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黎大森8大著數2023!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黎大森

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學生壓力爆煲,有患者抗拒上學,上學途中不斷嘔吐,更有學生病齡長達七年。 「十月已經有三名將考DSE(中學文憑試)嘅中六學生求助,佢哋九月開學後,畀學校追交報告,又要準備考試,搞到好大壓力。」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表示,該三名學生眼見不少同學到外國留學,他們卻要在港面對此難關,開始出現失眠、集中力不足及焦慮等。 黎大森 他指,有關求助個案數目較去年同期上升,反映情況愈趨普遍。 他不建議家長陪同年長子女一同溫習「備戰」,避免他們承受更大壓力。 黎醫生補充說,有家長看到小孩有明顯好轉或假期不用上學學習時,便自行停止子女服用藥物。

黎大森

而行為層面上,約四成五學生不願起床,另有約兩成學生不願上學;有三名受訪者坦言曾自殘。 而大部分學生一周均會有一至兩日有焦慮症徵狀,惟九成受訪學生均未有因此而求診。 黎大森 服藥後客觀上集中力會變好,但成績進步與否,其實是本身能力問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黎大森: 世界躁鬱症日|怎麼跟躁鬱症患者溝通相處?認識躁鬱症成因、病徵 醫生拆解躁鬱症I、II型分別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曾撰文分享,躁鬱症I型與躁鬱症II型的分別。 首先,躁鬱症II型跟I型最大的分別在於症狀的嚴重性,躁鬱症II型病徵較I型為輕,對自己、家人及朋友影響也沒有I型的嚴重,沒有出現妄想或幻覺等嚴重問題,治療難度相對較少,最重要是及早診斷和治療,家⼈和朋友的諒解、支持和鼓勵是康復的重要關鍵。 踏入十一月,莘莘學子忙於應付測驗或考試,部分學生因壓力大而出現情緒問題,有醫學界人士表示,最近接獲因考試而引致失眠及焦慮等學生個案較去年同期增加。 本報以問卷在各區進行調查訪問,亦發現逾七成學生在開學後已出現失眠、頭痛、嘔吐等開學焦慮症徵狀,當中每人平均出現三至四個徵狀,更有受訪學生坦言曾自殘,情況嚴重。

其實這個觀念絕對錯誤,因為小孩的學習並不只是課堂上,而是每個時刻都是在學習當中,如學習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等。 所有學習都需要專注力,如果停止服藥內分泌就會再次失調而影響專注力,「藥物假期」問題不限於上學與否2,所以家長不要自行為子女停藥,若服藥後有甚麼問題,最正確的做法是與醫生商量。 而藥效過去後,患者胃口亦會回復正常,因此患者可於生活上作出調節,如在飯後才服藥,將影響降至最低2,4。 另外利用藥物去調節多巴胺6,並不存在依賴性或上癮的問題。 有家長覺得小孩服用ADHD藥物後看起來較為呆滯,其實可能是專注力提升了。

黎大森: 黎大森醫生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獲邀請於《我得你都得》節目內,暢談常見的精神疾病,提供促進精神健康的妙法,讓大家時刻保持身心開朗。 他按已有的研究解釋,人格分裂患者即擁有多重性格,而性格的差異亦相當極端,「可能一個好文靜,另一個又突然會好冷漠、好暴力」,甚至「話變就變」;但人格與人格之間卻可全無互通,患者醒來後或會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毫無印象等,因此令患者的人際關係受損。 黎大森 試過有3歲小朋友被帶來診斷是否有過度活躍症,更曾有一名70歲老人帶著一名2歲多的小孩來看症,稱小孩跑得太快,懷疑有過度活躍症。

黎大森

曾有一位8、9歲男童的媽媽,見兒子的同學求醫後確診ADHD,於是這名媽媽亦帶兒子做多方面評估,確定沒有ADHD後,她卻哭起來。 以前的家長是因小朋友確診而哭,現在反而沒事卻哭,可說是過火表現。

黎大森: 醫ZONE: 黎大森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亦稱,其接獲有關學習的焦慮症個案也不斷上升,其中一名患者的成績優異,自我要求高,中四起患上焦慮症,直至現時大學二年班亦未能痊愈,不時有失眠、頭痛等徵狀。 黎大森 然而,由於人格分裂症極為罕見,黎醫生形容,患者容易與俗稱「發羊吊」的腦癇症、精神分裂或人格障礙等疾病混淆,其中以人格障礙中的「邊緣人格」較為類似,當中患者普遍有自我中心、情緒波動等情況,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而為博取關注,甚至可能會「專登講或者做些奇怪行為出來」,裝扮出有其他精神疾病的假象。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表示,人格分裂症屬極為罕見的病例,他自言行醫20多年來,從未見過1個病症,即使長期有超過2,000名病患的青山醫院,亦未聽聞接收過相關病人,他形容此症屬「教科書」的罕有疾病。 黎大森2023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在過去十年,開學焦慮症個案逐年上升,去年他接收的新個案只佔全部新症的一成,今年已升至約兩成半,大部分個案達嚴重級別,有患者曾有自殘傾向。

黎大森

他指,其中一個患者只有八歲,開學後出現嘔吐、肚痛、頭暈及發噩夢,抗拒上學,甚至在往學校途中嘔吐,惟到普通科診所檢查,未能確診成因。 中六學生阿明,坦言學業壓力沉重,上學時常失眠及頭痛,擔心無法升讀大學。 亦有剛升讀中一的學生阿儀,一周失眠三至四日,擔心在新環境難以與同學及老師相處。 女兒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施太表示,女兒因未能適應學習環境,做功課時會情緒不穩。 事實上,本報進行的問卷調查亦發現不少學生有焦慮症徵狀。

