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沙田小瀝源2023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及至七十年代初,港府為解決市區人口過多問題,決定開發沙田,先填平上下禾輋對開的海岸,並於1975年興建沙田首個公屋屋邨——瀝源邨,自此,沙田即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 由石門站起步,沿大老山公路下的單車徑走至石門交匯處,踏走行人天橋橫過高速公路。 續沿徑上走,遇分岔路持續靠左(途中右方的三個分岔路口可分別通往大石鼓、石古壟及花心坑)。 在接下來的支路續左轉(右方山徑可通往女婆坳)登上女婆山。 沿徑稍降後,在下一個分岔口左轉(右方山徑可通往梅子林路),沿較清晰的小徑下降,再繞突破青年村圍欄外的小徑走至亞公角山路。 沿馬路走至亞公角街左轉返回登山入口,最段沿來路走回港鐵石門站。

  • 帝堡城位於小瀝源小瀝源路69號(中原樓市片區:小瀝源)。
  • 截至2021年,沙田區共有53間中學,包括3間官立小學,39間津貼中學,11間直資中學,是香港所有地區中最多的。
  • 在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前,沙田原稱「瀝源」,得名於城門河清澈的河水,小瀝源是位於城門河流域「瀝源」附近的一個較小的河谷地,同樣流着清澈的河水,故稱「小瀝源」。
  • 沙田區本來只是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圍、火炭、沙田市中心、石門、小瀝源、圓洲角、九肚山及馬料水等地方。
  • 當時,英軍派員勘察,卻將沙田圍誤會為整個瀝源的名稱,結果沙田便成了統稱。
  • 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近山廈圍經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

及至從1984年起舉辦的沙田龍舟競渡,每年端午節均吸引不少健兒到沙田城門河上較量,很多公司亦派員參賽同歡,同時亦催化了香港龍舟運動的普及化。 與此同時,沙燕及沙田龍舟亦成為近年電影「點五步」及「逆流大叔」的靈感及取景之地。 香港中文大學在馬料水的校舍於1969至1973年落成,包括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而當時九廣鐵路(英段)(今港鐵東鐵綫)的馬料水站也配合改稱大學站。 而在1986年至2007年間,中大另有六所書院以捐贈方式成立。 沙田鄉事委員會設於沙田排頭,是新界鄉議局屬下會員。

沙田小瀝源: 港鐵

沙田蔡氏乃係濟陽堂分支,自稱遠祖為周文王五子蔡叔度,始祖蔡安宋紹興年間(1131至1162年)任國子監官吏,原籍南雄府保昌縣,居柯樹下。 萬曆年間,村內吳氏十五世祖亦自新安縣南頭鎮水瀝圍遷到九龍城衙前圍村,三子繼而遷往小瀝源,成為開村始祖之一。 上述兩姓均屬廣府人,以蔡姓人口最多,設有家祠;其後亦有楊、黃、鄒三姓客家人遷至,構成五姓雜居的村落。 狹義而言,小瀝源僅指小瀝源村、廣源邨及花心坑一帶的河谷「小瀝源谷」,沙田九約之中,小瀝源約更覆蓋南至九龍群山的眾村落。

沙田小瀝源

1987年8-9月,政府為大老山隧道的BOT經營權招標。 除了後來中標的金門-西松-港通-中建-新世界發展聯營外,尚有新世界-華潤-青木朝郎建設-禮頓(第二輪招標被淘汰)、瑞安-中信,以及熊谷組-長實等六個財團,以競投上述經營權。 至於九龍出口的興建亦存在困難,比較顯著為住屋問題,因為牛池灣、大磡村、鑽石山一帶多寮屋區,政府需要協助居民「上樓」遷至公共房屋。 當時約有1.5萬至2萬人遷至藍田北和九龍東一帶的公屋居住。 鄰近第一城站還有另一個大盤,便是居屋愉翠苑,於 2001 年入伙,16 座大廈提供逾 4,170 伙,面積由 510 – 660 餘呎。 第一城站周邊屋苑還有愉田苑、晴碧花園、欣廷軒等,當中以欣廷軒最近鐵路站,屋苑同於 沙田小瀝源 2001 年入伙,由新鴻基發展,提供約 1,000 伙單位。

