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窩打老道23號2023詳細介紹!(小編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窩打老道23號

2010年代,港鐵沙中綫及觀塘綫延綫於老龍坑前山谷道邨原址興建車站及上蓋物業綜合發展,車站命名為「何文田站」,並在2016年10月啟用。 窩打老道8號的選址和一般的豪宅有很大差異,座落舊市區,鄰近油麻地果欄和廟街;同時位處九龍區市中心和交通樞紐,因而租金昂貴。

窩打老道23號

窩打老道是分段建成,早於19世紀末,廣華醫院附近的一段已經落成,其後於20世紀初延長至油麻地渡船街一帶。 1922年為配合九龍塘的發展,窩打老道延長至九龍塘歌和老街附近[3][4]。 1961年隨着龍翔道通車,窩打老道再向北延長至現今位置,並在連接獅子山隧道公路。

窩打老道23號: 香港地產

隨著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十二號山及採石山分別興建了愛民邨及何文田邨,這兩座山丘也逐漸發展成住宅區,並成為廣義上何文田的一部分。 由於窩打老道貫通九龍的兩條海底隧道和九龍塘,是連接新界東和港島中上環的主要道路,且不是快速公路,道路開通至今發生過不少交通意外,小至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引起意外,大至車輛連環相撞、巴士翻側或剷上行人路等嚴重事故。 窩打老道23號2023 窩打老道23號2023 1974年,港英政府規劃香港主要幹線,介乎公主道至龍翔道一段窩打老道納入1號幹線範圍,成為連接獅子山隧道、何文田和香港島(海底隧道)的主幹道路。

  • 1930年代前,該處也有不少墳墓,而現今香港培正中學的位置,亦為當年日佔香港時的亂葬崗,但剩下的後山亦於年前剷平。
  • 窩打老道8號的選址和一般的豪宅有很大差異,座落舊市區,鄰近油麻地果欄和廟街;同時位處九龍區市中心和交通樞紐,因而租金昂貴。
  • 主要街道包括佛光街(何文田段)、太子道西(何文田段)、亞皆老街(何文田段)、窩打老道(何文田段)、界限街(何文田段)、公主道(何文田段)。
  • 窩打老道(英語:Waterloo Road)是香港九龍的一條主要道路,連接位於油麻地麗翔道/渡船街及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1]。
  • 2010年代,港鐵沙中綫及觀塘綫延綫於老龍坑前山谷道邨原址興建車站及上蓋物業綜合發展,車站命名為「何文田站」,並在2016年10月啟用。
  • 從1970年代起,上述地點落成的政府和公共設施,包括何文田政府合署[4]、何文田郵政局、何文田巴士總站、何文田體育館和何文田游泳池[5],都使用「何文田」命名,而土木工程拓展署大樓、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6]及香港都會大學[7],其公佈的地址也使用「何文田」,而不是紅磡或上述山崗的名稱。
  • 「窩打老」是英文Waterloo的粵語譯音,Waterloo指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的滑鐵盧村的名稱。

1974年港英政府規劃1號幹線,將公主道至龍翔道一段窩打老道納入1號幹線的範圍,成為連接新界東(獅子山隧道)以及何文田和香港島(經紅磡海底隧道)的一條主要道路,而油麻地部分則連接尖沙咀和1997年通車的西區海底隧道。 窩打老道(英語:Waterloo Road)是香港九龍的一條主要道路,連接位於油麻地麗翔道/渡船街及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1]。 全線為3線雙程分隔道路,部份路段為行車天橋,部份路段為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1號幹線部分位於九龍塘獅子山隧道公路至何文田的亞皆老街及公主道交界一段。

窩打老道23號: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窩打老道8號(簡稱窩八,英語:8 窩打老道23號 Waterloo Road),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的私人住宅,前臨窩打老道與上海街交界,2004年11月落成;發展商為市區重建局和新鴻基地產,是香港政府「窩打老道/雲南里重建項目」的一部分。 從1970年代起,上述地點落成的政府和公共設施,包括何文田政府合署[4]、何文田郵政局、何文田巴士總站、何文田體育館和何文田游泳池[5],都使用「何文田」命名,而土木工程拓展署大樓、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6]及香港都會大學[7],其公佈的地址也使用「何文田」,而不是紅磡或上述山崗的名稱。 何文田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區內私人住宅,居屋屋苑和公共屋邨林立,亦設有學校滿足區內學童需求。 窩打老道23號2023 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是一個高尚住宅區域。 這條道路分多個階段建成,介乎油麻地果欄、廣華醫院至何文田之間一段,早於19世紀末落成。

