避風塘內,有一艘紅色的三角天后廟船,是香港唯一的浮在海上的天后廟漁船,時有廟祝守廟,信眾以漁民為主,遊人可於避風塘碼頭乘舢舨往來,該船的編號「40426S」。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銅鑼灣避風塘

如今70多歲的避風塘炒蟹創始人廖喜老先生,隱居故鄉增城,閑時釣魚為樂,偶爾興起時也親自到增城的喜記廚房操起鍋勺翻炒幾把。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2023 在1990年代以前,香港已有相當龐大的人口在避風塘以水為家,並建立了獨特的水上文化,中式餐館的著名菜式「避風塘炒蟹」,就是源自避風塘的水上食肆。 不過隨著香港的漁業式微,大多數漁民已上岸生活,而避風塘文化亦隨之迅速消失。 但避風塘的作用至今未變,一些以避風塘炒蟹打響名堂的食肆亦已遷岸開業。 說「避風塘「是個地名,其實不完全正確,準確說,避風塘是舊香港漁民匯聚的的港灣,不只是某一個特殊的地方,以前香港有好多避風塘,比如灣仔、九龍塘、銅鑼灣等都有這種避風塘,那裡漁船林立,漁民以船為家、以港口為生活圈,形成了特有的避風塘文化。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不過隨著避風塘食肆的減少,現在大部分避風塘炒蟹已經改由岸上食店供應。 這道菜的精髓是炸蒜蓉的獨特風味(喜歡好意頭的廣東人把它稱作「金蒜」),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口感甘脆焦香,酥而不膩,蒜香味跟辣味,豆豉味結合,味道平衡,再配上肉蟹的爽脆和那一大坨蟹膏... 剛吃了幾千大卡熱量 Soylent 的我,活生生地寫餓了。 簡單地講,這是一道源自於香港漁村的「窮人菜」。

銅鑼灣避風塘夜景: 銅鑼灣避風塘

在盛夏天晴的時候,銅鑼灣避風塘沿岸為觀看日落的上佳地點,刺眼的太陽會在中環和尖沙咀之間落下,並在遠方的新界沒入地平線下。 連接維多利亞花園和銅鑼灣海濱花園的行人天橋因為居高臨下的關係,為拍攝夕陽的理想地點,而中環灣仔繞道則途經本避風塘連接上環至炮台山。 為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及沙中綫過海段,當局曾在2010年代在銅鑼灣避風塘內分階段進行臨時填海,至今隧道均已完成,而臨時填海區亦已還原。 銅鑼灣避風塘(英語:Causeway Bay Typhoon Shelter)位於香港灣仔區銅鑼灣,是維多利亞港內主要的避風塘之一。 銅鑼灣避風塘(Causeway Bay Typhoon Shelter)喺香港銅鑼灣,係維多利亞港其中一個主要嘅避風塘。 避風塘佔地10.6公頃,作業船隻嘅泊位佔3.2公頃,遊樂船隻嘅泊位佔7.4公頃。

當然現在早已經上岸經營,跟漁村或窮人沒什麼關係了(實際上,香港的舊漁村也拆遷得差不多了)。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