沙田小瀝源: 沙田 熱門屋苑

於農曆五月初五,沙田體育會會於城門河舉辦沙田龍舟競賽及國際龍舟邀請賽,當中政府部門更會一同參加,吸引市民到兩邊河岸觀看賽事。 當中舊沙田車公廟建於明朝末年,屬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現今已停止向公眾開放。 沙田小瀝源2023 而新沙田車公廟則於1993年落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比舊廟大8倍,讓寺廟能容納更多善信。 沙田另一寺廟萬佛寺,由月溪法師在1957年建設,特色是寺廟設有小金佛像12,800尊及於廟外設有十八羅漢像。 基督教道風山,以傳統寺廟特色設計,並有一十字架於山上,道風山亦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屋苑設雙會所,基座亦設商場,提供穿梭巴士往返沙田市廣場,步行至港鐵火炭站約 14 分鐘。 沙田區91校網覆蓋沙田市中心、火炭、馬料水、排頭、小瀝源等地,範圍極廣。 新界區小學一般不被看好,但沙田區小學的出產卻一年比一年好,不少學生更能升讀九龍港島區的名校。 沙田小瀝源 91校網雖然並非傳統名校網,卻是沙田地區名校的集中地,因此受不少新界區家長慕名而至,於同區置業。

沙田小瀝源: 新界區:單車公園|單車徑

踩單車的意外頻繁發生,就算你在單車徑或單車公園內踩單車,意外亦會隨時發生,踩單車時應做足安全措施。 因應預防單車意外,政府運輸處亦有安全指引供大家參考。 容讓技術高及初學者分開踏單車,初學者可在小型單車場練習技術,技術較高的則可在標準單車徑馳騁,更可欣賞沿岸的海景。 住在屯門的居民,定必知道屯門公園是個不錯的單車公園,整條單車徑長約535米,更沿河邊而建,中段更有不同的道路標誌,可減低人車爭路而導致受傷的情況發生。

1911年九廣鐵路(英段)建成通車,即現時港鐵東鐵綫,於沙田村附近設立一火車站,名為沙田站。 1937年的一場風災中,海水上漲至6米以上,潮水由吐露港倒灌進沙田海,使兩岸大片土地遭淹沒,造成嚴重傷亡。 1950年起沙田站附近的大塊農地(即現時新城市廣場一帶)被發展為沙田墟,並於1956年正式落成。 可是於1962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沙田墟和附近的沙田機場再次受到打擊,損毀嚴重。 2012年9月13日:下午四時許,一輛富豪奧林比安(AV79/GF6351)停泊在沙田車廠(S)期間遭一名16歲、身穿九巴制服的巴敗盜駕並駛往馬鞍山。

沙田小瀝源: 巴士分站

2011年時任香港特區政府地政總署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 然而在沙田新市鎮數十年發展過程中,已經有大量以「沙田」爲名的建築物、屋苑和組織,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廣場、沙田體育會等都選擇使用“Shatin”作爲對應中文名稱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詞。 不過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說出「沙田」之名時都不會區分“Sha Tin”和“Shatin”之發音差異,或直接使用中文稱呼。 若鍾情市中心地段,享用優質交通及購物配套,不妨留意位於沙田正街的偉華中心,毗鄰港鐵沙田站及沙田城市廣場,由和記黃埔發展,4 座物業提供逾 830 伙單位,主打中小型戶,於 1986 年入伙。 至於沙田廣場及新城市廣場,因面積較大,較適合換樓客。 88 校網最具特色屋苑之一,算是背靠九肚山、前臨馬場的駿景園,由港鐵及新鴻基共同發展,分 2 期建成,於 1995 年入伙,10 座物業共約 2,500 伙,主打千呎大戶,當中以 1 期較近馬場,其餘景觀主要為內園景或山景。

全場共分大、小兩個單車場,全都為兒童們度身訂造,斜路、平路等也設計得宜,無論踩兩輪車,還是三輪車都會很安全。 大埔海濱公園及大埔科學園的單車徑連接一起,可以由科學園開始踩起,踩到至大埔海濱公園,然後在公園內放風箏及野餐。 科學園的單車徑沿吐露港而建,一邊踩一邊欣賞沿岸風光,既有大人的專用單車徑,更有小朋友的單車徑,讓小朋友也可享受單車時光。 其單車設施是首屈一指的海濱長廊,整條單車徑沿海邊而建,連接調景嶺、將軍澳及日出康城,全程約長6公里。 內裡的單車徑及行人路以黃色及綠色以作分隔,減低人車爭路的危險發生。