窩打老道23號

為進一步減輕公主道交通擠壓情況,西九龍三個區議會已於2009年6月建議於九龍塘架設電腦化警告牌,以提醒九龍塘居民轉用西區海底隧道往香港島以減少擠塞。 1911年廣華醫院啟用,為隔離患有天花的病人,廣華醫院特別於何文田山麓(今培正道、常盛街及佛光街交界處[10])興建一座專為天花病人而設的院舍,當時稱為「油麻地痘局」,同時廣華醫院向當局申請將何文田山撥作醫院作安葬天花死者之用。 窩打老道23號 「油麻地痘局」於1920年停用,並於同年8月租予「台山電光炮廠」,其後1921年2月25日炮竹廠火藥庫發生猛烈爆炸[11][12][13],釀成32死56傷[14]。 1930年代前,該處也有不少墳墓,而現今香港培正中學的位置,亦為當年日佔香港時的亂葬崗,但剩下的後山亦於年前剷平。

窩打老道23號: 幹線部分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120,年齡中位數為 46.6歲。 「窩打老」是英文Waterloo的粵語譯音,Waterloo指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的滑鐵盧村的名稱。 因滑鐵盧建村時位處於水源充足的森林而得名,Water為荷蘭語「水」的意思;Loo則為荷蘭語「森林」之意。 1815年6月18日英國威靈頓將軍聯合普魯士(德國)和荷蘭在滑鐵盧戰役打敗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 為紀念英國這次勝仗,這條道路以滑鐵盧戰役來命名,可能當時官員不知已有滑鐵盧的中文譯名而自行譯為窩打老道[2]。

窩打老道23號

渠深約8至10呎,闊10餘呎,另有3呎高欄河,主要收集九龍塘的雨水,其後改建為暗渠。 窩打老道23號2023 窩打老道23號2023 九龍城區的何文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2,06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9,865人。 主要街道包括佛光街(何文田段)、太子道西(何文田段)、亞皆老街(何文田段)、窩打老道(何文田段)、界限街(何文田段)、公主道(何文田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皓畋,俊民苑,半山壹號,ONE HOMANTIN,冠德苑。

窩打老道23號: 交通管制

1961年隨著龍翔道通車,窩打老道再向北延長至現今位置,並在連接獅子山隧道公路。 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及穿越何文田的1號幹線。 何文田(英語: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一個高地,傳統上只限於亞皆老街(與加多利山(大石鼓)為界)、衛理道(與京士柏為界)、染布房街(與旺角及油麻地為界)、公主道(與十二號山及採石山為界)及天光道(與馬頭圍為界)之間的範圍。

油尖旺區的油麻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67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660人。 窩打老道23號 主要街道包括彌敦道(油麻地段)、上海街(油麻地段)、窩打老道(油麻地段)、廣東道(油麻地段)、新填地街(油麻地段)、砵蘭街(油麻地段)、廟街(油麻地段)。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1,550,年齡中位數為 43.9歲。

窩打老道23號: 命名空間

何文田的傳統範圍僅為加多利山(古稱大石鼓)、十二號山(古稱紅磡山)及採石山之間的谷地(包括今日已不屬何文田的染布房街與彌敦道之間的旺角地域),即現今亞皆老街以南一段的窩打老道沿線兩旁的地區,而該範圍之東南的小丘,則因何文田的地名而被命名為何文田山(即何文田街及何文田山道一帶)。 全線採用雙程3線分隔道路設計的窩打老道,沿途遍植樹木,在香港市區道路中較為罕見。 作為一條主幹道路,窩打老道介乎獅子山隧道至公主道之間一段納入1號幹線,部份路段更設有高架行車天橋。 窩打老道是源自英文Waterloo的譯音,Waterloo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一個小鎮,最初發展時位處水源充足的森林,因而得名。 1815年滑鐵盧戰役,英國取得勝利,這條道路以Waterloo命名,卻沒有採用「滑鐵盧」這個中文譯名,反而音譯為「窩打老」。

窩打老道23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