黎大森: 錯誤的「藥物假期」觀念 放假不能停藥

有關調查共訪問九十名中學生,逾七成人有開學焦慮症徵狀,每人平均出現三至四個徵狀,其中多達六成人失眠,四成人出現頭痛,而有頭暈、肚痛、手腳乏力及發噩夢等情況則各佔兩成多。 躁鬱症的類型可依據躁狂和抑鬱的嚴重程度的不同變化來區分,包括躁鬱症I型(躁狂較為嚴重,至少維持一周)、躁鬱症II型(至少一次以上嚴重抑鬱發作,躁狂發作相對較輕的模式)、情緒急速循環(躁狂和抑鬱徵狀相對較輕微,會經常交替出現,並維持較長時間)等。 黎大森 黎大森 大概每100人當中,有1人會患上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 至於發病年齡,大多在青年時期至成年時期發病,較少會在40歲以後才發病。 重要聲明: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黎又指,此症發病源頭多數來自腦部中不尋常的腦電波,或由患者自身的創傷後遺症引起,例如童年時遇到一些悲痛經歷,有機會讓腦部出於保護作用,選擇遺忘或抑壓當時的情緒,直至長大後再接觸類似情況,或重返與創傷相關的場地時,身體便會產生出「第2個性格」協助自己承受痛苦。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他強調,患上人格分裂或人格障礙症並非1、2天的事,建議大眾多與身邊人溝通,留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等,鼓勵患者病向淺中醫。 現居美國的19歲韓裔女生Jess,自稱從小因童年創傷,不幸患上人格分裂症,早前她以「AlexMax Han」為名,拍片上傳YouTube分享患病心得,並逐一介紹體內分別名為Alex、Max和Jude等6個人格,更在鏡頭前展示轉換過程,一度引起網上熱話。 簡單動作型(Simple motor tics)現在我會深入解釋不同類型的特徵,首先是簡單動作型(Simple motor tics) ,患者會出現重複、突然、短暫、沒有意義的動作,例如,眨眼、眼睛動作、伸舌頭、搖頭、聳肩、縮肚、噘嘴和手指動作等。

黎大森: 動作型抽動症

現私人執業,為多間香港志願機構擔任精神科顧問,對治療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問題,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學習障礙、兒童及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有豐富經驗。 早前有自稱人格分裂的患者在網上分享患病心得,並拍片介紹自己體內的各個「人格」,引來各地網民不少回響。 有專科醫生表示,人格分裂即是擁有多重性格,背後與患者自身的創傷後遺症,或腦部的不尋常腦電波有關;惟此症非常罕見,更有機會與精神分裂或人格障礙等疾病混淆。 對於ADHD是否一定要服藥的問題,黎醫生說,曾有大型實驗統計指出,只接受行為治療的ADHD患者,改善病徵的效果並不顯著1。 只因行為治療需要患者聽從指令,但患者普遍會因為沒有耐性而「聽不入耳」,使治療效果不理想。

黎大森

所以患者應先服用藥物,調節腦內多巴胺分泌,提升專注度後,再配合行為治療加以調節,兩種治療相輔相乘,效果才能彰顯2。 雙向性障礙 黎大森2023 (Bipolar disorders),又稱「躁狂抑鬱症(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會週期性的呈現抑鬱期及躁狂期,其情緒會有兩極端的表現,一般而言,病人表現情緒高漲、興奮,這些波動通常維持維持數日至數月,之後其抑鬱期漸漸出現,經數日至數週而呈現出抑鬱徵狀。 在躁期及鬱期之間,病人情緒和行為處於正常情況,不過大部份病人仍會呈現一些情感障礙症狀而無法完全恢復病發前的功能。 黎醫生說,隨着ADHD小童患者逐漸成長,高活動量及易衝動的症狀有機會得到改善,但專注力不足則需要透過治療而得到改善2,3;小孩患者越早醫治越好,因為若不接受適當治療,患者在成長路上會經歷很多失敗,而失敗次數越多,則越沒有信心及動力學習及工作,造成惡性循環,錯失更多機會,使人生路越走越困難2。

黎大森: 生活 POWER-UP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黎大森2023 黎分析,有關學習的焦慮症愈趨嚴重,與教育制度轉變、父母過分保護子女及社會氣氛有關,「學校同家長對學生要求提高咗,連學生對學業要求都高咗。呈分試又多,學生好緊張。」黎指,在「直升機父母」充斥下,子女極受保護,抗壓能力下降,遇到困難及情緒問題無法自行處理,易引發情緒病。 黎大森指,曾有一個15歲女孩求醫個案,她因害怕長大及面對現實,每逢「無人理」或「唔開心」時,便會在手上刻上自己的歲數,最終令她手上出現密密麻麻的「15」血痕,最終確診患上「邊緣人格障礙」,需透過藥物配以心理及認知行為進行治療。 調查發現,有近三成五人在課堂上難以集中精神,同時亦有近四分一人對學業產生恐懼。

黎大森

另外,由於患者服藥後能夠長時間集中精神,所以有機會感到較疲累。 坊間說ADHD藥物能令小童患者「更聰明」,黎醫生說絕無此事,只是服藥後內分泌得到調節6,令患者應有的水平得以全面發揮出來7,因此坊間才會以為患者在服藥後變得更聰明。 然而,藥物並不是萬能,黎醫生說家長還需要教導小童患者建立自己的生活系統,藥物配合行為治療令小童適應課堂學習及生活自理2。 從客觀標準判斷治療效果,例如學業成績等,可能是需要一點時間觀察。 今集《我的事務所》,劉婉芬請來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為大家一次過解答有關疑問。 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曾任靑山醫院兒童及靑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精神科及家庭醫學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