沙田小瀝源: 沙田 (香港)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3,000,年齡中位數為 44.1歲。 其中 39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4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官津小學分佈於校網 88, 89, 沙田小瀝源 91 內,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校網涵蓋地區及學校名冊。 1981年3月6日:晚上11時40分,一輛往長沙灣方向的巴士駛至沙田酒店對開時,與一輛貨車迎頭相撞,兩車共12人受傷。

知名球會傑志體育會亦在此設立訓練基地賽馬會傑志中心。 沙田體育會成立於1982年,積極培訓優秀運動員,亦為居民提供各項體育項目訓練班及比賽。 沙田小瀝源 同年沙燕棒球隊成立,得到時任沙田政務專員的曾蔭權支持,成為全港首支華人少年棒球隊。

沙田小瀝源: 沙田新市鎮

1975年,位於圓洲角東北、小瀝源新填海地的沙田市地段第1號由四間華資地產商組成的百得置業有限公司以二千萬港元投得。 於該地段發展的沙田第一城,成為小瀝源首個屋苑,揭開該區大規模發展的序幕。 約1910年代,小瀝源及沙田圍一帶鄉民為保護村落及船隻,集資於小瀝源見咀村與圓洲間築「咸田大壆」,寬40至50呎,高約28呎,可供貨車駛過,並設水鹹間,控制村前水塘水量。 水塘後填平為農地,俾讓村民耕作,然因1962年大壆遭颱風摧毀,當局於1963年重修後旋復被毀,最終擱置修築工程,使田地為海水淹沒。

政府正計劃興建天橋連接沙田市中心唯一未被連接的新城市中央廣場,除了可方便遊客外,亦讓市民更快捷到達沙田政府合署,無需繞經沙田站。 但至今因排頭村居民以天橋會破壞該村居民生活環境及百多年的風水為理由,加上因為財政問題而並未獲得接納,所以仍未興建該天橋,現時前往該處仍然要途徑沙田站的上蓋行人天橋前往。 除了以上較大型的購物商場外,沙田市中心附近還有沙田廣場、希爾頓中心及偉華商場。

沙田小瀝源: 沙田關心護老中心

而2號幹線亦使大埔、沙田與東九龍和港島東連接起來,而當中連接鑽石山的大老山隧道曾為香港最長的隧道,長約4公里,於1991年啟用。 及後因香港中文大學、沙田馬場建成及沙田新市鎮的迅速發展,加設大學站、馬場站、火炭站及大圍站,以紓緩沙田站的壓力。 時至今日,沙田區有著最多港鐵東鐵綫車站,總共有5個,馬鞍山綫落成後,沙田成為全港最多重型鐵路車站的地方,共15個車站。 另一方面,1982年沙田至九龍一段的九廣鐵路(英段)被電氣化,現時東鐵綫車廠設於火炭站旁。 早在1950至60年代沙田尚未發展為新市鎮時,大埔道已設「沙田酒店」。 到1980年代發展新市鎮後,麗豪酒店率先於1984年開業,其後有1989年開業,位於沙田市中心的帝都酒店、2009年開業的香港沙田凱悅酒店、2013年開業的香港沙田萬怡酒店及2019年開業的沙田帝逸酒店。

合約於同年11月2日由美敦建築有限公司以4820萬元投得,需時約22個月完成。 小瀝源路(沙田圍路至黃泥頭段)、廣善街及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即屬此項目,約於1986年啟用,以便興建新屋邨。 1970年代,小瀝源及圓洲角一帶填海工程如火如荼。 1981年,小瀝源路及沙田圍路通車,小瀝源區道路網雛形出現。 及至1983年到1984年,插桅杆街、牛皮沙街及小瀝源工業區內等街道通車,填海地上之道路網大致完成。

沙田小瀝源: 由新城市廣場 / 沙田港鐵站

2002年8月18日:來回程改經龍翔道,不經歌和老街及窩打老道。 來回程增設「豐力樓」、「畢架山花園」及「澤安邨」分站;取消「則仁中心」、「石硤尾公園」、「義德道」及「映月台」(往黃泥頭)、「根德道」(往美孚)分站。 1983年5月18日:配合城門河以東發展,更改在沙田區內的行車路線:來回程改經乙明邨外的一段大涌橋路,以及銀城街、插桅杆街及牛皮沙街。 〈沙田建支路通往小瀝源 政府招商承建〉(1970年9月23日)。 1989年,廣源邨六座陸續落成,而整個項目則在翌年竣工。

沙田小瀝源: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九約源流

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負責監督、落實及統籌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並向政府反映社區的各階層人士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 2012年,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批予新世界發展,是沙田區首個(亦可能是唯一)高度超過200米的發展項目,補地價僅次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及港鐵黃竹坑車廠上蓋。 1982年,區內首個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於圓洲角附近落成,電氣化後的九廣鐵路(英段)沙田站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同時亦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啟用。 1967年,獅子山隧道南行管道建成,大幅改善沙田的對外交通,日後成為沙田連接九龍的最直接路徑;同年11月,中文大學舉行奠基禮,正式開建。

沙田小瀝源: 沙田帝堡城2房 以712萬元獲承接 4年蝕88萬元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沙田小瀝源2023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沙田小瀝源 帝堡城位於小瀝源小瀝源路69號(中原樓市片區:小瀝源)。 1992年1月4日:早上八時許,一輛往黃泥頭方向的巴士在駛入獅子山隧道後,兩名持刀賊上看見上層只有4名乘客,繼而拔起刀指嚇乘客,其中一名梁姓乘客反抗時遭持刀賊刺傷左手。 其後巴士駛至收費廣場,兩名匪徒恐怕事敗,匆忙打開車門逃去。

沙田小瀝源: 沙田帝堡城套3房 以1100萬元獲換樓客承接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清朝時,瀝源的40多條村組成瀝源九約,共同肩負沙田區的治安防衛。 在1899年,在英國接管新界時,政府官員誤以為沙田為瀝源的地名,所以從此瀝源便叫作沙田。

沙田小瀝源: 巴士轉乘優惠

2011年9月25日,此路線改為全空調服務,僅餘的非空調巴士被一輛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3ASV161/KC7800)取代,為此路線首次引入低地台巴士作掛牌車。 此轉乘優惠不適用於81S線、聯營過海路線、沙田馬場路線和通宵路線;大部分路線反方向互轉80A及270C線或互轉270C線往新界方向皆不設優惠。 〈顯田至小瀝源下月一日起 沙田小瀝源 九龍巴士闢新路線 油蔴地小輪試行馬料水至烏溪沙〉(1974年6月29日)。 工程終在1991年6月完竣,大老山隧道於該月26日偕同相關的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及觀塘繞道第三期(九龍灣段)通車,令小瀝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小瀝源村是小瀝源區內現存歷史最悠久之村落、亦是沙田現存第二條村落,乃村內蔡氏十二世祖蔡景松於大明萬曆年間(1573至1620年),由新安縣蔡坑鄉遷到瀝源元豐鄉闢地建村,成沙田蔡氏鼻祖,並有後代於清初遷至同屬瀝源的田心圍。

91校網中17間小學都屬於男女校,男女寶的競爭條件相若。 值得留意有11間學校有宗教背景,當中9間為基督教學校,包括三間區內熱門名校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及培基小學,基督教家庭在自行收生階段有一定優勢。 另外,雖然只有4間小學設有聯繫中學,但沙田區英中比例是全港最高,將來升讀英中的機會亦較高。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沙田區的小瀝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3,10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7,349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愉翠苑,帝堡城,廣源邨,廣林苑,欣廷軒。

政府亦正將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一河之隔的亞公角女婆山山體內 ,並將原址28公頃土地釋放,用作興建房屋。 而連接沙田東部及西沙路的馬鞍山繞道(前稱/俗稱T7公路),則於2004年8月啟用。 而馬鞍山綫於2004年12月21日啟用,全長11.4公里的鐵路服務沙田東部及馬鞍山一帶,全線位於沙田區。 沿線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服務範圍內共幾十萬居民居住,被稱為「街坊鐵路」,現時馬鞍山綫車廠設於大圍站與顯徑站間。 2020年2月14日落成的屯馬綫一期,在沙田區增設顯徑站。

沙田小瀝源: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 Stewards Pooi Kei College

黃泥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及廣源巴士總站同時取代舊小瀝源巴士總站,兩個新巴士總站採用平行式月台設計,以容納更多巴士路線,應付該區逾三萬三千新增人口之交通需求。 1983年3月,港府計劃選址小瀝源谷興建一個人口三萬四千的大型公共屋邨,預計1988年完成整項工程,成為沙田新市鎮最後一個屋邨。 同年8月,新界拓展署招標整理該處12公頃土地,並興築道路及一條橫跨小瀝源河(小瀝源渠)的行車天橋,擬建屋邨可容納人口則調低至三萬。

其他文章推薦: